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珊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珊迪》教学反思1
首先,引导还没有达到自然、无痕的境界,生涩的感觉还是有的。比如,珊迪的美好品质“善良”的总结和概括,原以为会水到渠成。但是,因为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深入到具体的关爱等,最后一个学生终于说出了概括性的“善良”。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让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对于其他同学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其次,感情的渲染和升华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情境的创设力道不足。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投入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环境中,有些作为旁观者在看别人的故事这种感觉,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引导到以或珊迪或利比或“我”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堂上还有诸多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我会很好地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谢谢!
《小珊迪》教学反思2
《小珊迪》主要讲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男孩为了一便士卖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为了急着送还先生的零钱而被马车撞了,悲惨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动感人,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适于朗读训练。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课后主要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1、积极、主动、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感悟“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中,以读书感悟,运用想象、讨论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2、以读为主、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想达到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想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3、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想象能力。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说话训练,一次想象受伤后的情景,一次选词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习作的能力,达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但是,发现由于我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做的还不够,使得整堂课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课堂上,如何让全班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大胆展示自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
《小珊迪》教学反思3
我静静地坐在桌前,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小珊迪》这篇课文,皱着眉头思索着:以对话为主的文章,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发挥其主动性呢?分角色朗读,在读中理解词语,不如以演代讲,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这瞬间的灵感激活了我的思维,手指在键盘上不断地敲动着。片刻,一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案“出炉”了。看着它,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双双智慧的童眸。
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的设想方案,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办法学习《小珊迪》。”只见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神情。我接着说:“以课本剧的形式学习。”学生们欢呼起来。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如我所预料的,学生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随后提出:“要表演就要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课文。另外还有小珊迪被马车撞倒,抬回家,这里课文没有写,咱们还要发挥想象,此时,他和小利比是怎么对话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自由组合,利用以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演。”我的话音一落,学生三人一组立刻投入到了学习中。朗读声、分析声、指导声,此起彼伏。我来到第一组同学跟前,看到他们正用逐句法在理解句子。我又走近第二组,他们更了不起,已经把描写小珊迪可怜的请求的四句话划出来。相力的发言把我引了过来,他说:“小珊迪的要求越来越低,态度越来越诚恳,越来越迫切。咱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说着他就示范着读了起来,我连连称赞。正在这时,三个脑袋的扎堆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干什么?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在一句一句地指导张某某同学朗读呢!平时说话不太流利的他,也跟着同学有板有眼地读着小珊迪的话。
“谁来演?”我话音刚落,各小组的学生已小手如林,跃跃欲试,都想一展风采。“林某某,你们组表演。”“哎!”高举的手放了下来,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我马上为其鼓劲。“评论家才是最了不起的角色,谁想当?”“我!”“我!”学生的劲头又来了。我又说:“我们都来做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论。看谁能戴上评论家的桂冠。”
表演开始了,从“演员们”的句句台词和举手投足中,可以看出他们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见扮演小珊迪的同学说着说着,眼含泪花,那可怜的样儿好象把我们真的带入这样的情境之中。我心想:学生真了不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超过了我的想象。
当学生演到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了两条腿,他被人抬回了家,这时,小利比惊呆了。。。。。。
接下来的想象对话更加精彩:
(一生演小利比):天哪,哥哥,你怎么啦?
(一生演小珊迪):我跑回来时被马车轧断了腿。
(一生演小利比):这可怎么办?
(一生演小珊迪):请你到旅馆去一趟,帮我把钱换给人家。
评论家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他们的对话还不够流利。”“老师,他们还没把小珊迪的可怜、诚实给表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
以下是另一组的对话: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怎么啦?
(一生演小珊迪)啊,小利比,我替买火柴的先生换零钱往回跑时,被马车撞了,我的腿被轧断了。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你现在还好吗?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这是我从地上捡回来的四个便士,麻烦你去还给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可我们不正需要钱吗?况且你又伤成这样。。。。。。
(一生演小珊迪)不行!你一定要把钱还给那位先生。
(一生演小利比)为什么?人家并不在乎这四个便士呀!
(一生演小珊迪)小利比,你听我说,这是别人的钱,我们不能要,做人最要紧的是诚实、守信啊!
(一生演小利比)哥哥,我明白了,你好好躺着吧,我这就去。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已动情动容,听同学上台对话则又是一次深沉凝重的情感体验。此处,被激发的高涨情绪,成功的教学效果,能说不进入教学高潮?一个个表演者在台上尽显风采,一个个评论者各抒己见。“丁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学生兴趣不减,还在说着、议着、演着。看着这充满生机的情景,我欣慰地笑了。以演代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案例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木下百合子指出:“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具体操作为:
一、营造“对话”的氛围。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教例中,我时时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表演、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创设“对话”的情境。
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表演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立即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随即提出“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排好,演好”。学生根据要求开始了排演,这里真正地体现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真分析每一句话,课堂上出现了浓厚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就这样,学生在体会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
三、注重“对话”的实效
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人的感受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在排练中,在表演中,学生有触发,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在对话中,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并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在评论中,能够准确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根据演员的表演开展评说,条理清楚、逻辑严谨。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受到熏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小珊迪》教学反思4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小珊迪穿着破烂的衣衫,为了卖出一盒火柴,为了找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找还零钱,临死前牵挂的是弟弟今后将更加悲惨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
如何引领学生沐浴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中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感悟到真诚善良品质的美好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2――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5
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此,在这节课中,我尽力做到构建开放的语文环境,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中的品读、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和“对话”,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如他不是那种人,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实现文本的对话。在品读小珊迪买火柴时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点评,也达到了“生生对话”这一新理念。
二、给学生一个感悟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质时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让生品读,达到以读为本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新理念。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体会小珊迪诚实这部分时,小珊迪受伤了,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不能给那位先生送还零钱,而是让弟弟转还,课本中没有写出小珊迪是怎样吩咐弟弟。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珊迪会对弟弟说些什么话呢?再通过学生的写读再展现学生的感悟。
四、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在感受了小珊迪饱受饥寒和美好品质后,小珊迪的形象已经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此时,让学生对小珊迪对话,既抓住课文中心进行教育又进行读写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6
一、情感与内容的统一。
语文课的教学总是和情感分不开的。这是要让老师用情绪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方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情感的正确处理与运用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小珊迪》一文反映了珊迪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珊迪的同情。因此,我在讲课时把基调订得较低缓,讲课时声情并茂,以达到情感与内容的和谐,对学生正确地体会文章主题有更大的帮助。
二、“变序法”教学设计直插中心,有助于解决难点,突出重点。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找出总结句勾画出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既抓住了学生,又使授课思路清晰。层层剖析,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三、重视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有自由读、默读、齐读、指读等形式,还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思想。因为朗读时必须要投入,情感正确恰当的宣泄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四、自然过渡,小结升华。
我在每个教学环节处都精心地组织过渡语言,使得课堂结构更完整、流畅。最后予以总结升华,让每个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像小珊迪一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如上所述,设计是挺好,但操作起来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学生的激励,对语言与朗读的训练,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我想: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机制,而且在结束时也不忘记对学生的评价,只需很短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表现加以肯定,就可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延续到下一堂课或今后的学习中了。
《小珊迪》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悲惨生活,激发同情之心;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触动感动之情。
设计理念:
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初步感悟小珊迪的品质。
创新点:
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教学过程:
一、启读(渲染情境,铺垫悲伤的感情基调)
同学们,今天,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爱丁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珊迪。(教师范读讲述这个故事)
(教师在舒缓凄婉的音乐中讲述这个故事,课始就让学生很快走进了课文的情境,感受到了悲伤的基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听完故事请同学们谈谈听了这个故事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二、通读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找找课文中令你揪心的地方。
(指名说,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一读小珊迪卖火柴这部分,读懂了什么?
2、出示“我”与小珊迪的对话,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故事,走进文本。
抓住纠缠这个词语,重点指导朗读珊迪纠缠“我”的四句话。(理解“乞求”、“饿极了”等词语)
四、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1、这么可怜的小珊迪却被一辆马车给撞了,他的帽子不见了,火柴也丢了,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此时此刻,珊迪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2、怪不得作者会做出这样的断定
出示: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A、指导朗读,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B、那种人指哪种人?
五、小结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忘记他吗?让我们永远记住珊迪用生命换来的诚实,用鲜血染红的信用,相信,我们拥有诚信,大家拥有诚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六、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3、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者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带动作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朗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师生的情感已经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精心地设计了一段“他需不需要……他需不需要……”的排比式的师生直接对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小珊迪诚实的可贵;在回顾全文时,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小珊迪》教学反思8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本课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街头流浪孩子的图片,引出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浪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紧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位,他叫小珊迪。在情景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位可怜的小男孩儿。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小山地的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然后图片呈现小珊迪的外貌神情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感受他的贫穷。为学生深入体会小珊迪虽穷,但诚实善良的品质做铺垫。
紧接着通过讨论小山体因为归还找回的零钱儿双腿轧断的片段,使他的这种诚实善良,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通过多媒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珊迪在临死前还不放心,年幼的弟弟,这种善良、高尚的品质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了有效的融合。
不足之处
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渲染下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时,个别学生并没有进入到情景中,没有真正的走进小珊迪的内心世界。所以播放幻灯片时缺乏有关小珊迪的音频视频资料学生感受的不够真切,感情抒发的不够强烈。
改进方案
第一、在出事小山地轧断腿对作者所说的话时,应该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小山地临终前的遗言,这样学生通过感受小山地临死前的话语,更好的能够打动了读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山地的美好品质。
第二,幻灯片背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或者是场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去理解课文,感受小山地的那种美好,善良诚实的品质。
《小珊迪》教学反思9
听完了由两位老师展示的不同形式的《小珊迪》一课,我感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开始的模糊阶段到尝试使用各种体验式朗读的策略,最终真正做到了体验式朗读的有效性。
徐老师的课例注重朗读式体验,通过开头的配音朗读到中间的表情朗读再到最后的整体齐读全文,无一不让人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和体验式朗读的有效。学生入情入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联系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做到读进文本中去,并把这样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但正如专家所说的,教师能够更有激情些,用上更煽情的引导语让学生入境,去感悟,那达到的效果将会更好。记得自己曾执教过的《古诗二首》,为了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进入情境,我在姚校长的指导下,在每一次的引导语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效果特别显著。其实,这一点是相通的,如果教师能激情引导,一定能使学生感受更深。
张老师的三节课让我看到了一位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由原生态的第一堂课到第二堂专家指导后的尝试课,以及最后的课本剧的创新,我深感佩服。这短短数周内,张老师能做到这样一次次的进步和提升,跟她背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一堂课虽然还存在着不足,但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是非常之多。正如金校长所说的,有效的基调,张老师通过开始的配音范读使学生一下就进入到了的课文的情景中去,为之后的学习定下了主题基调;有效的活动,通过课本剧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场景表演,导演评价这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贫穷、可怜、诚实守信。但周老师也指出了新教师普遍具有的一个缺点,那就是对课堂上的生成没能正确的把握和处理。如:在讨论“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时,有位学生回答,他不是那见利忘义的人。这时张老师反馈说,这好象有些不太恰当。其实学生说得非常贴切,也非常到位。老师却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为课堂带来了遗憾。回顾自己的课堂,其实有时也是这样,课前会有很多的预设,但这也对课堂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不能很大程度地去关注学生的生成,而这又恰恰是最宝贵的。作为新教师还需要更多地学习这方面的经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精彩!
《小珊迪》教学反思10
新课程的一堂课究竟是怎样的教学过程,已远远不是我们在备课时能够完全了然于胸的。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例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
师:"课文哪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生1:"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低着头颤着声音读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声音始而断断续续,继而哽咽不已。
生2: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终于忍不住泪珠滚滚。"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简直是泣不成声。同学们泪水闪闪……我也是泪眼婆娑。
落泪似金,那被真情感动过的心灵比什么都可贵,真情感动来自于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自己怕精神世界"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只要我们还语文教学一份真情,随时随地让学生沐浴着人性的光辉,滋润着真情的甘霖;让孩子接受真情的洗礼,使他们的情感更细腻,心灵更美好、精神更纯净。如上述课堂,泪水就是最好的回答,又何须我们老师画蛇添足分析呢?
有真情方是真教育,是教育自有真情!
《小珊迪》教学反思11
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进行了反复地研读文本,文中小珊迪那种诚实守信的品质、那种强烈的责任心深深地感动了我。当读到“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个便士。”小孩说,“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一句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小珊迪躺在血泊中,手里紧紧握着四个便士,艰难地爬回家里,嘱咐自己的弟弟交还零钱的画面。此刻,小珊迪的精神得到了无限升华。
突然,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极易被人忽略的标点符号——省略号,映入了我的眼帘。直觉告诉我,这决不是一个普通的标点符号,这是小珊迪的生命与鲜血!何不以这个“……”为抓手,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角色,进行读书感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呢?想到这里,豁然开朗,一个巧妙的设计出现在我眼前。
这是当时的课堂教学片段:
(在黑板上出示句子):请大家自由读读小利比的话。(学生轻声朗读。)
师: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哥哥被马车撞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也即将离他而去,小利比会以怎样的语调对“我”陈述小珊迪的遭遇?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学生读得不错。
教师简单评价: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不幸而悲惨的遭遇,真不错。
师指着“……”说:同学们,你们仔细看,它像什么?透过这个省略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大家联系上下文,静静地默读、思考。
几分钟后,相继有孩子举手示意发言。
生1:我觉得省略号像一串眼泪,我仿佛看到了小珊迪和小利比不幸遭遇到这场灾难后兄弟俩抱头痛哭的画面,这是一串悲痛欲绝的眼泪,是一串无奈的眼泪,是一串无处控诉的眼泪。
生2:我觉得省略号像一滩血迹,我仿佛看到了珊迪被冷酷无情的马车撞倒并从他身上轧过去,鲜血顿时喷涌而出,珊迪也昏死过去。很久,珊迪终于醒来了,他想到先生的零钱还没找还,想到幼小的弟弟还在家等着,于是珊迪强忍着疼痛,拿着仅剩的四个便士,艰难地爬回家去,路上留下了一长条斑斑血迹。
生3:我觉得省略号像一行脚印,我仿佛看到了珊迪走着走着,到这里就消失了,只留下一行脚印,渐渐地伸向远方,越来越远。
生4:我觉得省略号像万丈光芒,小珊迪身受重伤,这时候,他比任何任人都需要钱,但是,他念念不忘的是还要找回欠我的零钱,他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是啊,这何止是一个普通的省略号,这是小珊迪兄弟俩发出的血与泪的控诉,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穷苦人民的悲苦,更闪耀着小珊迪那颗诚实守信的金子般的心。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比前几次读得都更有感情。
反思这个教学案例,我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文本解读的成功,将一个普通,但又意蕴深刻的省略号,经过挖掘、精心设计,生成了课堂中最闪耀的亮点。
《小珊迪》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通过对重点段落、词句的进一步理解,学习作者是怎样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小练笔进行练习运用。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回顾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领会表达方法。
1、小声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小珊迪诚实的词句。
2、学生读句子找出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1)“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请求”是什么意思?)
(2)“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乞求”又是什么意思?它和“请求”有什么不同?)
(3)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我”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4)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饱受饥寒”是什么意思?小珊迪的什么美好品质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3、指导学生读书,进一步领会小珊迪的高尚品质。
(1)教师指导,点拨:
小珊迪:诚实、善良。
小利比:沉重、难过。
我:由开始的无动于衷到可怜同情再到恳切。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练习表达。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进行说话练习。
(1)出示要求: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小珊迪死了这部分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2)自己思考,练习说。
(3)分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4)指名说,师生评议。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表现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句子。
板书设计
31小珊迪
(投影片出示)
教学反思
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索,通过动情的朗读,把语言转换成鲜明的形象。所以在学生体会“男孩的外貌”“四次卖火柴”“临死前的牵挂”等几部分时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使可怜、善良、诚实、守信的小山地、小珊迪的形象深入人心。
文中小珊迪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得益于作者生动细致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渗透给学生写人的文章要想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应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有所领悟。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用心体会,有感而发,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珊迪》教学反思13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教学片断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几句话: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两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因为可怜的他都快死了,还能记着小弟弟。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几句话,共同感受一下可怜的小珊迪所处的处境。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读到这儿时,老师声音变了,由于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坐的学生抬起头,有不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尤其是单亲、父母离异的孩子更是这样。
学片断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小珊迪的腿被轧断了应该住在医院,怎么躺在一张破床上?”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腿被马车轧断了,没钱看病,司机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张破床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没家--连一张破床也没有,是一位陌生人给他一张破床……”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 “可能是小珊迪乞讨的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张破床;也许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亲自做的破床;也许是他爸爸临死时留下的破床;也许是他俩流浪在街头,遇到一家已经没人住的破房子里有张破床……”“小珊迪死了,他的亲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为什么难过地说?他的父母是什么时候死的……”有提问,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 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珊迪》教学反思14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积极、主动、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感悟“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中,以读书感悟,运用想象、讨论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3、以读为主、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想达到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想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珊迪》教学反思15
非常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体验式朗读”课例研究的听课和讨论的整个过程。不仅听了本校教师精心准备的课,还一同听取了各位嘉兴和上海专家的非常精彩点评和分析。作为听课的教师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一、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如此。
看到上海的专家在点评时,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资料,从新课标对“体验”一词的理解到《小珊迪》一课他人的精彩设计,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见,在研究这一课时,周主任参考了多少的资料,研读了多少的书籍,为之后的精彩点评打下了结实的基础。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上一篇新的课文时,应不仅只局限在对参考书的仔细阅读上,更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资源,通过网络研究对这一课的各种设计,再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融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优秀的教案。但在研究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能照班照用,那永远都只是别人的设计,对自身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二、教师应该先感动自己。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动,那就得先感动自己。是啊,像《小珊迪》这样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反复地研读文本,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也被感动。这一点,我觉得张老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通过有感情的叙述、生动的图片、悲伤的音乐把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现状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都融入到了这样的情境中去,对课文的学习,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体会,对本课的主题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如何把这样的情感运用技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也成了本次讨论的一个重点。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会碰到各种类型的课文,如何正确地引领学生去学习各种课文?我想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对每一篇课文,通过仔细的研读,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最后做到真正的理解。
三、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他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朗读应该使学生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听了专家的独到见解,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我们平时的朗读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或者告诉他这里应该轻一点,那里应该重一点。也许这样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却答不上来,只是“无病呻吟”罢了!这样,不仅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也会使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朗读,体会不到朗读真正的魅力。所以,在我们的朗读中可以运用多种的技巧。比如:默读、小声读、反复读、理解关键词读、读与理解结合、师生合作读、表演对话等等。但每一种朗读都应放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上,这样才能达到其效果,使学生真正地有感而发。
短短的一下午,收获颇多。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有了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的弯路,更快地成长,正确地运用“体验式朗读”,同时也相信,在今后不断探究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得更好。
【《小珊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2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09-0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12
我是小音乐家教学反思07-18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反思06-1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科学教学反思06-11
猫教学反思10-15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0-08
《假如》教学反思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