《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介绍。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 “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颇有体会地谈道,备课时教师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有时要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音乐元素,有时也要像美术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时还要像一个数学教师一样去假设、求证、推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教材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本来就是丰富多样:草长莺飞,落叶飘舞,蝌蚪游戈群星闪烁……都是音乐、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样,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音乐、美术、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杜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问到底,甚至于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崔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崔老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程晓琳: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课伊始,崔老师通过播放课件中的配乐阅读诗歌,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山泉般优美的音乐、天籁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丁素红: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接下来,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学习方法,本课教学中,崔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合作法”的以下几点优势。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如何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孩子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介绍。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 “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颇有体会地谈道,备课时教师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有时要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音乐元素,有时也要像美术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时还要像一个数学教师一样去假设、求证、推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教材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本来就是丰富多样:草长莺飞,落叶飘舞,蝌蚪游戈群星闪烁……都是音乐、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样,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音乐、美术、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杜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问到底,甚至于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崔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崔老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程晓琳: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课伊始,崔老师通过播放课件中的配乐阅读诗歌,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山泉般优美的音乐、天籁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丁素红: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接下来,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学习方法,本课教学中,崔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合作法”的以下几点优势。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孩子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如何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孩子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介绍。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 “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如何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
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范例六上了一节公开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
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
、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8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撰写的。读完她的文章后当时真是心潮澎湃,她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解读的丝丝入扣,真是学海无涯呀。我以吴琳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理想的语文课堂就像一盏灯,总在不远的前方召唤着我们,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们痛并快乐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9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0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简介
这堂课一开始我是用一段音乐导入,营造大自然的氛围,然后用一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告诉学生们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无处不在,接着是预习检查,主要是字词注音和多音字,然后是简介作者。再接着就进入问题探究,这堂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们学会梳理重要信息,所以那几个问题都围绕筛选信息展开,而且正好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理出来,这里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把问题进行分工,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其他组成员可以选择主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小组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好,应该说那几个问题都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们都能很快从课本中找出。后来就进入延伸,我告诉学生们,我国古代有很多农谚,让学生们找出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
二、反思
1、吃透教材
这堂课一直到延伸,问题才真正出现,因为很多学生找的农谚其实并不包含物候知识,可是我因为没有把关于物候的知识进行钻研,自己对于这块知识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导致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现象,所以这应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大失误,教研员说的.非常对,我的这节课属于浅入浅出,但是该说明的问题仍然要带着学生解决,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叫大自然的语言,但教师也不能泛泛而上,因为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应知道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物候的,而物候现象课文中说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现象。我想我对于教材的钻研实在是太欠缺了。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习,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对于这次的课,我觉得反映出不少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所以总会出现漏洞。而别人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细节问题的处理
这堂课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触是细节问题,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课件上的,有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图片来显示季节的变换,用的是四个季节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过这几张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图片本来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选的却是春梅而不是腊梅。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但是教研员很快就发现了,说明我的课件做的不够严谨,虽然我在之前已经很多次放映却都没有发现。还有一处就是在预习检查时有一个“衰”字,我把它当成了多音字,而事实上这个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区别,人家都说细节处看成败,所以一节课的好坏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3、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教学反思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3
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三次试讲的反复磨课,下班之后的一遍遍在教室想象和学生交流,这一次的语文视导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要磨出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经过这一个月的努力,在视导当天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发状况的游刃有余,面对每一个孩子回答之后的及时反馈,以及课后教研员的评课,都让我意识到了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这次的视导工作,我也对于语文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语数包教的老师,很容易在课堂上语文、数学课的风格很是相似。回忆自己的课堂,在数学课上相比之下还是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是文科出身的缘故,我的语文课更偏向于传统的高年级的语文课,老师的讲授更多,学生的说和能力培养并不多,在语文课上,我更注重于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述的内容,愿意帮助学生说出语言优美的句子,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并不多。
这次视导我讲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讲课时识字写字一直是弱项。在听了组长赵老师的一节第一课时之后,()我大致找到了自己上课的方向,并制作了生字卡片,短语卡片等辅助教学的工具,力求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词语和生字中寻找到乐趣。课后的评课中,教研员也对这种形式很是鼓励,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
在这一课中,我一共出示了12个词语,分别是“大自然”、“语言”、“以为”、“告诉”、“粗心大意”、“逗号”、“鱼鳞上”、“钓鱼”、“看不懂”、“圈圈”、“汪洋”、“镶嵌”,还有7个短语,它们是“别以为”、“到处都有”、“永远看不见”、“总也看不懂”、“仔细观察”、“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这些词语和短语有一些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介绍资料和帮助理解,比如“镶嵌”、“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而其他的词语有一些是需要注意读音的,如“告诉”、“鱼鳞上”、“圈圈”。这三个词语都是最后一个字是轻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自己发现最后一个是轻声。这种归类的方法和把词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可以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重复性的带读,也可以给学生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除了这些需要理解和需要正音的词语,还有很多词语虽然有必要找出来让学生多读,但并不需要所有都讲述和老师反复带读,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机会去自己学习和体会。
视导结束了,但日常教学工作还在继续。在第二天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方字歌》这一课生字基本都是方的形声字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生字、记字形、读词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很好地区分这些生字,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字音、记字形。经过这节课,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可以自己学习比较容易的生字了,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而这些能力和方法正在被我在课堂上压制着。思及此,我真是汗颜。
想到这里,我写下了这篇反思的题目,语文课堂上适当地放手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多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正向学校的润泽教育,在润泽课堂上,尊重学生不仅是在语言上尊重学生,更应该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真正在润泽课堂上收获知识,我们也真正成为一名润泽课堂的缔造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4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一些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跳动,使枯燥的语言变的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例如: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又引导学生们边读边想象。如读“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象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学生们边读着边想像着语句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读中感悟。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让学生们结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们知道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并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走进生活,探索大自然奥秘
大自然是部百科书,是位博学家,大自然中有许多语言,它会告诉我们天气,季节,年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相关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时,我并不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的读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仿照诗歌的形式让说一说。学生们的搜集、交流的资料五彩缤纷。
你看那南飞的大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
你看那蚂蚁搬家,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三、利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尤其是学生们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些无声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5-22
[精品]《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6-2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09-0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精选】10-2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03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5-16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8-0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09-20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06-20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