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2 20:25: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反思15篇

古诗教学反思1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参和备课手册,也研读了这首诗。发现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就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大概”比较合理,这样解释整首诗也顺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都把“应”解释为“大概”。但我想,我们课前的讨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学准备,不至于发生后才来想这个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场面的古诗。诗的内容通俗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同学熟读后,看图,交流诗的大意。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古诗的大意,但诗中美好的意境却还没有领略到。因此,我就让同学看图想象,小组交流,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紧接着,请同学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景。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把春天的景色描绘得美妙绝伦,儿童追蝴蝶的情景也是生动有趣。

  一位学生写道:深长的小路,蜿蜒曲折;乡村的篱笆,稀稀疏疏。青青的瓦,雪白的墙,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阳光下灿烂微笑。美丽的乡村,总是那么迷人,那么向往。现在还是春天,碧蓝的天空中总少不了鸟儿的光临。常常会看到,一只鸟或一群鸟在空中划过、荡过。金色的阳光也不闲着。呵,瞧,那花已凋落,绿叶还小的大树,还未成一把绿伞。这下它可兴奋了,像把利剑从绿叶丛中“唰”地穿过,来到大地上与花草们玩耍。多美呵!就连小蝴蝶也陶醉了,它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好美的蝴蝶啊!”小朋友们看见它了,连忙去追赶它。哈!这下黄蝴蝶又得与孩子们玩捉迷藏了。它一会儿躲到树头,一会儿又落到篱笆上,可糟糕的是,无论如何,它都逃不过孩子们的双眼。哎,有了!它一头扎进了菜花从中,顿时,也成了一朵在灿烂阳光下盛开的菜花。孩子们这下全傻眼了。这蝴蝶去哪儿了呢?他们东找西寻,可怎么也找不到了。

  古诗,短短的几十个字,包含了作者的所感所想,若教学中只是字面理解,那学生也一定感受不到古诗的内涵的博大精深。今后,我要更着重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放飞孩子们的想象,让他们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奥妙。

古诗教学反思2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在一次研讨课上,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继而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从 而体会王维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的思想感情。在导入时,虽然我介绍了重阳节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赏菊、佩带茱萸等。但在这个方面我是一笔带过,如果我能以图片或其他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这样一种场景,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也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从知背景,知试题,知诗意等,我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心中的需求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诗中“独”、“异”、“倍”、“遥”、“少一人”等一些重点字词,孩子们都能够大体的理解。但就如老师们提出的那样,“遥”到底是有多“遥”?这时候,可以通过地图让学生体会到遥的距离,从而更好的感知王维在离家几年的时间中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少一人”少的到底是谁?如果你是作者的.亲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古诗教学反思3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古诗教学反思4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教学反思5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那么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那要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呢?这就是古诗教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想说的话及当时的思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依依分别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首古诗的大体背景:李白与孟浩然在这里谈古论今已经好长时间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谈得很投机,彼此作为好朋友真是难舍难分。可是孟浩然却必须有事要离开这里到扬州去,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那么,两个人分别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说:应该用难舍难分的语气、用依依不舍的语气、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让他走而叹气的语气……学生们就能够把思维拓展出去了。

  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课件的范读和渲染,学生再跟着朗诵。就这样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 再体会感情再范领读的方式,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从而引出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学生就畅所欲言,很有的说了。

  总之,我们就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学,学生能够***的学习,才能够***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诗教学反思6

  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的考虑,教学开始,我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诗文,并看所展示的秋天景象图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来。

  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成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诗歌重在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意境,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领会诗歌的内涵,由整体到部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自评、互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反思7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教学反思8

  在这个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我带着一份欣喜、一份期待、一份激动、一份……的心情,走进了美丽的石岩中心小学,和这里三(4)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朱熹写的古诗《春日》。更让我欣喜地是教研室的两位领导和教学处陈主任,还有庄老师等一起和孩子们走进《春日》。不管教的成功与否,我的心如春水漾漾。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呢?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古诗教学反思9

  本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选取了《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对这三首古诗,我在课堂中主要采用吟诵的教学方法:初读,感知诗句;再读,了解诗意;品读,悟情入境;研读,融会贯通。在吟诵中,使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赏析诗歌的方法。

  以《出塞》前两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方面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们的生活,你会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悟到将士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另一边,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也盼着孩子的归来。可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学生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又以问题进行深入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我的这两节赏析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由于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2.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3.关于同主题的群文阅读没有太多的时间开展,可见对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取舍,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

古诗教学反思10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古诗教学反思11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

古诗教学反思12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云也离你而去,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一生说:“鸟儿们,你们为什么都走了,留下 来陪我说说话吧!”还一生说:“云儿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还有一生说:“我本来就很孤独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离我而去,真让我伤心呀!”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当学到后两句的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李白并不孤独,因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从‘两不厌’感受到的。”“那你觉得李白会把敬亭山当作什么?”“当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觉得李白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亲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亲人,所以怎么看也看不够。那么李白可能会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呢?”我追问道,“请拿起笔,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当作什么,你就对他说说话吧!”几分钟过后,有学生说道:“李白说:‘老朋友,谢谢你,在我最孤独的'时候能陪我说说话。’敬亭山好像在说:‘别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对知心朋友呀!”我评价到。又有一生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好像在说:‘孩子,别怕,有娘在,要大胆的往前走。’”还有同学说:“我把敬亭山当作朋友,好像说:‘朋友,别泄气,有我这个朋友在,与你同行。’”透过这一句句想象的话语,我们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时并不孤独,对诗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采用多种方法,便于理解诗的意境。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但如果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教师少讲或不讲,又怕贻误了某一个知识点。有没有两全齐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简笔画引入到古诗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动动手,动动笔,用“画”激趣,借“画”入境,以“画”悟情。

  如在教学《望洞庭》和《忆江南》两首诗时,我主要采用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请一两名同学到前边画,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画,然后再去评议。如在画《忆江南》一诗时,有同学画了一个圆形的江,有的学生就指出,“江”应该是长的,“湖”才是圆的。有的同学只画出一条江,两岸的树木开满了花,也有同学提出疑议说:“诗句中说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红胜火’,江边的花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比火还要红,所以应该把太阳画上。”瞧,既能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将诗句理解得更为深刻。

古诗教学反思13

  美术作品里的败笔会使作品黯然失色,课堂上语文老师绘画的败笔却能使课堂变得更美。下面这节课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绝句》,才刚把诗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议:老师,这首诗那么优美,让咱们把它画成一幅画吧?说实在的,这个提议我在备课的过程中也设计了,本想在学生学完和背熟古诗后才进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我何不随了他们的意呢?于是我便让他们根据理解把这首诗“画”出来,孩子们这回可兴奋了,齐刷刷地拿出纸笔认真画起来。五分钟后,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我一激动也拿起了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不料画到屋子的窗时,几个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来:“老师,你画错了!”这回可轮到我纳闷了,我结合诗句左看右看,就是没有发现破绽,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说老师画错了呢?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老师,你的窗画错位置了,那扇窗应该画在雪山的前面,不应该画在它的旁边。”我还没来得及问清原因?一位平时就很活跃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雪山前画了一扇窗,接着便问我:“老师,书上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应该是把雪山装在窗框里,您说对吗?”我听了,带头鼓起掌来,不为别的,就为学生们已经自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体会“含”字的意境。更让我兴奋的是,接下来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诗画浓浓的氛围当中,我和孩子们顺利完成了一次“诗画之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话:兴奋与激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兴趣,进而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确如此,无意中窗户“装”错了地方,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探究的心理,热情高涨,兴致盎然,思维火花在欢乐的气氛中碰撞。文本与生活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学生心中喷涌而出。

  感谢这笔败笔,要不是它,学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导下去发现、去领悟“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因为我在预设的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但我知道肯定不会有今天课堂上这样的效果,因为那样的主动权在老师的手中。感谢这笔败笔,使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雨后春笋、似火山喷发。以前总担心离开了我的引导,学生无法理解文本,时刻都想着该如何牵着学生走,现在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把握互动和交往的时机,唤起孩子们心中的求知欲。

古诗教学反思14

  古诗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课文篇目多,且文中一字多义,容易混淆。然而每次考试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有过困惑: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上课时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充当的是记录员。如此这些,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干瘪,读起来乏味。这种现象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现就如何上好文言文,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参与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小。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于是,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什么,如何讲很值的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语﹙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义活用﹚、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学常识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做到因文施教。

  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可直述规律,如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贯穿到具体语境之中,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词性的变化,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如何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使之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的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为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话用等卡片,摘抄一些词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以读促悟,重视语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侧重点应在于朗读背诵,词语积累,疏通文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文言特有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自主学习课文,从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到最后读出意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跟着录音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多人交替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自选读、摇头晃脑的读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情、读出趣、读出理、读出思,在读中领悟文言文。激励学生反复诵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读出“文言之味”,读出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以加强效果。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也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四、以疑质疑,努力探究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几点:一是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如文中“第一段列举的任务有哪些相似之处”来设疑、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二是要在无疑处,即学生“见不到处”、“容易忽略处”设疑激疑。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吞”改为“接”好不好?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用教师的“设疑”来激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在同学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读文本。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文,以至进入文言文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真正做学习的主体。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功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古诗教学反思15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是苏轼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古诗的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诵情趣,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就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大自然的美是多方面的,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层出不穷的,学习这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多种感官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由此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诗情。

  讲完《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首先,正在讲课时,个学生提问:“老师,怎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儿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他之后,我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呀,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常日久间获得提升。我看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悠远,他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入沐春风,如临其境。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译,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到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反思02-22

乞巧古诗教学反思02-22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02-25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03-02

古诗《江雪》教学反思03-18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17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04-04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08-21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