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3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家、诗人喜欢借月亮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时,以中秋节导入,围绕月亮让学生背诵了一些经典诗句。学生的兴致很高,有一个学生还背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借此,我顺势导入了课题。
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体会苏轼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苏轼当时心中的想法,在想象说话,全班交流中体会苏轼的惆怅和伤感,以达到对苏轼的内心的探寻。并让学生回忆自己和亲人分别后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想象和回忆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我在教学时抓住了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让学生说说当时苏轼的心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最后两小节,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水调歌头》的吟诵声中,我和学生结束了对这篇文本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4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喜欢他豁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更爱他人生十六乐事的超然之姿。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也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洒脱……读苏东坡,词句翩然间仿似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便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情节生动,语言通俗精练,意蕴深远。作为一篇“文包词”,文中的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苏轼通过诗词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的祝愿,而课文正是通过故事把词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转化为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出“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继而,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读课文,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欣赏配乐的《水调歌头》全词,指导朗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5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苏轼的感情线索“思念——埋怨——宽慰”展开,词的意境也随之铺展开来,词人的精神世界也一点一滴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埋怨”进行品析,帮助学生体会苏轼这种无理的埋怨所产生的.妙处,最主要的是还结合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学生和词人产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后通过挖掘苏轼“宽慰”的心理,让学生潜意识的体会苏轼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进而了解苏轼的旷达胸襟、仁爱情怀。这样不仅便于帮助学生去感知苏轼的中秋词、感悟其特的优美意境,更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只有从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寻找文本和读者心中的共通点,才能够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但愿人长久”这一关键词,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语言精练,意蕴深远。这种文包诗的形式,学生不陌生,也懂得学习这种形式的课文要联系文章内容解诗意。
心理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心理感情变化为主线,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首先是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以此来串联全文的教学。
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诗词和课文中的语句,诗文对照,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随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小伙伴之间交换对读诗句和诗句意思,逐步提升,这样,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文包诗”“诗文对照”的特点。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8
在上这课之前早已备好了课,开学初,就把苏轼几首有名的诗词打印给学生,利用早读课间带领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以前中秋联欢会时学生就学唱过这首歌,所以学生都会唱,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引导学生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给课文分段落时,教参的提示是分为3个段落,而学生自然地把第一小节分为第一自然段,我觉得这样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9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浑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0
今天教了《但愿人长久》一课,整堂课比较流畅,我让学生会反复吟诵诗句,从而体会诗句的意思,大多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诗句的意思,可个别学生还没领会,我还让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想想,再过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你有没有远在他乡的亲人朋友?你想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福送给他(她)吗?学生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激发了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他们纷纷拿出笔开始思念起亲人来。可惜只有2个学生写了三句话下课了,还有只是一句话。我只能交流她们三句的内容,最后我只得把这个作为家作写在日记本上。我想要是加上逼真的图画、凄凉的二胡音乐、舒缓的`古筝曲、动听《但愿人长久》歌曲,那种浓浓的的思念亲人之情会跃然纸上的。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1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浑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3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
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浑合?
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觉得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通过叙述故事介绍了《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表达了每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及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文章以苏轼的情感变化“思念——埋怨——宽慰”为点贯穿文章始终。在教学时,围绕这三处情感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内心思念亲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探究表达情感的词句。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节学生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恰恰表达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在教学“形影不离”时,文中一句“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第四自然段教学时,苏轼的情感由思念变为埋怨,教学时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反问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读等多种形式体验他当时复杂的内心体验。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进行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最后两小节,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宽慰的.内心体验。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本文,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反复品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苏轼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此外,在学完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完整的品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读读背背,感受苏轼语言的特魅力,豁达豪放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
课始,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我引入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1-12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06-17
《但愿人长久》教案03-08
但愿人长久教案12-24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