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5 20:13: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早》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1

  《早》一文以“清香”为暗线,以作者的脚步为明线,看似游记却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安排材料的以物喻人的散文。作者循香而走,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想起鲁迅文中的腊梅,恍悟腊梅花是清香的来源,突出腊梅花最为显著的特点: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开得最早,由这个“早”过渡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感受到鲁迅只有一次迟到以及其中的原因,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形象印入学生心灵。

  初读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记得当时还很着急地询问老师呢!)

  一、揭题《早》,问1:由这个“早”字你想到了哪些句子?(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学生的积累显示作用。]问2: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关于“早”的?(不要求读好,理解,能找春来琅琅而读就好!)

  (由以上句子转承)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理清脉络。

  默读,想想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作者所在的地点的转换分清课文段落。

  三、三味书屋:(1)初闻清香,看到陈设。描写了哪些陈设?是怎样描写的?注意方位词。看到屋内陈设,作者想到了什么?迁移拓展训练:可以根据图上的“三味书屋”的摆设让学生按方位顺序说说,练习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我们的教室。

  细看腊梅,想起鲁迅:(1)认识过渡:“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承上启下又前后呼应(“是什么香呢?”)。(2)欣赏蜡梅的美:花开得多、色泽美、香、早。(3)以花喻人:作者先是写梅,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在两段落中“早哇!”一句为过渡,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是需要我们联系一些鲁迅的生平实际和文学作品的)(4)感悟“早”,积累有关珍惜时光的成语、古诗、名人名言等。

  反思:在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像讲故事一样去介绍《少年闰土》《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讲解鲁迅这个人,我认为让学生留下鲁迅铮铮铁骨的形象很重要。

  在教学“书屋”时,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的争议很大,有的说是左,有得说是右,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一是根据书上的文字介绍,一是根据图上“左西右东”)后来,我告诉他们应该以书本介绍为依据,一步一步为书屋中的各物品确定位置,最后统一意见,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这个部分的教学很好操作,让学生图文对照,通过文字对三味书屋的陈设搞清楚就行了。然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手法介绍一处处所”时却完成得并不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方位词用的不够准确,文章条理杂乱,不清晰。这可能和孩子自身的基础有关系,他们对方位的描述很不在行,也弄不清楚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

  对“花早”一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花的地方好好读读,然后指名读,发现他们的不足,再让他们读好。有了几遍的朗读,就问他们说说这花有什么特点。最后交流出有以下特点:香-盛-冰清玉洁-早。通过这四个特点,就比较好引着他们深入地读,特别是“盛”,当我问学生这花是怎样地盛时,他们说“满树都是花”,再让他们再具体说,一时犹豫了,后来终于有同学不由自主地用上了上一课的写花场面,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教学时,我感觉多给学生以立体的学习空间,凡是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尽可以拿来,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多一些快乐与充实。

  教学《早》时,我把重点放在了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我也是运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受启发,朗读起来就更认真,体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

  教学课文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补充名言,这一环节挺受学生欢迎的,能帮助学生积累不少名言,丰富学生知识,对他们也是很有益的,我会在以后的课上类似的延伸多做一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

《早》教学反思2

  《早》是作家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参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出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想。以前教学的时候为了显示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习惯地喜欢将散文打“散”,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这节课上,滕老师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顺文而教,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

  1、品味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当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的时候,学生才会口留余香。教学中对于“访问”、“蜡梅”、“默默地”、“轻轻地”等词语的品味注重了层次的不断深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聚焦,然后想象、感悟、探讨、议论、运用。待内化之后,再通过动情地朗读外化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容意义”的同时,不忘记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对三味书屋陈设说明方法的领悟,对事物(三味书屋)与联想(几十年前上课的情形)的感受等。读读、悟悟、议议,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了增强。

  2、激活思维。

  目前的许多课堂,师生的读书成了次数的累积,没有问题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因而学生的读书没有动力,浅尝辄止。学生持久的读书的动力来自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的课堂是肤浅的。语文思维的呈现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为什么用‘访问’”,“哪一张是鲁迅的桌子”,“为什么用‘早’字做题目”等等。这些问题闪烁着教师“问”的智慧,以问促读,以问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益。语文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有张力和持久的动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3、触动情感。

  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文字触动情感,情感产生力量。通过读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赞颂之情。通过读书,学生走进鲁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时时早”、“事事早”,读出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表达着喜爱之情、赞颂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时,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豪情,在自己的心灵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竹”、“勤”等字。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真正以文为本,讲究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的好课。

《早》教学反思3

  “语文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而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首诗的教学,就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位“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悟、自得。

  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1、以读为主,讲读结合;

  2、媒体辅助,优化教学。

《早》教学反思4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儿歌《妈妈》内容简单易懂,分为三段,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

  儿歌《妈妈》这一活动我提供了3幅图片,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儿歌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儿歌后问他们:“小朋友,在儿歌中讲到了哪些妈妈?”幼儿基本上能够说出来。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后提问:“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结合图片,小朋友们也基本能够朗诵儿歌内容,但觉得小朋友们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妈妈关心、爱护宝宝的`意境,感觉他们只是在学背儿歌。

  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妈妈也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是怎样关心的?小朋友们的思维不够活跃,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并没有联想到动物妈妈,说一说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他们的宝宝的。

《早》教学反思5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6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该课先让学生通过一个“早”字质疑,达到了三个目的:既回顾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为下边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地评价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锁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把“读”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在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我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腊梅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词语。由此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还不够充分,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同时更

  欠缺的是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梅花的美,学生只是说出了梅花颜色的美,由于我在预设了梅花的“形状美”,所以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办?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确是奋斗了一生,老师需提供资料性资源,这个资料应该提供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出示,这些还需斟酌!

《早》教学反思7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早》教学反思8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做东风第一枝。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梅花的早

  教学难点:

  课程实施: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早),上节课开始,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相信学完这节课后大家一定能弄明白。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早”吗? (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板书:梅花、鲁迅

  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这两个早。

  二、品读感悟

  (一)梅花的“早”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美的句子,想想梅花美在哪里。

  2、讨论交流。

  要点:

  a.“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出示)

  (梅花的颜色很美。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形态很美。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它的品质很美。冰清玉洁。)

  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指名读,评议

  b.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3、梅花是这样美,所以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的,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齐读——记住它。

  4、梅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魁”。因此,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5、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所以一般用它来形容人的高贵品质。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

  (二)鲁迅的“早”

  1、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课文是怎样由梅花的早写到鲁迅的早的?(过渡句)

  2、鲁迅书桌上这个早是怎样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四题

  附,补充材料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教学反思:

  课文《早》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写的一篇游记。看到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自己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想起了教过的课文《三味书屋》,《早》与《三味书屋》相比,在写作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讲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质,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课文之所以着力描写蜡梅花,是用蜡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

  教学中,我由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出课文写了两种早——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学生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对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课文对腊梅花的描写,我让学生品味梅花的颜色美、形状美、品格美,然后让学生去领悟腊梅与“早”的关系。对于梅花的高洁,我引导学生联系描写梅花的诗词来进一步感悟,他们都能体味颇深。

  对鲁迅的“早”,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结合关于鲁迅珍惜时间补充材料,就体会得更深了。

  但是对鲁迅先生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体会不深,假如能在课前提供一些资料阅读,一定会让学生能深入理解。通过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引发学生讨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有了上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明了要学习梅花(鲁迅)冰清玉洁的高贵的品质,作“东风第一枝”的劲头。

  在教学最后,我布置了《一棵一练》上的作业。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另一方面是为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巩固练习的思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早》教学反思9

  曾经,新课标理念扑面而至,“忽如一夜春风来”,带来强烈的冲击,带来欣喜的期盼,高唱赞歌者有之,奉若神明者有之。是的,对于一颗尚未准备好的脑袋,一颗没有自己的思考的脑袋,除了不假思索地全盘接收,似乎也找不到第二条好走的路。曾经,我就是这样一名师。

  几年的实践运行下来,新课标的真正落实遇到了一些困难,理论站得高实际运作难的缺陷浮出水面,彷徨者有之,困惑者有之,锐意改革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也有之。将新课标理念与自己的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脑髓”,我坚信语文学应当让学生学会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当自由灵动、诗意盎然,语文课堂应当是一次次精神的旅行,一次次灵魂的飞跃,并藉让学生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为,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

  二、自然生成的课堂

  第十三课《早》学手记片段:

  《孩子,请跟我一起飞》

  今天学习第十三课《早》。这是吴伯萧写的一篇游记,围绕自己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感,指出人要事事早,时时早,做“东风第一枝”。

  早读课已经让学生听了课文朗读录音,并让他们自己也读了一遍课文。

  午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初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有的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明白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有的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三味书屋》一文。

  我又问:“那么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提问: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天哪,真想不到他们在五年级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竟然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无知,有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这个不错,是全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以“早”为课题?(与一个大同小异,比较好理解)

  三味书屋今天还保存得好吗?为什么它能保存得那么好?(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若干年前的普通书塾今天还能让这么多人津津乐道)

  面对学生抛出的.这些问题,我理出了今天课的主要任务——介绍鲁迅。只有让孩子们先初步了解鲁迅其人,获得对他的一些最起码的肤浅的认识,才有可能理解课文中作者提到鲁迅所流露的敬意,以及这一个“早”字蕴含的真正的深意。

  以往一节语文课,尤其是要好一节公开课,备课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因为认真,备的都是详,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力求天衣无缝;因为担心课不知道自己应当说些什么,连学生的回答、回答之后老师的评语都一字一句写下——却没有考虑过,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吗?于是当“剧本”完成,表演开始,便十分吃力(还要貌似轻松)地、想方设法(还要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往自己事先设好的“毂”中赶去,步步为营,着着紧逼,手中的那根线越收越紧,紧到不但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师自己也呼吸困难、辗转无策。

  一连几次的失败,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如饥似渴的学习,让我渐渐懂得课堂无需预设的精彩,开始追求“不可复制的高峰体验”。

  走进课堂,师心中应当有最起码的预设,粗浅的,大概的,有一个轮廓即可,无须精致细密,因为课堂本来就是自然生成的产物,不是你想它怎样它就会怎样。当一场对话即将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将开始,风景就是我们所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也许会翻山越岭,也许会跋山涉水,也许有小桥流水,也许是大漠荒烟,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就能够走得多远,有多会欣赏的眼睛,我们就能够领略到多美的风光——而这一切,我都无法预设,我只能和学生一起,身不由己地向前走去。

《早》教学反思10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赞扬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三味书屋的有顺序、有条理的方位描写。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三味书屋内有哪些陈设,并分别板书于黑板正中,提问:如果你就像黑板上书写的这样向别人介绍三味书屋,可以吗?为什么?学生随即答出:很随意、很乱。这正中我意,于是我随即让学生用“△”划出第三自然段的方位词语。同时,我更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结合方位词,边说边画出三味书屋的陈设的简单示意图。这一环节,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全班的集中力达到了100%,我心里暗喜。我借船下篙,继而让学生对照简易图进行三味书方位的.描述:“如果你是三味书屋的导游,你会怎样按顺序介绍三味书屋呢?试试吧!”同学们叙述的正确率很高,我通过两个学生上讲台指说和同桌间互说的方式,巩固了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某个地方陈设的训练。

  当然,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方位顺序知识学习,我让学生课后按照方位顺序介绍自己的班级、校园或者自己的卧室。

《早》教学反思11

  1.认识理解歌词

  《你早》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第二单元的歌曲,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不认识生字,如果不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学生将不知道自己在演唱什么,所以我在教唱歌曲前先利用声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

  2.辅助学唱曲谱

  结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比较明显这一特点,,我把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我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你早》中只有do,mi,sol,la学生很快就认全了

  3.利用柯达伊手势来认识音高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基本没有音高概念,我在上课的开始会拿出一分钟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用柯达伊手势模唱七个基本音级来加强音高概念,时间长了学生会有音高的`感觉了,所以在教唱《你早》的歌谱时得心应手。

  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上课经常要停下来维持纪律,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我总是不放心让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在学会歌曲之后的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环节上,我不敢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由于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经常会影响上课的纪律,所以我总是去控制他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早》教学反思12

  在歌曲《你早》的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得到益处,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一年级的孩子不识字,记住歌词要靠死记硬背,但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科学,且少乐趣,所以要采取其它的既科学又效果好的方法。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其意图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早晨、朝霞、晨风等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词。

  另外,我和学生一起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旋律和歌词都学会了,歌曲教唱的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努力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中,从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行动中,从课堂最终的达成效果来看,我想我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习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教学反思13

  今天刚上完《早》的第二课时,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令我的心情也好不起来。静心反思,发现自己引导出了问题。在品读腊梅花的美的`句子时,我直接了当对学生说:这段话中具体写了腊梅花的哪些方面?学生面对这个生硬的问题不知所措,许久才出现了几只零星的小手。难道学生没有感悟吗?不!因为学生的智慧也需我们教师激活,感悟文本更需我们教师的引领。如果课堂上多一份艺术,我想学生回馈你的定会是一双双闪着智慧的小眼睛和一只只高高扬起的小手。

  所以我做了以下调整:

  一开始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腊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腊梅的美,引出文章中有关句子,在此基础上体会梅花的颜色美、姿态美,从而理解梅花的品德美。我想这种直观感受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悟朗读起来也就会更认真、更投入。

《早》教学反思14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早》教学反思15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走进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体会,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源于生活、学习生活。

  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诉说自己学习中的烦恼,学生有亲身体验,说起来既清晰又真实,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讲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使其他学生能从中得到启示,指导自己生活。

  2贴近生活、融合生活,开通小烦恼热线。

  新课程理念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开始我便创设情境,以打电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

  3 实践参与、走进生活,建立学习交流站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怎样让学生明白拖拉、控制力差的坏处,并改正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活动:

  (1)、为刘丽解决烦恼。(通过让学生自己演一演,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实践性。)然后让学生说说他的`烦恼的原因所在,再说说解决的办法,从而认识到拖拉、控制力差的坏处。

  (2)、感受一分钟,认识时间的宝贵。这个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闹钟,并配上嘀嗒声,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进行捡珠子、踢毽子、抄课文、做口算的游戏,感受一分钟能干些什么事。在交流过程中让孩子深刻认识到:一分钟的价值可真大。这样一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地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的同时,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让学生谈自己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应用到了实际。

  4 合理利用时间。

  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请刘斌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做,因出书上的时间安排表,再让学生学会制时间安排表,并运用投影比较两个孩子安排表的不同,使其明白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设计出的作息表才合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生活,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嘀嗒,嘀嗒向前跑”的儿歌声中结束本课,我想,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种子已经悄悄置于学生的心中了。

【《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8-30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6-08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9-26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菁选08-16

《社戏》教学反思07-15

加法教学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