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1 19:53: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这次上课,我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四件稀奇事;第二课时抓住了教学上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特点的深层感悟。其次,备学生。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考虑了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在上课以前,对课上所会发生的问题都有所预测。学生会回答些什么?会说出些什么?课堂语言的设计,我注意到了一些引导性、过渡性、小结性的语言设计,并且努力地使这些语言简明、优美,而又起到点睛的作用。但是,我却疏忽了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语言。

  例如,我讲到了“分贝”一词,学生没有一下子能醒悟过来。“质疑讨论”的把握处理。

  问题的产生:

  在上《少年闰土》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来质疑。这一步的设计是失败的。因为预习的质疑,学生更多是停留在对词语的理解上,而并非课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初读,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质疑,同时,质疑的过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在上这一课后,我又思考着一个问题:课堂上应该有谁来质疑?讨论的问题应该从何而来?问题可以来自老师,但更多的应当来自学生。学生在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同的意见、困惑,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地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篇幅较长,理解起来比较难,我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对文章中闰土讲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亮点一:本课的读做得比较到位,不仅表现为方式的多样性:浏览、默读、引读、表演读等,更表现在方法的指导上,尤其是“看瓜刺猹”的对话,我采用语言创境、体验创境让学生入文本、品稀奇、享趣味,在读中感悟,完成对人物的整体认识。

  亮点二:难点的突破上有创新。关于“四角的天空”我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即:想象闰土在干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对比中、在想象中,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到“我”的生活天地狭窄,进而揣摩到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亮点三:课文插图的巧妙运用。“月下看瓜刺猹”图三次出现,让学生看图学文悟情,而“两人聊天图”营造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也同样存在一些缺憾:

  缺憾一: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空间还没完全打开,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生生之间没有广阔的交流。

  缺憾二:因为时间的关系“四角的天空”定位较浅,在“我”与闰土进行对比后,如果再让学生回扣对“四角的天空”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悟就比较深刻。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要不断反思,我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能获得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这堂课我试讲过三次!虽然教研开放日是以随堂课的方式呈现,也不要求一定要上出高层次的水平,但我在开放日后,两易其稿,又进行两次试讲,只因为觉得教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时候。

  第一次:因为是教研开放日上的课,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名家名设计查阅了不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教案,自我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上课后,却发现自己的预设实在太不充分,对文本的理解太肤浅。课堂上,学生读悟分离,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缺乏情感的依托;离开了读的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得。课堂上虽书生琅琅,但离开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品读与实践,读过无痕,这只是一节读书课。最离谱的是,时间居然多出了5分钟!

  第二次:读悟结合,只有充分激起学生对四件趣事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闰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向往与羡慕,理解“我”的生活空间就是那“四角的天空”,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尝试着以“哪件事最吸引你?哪儿吸引你?”为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调动,但文本语文实在过于简略,亦不生动有趣,我也未做具体方法的指导,课堂有些沉闷。增加的《故乡》片段学习,倒是个亮点,既拓展延伸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对阅读原文的渴望。只可惜,学生在图书室里找不到这篇小说。

  第三次:教学预设与第二次试讲差不多,只是预设更加充分,采用了化话为画、据名想象、运用文字、展开想象等具体措施,适时点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较好!

  本次教研开放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1、备课要充分,除了备自己,更要备教材、备学生。

  2、一堂语文课,除了书声琅琅,更要有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

  3、平时要多多积累阅读指导的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这次上课,我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后,接下来就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一课时抓住了一个教学重点四件稀奇事;第二课时抓住了教学上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特点的深层感悟。其次,备学生。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研究了学生对此会有什么反应。在上课以前,对课上所会发生的问题都有所预测。学生会回答些什么?会说出些什么?课堂语言的设计,我注意到了一些引导性、过渡性、小结性的语言设计,并且努力地使这些语言简明、优美,而又起到点睛的作用。可是,我却疏忽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

  例如,我讲到了“分贝”一词,学生没有一下子能醒悟过来。“质疑讨论”的把握处理

  问题的产生:

  在上《少年闰土》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来质疑。这一步的设计是失败的`。因为预习的质疑,学生更多是停留在对词语的理解上,而并非课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仅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初读,对课文的资料有所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质疑,同时,质疑的过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点拨。在上这一课后,我又思考着一个问题:课堂上应当有谁来质疑?讨论的问题应当从何而来?问题能够来自教师,但更多的应当来自学生。学生在自读时,会有独创,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也会有一些困惑,这些创见、不一样的意见、困惑,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地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时,注意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我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6——16自然段,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让学生来演一演,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这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给“我”所讲的新鲜事,“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我出示离别图,引导想象: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手拉着手,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呢?闰土又会对“我”说什么呢?同学们反应积极,于是,在交流时,我又让他们演了一演。在表演、观看、评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我”和闰土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就更深刻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找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经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趣味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在反复引导孩子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比较简单,我花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几个动词,在学生稍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不少孩子也能当场背下来果较好,教学反思《《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度,于是我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我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比较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我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啊”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如何体会,经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真正和文本融为一体,再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层层引入,才能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试讲时,学生对“啊”的含义体会不深,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难点分解开来,精心设计了一个有梯度的环节,即先让学生回忆闰土讲的新鲜事,再和“我”的生活做比较,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先,“啊”字不仅仅体现作者对闰土的敬佩、羡慕,还有对自我生活的不满、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学生在学习之前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轻轻松松地就讲读完了课文。第二课时,我想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于是,我再次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让我们对闰土有了一个很深的印象。从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经过一番的深思熟虑后,我把我要上公开课的课文定为鲁迅写的《少年闰土》。虽然鲁迅的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聋生来说并不好理解,讲授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的新奇讲法,但是由于鲁迅是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而且为了让学生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认识,教育学生珍惜眼前学习的大好时光,因此我选择《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当做公开课来上。

  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我的初衷是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想象,让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在他们眼前。然后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让学生用简单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来概括文段的小标题。以此来完成我的教学活动,达到我最初设计的教学目标。

  但是这节课结束后,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就开始了,而且萦绕着,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感觉自己也能够以学生为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是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否真的掌握了呢?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

  一、学会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

  就像听课老师们给出建议那样,应该将课文讲授的内容再删减点,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应该对学生包办的再少点。整节课都应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以读促趣,发展想象。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设计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本课的遗憾之处是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以及感情朗读被忽略了。并且还不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将是我今后要克服和弥补的不足之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自然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这时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在临下课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以老师为模特,把老师的外貌写出来。要求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没有见到老师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描写认识,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课外作业。并且有的同学还写了班级中的小伙伴,为此我们还举行的一个“认人大行动”呢!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少年闰土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沙地观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由于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在第一课时已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基础上,我重点放在讲解四件趣事上以及对难点段落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以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一、图片串联,情境教学

  当我认真地把整篇课文读完后,自己合上书本,脑子里存留印象最深的是课文的那幅看瓜刺猹的画面。由此我想,就由图片把整堂课串联起来。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搜集起来,用一张张图片来创设每个教学情境。

  直接明了的导课后,我就创设了第一个情境:从“看瓜刺猹”这一学生极少经历过的事件入手,首先用形象的看瓜刺猹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配乐深情地诵读第一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后面的扩写环节做好铺垫。这个少年所做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兴趣,想去听听到底闰土是怎么个看瓜刺猹的?由图到说,引出看瓜刺猹的对话。于是,我又创设了第二个情境:让学生据图想象,扩散思维。对话过程中出示两个小伙伴谈论时的图片,又入到谈话的情境中,说话的两个人各自的神情是怎样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学生了解了看瓜刺猹的趣味在何处之后,我又返回到第一自然段的月下刺猹画面,这时,学生再读“深蓝的”这么美的句子时会特别有感觉。紧接着的其他三件趣事,我都是用图片一个个创造这样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感受“趣在何处?”讲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时,怕学生都没见过那时的.四合院构造,所以出示一张图,让他们大致明白什么是“四角的天空”,通过图片,体会到“我”的这样一个狭窄的生活空间。当讲到两个小伙伴要分别的场景,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读分别的段落,而是用一张分别时的图片创设一个氛围,学生自主地说,编对话。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便是据图说话,“我”在临别前会对闰土说些什么。

  二、朗读训练,读出感悟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一样都不能少。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我”和闰土相处,最多的交流方式便是对话,所以,读出感悟很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作文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些做法来谈谈我的体会:

  1、朗读训练要把握好朗读的形式。

  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课文的内容至关重要。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我根据这篇课文前后的不同内容采用了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这两种形式,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开头写少年闰土月下看刺猹,景色写得较美,表现了少年闰土的机敏和勇敢,在指导学生读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这段中的重点词去朗读,并给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结果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闰土的机敏和勇敢,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在指导学生读“闰土讲月下看瓜”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练习,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由这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在阅读教学中,不管采取哪一种朗读形式,都应符合课文的内容特点,都应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理解和朗读的能力,这才是最主要的。

  2、朗读训练要把握好读的分寸。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把握读的分寸,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深有体会。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平均用力,学生学完肯定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安排朗读时,应在课文的精彩处让学生多读多品,这样学生学完,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指导这一句“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着重指导学生用虚声轻读,慢节奏,读出当时的感觉和氛围来。在这篇课文教学时,我抓住学生感受非常深刻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学完,也对课文描写的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不难看出,一篇课文安排朗读的时间和数量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而定,不能平均用力,既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应在文章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学完一篇课文,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读说结合,训练表达

  从我的教学设计中不难看出,我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扩散和语言表达能力。多次设计了读、说结合的教学环节:

  一是说说月下刺猹这段对话中哪里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让学生通过读书后说说有意思在哪?理由是什么?这就是一个说话训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是四件趣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讲讲自己的一些童年趣事或是新鲜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从文本回归生活,让语文的距离与生活拉近。

  三是在讲解“四角的天空”这一难点句时,我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闰土在 时,“我”可能只是望着高墙上的四角天空,“我” 可能不知道 。” 既化解了 “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含义的难点理解,又进行了说话拓展训练,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我作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赞赏,但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赞赏和肯定不够多,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语言较单调。有时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不是特别高。这方面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锻炼。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的进取,不断的完善自己,努力创新,力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知道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总的来说,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一、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只做引导者

  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是从哪件事中怎么读懂的?然后再全班交流。通过合作探讨与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步读懂了课文。整堂课中,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既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思路也比较清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穿插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学生能理解到井底之蛙,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里应该是成功的。

  二、以读为本,深化理解,强化训练

  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读,其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更能为小学生所接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家都明白,多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理解了再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多进行练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起立读等),效果比较好。

  三、情境表演,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懂闰土是个怎样的农村少年,知道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我们成了好朋友后,面对离别,学生能感受到那种舍不得之情,感情自然能流露出来,甚至是迸发出来。这样,及时让他们演一演,对文章中心的体会也会更深刻些。

  四、评价不足,激情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还是在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到位,有时随机应变能力不强,再加上教师的激情不够,导致课堂的气氛比较平淡,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锻炼。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一段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往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

  讲到闰土的动作时追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学生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了闰土朴实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shy;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shy;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shy;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我小结说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这时我抛出一问:“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那么你能根据“我”当时的年龄和身份想象出我的外貌吗?”学生想象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七嘴八舌地描绘出我的外貌说:“我头戴皮帽子,脚穿小毡靴,脸又白又红润,口齿伶俐?shy;?shy;”这时我再要求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出“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同学,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让没有见到我班同学的人,也能通过同学的描写认识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结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大意,课堂上,我们首先共同交流了预习学案,然后我又引领着学生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具体作法如下:

  一、研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节课,我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2.细细品读6—16段,从四件事情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事读一读,想想你还能从中体会到闰土有哪些特点?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需要教师点拨。

  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参考使用了下面这段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我的板书是支缚拉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我板书的是匾缚秕谷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我的板书是大雪竹匾远远什么都有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接下来教师根据生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一生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另一生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3-02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7-07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29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3-03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篇06-19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03-26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02-14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汇编15篇)03-24

《少年闰土》教案04-02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