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12 18:37:2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1

  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当然不例外。虽然把语文课和数理化一样以40分钟为单位设置不尽合理,虽然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课外学习,但是老师的作用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学校不就成了空壳?有一个忽略过程的观点是,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也确实切中了很大程度上存在的只重灌输,不顾接受的问题的要害。但是细想起来,根据教学实践者的探索经验,老师切实的引导和步步落实的强化教育为学生奠基自学的路径,适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是学生少走弯路,尽快步入学习学习轨道的有效途径。省略了这个艰苦的过程,强力灌输一种理念,接受者形而上的盲目施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自由放任,甚至使学业荒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是对的,但缺少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不能从一面走到反面,把一切责任都交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新理念过于理想化,理想化到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做了过高的估计。确实有个别学生会生发自觉的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而且获得了喜人的成功。我们可以随时观察学生中的脱颖而出者,因材施教。但不可以以极少数的实例为追求模式,确定教学方针和策略。导致假大空,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引导有效,引导得法,引导有序,引导深入。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语文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广博的知识,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同时有相当的专业艺术和专业精神。学校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组织性,强制性,系统性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学校的功能。要想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还要有足够的投入,不能搞花架子,搞形式。加大对课堂教学有效行为的研究,使教学行为更加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科自身特点,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成为工作的重点。

  学生不知读什么,他们的眼前是一片漆黑,是层层迷雾,登山者尚知山在哪里,看得见山的高度,才可能准备攀登。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读什么、怎么读,教师有必要做出示范,引领他们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现有的教学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建构过程,无视学生的自觉感受,应试目的的驱动,偏离了语文本身的学习航向,纯粹是技术性的操作。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调整教学思路,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策略,不是要减弱教师的引导,而是要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阅读什么的问题。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零碎到整合。什么是浅呢?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得懂,没有疑难的文本应该是“浅”,适当的、逐步的提高难度,使阅读呈现一种梯度。我深切的感觉到教材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概括起来,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强迫学生阅读距离他们太遥远的作品,二是强迫学生阅读思想内容艰深的文章。前者如历史作品,后者如冯友兰、鲁迅、庄子、钱钟书...年龄差别大,时代距离远,地位很悬殊,文化差异天壤之别...不是说要拒绝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也不是要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一定要重视认知规律,保护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不受挫伤,逐渐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必须注意,正在进行着的阅读教学是强迫性的,教材被奉为圭臬,爱不爱不由你,愿不愿不由你。学生还没有读文本,教师就急于把现成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学生完全被动。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室一言堂的局面,学生昏昏欲睡,无奈的接受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解。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几乎是一种精神折磨。编写教材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又都是蜻蜓点水,孤鸿一瞥,指望学生能自主探究,而事实上学生已经被挡在了文本之外。编写教材者也有苦衷,难易、深浅、梯度如何把握,面向广大的`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教材中涵盖更多的信息,还需顾及方方面面的评议,也有诸多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为了短视的应考,为了安心的服从,为了自己的俸禄,为了自己的差事,就可以不顾学生的心理,无视学生的需求。要细心的呵护孩子们好奇心,探求欲,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充满耐心、温情地铺设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读什么?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地域、年龄、时代、人文、难易。

  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首先愿意关注的是与自己有关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状态。最先产生兴趣的动力来自于对照比较的心理动机,进而斟酌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以求改变或推动生活。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一开始就从阅读反映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文本开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所有与阅读相关的手段,全身心投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行动中。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完成文化浸染和人格建构。

  对学生最惹眼和惹心的是所读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与之加以对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见贤思齐的生命本能促使孩子们寻找更高的人生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目光会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搜寻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适合自己的人格因素。《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人生的境界》《宇宙的未来》……与孩子们的世界相距遥远,甚至老师的解读都欠说服力,让学生怎么解读?所写内容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硬着头皮读下去,又跌入不知所云的万丈深渊,无论怎样读都达不到“其皆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不是不要读这些经典,只是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时先入为主的设定了阅读的高度。学生只好茫然地望文兴叹,找不到些许自信,哪还有继续阅读的兴致?《阿长与山海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童趣》……其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在我们离开学校许久后每每想起,心头还会闪现中学时代七彩的生活,内心泛起阵阵青春的涟漪。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教材牵着我们的鼻子,从一个有趣的地方及时离去,把孩子们带入荒僻的原野,然后继续跳跃,好像有意识地在跟孩子们的读书趣味捉迷藏。当然可以引起学生阅读浓厚兴趣的不止是童趣,只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小心翼翼地呵护,使其能保持长久的活力。

  教师毕竟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你的阅读可以是示范阅读,示范精读,示范诵读,示范方法,示范批注,示范疑问,示范解疑,示范误读,示范探究——示读读书经验。和学生一起阅读,毫无顾忌的阅读。

  有个技术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筛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但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引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让喜欢该篇文章的同学将文章复印留存,待课后细细咀嚼品味。逐渐积累,作为阅读的基础,引起继续探求的需要。循序渐进,就有希望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境地,这时才好谈得上自主阅读。但老师的引导还在继续,不觉间也可能会到达《人生的境界》边沿。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2

  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教学创新等进行真实记录与思考。

  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自我反思成为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少一部分教师会经常自发地反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绝大部分老教师几乎不花什么时间在这种持续性的反思上,长时间缺乏反思的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教学质量。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

  一、课前反思,有效教学的前提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为课堂的有效教学作好充分准备。

  二、课中反思,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调整预设程序

  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对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预料不足,容易造成教学方案的预设情况与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脱节。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教学预设的起点低于学生真实起点)是不理不睬,通过“巧妙”的“引导”把学生拽回预设的教案上来,还是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这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如果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发言视若不见,也许学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课堂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呢!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组织和引导的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教为学服务”,就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的经验,据学而教,灵活调整教学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与预设的教案有偏差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敏锐地做出调整,思考怎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2、调整教学任务

  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教而学”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宁愿削减一些教学内容,也要停留一下,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这时教师就要做出深思熟虑地思考,到底应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发展,必须弄清楚一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时我们教师也可以想,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下一节课,但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是周而复始的'。可见,课堂中教师的反思是十分关键的,同时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我们教师很好去把握的。

  3、调整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上,教师希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的轨道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加以引导、调整学生的思维,使有效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听过两位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如第一位老师当时在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超市门口挂了一些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有两盏灯被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老师提问:“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一个学生说:“只有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面对如此生成资源,两位老师作出了不同的应对。第一位老师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清楚了吗?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马上有一位学生接上:“我只要跑到汽车后面看一看就知道了。”“可以问站在汽车后面的人。”……教师不断表扬学生,学生不断又有新的想法。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学生的想法很奇特,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更好了。认真观察灯笼的摆放,谁能发现出什么规律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回到数学上来。比较两位老师对教学现场的处理,哪一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呢?数学课的生成,有其基本的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决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一概用“真棒”,“很好”作糊涂判断,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这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所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要反思学生的回答是否有效,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引导点拨。

  三、课后反思,有效教学的提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刚写完,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它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还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源动力。

  1、总结成功经验

  每次教学实践都会有成功之处,它们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计划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与策略、或是教学方法手段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师生合作成功的范例,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以后教学的高质高效奠定基础。如对“解方程” 教学的反思,每次期末考试,我所教班级学生的解方程正确率都是100℅。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好?我自己也进行了思考:(1)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六条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在教学时要讲深讲透,如教学例2,2x+5.8=9.6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把它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左边是乘法和加法,在计算时我们通常把先算的一步乘法看作一个数,利用依据求出,再利用依据求出一步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学了2x+5.8=9.6这样的方程后,学生很快会做解像 9(12+x)=162的方程,而且能理解为什么要先把括号的里面的看成一个数,(这是先算的一步),求出方程的解,通过检验,可以知道这个解是否正确。接下去学例4解方程 5 x—12×3=14时,聪明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我们先要转化成两步计算的方程,再把两步计算的方程转化成一步计算的方程,最后,直接求出未知数的值。为了避免错误,还要自觉检验。(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记得,有一学生在解一道方程时,忘了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通过检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重新进行解方程,得到了正确的解。在教学时,有这样一道方程 1.2x-0.6+3.4=5.2,这是一道三步计算的方程,把先算的一步看做一个数还是不能做时,那么我们就把先算的两步看做一个数进行计算。现在,我们的学生看到方程,不仅能说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都能自觉的检验。我想,正因为学生平时养成了这种好的习惯,掌握解方程的技巧,在各种练习时,学生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时应多重视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只求结果。

  2、查找失败原因

  无论教案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趋完善。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十分感兴趣,上数学课时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就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我想我的学生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第二天数学课我先给学生出了几道复习题。一个是求长方体的体积4道(正确率很高,几乎没有不会的),另一个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这个题目学生错误很多,有2/3的学生不知正确的结果,这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我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会做题目,而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我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a、学生的自我表现积极,我们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我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体积计算公式了。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让其他学生抢先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老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们只是很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是十分清楚,而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环节,所以导致学生不会做用1厘米的小立方体拼成立体图的体积。如果教师在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食物演示、变化摆放的位置,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彻底地理解了新知。

  b、老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认知方面不会完美无缺。特别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以后,学生在小组内得到的结论,一般都是几个优生在主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配角”,一旦优生得出了结论,他们就在课堂中起劲地附和着,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正确把握住本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并想想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用一种质疑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会稳定住学生浮躁的情绪,才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c、学生知道的知识不一定真的理解掌握。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知道的知识大概有这么几种:(1)自己通过预习获得的;(2)是家长预先告知的;(3)是课堂上从优生处知晓的;(4)是出于自尊,不懂装懂的。真正理解掌握的占少数。大部分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可能只是略知一些“皮毛”而已。既然如此,对学生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该讲的还是要讲的。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才是被掌握了的知识。

  3、反思疑难问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困惑,放弃它们是愚蠢的,它不是进步的障碍,而是前进的机遇。只要我们将这些疑难困惑抓住不放,积极思考与探索,长期下去,必有意料不到的收获。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疑问,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有时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便课后细加琢磨,对今后的教学和复习更具有针对性。如这个学期上了几节课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像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应该来说比较简单,但一节课学下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只有20%左右。自己五年级已教过多年,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每节课都能精心的设计教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能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节课下来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为什么学生的作业会如此呢!原因:1、一个暑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已忘记了很多。2、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体现在作业潦草马虎拖拉,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目的,根本没有考虑做的题目对不对,没有耐心检查的习惯。3、整数乘法这部分知识不是很扎实。针对问题我给学生复习了乘法口诀表、整数乘法特别是数位对位问题、数中间有零的乘法,特别强调作业书写清楚、规范,正确率要求达到100%。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我发现学生的作业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够理想。我进一步进行反思,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细细的分析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乘法口诀背错。2、横式上漏写答案。3、在乘法时进上来的数没有加上去。4、题目抄错。5、竖式对位错误。6、积的小数点弄错。根据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纠错中反思,作到“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学生没有搞清楚错误的草草订正,下一次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师生共同反思,效果就更好,这几次的作业正确率已达到了百分之七、八十了。只有靠我们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再付诸于实践,才会使我们的教学逐渐进入到新的境界。

  四、评价后反思,促进有效教学途径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同事及家长评价的作用,他们能发现教师自我评价难以认识到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他人的评价中,尤其要重视同行专家的评价。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平时的自我反思,更离不开同事们、尤其是比自己高人一等数学专家的指点。上好一堂公开课真的好难!通过今年上半年一次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一些教育及自我反思的机会。(1)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要抢讲。在上公开课时,老师总是怕学生出错,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老是要抢着说。其实,大可不必,我们的学生很聪明,有时他们想得比我们老师还多,有时他们解题的方法比老师的更简便、更巧妙,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发言,如有点偏离主题,老师只要适当引导一下。现在想起一些数学大师上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问题,他们一点也急而把这些错误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处理,使生成的课堂更精彩。我想这大概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吧!(2)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很关键的。如我在试教的课堂上,要学生做智力题,x/12,x是哪些数时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一位学生说可以填6,老师问他问什么时,这位学生想说6除以12等于0.5,我当时没有等他说完就抢着讲。现在,我想应该让这位学生说下去,然后老师可以这样讲,“很好,你刚才是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不计算你能说出理由吗?”就是引导这位学生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说理由。老师这样一引的话,我相信这位学生是能说的。(3)教师在课堂上要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在试教中,我让学生说出喜欢把哪个分数化小数?第一个学生说喜欢1/2,因为分子能被分母整除。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学生的发言,导致下面几个同学都这样说了。老师如果听清楚了学生的发言,只要说一句“1能被2整除吗?”这位同学会马上改正过来,后面的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毛病了。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善于接受数学专家的指点,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五、反思后反思,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而在整个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也应对自己教学行动中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判性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能灵活地、有创造性的安排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教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教学后教师应反思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反思;教师应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调控能力等等都值得反思。“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的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新课程的有利保障!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地思考,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3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学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值得反思的教学行为。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一、新教材倡导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体味学习的快乐和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二、研究探索寻求最佳的教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的、以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为核心的、以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化学教学模式。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学教师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绝对权威地位,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一过程中我转变了单一的传输化学知识的角色,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创设化学教学情景,依据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内容的构建,并向学生解释学习这些内容的原因,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变成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促动力。学生依据所创设的情景产生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奥秘。

  三、激励适时适度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我们到底应怎样激励?笔者认为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要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克服一切困难前进,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一是激励要适时,二是激励要适度。“节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能节制的人才会重视实际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学习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度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4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新课改教学反思04-19

新课改教学反思10-19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03-25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04-14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04-19

《深度理念下教学》听课反思08-21

初一下册地理教学反思04-02

初二下册物理教学反思06-19

高一下册化学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