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7:56:1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通过本次网上数学研修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有一些感受.

  加强教学反思,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听课教师的评课建议,及时修改、补充、调整、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教学反思,几年以后很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坚持写课后反思、阶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 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

  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 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 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 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 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 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总之,通过培训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 新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 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 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为农村基础教育做贡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80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是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先让学生做火车直行以及丢手绢游戏,让学生想象两个游戏的不同点,再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园里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车直行、摩天轮、旋转木马,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把滑滑梯、火车直行分一类,通过观察直到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轮、旋转木马分为一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物体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轴移动或作圆周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

  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舒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同时也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了。

  四、教学结构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其次,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第三,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五、学生学法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与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避免唱 “独角戏”,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

  六、学习过程的反思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培养和发展趋势来看,实践与反思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搭建良好的平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各位老师前辈的指导下,我执教了二年级上册《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复习课,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先说说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如下: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本节课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创设一个去猫数学乐园玩这个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一系列问题,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加强对比,加深对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在多处地方设计了对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争辩,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例如:“把小女孩浇了4棵树,小男孩浇了2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与“小男孩浇了4棵树,小女孩浇了4颗树,两人一共浇了几棵树?”进行比较,明白加法与乘法的区别,接着追问,4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引导学生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些题的共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如摩天轮这道题,通过三道算式的对比,了解到乘法与除法直接的联系。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感觉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解决了4人、9人浇了多少棵树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还能知道几人浇了多少棵?小朋友很自然说出5人,6人、7人等人浇了多少棵,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发现从上往下看,每人浇4棵,浇得人数越多,浇的总棵树就越多,并能很顺利的解决10人浇了40棵,11人浇了44棵。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函数的基本数学思想,并运用规律解决了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练习设计层层深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在本节课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将数学思考融入到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如第一层次:基本练习;第二层次:对比练习;另外还有拓展练习、综合练习等,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明确的目标。如“小红和小强各要写48个大字,小强每天写8个,小红每天写6个。要写完这些字,小强用了多少天?小红呢?”另外还有“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那一题,这些都需要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数学信息,而不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开始的基本练习有些简单,口算卡适当加一些乘加乘减会比较好;另外在植树的那道题目结束,要是添加一个乘加的题目,那么后面的“小明带了24元买礼物,正好花完,他可能买的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记录下来。”这道题小朋友就有地方下手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

  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现在想想就应该规定好统一举哪只手,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只顾形式了,没有观察学生是否都作对,也没有反馈学生做的情况,所以可以开始就把这节课的重点给忽略了,学生有的根本还不清楚左和右。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被这一问题问到了,没有多少学生会回答。之后就转而问,看看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学生还是不太会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

  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真是愁人啊!

  “想想做做”第3、4两天学生练习的还是比较好的,但在第5题的.设计上,还是有些问题的。我直接问学生:谁的前面有几个人,谁的后面有几个人,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最好是问“他的前面有三个同学,他的后面有两个同学”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今天在有校长听课的情况下,我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还发了小火,唉……我怎么就不能克制一点呢?

  之后,校长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学生上课还是很乱,做什么的多有,要通过激励的话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谁做得真端正,谁回答的真棒……”这样的语言要经常说,还要有一个“榜样”让其他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发现教书真是一门大学问,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好好加油吧,我的学习路还很长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这个问题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误区一: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一位教师教学“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师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讲闲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状况下延续)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二: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误区四: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尴尬境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和反思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第三节:综合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我在设计此课时,考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的比较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我有如下的体会。

  1、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

  2、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较,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形成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强化训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独立完成的练习、游戏、讨论合作练习。通过三中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练习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4、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执教中,我采用奖励激励法,设计了絮叨激励性的语言:正确!对!很好!真聪明!最肯动脑筋!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与生活(体育)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强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用简单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针对数学课堂抽象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课本上也没有直接就研究实际比赛中的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这样的一个仅仅只是简单两个人跑半圆开始,来简化问题的难度。

  2、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贯穿始终,既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学,又注重了数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3、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却给了学生们紧张情绪的一个释放机会,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线问题后,教师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线如何确定的问题,学生在初接到这道题时都感叹于简单,其实在真正完成时才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体跑道的形状,有几个弯道,再来解决起跑线的问题。学生们从这道题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线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跑道形状才能来确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昨天去实验小学听课,课题是《分式的乘除》的第一课时,刚开始秦老师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复习分数的乘除的运算法则推出分式的乘除法则。紧接着秦老师要求组长批改组员的预习作业,随后由小组组长汇报检查的`情况,并把计算题出现那些错误一一类举出来。我看看手表已经过了15分钟,随后秦老师以学生错题为例题,讲解了两题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的乘除运算。当时我在疑惑,一节课最重要的是前20分钟,为什么还没有讲解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的计算题呢?我觉得计算是学生的弱项,应该教师先做好解题的示范,然后学习加强练习,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才会发现不足。课进行到25分钟左右,秦老师开始讲解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秦老师不是自己单独讲解,而是和学生互动,一步一步的写出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说出依据。最后秦老师请了四位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可能时间上没有分配好,留有余尾。

  随后我们进行了评课,听了秦老师的课题简述,我才发现课堂上自己的评课方向是错误的,秦老师的课题就是研究学生预习出会出现的错误以及探讨预习中错题的类型,最后我觉得秦老师的课还是很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好学生要能把教科书由厚读到薄,在参加考试之前,所有的厚书变成了自己的一本薄书。”这是一位老师在复习课时候经常要讲的一句话。以前,或许,我还没有怎么深刻的体会。现在,我感悟到,这应该是一句经典之语。一位好学生,一位会学习的学生,他一定是一个能把书读薄,然后又能把薄书变厚的人。作为老师,在复习阶段,我觉得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把书变薄,然后又让学生能把薄书变厚。因此,复习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合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我想,这就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特点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得到提高。这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

  在复习小数的认识与加减复习课的时候,我就是抓住这两点来对学生进行复习的。开始,我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白这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也就“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复习读写小数的时候,我喜欢用同一个题目翻来覆去的讲,最重要的是让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读法相对来说要比写法难,如果写法会了,学生明白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那读法也就降低难度了。

  觉得本堂课不够的地方是过于面面俱到,太平铺直叙,我觉得课堂中如果有点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还有有时说话提问缺乏严谨性,缺乏对问题答案的预设能力。平时一定要多向同事请教,多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通分》这一节安排在最小公倍数 的教学之后,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大小,紧接着出现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要比较大小,学生有了先前约分时要利用分数基本性质的经验,因此很块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变相同。但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样找到公分母。学生很快想到了要将两个分母相乘然后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通成与原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大的分数。当然,学生这样想也是没有错的,这也是通分啊,同样也可以比较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来。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数去通分,也就是用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通分的结果才是老师想要的!教学就是这么死板,当学生说要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的结果做公分母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当即扼杀学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所说的通分就是要把两个分数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的分数!”老师多可恶,学生的方法为什么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从教师的规定或者是课本的要求呢!其实回过头来想想学生的思路,似乎更简单,将两个分数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数的环节,还介绍了出错的可能性呢!

  一节课由于过多的强调了要以最小公倍数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后面习题环节的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凑了些,学生对方法已经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当堂课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的话,后面的作业中会出现岑出不穷的问题,这也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教学就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也总是在畏畏缩缩中前行!时间总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毕竟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巩固,只能是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这岂不是又无可避免的剥夺了学生的受某种学科教育的权利吗!老师啊,啥时候才能让你在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信的完成教学而不随意开展所谓的加强训练呢!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3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06-2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06-23

【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2

【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2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6-24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