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0 08:22: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分子、原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动态模型,把微观粒子变得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抽象的粒子具体化、生动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也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体积也不会变,初步建立物质是微观的思想。课堂练习制成幻灯片,知识容量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当堂知识的巩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3

  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已经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和视频的播放,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二、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红墨水扩散和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和水的对比实验的两个学生实验。教师演示了等体积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初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高,多一个实验会更为兴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认识到的红墨水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三、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四、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没有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教学情绪,容易受到学生的影响。以后要在教学中逐步的改进和完善自己。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08-17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设计06-1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钓鱼》教学反思11-06

《绝句》教学反思11-05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1-05

跳绳教学反思10-29

bPmf教学反思10-29

风筝教学反思10-28

《秋天》教学反思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