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5 07:07:3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1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师生对话交流,在交流对话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就我在《三峡》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

  一、教训――倡导探究性学习,一定可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我第一次执教《三峡》时(一班),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讨论热烈,查阅资料积极,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课后细思,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二、经验――倡导对话,千万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我第二次(二班)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 教学与过程,课后反思,觉得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

  (2)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2、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回溯三峡的过去,细看三峡的现在,展望三峡的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3、设置刺激参与对话的话题。包括: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先写山后写水,是如何写山的?又是如何写水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如:《三峡》语言凝练,虽然只有几百字,却能绘尽四季景色,罗列山水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

  (3)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三峡》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描写,这是否与本文写景的宗旨背离?你有什么看法?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如: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为什么要先写山后写水?能否调整一下顺序,或者只写水?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我开始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2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终成三足之势,这些人物都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3

  一、以读为线组织教学。

  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再由老师带感情朗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把文章改成一篇现代散文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4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拟成功的。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根底。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比照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反思: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到达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清楚一些。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气氛,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根底。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表达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走进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方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实文言的字词句,还有容量与时间的更好处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语文科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极其重要,做好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提高成绩的需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数比重,在第二轮的模拟考试中,其中有关《三峡》的阅读答复题,要求:

  ①注音;

  ②解释;

  ③翻译;

  ④答复下列问题。觉察学生在答题时很是糟糕,为什么文言文对他们来说就这么难呢?越是难的问题老师就越要下功夫,下面我就文言文《三峡》的教学作反思: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去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根底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假设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假设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到达效果。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5

  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也由多媒体教学逐步走向网络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借助网站这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搜集资料,探究各种问题,交流心得,学习变的更加得心应手,网络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教师,在新的课堂环境里,进一步的转变观念,主要职能为引导点拨,组织交流等,不再单纯的传授知识,可以真正的起到“导师”的作用。

  这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文课,对于我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难得的是在电脑非常普及的今天,学生们对于在微机教室上课并不陌生,而且他们具备一些基本的使用电脑的技能,这些给我们的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他们通过巴东三峡专题网站里的学习,浏览三峡的景观,查阅资料,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远比过去单纯的使用课本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堂整合课程来说,网络制作人员与语文教师的配合是否默契对整堂课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次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参与网络制作的人员和课程指导老师和作课教师积极配合,互相帮助,交换意见,顺利完成了这次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网络制作和教学录像任务。

  不足:由于课程整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教学设计还是畏首畏尾,没有太放开,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还有待研究提高。

  这种课程刚刚接触,教师对网络教学比较陌生,使用多媒体广播教学操作起来显得不流畅。

  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参与一些这样的活动。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6

  《三峡》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文章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美丽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峡教学反思08-26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反思03-26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20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反思10-13

《三峡》语文教学反思07-23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3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03-20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反思01-2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说课稿3篇06-09

初一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