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4 20:13:0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渔歌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1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 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学反思2

  今天进行了第九课《词两首》的教学,我是两首词同时进行教学的,大致的思路和诗一样,在教学完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后,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

  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

  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渔歌子》教学反思3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渔歌子》教学反思4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教学反思5

  同多数古诗词一样,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如何让学生积极想象画面、理解词的意境并且能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呢?我在梳理了“景物”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垂钓的人不想回去呢?他留恋什么呢?请想象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来回答,要加上合适的形容词。如“他留恋绵延不断的青山。他留恋洁白如雪自由飞翔的白鹭”。 首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的`想象和语言,接着指名说句子。 若干名学生说完后老师提醒:把你们的这些串起来不就是一首诗吗?“如诗如画”形容的就是这么优美的语言啊!一起来根据关键词(景物)吟出这首集体创作的诗吧! 最后小结:田园诗往往意境优美得像一幅山水画,刚才我们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对这首词理解得更好了,来,伴着音乐背一背吧!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创作诗歌”巩固课堂成果。

  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们非常活跃,说出来的句子也很美,还说出来“他留恋美景中自己悠闲自得的心情”之类的句子,对诗的意境感悟得更加透彻了。用诗意阐述诗意,也许是更适合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6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1、创设情境,导学得法。《渔歌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读出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7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渔歌子》教学反思9

  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词的学习。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10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感觉有以下 几点处亮点:

  一、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二、借助资料,展开想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授人以渔,师生互赏。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1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教学反思1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13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14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5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渔歌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8-30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菁选08-16

《bpmf》教学反思02-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渔歌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学反思1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 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 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 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渔歌子》教学反思2

  今天进行了第九课《词两首》的教学,我是两首词同时进行教学的,大致的思路和诗一样,在教学完第一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后,让同学们进一步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

  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

  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渔歌子》教学反思3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渔歌子》教学反思4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渔歌子》教学反思5

  同多数古诗词一样,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如何让学生积极想象画面、理解词的意境并且能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呢?我在梳理了“景物”之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垂钓的人不想回去呢?他留恋什么呢?请想象画面,用最美的语言来回答,要加上合适的形容词。如“他留恋绵延不断的青山。他留恋洁白如雪自由飞翔的白鹭”。 首先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的`想象和语言,接着指名说句子。 若干名学生说完后老师提醒:把你们的这些串起来不就是一首诗吗?“如诗如画”形容的就是这么优美的语言啊!一起来根据关键词(景物)吟出这首集体创作的诗吧! 最后小结:田园诗往往意境优美得像一幅山水画,刚才我们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对这首词理解得更好了,来,伴着音乐背一背吧!最后通过课后作业“创作诗歌”巩固课堂成果。

  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们非常活跃,说出来的句子也很美,还说出来“他留恋美景中自己悠闲自得的心情”之类的句子,对诗的意境感悟得更加透彻了。用诗意阐述诗意,也许是更适合古诗词的学习方法、也更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吧!

《渔歌子》教学反思6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1、创设情境,导学得法。《渔歌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读出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7

  师:作者把春天的哪些景物写进这首诗了呢?

  生:桃花,白鹭。

  生:鳜鱼。

  生:人。

  师:能把这个人的衣着打扮描述下来吗?

  在几个人的`描述之后,渔翁在风雨中钓鱼的情景也很清了。我又抛出一些问题:他为什麽如此专心的钓鱼呢?

  生:因为鳜鱼肥。

  生: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

  生:因为春天来了,这里的风景更美了。

  师:能说说各种景物怎麽美吗?

  生:山请了,水绿了。

  生:桃花开了,鳜鱼长肥了。

  生:桃花红了。

  师:“开”与“红”哪个更好?

  生:“红”比“开”更准确。即说明花开了,又说明开的很好看。……

  总体来说,对于体会词的意境。我认为还是步步深入,引导到位。进行顺利,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当然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如总是我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悟出来那会更好。

《渔歌子》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渔歌子》教学反思9

  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词的学习。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10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感觉有以下 几点处亮点:

  一、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二、借助资料,展开想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授人以渔,师生互赏。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1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教学反思1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13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渔歌子》教学反思14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15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