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历史的教学反思

历史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0 12:41: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历史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的教学反思

历史的教学反思1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历史的教学反思2

  片段(一):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二):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历史的教学反思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历史的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可以说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超越自我。尤其当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各种新理念,教学反思更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历史教师,我在教学环节、课堂评价、教学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反思,下面简单说说在教学环节上的思考。以往历史课堂上主要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练习等,授课教师往往从这些环节入手,评课教师也要评价环节是否齐全等,而事实上,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维走,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性特征、情感体验等,因此,我在历史课堂上尝试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课前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好处:

  一是弥补学生课外很少看历史教材的.缺憾,使学生能大体了解本课将学习哪些内容,改变过去的盲目性、被动性;

  二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2、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约10分钟。好处:

  一是增强对历史的兴趣;

  二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学生间知识分享和自信的培养。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查阅一课内容,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查阅两节课的课外资料。

  3、教师点拨重、难点,约10分钟,

  好处:完成本课的课程目标。

  4、疑难问题解答,约8分钟,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5、小结,约2分钟,由学生自己总结,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6、训练评价,约5分钟,好处:

  一是巩固本课内容,

  二是对学生做以正确评价。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由主要听讲,偶尔发言,转变为读书、查阅资料、展示自我、疑难质疑、互相交流、知识分享、共同进步。教师由主要讲授到查阅资料、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5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自主学习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的教学反思6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讲述我国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课本通过两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学习这一课要突破一个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所以,应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一开始就介绍了青铜和青铜时代:

  人类最初的时候,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红色,所以又叫红铜。早在六千年以前,人们就用红铜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饰品。如刀、锥、锯等。后来,人们在冶炼红铜时加入少量的锡和铅,制造出的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合金铜呈金黄色,生锈后呈青绿色,所以又叫青铜。青铜熔点低、硬度大,这远比红铜优越。因此,青铜发明以后,很快代替了红铜。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在讲述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之后,我即时地提出了问题:既然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学生很快答出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用“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本课学习至此,咋看已经很完整了,与本课主题“青铜文明”表面上联系不太紧密地第三目“奴隶的悲惨生活”似乎可有可无。然而,仔细琢磨本目编者设计的一道“动脑筋”题,就会发现这一目设置的必要和独具匠心。

历史的教学反思7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历史的教学反思8

  在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历史的教学反思9

  在环翠区历史学科深度教学研讨暨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东汉的兴衰》一课。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员宋老师的悉心指导,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我数易其稿,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本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以东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统治的全过程。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运用年代标尺,展现东汉兴衰。

  本节课我采用历史年代轴导入的方式,从秦、西汉时期导入到东汉时期,并将其贯穿每个环节当中,将本单元、本课时的内容和特征在历史年代轴上予以体现。在结尾部分,又以时间轴为总结,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历史,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立联系。以此,使得本课脉络清晰、主线明确,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历史观。

  二、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合作能力。

  在解决本课的重点:光武帝的措施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由面临的问题,分析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由措施再分析出对应的作用。层层递进,问题设计有层次感。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充分运用史料,解决重点内容。

  论从史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本节课恰当、合理使用了教材内外的材料进行教学。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在对刘秀以柔术治天下的措施分析后,补充了体现治理效果和名人评价的史料,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在对东汉的衰败部分,我使用图片资料,按主次顺序依次展开分析,让学生对东汉衰败的原因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在外戚宦官专权的讲述中,我运用图表、简图、材料等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讲解黄巾起义环节中,我播放一段视频,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的教学反思10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了,与驿马对比成绩略差,认真反思如下:我认为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问题。

  教师方面:

  1、由于初次接触历史科目,对历史考点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2、平时注重了优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重视。

  3、平时没有做到真正的堂清、周清。

  学生方面:

  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表现在作业不认真书写,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发给的学练有一张,没一张的。规定交的作业,不能按时交,布置背诵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同时,加大课改的力度,从课堂教学着手,强化课堂45分钟,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同时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给学生留有背诵的时间,争取70%的同学当堂背会,30%的同学在课后完成背诵。我想:堂清过关了,估计周清也会没问题的。

  发挥小组长作用,文科属于记忆型科目,非背诵不可。仅靠老师一个人抽查是不行的,所以,我发动小组长,让他们帮老师检查背诵情况,尽管现在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但是记住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记住知识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成绩的最主要手段,我们知道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成绩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书写问题很大,书写与卷面占10分,可以说这是白送的分数,但是得满分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因此,我必须给学生讲清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充分发挥好绿卡的作用。其实每个同学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像14班的张瑶同学,她平时考试连续考过几次三十多分,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竞使她在一次周清中得了百分,因此,我给她及时发了绿卡,这一办法还真管用,她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她的成绩已经迈入优生行列。所以我打算在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决定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后半个学期,争取在期末考试取的理想的成绩。

历史的教学反思11

  随着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进行,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入门复习并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而要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首先,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导演。每堂课的总体框架由教师设计,但具体的过程则由演员——学生来阐释。教师就是导演,你所设置的悬念越引人入胜,那么作为演员的学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在此,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不停的讲,而是不停的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解开,在解开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真正融入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为此,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多穿插历史小故事,在电影中,一些和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调节电影的气氛,严肃中可以透出一丝诙谐,有时给紧张的观众放松一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课也是,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两个小的历史典故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不会感觉太大的压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节课的印像。当然,故事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之,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多使用音乐和历史片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配乐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曾经有专家做过实验,人在有音乐的前提下,注意力会比平时更加集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加入和课堂相关的音乐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音乐或电影片断的播放必须注意: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电影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希望同行教师指出不足,共同获得长足的进步。

历史的教学反思12

  ]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我主要从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

  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

  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

  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二、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 ?

  5.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

  6.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三)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13

  这个星期上的是《贞观之治》,很大胆地把这节课设计称一堂以唐朝三代君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人生经历为中心的历史课。这么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教科书的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乃至抹杀了统治者本身的性格,而是仅仅将当时的政策与统治者做了一个连线题,直白的讲,很多书不过把人物视为历史的一个工具,私以为这也是中国历史书写的淡而无味的原因之一。第二,本人又一向对历史人物性格、阅历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很喜欢从这样的细节入手。比如李世民的胡汉混血出身其实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表现,这一特征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政策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把武则天评为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皇帝,明明她施行了恐怖统治,却又说她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相关政策,等等。如果仔细听会发现,从人物本身的经历出发,更有助于从大历史的背景下解读当时的政策与制度。

  不过,上下来的结果却是层次不齐。有的班级集体表现得兴趣盎然,课堂的整体效果也不错,然而有的班级则明显上的索然无味,有的班级兴奋过头,结果导致讲的内容收不回来。有些学生总以为老师脱离书本就是在讲无关的问题,于是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有些则是对这个人物并没有太多了解,也不感兴趣。讲述武则天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班级的女生全部听的津津有味,然而男生都在那边快睡着了。(厄。。。原来中国男权主义的情况依然如此严重)

  综合下来,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有:

  一、历史人物的经历介绍不必太具体,可以适当取几个重点事件,同时要在知识点与历史人物之间找到相应的衔接点,并在板书和PPT上给予同学一定的提示,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讲述人物的时候也要适当提醒同学,人物性格、阅历的确重要,但也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了他这么一个发挥自身影响的机会。比如在唐玄宗晚年问题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则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显,节度使制度导致边境将领拥兵自重,导致社会隐患重重。一场安史之乱更是加剧了边境将领割据的现状,使得唐朝再难现辉煌。

  三、上课的目标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能真正的脱离教材,不能MS.LI品唐朝。

历史的教学反思14

  今年中考历史考试依然以基础题为主,但与去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题型有所变化,考题有所创新。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营造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成绩。

历史的教学反思15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9年级下册1《“冷战”中的对峙》。我上课的目的是打造一节高效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意结合9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力争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实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着的。

  2.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谈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整个欧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马歇尔计划和冷战的目的——遏制苏联是否矛盾呢?”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正如预料的一样,讨论后出现了三种情况:1、所有学生都认为是不矛盾的;2、所有学生都认为是矛盾的;3、两种意见兼而有之。我在总结时特别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只要言之成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3.本节教材主要涉及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偏深偏难,且枯燥乏味。如何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学分析马歇尔计划时,我首先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困境导入,接着指导学生诠释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一幅宣传画,出示关于马歇尔计划实施情况的文字材料,借此讨论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谁是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然后延伸探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拒绝马歇尔计划,最后再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评价。这样,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反思上课的情况,我认为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时,还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深浅合适,以免冷场或流于肤浅;同时应注意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发言权,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

《历史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历史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反思02-28

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反思03-25

历史教学反思 【实用】07-05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04-10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04-04

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4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03-08

初一历史教学反思06-23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6-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历史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的教学反思

历史的教学反思1

  第一个班我按照教参和书上的步骤上,发现讲完聚焦和探索过后,做独木舟时间不够。我把这节课进行了调整。

  我上网找了很多关于船的资料,结合本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我将本课做了一些调整。

  为了激发学生对船的研究兴趣,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主要对本单元进行了一个大的概括。

  提问:

  你都见到过哪些船?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这时候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每个班的学生都说了很多。

  你想做一搜船吗?

  五年级的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对这一单元感兴趣,表现出了对做船的热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不是有很大的.兴趣。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我们这一段时间就开始研究船

  引出《船的历史》这一课

  一、聚焦

  关于船,你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多,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关于船的知识。因此探索部分的讨论我换成了独自填写表格,最后全班交流。

  过渡: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提问:从古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人们都发明过哪些船呢?

  对于船的种类学生见到很多,我特意加了一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提醒孩子们关注船的演变,这时候大部分孩子说不出来。

  这时候视频《船的历史》

  看视频的同时,让孩子们观察从古至今船的啊些方面发展了。

  填完船的比较这一个表格,第一节课差不多就下课了。

  独木舟实验放在了第二课时,

  开课以前,对船的知识我进行了回顾,特意强调船在那些方面有了改变。世界上第一种船是独木舟,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下。

  这个实验很简单,第一个班做的时候,仅仅是做独木舟实验,孩子们没有带着问题去做,没有思考。因此做实验之前,我专门强调,你的独木舟可以载重多少,为什么?

  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状的独木舟,猜一猜哪一个的载重好。

  第二个小实验是比较形状不同,船的阻力不同。这个实验效果不佳,在操作上面有一些问题。这个我没有想到好的方法解决,以后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来吸取经验。

历史的教学反思2

  片段(一):

  在县研训中心组织的“历史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上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了降低难度,我放了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学生仍启而不发,教室里静悄悄的。我想:坏了,冷场了。

  反思:

  下课后,我冷静反思,学生启而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题目难度大,空洞,让学生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有时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有时候学生与你抬杠……此时,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地了解学生,而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作为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平等待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时做到:多怪自己少怪生。

  片段(二):

  一节历史课,我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地指着墙壁说:“在那儿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习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历史的教学反思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校园、社区、名胜古迹、园林山川都可成为课堂。对于在这样的大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历史教师要积极参加。

  活动是展示教师才华,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利时机。活动中教师的适时讲解、点拨,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甚至产生崇拜。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认真组织、全员参与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性、情感性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历史的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可以说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超越自我。尤其当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各种新理念,教学反思更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历史教师,我在教学环节、课堂评价、教学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反思,下面简单说说在教学环节上的思考。以往历史课堂上主要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小结,练习等,授课教师往往从这些环节入手,评课教师也要评价环节是否齐全等,而事实上,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学生围绕教师的思维走,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个性特征、情感体验等,因此,我在历史课堂上尝试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课前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好处:

  一是弥补学生课外很少看历史教材的.缺憾,使学生能大体了解本课将学习哪些内容,改变过去的盲目性、被动性;

  二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2、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约10分钟。好处:

  一是增强对历史的兴趣;

  二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和表达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学生间知识分享和自信的培养。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过多负担,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查阅一课内容,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查阅两节课的课外资料。

  3、教师点拨重、难点,约10分钟,

  好处:完成本课的课程目标。

  4、疑难问题解答,约8分钟,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是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5、小结,约2分钟,由学生自己总结,好处:

  一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6、训练评价,约5分钟,好处:

  一是巩固本课内容,

  二是对学生做以正确评价。

  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由主要听讲,偶尔发言,转变为读书、查阅资料、展示自我、疑难质疑、互相交流、知识分享、共同进步。教师由主要讲授到查阅资料、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5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自主学习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史的教学反思6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第二单元的第二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讲述我国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课本通过两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学习这一课要突破一个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所以,应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一开始就介绍了青铜和青铜时代:

  人类最初的时候,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考古学家把这个时代叫做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红色,所以又叫红铜。早在六千年以前,人们就用红铜制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饰品。如刀、锥、锯等。后来,人们在冶炼红铜时加入少量的锡和铅,制造出的工具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合金铜呈金黄色,生锈后呈青绿色,所以又叫青铜。青铜熔点低、硬度大,这远比红铜优越。因此,青铜发明以后,很快代替了红铜。历史上把已经掌握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在讲述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景象之后,我即时地提出了问题:既然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学生很快答出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用“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本课学习至此,咋看已经很完整了,与本课主题“青铜文明”表面上联系不太紧密地第三目“奴隶的悲惨生活”似乎可有可无。然而,仔细琢磨本目编者设计的一道“动脑筋”题,就会发现这一目设置的必要和独具匠心。

历史的教学反思7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历史的教学反思8

  在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历史的教学反思9

  在环翠区历史学科深度教学研讨暨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东汉的兴衰》一课。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员宋老师的悉心指导,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我数易其稿,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本课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以东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统治的全过程。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运用年代标尺,展现东汉兴衰。

  本节课我采用历史年代轴导入的方式,从秦、西汉时期导入到东汉时期,并将其贯穿每个环节当中,将本单元、本课时的内容和特征在历史年代轴上予以体现。在结尾部分,又以时间轴为总结,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历史,与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立联系。以此,使得本课脉络清晰、主线明确,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形成大历史观。

  二、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合作能力。

  在解决本课的重点:光武帝的措施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由面临的问题,分析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由措施再分析出对应的作用。层层递进,问题设计有层次感。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充分运用史料,解决重点内容。

  论从史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本节课恰当、合理使用了教材内外的材料进行教学。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在对刘秀以柔术治天下的措施分析后,补充了体现治理效果和名人评价的史料,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在对东汉的衰败部分,我使用图片资料,按主次顺序依次展开分析,让学生对东汉衰败的原因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在外戚宦官专权的讲述中,我运用图表、简图、材料等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讲解黄巾起义环节中,我播放一段视频,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的教学反思10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了,与驿马对比成绩略差,认真反思如下:我认为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存在问题。

  教师方面:

  1、由于初次接触历史科目,对历史考点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

  2、平时注重了优生的培养,忽视了学困生的重视。

  3、平时没有做到真正的堂清、周清。

  学生方面:

  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表现在作业不认真书写,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发给的学练有一张,没一张的。规定交的作业,不能按时交,布置背诵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同时,加大课改的力度,从课堂教学着手,强化课堂45分钟,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同时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给学生留有背诵的时间,争取70%的同学当堂背会,30%的同学在课后完成背诵。我想:堂清过关了,估计周清也会没问题的。

  发挥小组长作用,文科属于记忆型科目,非背诵不可。仅靠老师一个人抽查是不行的,所以,我发动小组长,让他们帮老师检查背诵情况,尽管现在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但是记住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记住知识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成绩的最主要手段,我们知道态度决定一切,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成绩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书写问题很大,书写与卷面占10分,可以说这是白送的分数,但是得满分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因此,我必须给学生讲清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充分发挥好绿卡的作用。其实每个同学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像14班的张瑶同学,她平时考试连续考过几次三十多分,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竞使她在一次周清中得了百分,因此,我给她及时发了绿卡,这一办法还真管用,她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她的成绩已经迈入优生行列。所以我打算在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决定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后半个学期,争取在期末考试取的理想的成绩。

历史的教学反思11

  随着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的进行,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引导学生入门复习并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而要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

  首先,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导演。每堂课的总体框架由教师设计,但具体的过程则由演员——学生来阐释。教师就是导演,你所设置的悬念越引人入胜,那么作为演员的学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在此,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不停的讲,而是不停的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去一一解开,在解开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生的真正融入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为此,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多穿插历史小故事,在电影中,一些和主线关系不大的情节可以调节电影的气氛,严肃中可以透出一丝诙谐,有时给紧张的观众放松一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课也是,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两个小的历史典故可以缓解上课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不会感觉太大的压力。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节课的印像。当然,故事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之,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多使用音乐和历史片段,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配乐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曾经有专家做过实验,人在有音乐的前提下,注意力会比平时更加集中,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多加入和课堂相关的音乐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课教学中音乐或电影片断的播放必须注意: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电影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方法也有很多,希望同行教师指出不足,共同获得长足的进步。

历史的教学反思12

  ] 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我主要从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

  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

  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

  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二、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 ?

  5.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

  6.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三)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历史的教学反思13

  这个星期上的是《贞观之治》,很大胆地把这节课设计称一堂以唐朝三代君主——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人生经历为中心的历史课。这么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教科书的写法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乃至抹杀了统治者本身的性格,而是仅仅将当时的政策与统治者做了一个连线题,直白的讲,很多书不过把人物视为历史的一个工具,私以为这也是中国历史书写的淡而无味的原因之一。第二,本人又一向对历史人物性格、阅历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很感兴趣,很喜欢从这样的细节入手。比如李世民的胡汉混血出身其实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表现,这一特征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政策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为什么我们要把武则天评为中国历史一个伟大的皇帝,明明她施行了恐怖统治,却又说她延续了唐太宗时期的相关政策,等等。如果仔细听会发现,从人物本身的经历出发,更有助于从大历史的背景下解读当时的政策与制度。

  不过,上下来的结果却是层次不齐。有的班级集体表现得兴趣盎然,课堂的整体效果也不错,然而有的班级则明显上的索然无味,有的班级兴奋过头,结果导致讲的内容收不回来。有些学生总以为老师脱离书本就是在讲无关的问题,于是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有些则是对这个人物并没有太多了解,也不感兴趣。讲述武则天时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况,班级的女生全部听的津津有味,然而男生都在那边快睡着了。(厄。。。原来中国男权主义的情况依然如此严重)

  综合下来,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有:

  一、历史人物的经历介绍不必太具体,可以适当取几个重点事件,同时要在知识点与历史人物之间找到相应的衔接点,并在板书和PPT上给予同学一定的提示,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讲述人物的时候也要适当提醒同学,人物性格、阅历的确重要,但也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了他这么一个发挥自身影响的机会。比如在唐玄宗晚年问题上,晚期的昏庸荒怠的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但根本原因则是唐朝施行的府兵制、均田制均弊端凸显,节度使制度导致边境将领拥兵自重,导致社会隐患重重。一场安史之乱更是加剧了边境将领割据的现状,使得唐朝再难现辉煌。

  三、上课的目标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不能真正的脱离教材,不能MS.LI品唐朝。

历史的教学反思14

  今年中考历史考试依然以基础题为主,但与去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题型有所变化,考题有所创新。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营造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成绩。

历史的教学反思15

  今天下午我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9年级下册1《“冷战”中的对峙》。我上课的目的是打造一节高效历史课堂。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注意结合9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力争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实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模式教学,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师者,又是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在这里,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着的。

  2.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谈到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整个欧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马歇尔计划和冷战的目的——遏制苏联是否矛盾呢?”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正如预料的一样,讨论后出现了三种情况:1、所有学生都认为是不矛盾的;2、所有学生都认为是矛盾的;3、两种意见兼而有之。我在总结时特别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只要言之成理,都予以肯定和鼓励。

  3.本节教材主要涉及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内容偏深偏难,且枯燥乏味。如何化难为易、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学分析马歇尔计划时,我首先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困境导入,接着指导学生诠释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一幅宣传画,出示关于马歇尔计划实施情况的文字材料,借此讨论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谁是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者,然后延伸探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拒绝马歇尔计划,最后再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评价。这样,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反思上课的情况,我认为在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时,还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深浅合适,以免冷场或流于肤浅;同时应注意避免少数学生垄断发言权,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