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老师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2
背诵,随时随地积累
有位专家就说,人不需要记忆,只要有一个“u盘”就够了。现在不少人认为,我们不再需要记忆与积累,因为大多数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媒体直接索引到,干嘛还要自己的大脑再去折腾呢?这些偏颇的见解,无疑是“鼠目寸光”的“外行话”。人,不积累知识是走不远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先进设施设备,都无法代替人的大脑。真正的知识应该“多多益善”,不存在“过多学习知识增加负担”的问题。多不多知识是个假问题,关键是用怎样的态度学习知识。
尤其是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养成阅读习惯,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积累。那些柔美的、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魅力的语言,需要我们积累。当我们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常常领悟到一个词语的韵脚,与头脑中另一个词语韵脚搭配得非常妥帖,此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到最遥远的心灵——这种美好,就是积累带来的“化学反应”。
我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阅读到好的语言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强化记忆。我也经常会在上下班的路上拿出诵读语段,这段记忆的场景就是生命的风景。既然要学习,就要记忆。该记住什么,该怎样记忆,是我们教师应该特别留意的教学素养。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随时流淌“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语句。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3
“学习贵有疑”“疑则进也”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有探究才会有创新。善于质疑问难是创造性阅读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如何质疑才能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同层次的质疑。一直是我们在课堂实践中想解决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暑期看了不少支玉恒老师的教学案例,寻得一些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如何激发学生质疑
支老师一般不在学生读书后就贸然地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样学生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一般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时间长了学生对这种方式也不感兴趣。支老师常常采用‘激将法’变“提问题”为“猜问题”:“今天,我只提一个问题可能就会把所有同学难住。你们愿意让我难住吗?如果不愿意让我难住,你就要边读书边猜,我会在哪儿,提出个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回答?猜中者有奖,可以刮一下老师的鼻子。猜不中我要刮一下你的鼻子……”这一“激”,学生的兴趣便来了。从表面看学生是在猜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自己找问题。而且他们要想猜到老师那个难住所有同学的问题,就要想得深一些、远一些,提问的质量就会高一些。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质量,岂不一举两得。
二、教师如何质疑
支老师反对“满堂问”,他要求老师的问题要‘少而精’,他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只提了一个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以后,心中是什么滋味?是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在执教《放弃射门》一课时,也只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认为福勒算不算一个优秀运动员?和支老师相比,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本身就是个问题。我的好多问题都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比如:课文上是怎么说的?课文说了什么?问题的答案都是课文上说的明明白白的内容,思考的空间比较小,学生不能各抒己见,很难产生课标上说的“独特的体验”。支老师问的是学生读后的心情、感受和评价,空间大了,学生有话可说,而且答案都是“独特”的。更为重要的是支老师让学生回答时必须分三步:第一步,先说总的感受和评价。第二步读出引起你这种感受的课文内容。第三步,再根据这段课文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把读书、思考、表达三项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提问和读书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却忽略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本身正是我们训练“表达”的着眼点)。
三、如何处理学生质疑
如果不让学生质疑,就有不尊重“主体”的嫌疑。如果让学生质疑,由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差别,读完课文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课文内容的,有涉及课文主旨的,有涉及课文背景的……有的.需要共同解决,有的需要个别处理等等。超出我们的“预设”,搞得我们手足无措。很多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被学生拉进了“问题堆”,把语文课上成了师生问答课,就是他问他的,我讲我的,使学生的质疑成了一种形式。支老师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1、延迟解决法
对于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解决而被学生提前提出的问题,或者由于学生个人读书能力差,提出的无研究价值,不涉及课文主旨,随着课文的学习会自读自悟的问题。支老师就会亲切地说:“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后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就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你还没解决呢?’”
2、引导解决法
由于学生没有认真联系上下文而提出的、非重点的、有关字词或句子的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支老师会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如:“我觉得这个问题,你是知道的,你就从这句话往前看,有一个词能解决你的问题,快试试吧!”
3、借机解决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关课文背景资料而通过读课文或学生自身的经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支老师会相机补充,这样会比一上课就直接介绍课文背景效果好,因为起疑处学生听的认真,记得牢。而且显得流畅、自然。
4、共同解决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统领全篇直击内涵的问题,支老师会让提问者把问题自己写道黑板上,并风趣地说:“这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发表的机会,当然稿费我就不付给你了。”最后所有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又同学们共同解决。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4
三年级语文教学这个环境,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因为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依旧要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5
通过本文的教学,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让我们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课文设置了一个悬念,不是像普通的人见到大作家所有的毕恭毕敬,而是觉得大作家也是一常人,给人以启示,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同时课文还设置了一个悬念,小姑娘怎么会成为大作家的“老师”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疑——答疑——解疑,课文虽然篇幅不长,行文简洁,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在本文的教学最后,知道学生复述,复述的意图是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字的积累,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人物形象的.感染作用,因此,不要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或者创造性复述,而是尽可能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可辅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让更多的学生有复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要边读边想象两人对话的有趣场景,又要在读中感受萧伯纳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找对子,分角色朗读对话,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总之,本文正是以小见大,要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体会出真谛,理解“她是我的老师”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6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特别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很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当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依我看,情况还是没有多大变化。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十几年间,语文教学改革一直特别活跃,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教法层出不穷,为什么情况还是无大变化呢?我思之再三,觉得问题就出在这十几年来,我们改革语文教学用的是“加法思维〞,即不断地给语文教学累加上去很多新的负载,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将来怎么去建设四个当代化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呢?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络,认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认识事物的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去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将来怎么能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还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美、喜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要不要呢?自然是要的。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么能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妙的事物而发奋向上呢?无疑,这么一些提法都是正确的,都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好好落实的。于是一项一项地累加上去,语文教学的眉目便越来越复杂,任务也越来越重。无怪乎有些老师不无感慨地讲:“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然而,眉目越是复杂,任务越是繁重,语文教学的目的便越不明确。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讲:“讲法越多,花样越多,眉目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1991年曾对部分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学生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根据抽样调查,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书写工整率仅达17%;在25篇作文中,光病句就达104个,平均每人4。16个。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1%。距要求相距甚远,实际上还是没有“过关〞。
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老师的精神也是有一定限度的。眉目越复杂,老师的精神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讲法提出来,老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进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测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近来在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消息,讲的是华中理工大学近期作出的一项决定:95级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后,都要参加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未通过考试者,再以选修、自学的形式进行学习,然后参加以后每年一次的语文考试,毕业前通过考试者才授予学位。该校校长杨叔子意味深长地讲:“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通过四级英语考试拿不到学位,而中文不过关,作文不通,错别字成堆,却能够拿学位,这怎么解释?〞从校方作出的这个决定中我们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不少人已经成为理工科的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语文却仍然不过关。本来就应该在中小学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让大学去补这个课呢?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去深思吗?
怎么来解决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老大难问题呢?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就是要变过去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要给语文教学减轻负担,使之眉目简化,目的集中,轻装前进。用“减法思维〞来看问题,语文教学并不是那么复杂。叶圣陶先生过去曾将语文能力概括为听讲读写四个字。其实就这四个字来讲,也是不应该等量齐观的。我以为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而兼及学习口头语言,这是由于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基本上把握了口头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文是要使口头语言愈加规范,而口头语言的规范也是有赖于书面语言的学习的。至于听,就更是无所不在。老师讲课要听,别人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要听,别人回答问题、讨论发言要听,同学们口述作文也要听……总之听的训练是寓于上述这些训练之中的,似乎不必专作安排。需要讲明的是,提出这么几项作为“语文过关〞的主要指标,只是强调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这几项最主要的训练上,并不意味着否认语文学科的其它功能。语文学科确实有其思想教育、发展智能、认识事物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应该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经过中来体现,而不是外加的,更不能是牵强附会的。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突出识字、写字、读书、背诵、作文这几项训练重点。目的既明,达成目的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清楚了——语文教学不应是教者单方面的灌输,而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读写听讲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读写听讲。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7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
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习惯,设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奖励(如小红花、得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上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许多学生会做出许多的漂亮实用的生字卡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亲自动手劳动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动手去做这些工作。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8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9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课,我更爱《我最好的老师》了!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0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盼,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务必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超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个性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潜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务必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但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光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光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语文老师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5
经过几周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用心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期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靠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就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期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我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我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我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光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我的写作个性。
教师能够允许学生有不一样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我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供大家参考、指点。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1
在新的学年里,带领新的班级,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既紧张又欣喜。虽然只有一个班的语文课,但我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和其他老师讨论、积极准备着。这次汇报课《咏雪》,文章篇幅短小,文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虽然没有直观评论,但文章最后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让我们很快就可以了解到谁的更好。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为简单,理解不是难事。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课前,我预设是:以诵读带领学生疏通文意。首先,听朗文。过程中我让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节奏,并整体感知课文。随后分小组齐读,找同学示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读错的字,然后就写在黑板上,读完后给他们纠正。然而,由于我的疏忽朗文出现错误,同时多音字板书时没有将词语书写出来。没有做到严谨教学。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我认为很有必要。读了几遍课文,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感知。
随后进入到了“译读课文”环节。我原本设定,先让同学提出预学阶段不理解的重点字词由学生协助讲解,随后小组讨论通篇文章的翻译。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许是因为紧张看错时间,将学生展示时间缩短;同时又没有将“咏雪”的精采句子进行解析。随着铃声的响起,就不得不中间掐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身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成为一个合格的导学者。学习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经过这次的讲课和听课活动,感觉到了很大的差距。自己还有非常多需要修炼的地方,教学之任于我,任重而道远。感谢这堂课给了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的机会。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2
目标,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达成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然而在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时老师片面理解“个性”或对“度”的把握不当而导致迷失教学方向,最终丢失或偏离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作为教师,就应十分注意“放”与“收”,可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放”,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畅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肤浅到深入,表面到实质。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基于通过课文语言使学生感悟大作家的谦逊自律的人格美、宽广的胸襟以及文本所透露的一些人文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通过读读、悟悟、议议再悟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开放性为学生的多元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小姑娘聪明极了”和“小姑娘淘气透了”两种好似截然矛盾的论点在课堂上汇成了和谐的交响乐。“聪明极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超乎同龄人的、很理性的小姑娘,一个非常善良、懂得自尊自爱的小姑娘;而“淘气透了”为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天真、纯洁又顽皮的小姑娘。在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作出了个性的反应。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依据个性化的理解,顺势推舟,从正反两方面人士萧伯纳的高尚人格。同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认同,当孩子们的倾向文本的焦点之处发生偏差——觉得萧伯纳自夸时,教师以疑激思,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伟大的人格,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探究研读文本中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既大胆放,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又注意了教师的点与拨,使个性归于共性的目标。因而,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生命,在个性与共性的整合中溢彩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堂课中,不仅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提供了平台;同时,教师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更是对“平等”的最好阐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能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武断地下结论。例如,当孩子们在理解小姑娘的话时产生了两种矛盾的答案时,教师没有主观地倾向哪一种,而是引导、鼓励,不仅使学生能大胆、自由地作出不同的回答,还能讲出所以然。不管是“聪明极了”还是“淘气透了”,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孩子们真实的情感,
“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这样一位世界大文豪,你该如何去面对?角色的转换,使孩子们面临的是“做人”的抉择。“难道他错了,你也?”一引一激,学生茅塞顿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多彩的回答进行小结。利用文本隐性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做人的原则教育。学生在与文本积极地对话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从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张扬。
总之,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会让生命溢彩。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3
今年3月23日,我有幸在郑州惠济区实验小学“惠济区卓越教师提升工程启动仪式”上领略了武凤霞老师课堂的精彩,她高雅的气质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积淀,让人望尘莫及。她的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生活态度,深深的感染了我;她的热爱教育,喜欢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对语文课堂的追求和探索,深深的吸引了我。
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生动的《伯牙绝弦》。她以一首诗开端,引入课文,层层深入,把握感情,反复朗读,既让学生体会了“知音”的含义,又让孩子背诵了课文。她把句子的训练融入到课堂中,让枯燥的语言表达变得有趣生动,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后我们又聆听了武老师的讲座。她说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先走进备课,备好一节课,首先要有思想,如何让自己更快的有思想呢?那就是读课、读书、思考。
其次是如何上好一节课,武老师强调了教师要学会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感情的投入,关注学生学习的交流。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一个个思考的欲望连缀起来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孩子们有了思考的习惯,还会发愁学习不好吗?
总之,聆听了武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把自己的课上得简约而深刻,充满童心童趣,让自己的精彩讲解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与他们一起飞往梦想的天堂!从武凤霞老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我更体会到: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不断地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涵养自己,向不同的人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珍惜成长的机会,丰满自己的翅膀,努力使自己成为卓越型教师。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4
短文《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里讲的那位女老师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课本以外的精彩世界,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最终改变了学生厌学、逃学的不良现象,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然而,有一位笔名叫牧原的大学教授,即《赤尾狐》的作者对我们的想法很不以为然。他给我们的评论非常尖锐:“老实说,我找了半天才看到了《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原文,读后,心情不畅,原因在于文章里透射出的你所谓的素质教育,让我更感恐惧。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而是学了语文,学生提高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而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是音乐啊!现在,许多校长就这样理解素质教育,而根本看不到老师上课讲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位大学老师的观点。但是,我们非常愿意与这位大学老师商榷:“红裙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
在“父母拼命掏钱;孩子玩命‘上班’(各种兴趣班)”的大都市中小学里,还有谁会头脑发热拿“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节目”呢??要知道《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原文所说的是偏远的相当落后的山村小学里的语文老师啊。至今依然有不少语文老师甚至主管领导很错误地认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把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循规蹈矩地一篇接一篇给学生讲完,语文课本必须讲,而且,课本没有的内容不能讲。最后也就是拿着“参考答案”跟学生讲解考题以应付考试。在这样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肯定,“红裙子”是一位的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
农村教育一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也急需人们支持的大事业。如今,在广大农村中小学依然没有艺术专业的老师,就算个别有,他们也会被安排去教“主科”——学生要考试的科目。特别是在山村小学,很多老师是“包班”甚至是“包校”教学,也就是一个老师把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所有课程包揽了。如果大家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村的教育就不会对“红裙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产生任何怀疑。
这位大学老师还说,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二胡、口琴、笛子、小碗小盆等‘乐器’的‘交响曲’在校园小戏台上演,而是学了语文,学生提高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我们并不完全反对这样的观点,只是,我们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爱语文,让学生懂语文,让学生用语文。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在课外,“红裙子”有时把学生带到村子中间的清水河里,找小鱼咬脚趾的感觉;有时把学生领到郁郁葱葱的牛头山上,看哪儿像牛头,哪儿像牛角;在语文课堂里,“红裙子”有时把学生打扮成课文中的大灰狼、小白兔、丑小鸭,在讲台上模仿课文内容大喊大叫,有哭有笑……学生跟着她进入了情境。一会儿是没有捞到月亮的水淋淋的小猴子站在讲台上,一会儿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巴巴地向大家诉说着什么——“红裙子”所做的这一切难道错了吗?为什么这位大学老师却说“根本看不到老师上课在讲什么”呢??难道整天拿着一份“参考答案”给学生讲课,让学生得到一点点可怜的`分数,那才叫语文的素质教育吗?
本来,我们也仅仅是在分析短文《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里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地强调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应试教育与所谓的素质教育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语文老师评定学生答卷正误的标准应该回归文本,换句话说,我们阅读文章应该回归文本,绝不可以想当然的凭个人的喜好去分析和判断。同理,对“红裙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的问题,我们也不应该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即文章所指出的在农村,在落后的偏远的山村的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形。中学生写阅读理解题目的答案是这样,我们作为社会上的成年人更应该理智/明智啊。
“红裙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呢?我们不得不再罗嗦一遍:从短文的字里行间大家完全可以看到:穿红裙子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轻美丽、热爱学生、教学有方,深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好老师。当然,“红裙子”也是一位“与众不同”,“充满青春活力”,“和蔼可亲”,“善解人意”,“温柔可爱”的好老师。此外,她还是一位“受上级领导器重和关心”的老师。同时,她更是一位“淡薄名利,热爱农村教育和农村生活”的好老师!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5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接下来第三自然段到底十四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七件事来佐证蔡芸芝老师的温柔和美丽,从而充分解释了“最使我难忘的原因”,所以,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的总领句,“温柔和美丽”应该是蔡芸芝老师的'形象标签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感觉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结构也很典型,先介绍老师的性格,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就像我们教孩子写作文一样,所以备课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不够全面,结果在课堂上遇到了问题,在解决导学案上“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是有孩子总结是“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二是在我问哪些事件可以证明她的这些特点时,其他如“温柔、慈爱、公平、伟大”不难找到,但是却找不到证明蔡老师“美丽”的语段。下面我逐一说明。
一、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孩子们从文本中直接找到了原词“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其中“温柔、美丽”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慈爱、公平、伟大”在第九自然段,猛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过去了,但仔细一想,既然“温柔、美丽”是蔡老师的总特征,那么第九段出现的“慈爱、公平、伟大”应该包含在“温柔、美丽”中,属于种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也许有人会说,美丽是形容外表的,不是性格,其实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二、文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蔡老师的“温柔、美丽、慈爱、公平、伟大”
问题一抛出来,表明蔡老师“温柔、慈爱、公平、伟大”的事件很快被找到,但哪一件事可以佐证“美丽”呢?孩子们犯难了,最后不得不回答“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很显然这样的答案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十八九岁”就证明魅力吗?不能,这只能说明年轻;难道“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就能证明“美丽”吗?这个答案显然更可笑,这只能说明是蔡老师外貌特征,按照写作常理,前面说明是什么样的人,后面得有具体的事例佐证,难道是作者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像我们写作文时写一个人,前面说说他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后面却只写他善良的事例,对他的勤劳却只字不提,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有同学灵机一动,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这里的“美丽”是指蔡老师的心灵美丽,一句话真是拨云见日,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也肯定地点点头。这样一理解,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一、蔡老师的性格完全可以用“温柔、美丽”来概括,不用再说“慈爱、公平、伟大”了,这三个词语完全可以涵盖在“温柔、美丽”这两个词语中;二、我们也不用再从外貌上找描写蔡老师美丽的句子了。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完全是一节因为我没有备好课而有意外收获的一节课,课堂上我认同了学生的观点,课下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学生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赶紧整理成文,与大家商榷。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03-08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篇03-22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4-01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2-24
语文教师个人教学反思01-15
语文教师工作教学反思04-2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20
语文《匆匆》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