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5 04:46: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训练重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课外表达的思想感情”。

  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和参考书,参考了大量的时代背景资料,并结合课后练习,确定了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几点比较满意:

  一是在感情朗读上。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圆明园中风格各异的建筑,比较有美感,我就把课外变成了一首诗,配上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读出自豪和赞美;学习完第五自然段,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后,我又出示了第三和第四自然段的相关内容,但原来的“有……还有……”变成了“没有了……也没有了……”,配上伤感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感痛惜和悲愤。

  二是在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体会上。我把这个问题贯穿始终,从开始的点题,提出“不可估量”,到中间的“建筑的辉煌”和“文物的宝贵”,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还有毁灭的过程“掠夺”的不可估量和“毁坏”的不可估量,反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为感情的激发做好了准备,最后的“写心里话”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我的失误,把本该安排在写话前的动情朗读遗忘了,导致感情激发不够,准备的伤感的音乐也没有用上,学生写话就显得不那么触动心灵了。

  最关键的部分进行得却最失败,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实在是一大败笔。反思一下,还是自己的素养不够,课堂上顾首不顾尾,心理素质也不过关,最重要的还是课备得不够熟练,自己投入不够。另外,自己的评价语言和总结语还是有些苍白,课堂应变能力有待加强。一次历练一次成长,虽然不足,但个人收获还是蛮大的。继续加油,一直在路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xxxxxxxx化为灰烬,大火将xxxxxxx化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并顺利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毁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最可恨。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最后回归第一自然段。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还找出了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学生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但在教学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此时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已清醒的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就要挨打”,认识到他们这一代的重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长大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高高的飘扬。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过去教学中学生总是容易把课题中的“圆”和“园”弄混淆,怎样让学生记住呢?首先从“圆”入手,圆明园”在布局上成“品”字形,然后告诉学生它地建造年代——初建于明朝,最后说它的用途——是清朝皇帝的休憩园,也是一个大花园。学生从形状、年代、用途三方面一记就不容易混淆了。紧扣“毁灭”这一主线进行教学。

  设计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毁灭的;

  第二,圆明园到底毁灭了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说说你认为圆明园是一个( ? )的'圆明园,学生根据问题寻词找句;

  第三,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在设计这篇课文教案时,我首先阅读了窦桂梅老师上这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她重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有那些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窦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巧妙运用数学计算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久,以及板书的巧妙设计,都让我拍手称赞。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每一个孩子。但是,我在竖然起敬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是否有长足时间的思考,是否真正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像《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课文所包罗的东西太多太多,是否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历史,去感悟课文呢?

  思及至此,为了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填写“自读收获卡”,收获卡分两部分,一是从课文中的收获;二是从自己搜集资料中的收获。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交流了课前收获,记录员做记录,发言人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交流的收获也很多,体现了生生之间真正的对话。

  要让学生由爱到恨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因此“爱”的情感就必须到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辉煌过去的原因。在让学生感悟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二次分组,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二次分组的小组内,我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孩子们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非常认真地朗读,非常热烈地讨论,非常团结地画“布局”平面图······动起来了,孩子真正的动起来了!

  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让他们从“我和他的意见一样,因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从······”“我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思考——表达——倾听——思考——表达,经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现,情感的激发,将合作探究,生生互动落到实处。并通过作图实践,想象建筑景观,欣赏建筑美景,阅读历史文物资料等,让孩子感悟到圆明园的辉煌,从而自然产生“爱”的情感。

  越爱就越恨,当孩子们观看了“圆明园毁灭”的影片后,那失去真爱的痛,那对野蛮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这是,我再让孩子们在小组里结合课文抓字词谈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们讨论时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激动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内心。最后,通过爱与恨的强烈冲击,我想孩子们有很多的感悟。通过老师的语言创设情景,我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并用你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这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话语中结束了。

  整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充分表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们团队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合作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并从中感受到乐趣。但与传统教学相比,我觉得字词深入的挖掘还不够,课堂质疑还欠缺。如何将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找到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方式,我想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探索。文章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让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中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对于圆明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而且这座曾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图片都是断壁残垣的遗址图。如何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它昔日的美好,并在毁灭后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成了教学的难点,这也正是本篇课文作者匠心独用的地方——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

  在教学设计中,我共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不可估量”等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4、体悟文章表达特点,初步学习整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这样既融合了单元教学目标,又将本课重难点突出了出来。那怎么逐一突破这些目标呢?我率先开始了多种途径的资料搜集。

  先是参考已有的教学课件,再是大量文字资料的搜集,最后为了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到网上搜集更精美、贴切的照片和视频,试图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及被毁灭的过程。但第一次的试课后,我的'备课思路就被打击了。

  试课是在三班进行的,在学生完全没有预习和搜集资料的情况下两课时才讲完课文内容,这其中暴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怎样用一课时完成?我几乎对课文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资料补充,虽然内容丰富充实,但信息量过大,短短四十分钟,根本没办法一下接受,学生在体悟情感上会太偏重于感受美好。于是马上调整课件内容,大胆将文物部分舍弃,只用举例说明其跨越年代之长,数量之多来说明价值珍贵。同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更大,将主导问题也进行了调整。

  第二次试课时课堂环节进行得顺利多了,时间也基本够用。这一次的试课也让我的授课思路更加清晰了。在最后正式讲时,虽然也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总体和孩子们的配合是比较默契的。问题探究、朗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参与。授课后很多孩子都对圆明园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己又再次搜集资料,看相关视频和电影,对于侵略者们的无耻行径也是恨之入骨,爱国热情被悄悄点燃。

  通过本次备课和授课,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作用,它并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涵盖其中教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课堂真正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行动。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充分备课很重要,但学生主动去学更重要,所以以后备课要把方向和重点更准确地把握好,把功夫下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新园以北京圆明园为原稿,按1:1比十景中的十八景修建而成,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我国首批4a级景区之一。它三面环山,南面平坦开阔,福海湖水域面积8万平方米。圆明新园集,所有建筑景观均按原尺寸仿建。大殿“正大光明”、“九州清晏”、“蓬岛瑶台”、“方壶胜景”组成中轴线为皇家宫殿式建筑群。

  远瀛观

  远瀛观景点是西洋楼景区的主要景点,从南北轴线上可划分为南、北、中三段。昔日曾是乾隆皇帝宠爱的香妃生活和娱乐的场福海中央,从岛上可隔湖眺望四周如画的景色。

  长城

  圆明新园的长城是按一比二的比例仿北京古长城而建,起点为南海雄关,终点至郭超山顶,沿途设有众多烽火台供游客风赏珠海全景及澳门景观。

  大水法

  大水法是远瀛观前的设施。与它前面的喷泉、汉白玉门柱上的精美雕刻组成一种异国情调。

  配殿所展示的圆明园的诞生、盛期、焚毁、新园逢时等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大宫门的上方悬挂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园匾“圆明新园”四个大字。门前的.金水桥架落在形如曲月的御河上,桥外耸立着雕刻精美的华表和威武雄壮的石狮。

  西洋楼群

  建在长春园的一群欧洲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由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它建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传教士朗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时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方法。例如:这些建筑主体为西洋式,楼顶装饰则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琉璃瓦。西洋楼群有几组水法(人工喷泉)颇为别致。

  万方安和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公元1720xx年。它的建筑形式很奇特,房屋建在水池里,成为一个万字型,寓意四海承平。房屋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通。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讲究之处,具有冬暖夏凉之妙。雍正帝最喜欢在这里居住。南面正室的匾额题有“万方安和”,后来便成为这一带的统称。雍正四年即“万方安和”建成的第一年,雍正赐弘历(即乾隆)读书于此处。

  曲院风荷

  始建于公元1720xx年左右,这是仿杭州西湖的“曲院”。西湖的曲院,原来是宋朝的一处酿酒作坊,四周有池,荷花最多,随风摇荡其中,因而取名“曲院风荷”。乾隆很喜欢这个景致,于是南巡江南时仿此景置于园中。乾隆曾经赞扬此处佳景赛过杭州西子湖。

  濓溪乐处

  建于公元一七二七年左右,是园中赏荷的地方。在长满荷叶的水面上,有一组临水殿堂;有伸向水面的香雪廊。乾隆、嘉庆帝也特别喜欢在此吟诗作对。乾隆帝居于圆明园时,在濂溪乐处作诗最多。

  平湖秋月

  西元1720xx年初已建成,是仿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造型上融汇了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和双峰插云之精华。它依山面湖,竹林茂密,每当秋深月皎,面对十顷澄湖,波光涟漪,有如置身於西子湖畔。

  嘉庆曾对石舫有诗云:近水长屋以舫称,逢窗开处称吟。偶然假借名活画,活画方斯恐未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者紧紧围绕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给人深刻的启迪。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让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收集了许多的圆明园的珍贵物品的照片,让学生了解它的地位与辉煌,来体会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毁于一旦惋惜的'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讲课结束后,脑中便不停地回放着课上的情景。认真反思这节课,我想到了许多。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再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可能会更透;在学习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如能多请几位学生朗读,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等。如果说这节课还有点滴优点的话,我想那要归功于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更加自信。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我还体会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间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节课的背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提问;每一笔看似不经意的板书,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师的汗水和智慧。

  其实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师在日常的每节课中,都能精雕细琢,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但如果我们能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潜心钻研教材,并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虽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却也算得上是一盘可口的居家小菜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

  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2.了解文章的结构条理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教学时,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之后,从观全文,学生发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五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

  3.结合资料和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自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4.让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我见此情景,问道:“同学们,屈辱的历史深深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仅仅是痛心,更应该是觉醒,让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写,那么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把读和写结合在了一起。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成功之处是:(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终一段。最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能激发学生强烈爱国情怀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的深层爱国情,学好课文的表达特点。预习任务做细实完成。

  一、通读课文,读准生字音,识记字形。

  学生可默读,可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读轻声,“玲珑剔透”的“珑’读lng,“武陵”的“陵”líng,“饱览”的“览”ln,这四个字都是边音。

  “辉煌”的“煌” huáng,“销毁”的“销”xiāo,“闯进”的“闯”chung,“殿堂”的“殿”diàn,这四个生字都是三拼音节,要拼读准确。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后鼻音。“侵略”的“侵"读qīn,“灰烬”的“烬”jìn是前鼻音,这两个字音是检测题目中的常客。

  识记字形,五年级学生能独立地把学过的形近字与生字联系起来,进行辨析,如笼,拢,与珑进行辨析,知道玲珑与宝贝的精巧细致有关;将凌与陵比较着记忆;将烬与尽比较,会发现灰烬与火有关;剔与踢一对比,就能记住剔与刀有关,踢与脚有关;销与削,悄对比;澜与水有关,还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识记,如“推波助澜”。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确实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正确朗读课文后,思考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课文结构清晰,学生自读,能思考出作者写作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点明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三、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词语,思考书后的问题。

  对于文中不甚了解的词语,除了查汉语词典,还要阅读上下文来思考、选择更符合文意的词意。如:“众星拱月”,词典中的解释是:许多星星聚焦环绕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戴一人或众物围绕一个重要的事物。读文中句子:“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而理解,小园是星,圆明园是月,突出圆明园的重要。

  “饱览”词典上解释是:充分地看,尽情地观赏。读文中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再联系上一句,就知道园中美景很多,让人看得很尽兴。也明白了圆明园太宏伟了。

  通读文后的思考题,有助于课上有目的听老师讲课。如课后问题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课上与同学交流时,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话题。课后问题3,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要在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受。那就离不开搜集资料。

  课文后的几首歌,创作背景与课文有共通之处,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学生可提前读一读,找到相关音乐听一听。

  四、收集相关资料。

  圆明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课文介绍得比较概括,学生课前要找相关资料,看图片,增加对圆明园的了解。

  资料(一)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资料(二)八国联军的掠夺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借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阅读这些资料,可对文章内容做一个补充,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为体会课文情感,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作好铺垫,更是有助于学生把资料与课文,资料与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圆明园被毁人民教育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卷第七单元阅读文本。文字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被侵略者践踏破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缅怀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记录。文本中介绍的材料已消失,无法复制。引导学生在脑海中阅读、感受、想象和再现其过去的风景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教学和指导,我有以下初步感受:

  一.清晰的思考,前后呼应。

  (I)走近圆明园从雨果写给巴雷特船长的信开始,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情绪。

  (二)进入颐和园,并在文本中查封了三句话来评价颐和园被世界称为皇家花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了解“圆明园辉煌的39年历史”和“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们感受到圆明园的破坏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III)走出圆明园学习课文后,原声带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并进行了扩展和升华,想象并写道:如果你站在圆明园遗址旁,你会说什么?最后,用雨果的话结束这节课。教学理念简洁明了,前后呼应。

  二,刺激情感的感性知识。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情感目标,突破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颐和园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颐和园的辉煌。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让学生见证和感受其万园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当你深爱时,你才能深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这些视频材料分三步使用: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交流;第二,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焚烧圆明园的视频,促进学生情感的爆发;第三,在开始学习课文自然段落2、3和4时,大声朗读并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视频教材缩小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看到这些照片后,学生们大吃一惊。当播放在圆明园大火中烧毁的'影视资料时,学生们感到遗憾和愤慨。最后,部分情绪阅读不需要太多指导。

  三、以阅读为基础,体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应在积极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一定的感知和思维,受情感影响,获得思想启蒙,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情,,经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过:“百读不厌”,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的特点,“读是基础,读代替说,熟读变成背诵,读中理解”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采用自由阅读、点名阅读、默读、同声阅读、示范阅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后,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理由,再次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悔恨和仇恨,从而进一步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扩展文本,整合理解。

  在学生、老师和课文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介绍了圆明园被毁的真实史料,包括“被抢材料”和“被毁材料”。阅读后,请谈谈你内心的感受,这引发了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花园里的美景,畅谈”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的想象力太苍白了。

  2.学生主动性未充分调动,师生互动不到位。

  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让我意识到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