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6 08:19: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选)《跳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跳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跳水》教学反思

《跳水》教学反思1

  《跳水》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课文讲谁跳水?什么原因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跳水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然后,我让学生带者这些问题读书。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孩子如果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 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续写结尾: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写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口语交际,写结尾,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跳水》教学反思2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环)的能力,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因此,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紧扣“问”字,问在课前,问在课上,问在课后。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问在课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犹为重要。”因而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有意识将学生带进课文中,让他们在学习前生疑、思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1、结合课前预习问 ①读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 ②哪些句子反映小孩子处境的危险?

  2、启用图书资料问 ①列夫托尔斯泰是谁,他还写过哪些文章? ②你知道哪些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在课上。课堂是学习课文的主阵地。无任是教师的导问,学生的质疑,都应建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力求每一处的.导问、质疑都能恰到好处。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在探索过程中领会了真知。

  1、从课题处问 ①谁跳水了,为什么跳水? ②怎样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下去了吗?

  2、从文章的思路入手问(不零敲碎打) 抓住文章思路,挖掘课堂中的“问”,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把握课文的思想和内容,了解作者行文节局方面的特点。 ①孩子为什么会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②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问(不平均使用力量) 文中的重难点是“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的发展和变化。” ①你能各用一个词归纳出孩子、猴子、船长、水手之间的关系吗?

  4、从学生的知识实际问(设计坡度) 如“我们要向船长学习什么?”比较直接,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从知识实际出发,设计坡度。 ①船长干什么了,他怎么会想到的? ②他碰到事情怎么做的? ③我们应该向船长学习什么? 5、从学生质疑能力角度问。 ①“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不是矛盾吗?

  三、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问在课后。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跳水》教学反思3

  通过教授《跳水》一课,课后认真反思,做如下小结:

  成功之处:

  四年级下期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包括: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教学中能围绕着阅读的这些目标,逐步渗透,一一落实。首先依题质疑,因为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接着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联系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期中有一个环节,当读到孩子爬上了桅杆顶端,教师设置问题“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学生通过讨论、辨析,知道跳水是救孩子的唯一方法,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不足之处:

  关于语言积累和写法的分析有点不够,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写作思路,及怎样一步一步写出文章的高潮。

《跳水》教学反思4

  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他的正确的思想方法,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事件的全过程及当时的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对这些词句的弦外之音、未尽之意进行想象和理解,体会孩子、水手们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教完后,我启发学生想想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救出孩子吗,有的说叫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有的说在船上放气垫等等,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最后得出还是船长开枪逼孩子跳水,因海水有缓冲作用,尚有生还希望,这个办法最好。

  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

《跳水》教学反思5

  在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过程,我想是通过出示幼儿熟悉的水果和乒乓球,给幼儿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吸引幼儿眼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演示的环节中,我认为我在上这节《珠珠跳水》的课时。

  1.亲和力的语气足够吸引幼儿,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2.在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乒乓球浮起来了,我的总结可以给幼儿一个提炼和巩固知识的机会。

  3.出示小番茄,让幼儿自由猜测,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人翁地位。使他们对这节课更加的感兴趣,愿意学习和体验抛珠珠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幼儿操作是科学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性始终都是幼儿,幼儿通过操作,实践,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沉浮的只是。比起教师示范幼儿观看来说,实践是最让幼儿印象深刻的。本次活动幼儿对珠珠的'沉浮现象都比较感兴趣,产生了好奇,而且通过这个试验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沉浮的概念,知道重的物体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会浮起来,在观察的时候幼儿都很仔细,而且都能正确表达珠珠的现象,以后可以多开展这种试验活动。

《跳水》教学反思6

  基于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在这几年中,我踏着自己足迹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智慧与激情碰撞。灵魂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身为教师,最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致高涨,师生配合天衣无缝、默契无比。而热情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设计出紧凑的教学环节,能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点拨及精练、引玉出世的问题。回到课堂,《跳水》一课的讲解深深留在了我的记中。使我至今难忘。它留给我的将不仅是情感的激荡,教学的启示,更激起了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回味了良久……

  一、导入激趣,擦亮思考的眼睛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跳水》一课伊始,我就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跳水的理解,学生基本围绕体育运动展开,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尊重“需要”,注重“激趣”,只要激趣成功,课文就是一栋盛满秘密的魔幻小屋,孩子会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其中。

  二、激情盎然,点燃情感的火种

  语文,是一门传递情感的学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进行到故事的发展阶段,我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与我一同进入孩子与猴子紧张、愤怒的追逐中。课文中,父亲那段话最精彩,我与学生一起揣摩父亲的心理,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合适,然后用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惊险的情景中,我分明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专注、投入,学生也用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回复我,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三、创设交流的平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孩子?学生思索了一会,根据自己最深切的体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可以叫一位水手爬上去,把孩子解救下来。”

  还有的说:“这样不行,有危险的人不就变成两个了?“

  “也有道理呀!”

  还有一个平常只会起哄的.孩子说:“可以把他们的棉被拿过来,充当气垫,叫孩子往下跳。”

  一些孩子说:“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孩子听了,高兴极了,极富成就感。还有的说用床单接,有说递给孩子绳子……方法种种不一,听着他们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不禁莞尔。语文课堂多需要这样富有创意的发言,这是智慧与激情碰撞的火花。

  正在这时,平常最爱提问题的一个孩子发话了:“老师,你说这个孩子的行为是不是太卤莽?”说到船长儿子时,学生的看法就多了:

  这个说:“当一个人的尊严受到伤害时,应该冷静处理不要意气用事。”

  那个说:“我们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就是因为缺少点胸襟吗?如果他能正确的看待水手的玩笑和猴子的戏弄,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还有一个孩子抢着说:“在我看来,船长的儿子太意气用事了。为了一顶帽子,一句取笑,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后果,却让事情一步步升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不多吗?你不小心碰我一下,我就非要给你一拳,这样就会把事情闹大。如果人人多一点儿宽容,多一点儿忍让,小事不就化解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这时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却没有停的意思,看着他们争的面红耳赤,我静观其变,充分享受这一刻带给我的幸福。语文讲求人文性与工具性,孩子的这些想法不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吗?只要老师抛出金砖,学生就一定能找到无暇的美玉。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拓展未知的领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他们一起畅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领嗅语言的馨香。

《跳水》教学反思7

  1、教学收获

  抓住动词,自学自演。

  在教学“猴子戏弄孩子”“孩子追猴子”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发现文中一连用了很多描述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准确传神。我请学生读一读,找出动词,提出问题,比较这些动词之间的差异,然后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演出猴子、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这种学生自演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用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而且使学生明白,连用动词避免重复,并要力求用得准确、传神,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不足之处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看到课文插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很有可能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摔下来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孩子已经发慌了,站在上面,方向也许都迷糊了,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水里呢?”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当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船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3、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要丰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跳水》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课文虽然在船长出现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但目的`还是为了体现船长的机智,为了表现他的冷静、果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 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学生找到了“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即使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理解情况的危急,再通过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学生找到了描写孩子表情、动作的词语: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从而体会到孩子的内心。

  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想象故事的结尾 在学完课文,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不仅需要我们遗词造句之妙,还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要我们透过文本,体验情感,从而做到内心思想的升华。

《跳水》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反思10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曲折,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几个过程:船员逗猴子,猴子放肆起来;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孩子为拿到帽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一、教学效果

  1、逆向溯源,层层深入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二、成功之处

  1、设身处地地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学生从而想到: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孩子跳水,是不让他因惧怕而犹豫,因犹豫而拖延时间,拖延时间,有可能掉在甲板上,就意味着死亡。读到这,我们不得不对船长的机智和果敢产生敬佩之情。

  2、想象故事的结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获得的一些有益的启示。孩子得救后,船长、水手、孩子可能会说什么。学生有的说,水手会说:“累死我了,还好救上来了”。有的说,船长会说:“一个帽子拿走了不就算了,有这么重要吗?”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敢了。”还有的说,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学游泳。”从而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在“自主读识”—“检测词语”环节,在检测课文词语时相机教学多音字“咽”,此处我只是进行了口头教学,没有把多音字呈现在ppt上,也没有进行板书。

  在让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得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忽略了引导学生体会事情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我想可以:

  1、提前把它显示出来,学生掌握得会更加扎实。

  2、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老师听出来了,水手们真紧张!

  3、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里变化过程之后应该顺势提出:孩子为什么会遇险?找出推动事情发展的因素。水手、猴子、孩子缺一不可。猴子在水手的取乐中放肆起来,去逗孩子,而孩子在猴子的戏弄中,在水手们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最终将自己至于险境。

《跳水》教学反思11

  周一,新的一周的开始!今天给五年级学生教授的是《跳水》一课。首先,我提前十分钟开课,检测周末古诗背默情况,从参与的孩子们来看,掌握情况较好。导入课题后播放课文朗读,强调一下课前准备就进入转播课堂。在转播课堂中,“我会读”的生字让孩子们借助语音发送到群里,“我会写”的生字让孩子们练写。

  胡老师在本课重点讲授如何理解词语意思,并且根据课文内容来举一反三的`给孩子们进行方法的指导。(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因为上周提前观看过“名校课堂”的网络授课,所以我针对胡老师讲授的理解词语方法设计了针对性的练习题—读意思猜词语。

  在课后练习中孩子们的正确率也是很高的。本节课跟孩子们课堂上有语音、图片、选择题等互动形式,不仅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而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在时间把握上有些超时,这也需要我提前备课时对课堂环节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跳水》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一部分内容在上完课以后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

  本课时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学生在课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学习效果较好。课上学生发言积极主动。

  这节课内容涵盖量较大,课上应注意时间的把握。在理解、激情的基础上,应重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目的。

  设计特色:⒈课上进行了拓展思维练习,如: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⒉设置了情景教学环节,如: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

《跳水》教学反思13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在我师傅的帮助下,几次修改教案,最终完成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大体的思路,然后让学生对船长的做法,提出质疑,接着直接进入文章高潮部分的学习,最后简单处理造成孩子陷入险境的原因,让孩子谈所受到的启发。这样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处理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学生都表示没有什么好办法。跟船上的水手一样“不知所措”,这样也处理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从而体会到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下,只有船长的方法最适用,并且是经过船长深思熟虑得出来的,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学习文章中“破折号”的用法。先从生活中体验,40秒钟很短,然后再想想文中是救人的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最后得出,此处破折号是转折的作用。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跳水》教学反思1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的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是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正是我们当前改革所要追求的课堂。

  一直以来,“做数学”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新课改倡导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课改中摸爬滚打的我,在课堂上也把做数学看成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做数学可以让孩子获得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享受体验的快乐。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说数学与做数学同等重要。

  在执教《小猴跳水》一课,我引导学生依据画面发现问题,接着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同学”?孩子们在解答时,列出了两个算式,一种是5+4=9 另一种是2+3+4=9,这时有的学生反对第二个算式,这时我对孩子们说:到底谁说的对呢?咱们可得想办法证明一下。现在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一个孩子一边拿着书,一边讲:有5个站着看小猴跳水的,还有四个坐着看表演,所以我用5+4=9;另一个孩子也不示弱,说:我把这些同学分为三个小组,我向河边跑来的两个同学看成一组,加上在树下站着看小猴表演的三个同学,再加上坐在树下看表演的有4个人,一共是9个人。听完孩子们的交流。我问:现在咱们可得好好分析一下,到底谁算的对呢?此时,持有反对意见的同学不再坚持,反而也同意了这种方法。问了一下原因,原来不明白的同学现在终于明白了这部分同学的想法,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课堂中数不胜数。也使我深深体会到,原来给孩子一个说的机会,一个表达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在探索怎样连加计算规则时,我还是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互相交流、研究,最终孩子们归纳总结出了计算连加时的规律。

  由于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氛围,因而在解决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草地上一共有几朵花?一共有几只猴子?这几个问题时,孩子们不仅能列出算式,而且说的'清楚明白。在解决“水了有几条鱼?”时,孩子们又产生了分歧,一种方法是加法计算:2+2+3=7(条),另一种意见是用减法计算,用7-3-2=2(条)很多学生都说错,用减法计算错了,当时我也正纳闷,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这时这个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水里一共有7条鱼,但鱼的方向不一样,我发现有几条鱼被小猴子跳水吓了一跳,有3条鱼先游走了,又有2条鱼也游走了,所以现在水里只剩下了2条鱼。听了这个孩子的发言,我从心里为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而喝彩。那这两种意见孰是孰非呢?我接着问:用加法计算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想法:一个孩子的回答道:我觉得水里的小鱼不是要游走,而是在和小猴一起比赛,看谁表演的好?他们分了3个小组,在不同的方向表演,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加法计算。我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折服。千万不要小觑我们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是啊!这两种方法不都对吗?孩子们说得合情合理,哪里还能说有错误的成分呢!由此我感到,在课堂中我们给孩子们一个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多么重要,试想,如果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学生,以常理来推断学生的想法,像水里有几条鱼,一般是用加法计算,如果轻易否定减法,就会扼杀一个孩子的灵动的思维,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

《跳水》教学反思15

  [设计理念]

  “语文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情物”。本课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读为主线,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交流,积极挖掘文本中的内涵;进行对话教学。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

  1、分组讨论解决小男孩危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方位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进行情感交流(略)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师语:昨晚老师看了一篇课文,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都无法安睡。你们能帮帮我吗?这问题是:有一个小男孩,爬到了船的桅杆的最顶端,而且又走到了最高横木的中间,这时他既不能前进,也无法后退。一不小心就会摔死。请大家同桌或前后桌进行讨论讨论,想法子救救这个孩子吧!(老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

  a、铺棉花b、用降落伞c、用吊机d、跳进大海

  e、派直升飞机f、派人上去救他……

  4、比较方法,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5、有感情朗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三、学生质疑,再次激趣

  1、师语:很好,刚才大家都想了好多方法来救这个小男孩,可见大家很关心这位小男孩,很为小男孩的危险处境感到担心。你们真的很善良。我代表小男孩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2、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假设问题如下:

  a、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要爬到桅杆上去?

  b、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c、我想知道这个小男孩被救以后他会说些什么?

  ……

  四、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师语:解决了小男孩的问题,现在你们自己又来了问题,太好了,可见你们都是爱思考的'人。有了问题想不想解决问题。你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吧!(用笔将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自己特别喜爱的或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

  a、合作读课文(轮读)

  b、交流读懂的地方

  c、提出不懂的地方

  d、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如:放肆、取笑、龇牙咧嘴等。特别要抓住“放肆”这个词,指导学生读,找出放肆的有关语句,读出开心、读出担心。)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升华感情、全方位谈体会

  从小男孩跳水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反思]

  一、前言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拿什么去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凭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的是对学生的关爱。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教学心态,才能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去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设计反思

  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跳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积极倡导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再也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应该从一个权威者的身份走向引领者的位置,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游弋,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精神的家园中浸染。把课堂的真实面目还给学生。让学生多些自主、少些包办;多些引导,少些限制;多些情趣,少些理性。每堂课我们都应该努力实践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本文的设计主要体现的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三、随笔

  学习语文,教师要关于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隐性目标:一个“情”字。俗语说:“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或悲伤、或忧愁、或崇高、或渺小、或积极、或消极……我们作为读者,从中能获得某种知识,受到某种启发和教育。在如此丰富的目标中,教师要努力地把握教材、占据教材的制高点。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学科看语文、学语文。这样才不会因为学生的乱而感到无助,不会因为对教材的理解而感到困惑。关键还是一点:心态!我们当教师的应该常问问自己,我们对教学这片天空热爱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学的活水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从不断的学习中来!

  一篇文章给我们,我们并不要急着去翻阅参考书,教案书等。我们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设计,去努力地钻研教材。“读”才是钻研教材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感悟、对话教学的方式。这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编者等。这些对话中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能力的高低,引导水平的高低,点拨技巧的好坏。教师要把教材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对话,去感受,去品味,去涵泳其中。这样学生才会经常有恍然大悟,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的惊喜!

【《跳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跳水》教学反思06-15

跳水说课稿07-05

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设计范文通用02-25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折扣教学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