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13 10:45: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谈话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太好,还应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 漆黑一片 , 什么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 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介绍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又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建议同学们上图书馆或书店去阅读,也可借初中的语文课本来读一读。

  三、课后教研

  由于这节课是作为观摩课,上完后,全校的老师及领导都积极参与了评课。肯定了在学习孔隙这一重、难点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展示、角色模拟、作画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是人人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如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而学习内洞时,虽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学习,但学习的形式就显得单薄些,而且学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过场,有名而无实,教师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好象是为了响应现代化教学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凿地落实,让同组的成员一个都不落单,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绩呢?为了能真正落实合作这一问题,老师们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级试验,向专家请教,深入了解学生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出炉了。

  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再设计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⑺ 学生间互相补充修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虽说是名胜,但是,金华的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按游览路线,以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声音和动画,让学生很直观的欣赏了沿途的美丽风景和溶洞内奇特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路上见闻”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展示“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的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从心底发出“太美了”的赞叹。还有一路的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播放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和图片,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外,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这节课我除了让学生看图画,直观感受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在加上丰富的想象,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美景。特别是学习“孔隙”这一段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我让学生先读文字,再看图,配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又让学生动手去感知,模仿作者亲身体会,感受孔隙的狭小和挤压感,学生感受深刻,如身临其境。

  另外,在整节课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双龙洞的景美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每一处景物都写得很详细,作者只抓住了“孔隙”和“内洞”来详写。所以在讲这两部分时,我重点讲了如何抓住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在其中写出来。知道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之外,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比如:在讲“蜿蜒”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蜿蜒,并让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真正理解蜿蜒一词,并且学会运用。除此之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又试着让学生仿写这些句子,学生掌握的很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讲完这节课我的感想颇多。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一节成功的课真是不容易,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艰辛,课前不仅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还要充分备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会与时俱进,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节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课确实让我看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充盈我的课堂,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的语文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习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习,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4-2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2-2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09-09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反思范文04-2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2-17

叶圣陶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12-2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02-15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02-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谈话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学生的朗读还不太好,还应加强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 漆黑一片 , 什么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 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介绍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又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建议同学们上图书馆或书店去阅读,也可借初中的语文课本来读一读。

  三、课后教研

  由于这节课是作为观摩课,上完后,全校的老师及领导都积极参与了评课。肯定了在学习孔隙这一重、难点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展示、角色模拟、作画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是人人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如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而学习内洞时,虽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学习,但学习的形式就显得单薄些,而且学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过场,有名而无实,教师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好象是为了响应现代化教学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凿地落实,让同组的成员一个都不落单,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绩呢?为了能真正落实合作这一问题,老师们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级试验,向专家请教,深入了解学生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出炉了。

  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再设计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⑺ 学生间互相补充修正。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虽说是名胜,但是,金华的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按游览路线,以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声音和动画,让学生很直观的欣赏了沿途的美丽风景和溶洞内奇特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路上见闻”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展示“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的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从心底发出“太美了”的赞叹。还有一路的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播放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和图片,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外,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这节课我除了让学生看图画,直观感受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在加上丰富的想象,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美景。特别是学习“孔隙”这一段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我让学生先读文字,再看图,配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又让学生动手去感知,模仿作者亲身体会,感受孔隙的狭小和挤压感,学生感受深刻,如身临其境。

  另外,在整节课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双龙洞的景美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每一处景物都写得很详细,作者只抓住了“孔隙”和“内洞”来详写。所以在讲这两部分时,我重点讲了如何抓住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在其中写出来。知道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之外,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比如:在讲“蜿蜒”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蜿蜒,并让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真正理解蜿蜒一词,并且学会运用。除此之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又试着让学生仿写这些句子,学生掌握的很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讲完这节课我的感想颇多。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一节成功的课真是不容易,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艰辛,课前不仅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还要充分备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会与时俱进,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节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课确实让我看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充盈我的课堂,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的语文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8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习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习,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0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1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2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文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文章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 ,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xx年,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文章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实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没有游过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还有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因此,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有一个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样才更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像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不太妥当,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那一段文字,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好得多。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之外,但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还有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一节课上完之后,总会有得有失,但关键是我们要及时反思,不断校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误。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想、所感的经历。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洞口壮观、外洞宽敞;再写孔隙的狭长;最后写内洞的奇特。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透过语言文字也感染着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一、抓实朗读,促理解。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的读书要求只有一个: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达到第一个要求;再读课文我提出两个要求:

  (一)、同桌合作把握作者的旅游路线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

  (二)、自由朗读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抓重点词句反复朗读,分清详略,在相应处批注上自己的读书体会,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配合学习,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内化了知识。

  二、体验、想象调动兴趣。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在体验孔隙小的时候,同桌两个人身体挨紧闭上眼睛,在椅子上呈仰卧状,想象着小心的穿孔隙一分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了解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做到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