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父与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与子教学反思1
首先感谢领导能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历练,也很荣幸能够得到全校老师们的指导,这对于我业务能力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本课进行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采用范读、引读、齐读的方式重点指导读好别人劝说父亲时父亲的回答、“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处。
3、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一、设计理念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极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本课的亮点是:
1.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较少,仅凭文中对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文字介绍,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为让学生体会文中父亲的了不起,了解地震的破坏力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在课前播放了精心收集的地震影片,在老师的解说下与画的喧染下,学生很快被影片中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地震画面感染了。这么做,为后文学生体会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做好了铺垫。
2.抓住文章主线,感悟感人场景
文章有几个描写父亲感天动地的场景,如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回顾整个课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
1.板书设计没有及时写需要改进
2.牵着学生的痕迹有点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在课堂上我讲的较多,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但还没有完全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体验一直都在老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下进行,没有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学生写话时给的时间较紧,导致一些同学还没写完就汇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父与子教学反思2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一场大地震发生中,一个七八岁孩子被埋在废墟中,他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情景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激情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情景能融为一体。
二、阅读中体验、感受文章的情景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课文中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所得。
有学生提出了困惑:“如果儿子死了,父亲不是白挖了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到:努力有可能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只要有白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白分之百的努力。哪怕儿子真的死了,也无怨无悔。因为父亲做到了他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体现人文性。在释疑解惑中进一步明确道理。
四、升华感情、展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次展现了人文魅力。
父与子教学反思3
《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通过本文的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抓重点句,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
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
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父与子教学反思4
为了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搜集了优秀的教案,观看了优秀视频,甚至记录了精彩的过程,又针对自己的能力,本班的学生特点,采取了王校长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的思路,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针对课题质疑,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检查新词,通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掌握新词,解质疑: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大。在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我显得耐心不够,没有进一步耐心引导学生概括课文。走进了不起的父亲,让学生默读,用笔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能找出句子,通过读、想象、说、写,学生能揣摩出父亲的内心世界,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拓展延伸中,联系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瞬间,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无私,接着回顾父亲关爱自己的点滴,感受无痕博大的父爱,自己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能够读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在上课时,我有时缺乏教学机智,有些地方自己说得较多,课堂情感的酝酿没有达到高潮。
父与子教学反思5
《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马老师第一课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我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本课我多采用了集体读,避免了学生个别读兼顾不到学困生,达不到以读升华感情的目的。通过问学生震情这么严重,这么多人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升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学生在文本互动的环节中抓学情谈:36个小时过去了,父亲会对儿子说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田佳萍用到了:“儿子你一定要等着我,爸爸一定会救你的,你一定要坚持住……”张顺恒说:“阿曼达,你不要害怕,爸爸一定会救你出来的!”通过写和说更加坚定了父亲救儿子的决心,也更进一步的说明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这一环节过渡自然,教学目标落实的较好。
这篇课文我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内容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起。”
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我也还有不足之处,如: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父与子教学反思6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父与子教学反思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针对我们两个班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不过还好学生有提到这点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我自认为,我提问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让课堂有些被动,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不够大胆,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处,其实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将课堂交给他们是必然的,今后必须学会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做好我的引导就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父与子教学反思8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除了平时的安全教育课反复强调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学科教学中也能很巧妙的渗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现“安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如四年级下册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学习孩子的镇定,父亲的坚持,最终父子劫后团聚,真是了不起。找准时机让学生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在危险的时候怎样脱离险境?在让学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识给大家做介绍,在学校组织的安全演练中,学生就不会是茫然的跟着跑,而是自然的运用知识进行练习。我在上阅读指导课《爱的教育》让学生谈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时,有学生提到了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获勋章的`小英雄》,这个故事讲了老师带大家到市政府大楼参加一个颁奖仪式,市长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叫皮纳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儿童的事迹,并授予他勋章。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在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时机提出质疑:在那么湍急的河水里,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误救人的时间,小孩子又不会做出盲目的牺牲。
以上事例说明,安全教育其实是可以渗透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既不是让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获得安全的知识。
父与子教学反思9
目标:
1、能看懂漫画的情节并大胆讲述。
2、初步感知漫画的幽默、诙谐,喜欢看漫画。
3、在感知漫画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准备:
布置漫画展览,《父与子》的漫画图片若于,漫画《救火》《足球》《钉子》《汽车》的大图片各一幅。
过程:
一、欣赏漫画感受简洁、幽默的特征。
1、参观漫画展览。
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什么是漫画。
二、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
1、教师逐一出示漫画《救火》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2、通过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问题:
(1)、儿子放学回到家看到了什么?
(2)、儿子转身跑去干什么了?
(3)、儿子用什么办法灭火的?
(4)、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3、通过分析结局,进一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
三、幼儿分组自主阅读漫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讲述,
1、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
2、教师分组指导,倾听并帮助幼儿阅读。
运用质疑的方法引导幼儿在对图片细节的观察中加深对漫画的理解。
3、鼓励幼儿根据画面情节大胆讲述。
四、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体验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1、幼儿再次欣赏漫画展。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漫画进行讲述,与同伴分享快乐。
第一部分:初步感受漫画简洁、幽默的.特征。
我通过参观漫画展览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漫画幽默,有趣的特点,对漫画形成初步的概念。
第二部分:通过师幼共同阅读漫画,初步体验漫画有趣的特点,并初步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
让幼儿了解漫画特点有一定难度。在活动中,我没有空洞地将一些抽象的词汇灌输给孩子们听,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让幼儿欣赏一幅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着火了》,把漫画诙谐、幽默的特点有机渗透在活动中,使幼儿自己从中体会出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学习阅读漫画的方法。再通过对漫画结局的分析,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漫画的幽默、有趣。
第三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尝试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并进行讲述。
在这里我特别采用了幼儿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幼儿有意识地倾听,分享其他幼儿带来的大胆想象。让幼儿两人一组阅读漫画,是想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加深对漫画的理解,并且大胆进行讲述。
第四部分:幼儿自主讲述,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
通过再次参观漫画展,幼儿可自选喜爱的漫画进行讲述,在巩固阅读的方法的同时,享受漫画带给自己的快乐并与同伴分享。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自主阅读,自由讲述,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想说、敢说、愿意说。
反思
这节语言活动,老师能大胆采用漫画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予了教师新的视野。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可以挖掘出很多富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这节活动我们分别在不同幼儿园对不同班级的孩子组织进行教学。从效果看,师幼互动这点做的很好,课堂氛围好,孩子在老师引导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孩子们都被一幅幅有趣的漫画所吸引,说明选材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分组讨论中,我们有意识安排两人一张漫画,这样促使孩子之间有交流,给幼儿充分创造了说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我想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兴趣。
活动后引发我对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反思:教师在引导孩子掌握阅读漫画的方法上,是单幅出示好还是整幅出示好呢?看到孩子语言表达水平不一样,针对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整幅漫画出示的方法,因为孩子已会连续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孩子充分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遇到问题是教师及时给予帮助,问问他们“看懂了吗?你认为什么地方最有趣?”鼓励每位幼儿大胆的说,这样效果会更好。由此我在想教学活动应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孩子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这里我提一点我的浅见,我觉得这既然是一节语言活动,能不能在目标中再提到一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在对漫画感兴趣的基础上,完整的讲述漫画。这样是不是能够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把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溶入到其他的语言教学中,甚至于其他领域当中是不是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感谢静静的风提出的建议,在这里我想提出一点我的想法:由于幼儿是首次接触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漫画的特点还不太熟悉,因此我从培养兴趣入手,先让幼儿感受漫画的诙谐、幽默的特点,引导幼儿先看懂漫画,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讲述。如果把理解和讲述放在一个活动来完成,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似乎有点难了,所以你的建议可以放在后面的活动来完成。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希望我们可以在此方面交流讨论。
父与子教学反思10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父与子教学反思11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感情真挚。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着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章情感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学生从电视上也了解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孩子们缺少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的体验,理解起文本还是比较难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多媒体的运用。一上课我便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当孩子们看完录像时,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正是这灾难的背景才更衬托出了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二、抓住文眼,感悟品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由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令人感动:第一个是他看到儿子的教室已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第三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通过分析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同时,抓住这一文眼,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父亲这个形象。从满身的血迹,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但却坚持挖掘,不愿离开,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层层的感悟,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断地丰富真实起来。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学生在一次次的与文本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朗读能力的训练。
三、读写结合,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由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写小练笔。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不够多;对学生的回答,激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父与子教学反思12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感悟文本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抓住空白,想象说话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三、读中体验 感受父子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是怎样的挖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困难与危险!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父与子教学反思13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激情导入: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多么地的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灵的感动。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把视野放宽了,我想不仅让学生能感知到文中父与子的了不起,还要让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感动,并由引发思考。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父亲洗脚,看看父亲的脚与自己的脚有什么不同?拥抱父亲三分钟,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与劳累,受到心灵的震撼。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
父与子教学反思14
第一篇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
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第二篇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好了导学案和展示课教案,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学完,可自发下导学案至今天已经是第三节课了还没进行完。导学案的内容很多,共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除去课余时间学生又用了一节课才完成。发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入读课文,深入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前我都是围绕导学案让孩子们一方面一方面的回答,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导致内容太细而且浪费时间。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直接把导学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上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时我仅做了监督者。尽管给了他们很长的时间,仍然有几个处在小组后两名的孩子没能全完成。也罢,不能无原则的等他们。我鼓励孩子们把导学案做好并在课下自行准备熟练,争取展示课上一展风采。今天的展示课上得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可心的地方。第一个环节是默写生字所在的词语。本课共有11个一类字,它们在文中所在的词语有10个。我让孩子们默写出这11个生字所在的10个词语,由于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默写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我巡回于各小组检查默写情况,默写快且经检查完全正确的准备下一环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默写出错的改错,所有默写出错的孩子改完错后,统计各小组默写完全正确的人数,按每人2分给小组积分。结果六个八人小组完全写对的平均不到四个人,错字量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每组平均两人。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孩子们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强。下一步学习生字词不能丢给他们学案让他们自己学,应该在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后在小组内轮读,然后当堂练习书写。对于每个班那四五个不会拼音的还要特别监督检查。都到五年级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生字词都成了难题,也真让我无语又无奈。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太重要了!第二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给孩子们2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让他们随意上台展示,脱稿讲加倍记分。两个班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挺高,就连我平时并不看好的学习不太爱动脑筋的钟婷婷都能将父亲如何在大地震后跑到学校去救儿子,在废墟上挖了多长时间终于将儿子及其同学救出,赞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深沉的父子之情说的比较流利了。这很让我欣慰。第三个环节是
品读赏析。马鑫岩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描写父亲为救儿子长时间挖掘后的外貌描写部分,能感悟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朗读还不够到位。关于时间数字的朗读不能有效的停顿,写父亲外貌的几个重点词语不能足够重读。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多遍朗读,才有了一定的效果。朗读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每个班朗读好点儿的仅四五个人,大多数孩子唱读特别严重,临邑味儿的普通话唱读听着让我特别不舒服。为此,我经常纠正,经常引导。然而,半个多学期了还是难以扭转乾坤。不过,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将他们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第三篇范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我讲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课文,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父与子教学反思15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父与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父与子教案及反思06-26
大班父与子教案及反思优秀08-26
地震中的父与子04-03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0-24
【必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3篇04-05
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四篇04-0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汇编7篇04-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集合五篇04-2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汇总7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