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1 18:19: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台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1

  (一)主旨

  《台阶》是一篇底蕴十足的关于农民父亲的文章。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有人认为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是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显然不是,对本文的理解仅此是不够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国劳动人民人性的觉醒,价值的追求。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仅要求温饱能够得到解决,不仅要求一个温暖的家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要求地位的提升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普通农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与韧劲。尽管其中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台阶》中的父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一个觉醒、有长远生活目标的中国农民。也许我们认为父亲造屋的理想过于简单,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亲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实作者就是通过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拼命苦干,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二) 结构

  本文的结构是围绕着“台阶”进行的,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

  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小说首先是写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然后讲到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最终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朴实的叙述父亲的形象清晰而鲜明。开头写父亲经常坐在三级的旧台阶上舒服的休息,父亲那裂开许多干沟的脚板,只有过年才能洗出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实,这正反映了父亲的本色──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的形象。接着,侧面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父亲辛勤劳动的画面:“一年中的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那大热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归……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劳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里,是父亲最兴奋,脸上笑容最多的时候,这可是一个农民一辈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雾中踏黄泥、放鞭炮时尴尬的举止、托青石板时的将就情态都浓缩在这收获的一刻里。但父亲老了,“我”为他担心,可父亲太倔,没法帮他,因为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有劲的、能劳动的,直到父亲挑水闪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也许他这时才清楚自己怎么了。父亲一辈子忙碌,同样也是爱孩子的: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亲秉承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特质,为建新屋和新台阶,耗费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和人招呼时,却没有了该有的幸福,而是一种难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亲骨子里的“卑怯”与生活的尴尬决不是一个九级台阶所能抚平的。人与人之间,某些外在的东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远无法跨越,父亲虽圆“台阶”梦,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又使父亲梦断“台阶”!

  在新台阶落成以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当父亲的理想实现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父亲的“老”相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老”──消失。父亲的“失落”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当父亲的台阶造成时,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来,而他的失落,正是因为在满足之后,他没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叽”“青幽幽”“黄几几”等,让读者似乎走进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台阶》教学反思2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里的一篇自读文章。本单元要求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体会他们身上闪现的优秀光辉。而作为本单元自读课的《台阶》,我将“加强文本细读,品味细节,理解并欣赏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将“深入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读、反复诵读,抓住文本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抒情性的语言,加深对文本意蕴的体悟。教学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特别发现的关键语句,精读细读,品析揣摩,以求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感受人物心理及其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反复琢磨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中的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人”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品味细节,琢磨深意,不仅让学生理解“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能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交接。这样,学生不仅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和立体性,而且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入手,反复品味,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如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1段时,“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如何理解“尴尬”?“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中的“仿佛”什么意思?“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该如何理解?其实,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真实的心理状况,这样一个农民形象,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他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体会“台阶”的多重意蕴时,对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关注标题,抽茧剥笋,逐层揭示“台阶”的含义,对主题形成合理的理解。“台阶”作为线索、核心意象,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三层青石台阶”承载着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高高的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象征人生的巅峰;而后来“九级台阶”又让父亲从幸福的云端回到凡间,我们发现:父亲的.物质理想实现了,但精神享受并未得到满足,反而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有点无所适从。

  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8段时,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结尾部分,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父亲的命运,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生命的状态。学生解读中,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生命的交接中,我们最应当继承什么?又应当为后代创造什么?这个答案,我想求索一直在。

  当然,对于经典的阅读教学,如何从浅层解读中走入深度解读(精读)?如何从理性分析中回归感性体验(活动)?如何从通俗教学走向精致教学(追问)?依然是我上下求索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朗读深情,表现积极,细读文本,深入理解,能从文学形象中读出了比形象更深远的意蕴,而这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去思考,去体悟,去表达。在学生自读、反复诵读、深入解读中,不仅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还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看似一望无知的语文阅读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解读、去理解。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深远的,语文的课堂是充满无穷魅力的,需要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勤于思考,深于钻研,细于品咂,积极阅读,在文字间,在生活里不断体会、感悟,以一颗热爱之心,勤勉之心,用心去咀嚼文字,咀嚼生命。不断创造语文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让我们在父亲为我们筑起的台阶里,努力走向生命的处!

《台阶》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由于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较远,有些地方学生很难理解。比如说父亲的做法,他竟然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一座高台阶新屋,这对城市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父亲的心理,待台阶造好后他竟然尴尬得不知所措,这似乎也与常理不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去找课文与本班学生的契合点,尽量把话题引到学生自己身上,试想某个经常考试不及格、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的学生,突然被选为班长,成了老师的帮手、同学的代表,他能一下子适应吗?如此一点拨,多数学生的脸上有了欣然的表情。

  通过这一系列铺垫,父亲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已有所拔高。为进一步巩固,最后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他们是怎样创业的,其中的过程是否与文中的父亲一样艰辛?由于牵涉到自身,学生讲得很起劲,听得也很实在。至于现在的父亲是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学生就更有话讲了,而且许多人都能感同身受。最后经过点评,大部分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父亲更理解了些。尽管课前的打算挺精细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比如在辩论时,有的学生始终坚持认为父亲的目光短浅,只好从他的角度给以肯定,允许他保留意见,同时指出一篇文章本来就可以有不同读法,不必强求一致。最后顺水推舟,顺便让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对父亲的`态度,除尊敬、热爱之外,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委婉的讽刺与同情。到了这里,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总之这节课我们的收获是:明白了体验是理解的前提。只有设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阶》教学反思4

  《台阶》一课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教学流程。

  1、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感知。

  2、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

  3、三读课文,思考如何理解父亲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却怅然若失?你对本文的主题如何理解?

  4、四读课文,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读采用默读,因为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每分钟读五○○个字以上,在这给他们记了时间,大都在七分钟左右,速度还能达到要求。但虽然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但很多学生被作者细腻的描写所蒙蔽,绕不开细节,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琐。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台阶。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这里消耗了一些时间。在完成一读的第二个任务时倒有意外的收获。请到第一个学生,他的答案是:父亲是一个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老实厚道、坚忍不拔、有志气、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亲的所有特点。我以为答案过于完美,显然不善诱发讨论,正踌躇如何引导,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读中,要求学生先跳读,再细读,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鉴赏。学生直感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但在一学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时,我当时一震,但又有点茫然。与学生直言,这一细节描写的确颇有深意,但老师也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引用了刚才一学生的说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谈谈自己的高见吗?学生的回答是:雾写出了时间早,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我问大家对这样的赏析是否满意,同学们基本上都摇了摇头。于是我们又继续讨论,学生的回答还是较表层,如:写出了父亲因理想快要实现的兴奋之情。这个答案本已牵强附会,有的还别出心裁:文中父亲头上的小水珠凝结成大露珠的过程象征着父亲劳动的积累过程。这些答案是只能肯定其思维活跃的。在学生的反复商榷中,我也不禁频频插话。后来我们较一致地认定:雾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亲形象──艰辛而又执着的作用。这在文中艰难地挑着这几个词中有所体现。当时我也提出另一种想法:雾是虚幻的,在这里也是否暗示父亲的兴奋会转瞬即逝呢?不过,没有时间详研就已经下课了。有时,教学准备是怎么也不会充分的。

  三读,学生对前一个问题基本能理解,但主题的把握就较难,本不应该讲,似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但终又忍不住,心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到此完全背离了原先的`教学设想,教师自身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融入了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成为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不知是老的教学思想作祟,还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对新教改后的一种常见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赞赏有加一向不大以为然。知识性的不说,主观题的答案虽说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也看到教师对学生一些毫无道理的回答不仅不于指出,更不于否定。一般教师上课的应变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号对学生唯唯诺诺。固然,这似乎维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遵循了文学鉴赏独创性特点。但文章赏析又岂是空穴来风,可以牵强附会。且赏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师恰中肯罄的评价,高瞻远瞩的观点对他们无疑更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当然并不是都讲,只是我们没有必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四读后要求学生谈感受,我预想将会水到渠成,学生一定都会有话可说,但实际情况却不如预想的好,有些学生甚至说他们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则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二则他们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不深。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有一个学生讲起父母为自己的升学苦苦挣扎、四处奔波,真实动人;还有一学生父亲是菜农,早出晚归,辛苦耕耘劳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谈起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营造更为平等、融洽的畅谈气氛。可惜时间有限,有些刚被激发的灵感与激情在铃声中告断了。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课后,我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选了一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父同寝》与学生一起研读。课后,布置作业,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并随后小组交流、互评,推荐上台全班交流,评出最为感动人的父亲或母亲。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更加落实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这一周营造了一个感悟亲情的高潮。真希望能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体贴、懂事了?如能这样,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台阶》教学反思5

  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

《台阶》教学反思6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台阶》教学反思7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

  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将情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感悟品味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对于课堂环节,适当的时候示范一下,必要的时候追问一下,关键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热情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亲的艰辛和他要承载的重担。

  开始,我让学生自读,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体会,说得较为肤浅,品味也不到家。此时,我适时地举例,引导他们深入领悟:

  “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个比喻极其生活化,却写出了双重的内涵,父亲闪腰了,疼得他脸色发青;儿子抢扁担这一动作大大刺伤了父亲的自尊心。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喻体却写出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变化,多么具有表现力。学生因此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产生了顿悟,增进了对长辈的理解。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文章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品味文章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字里行间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文章积攒的情感,有一种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要表达的`情感,那是一种同情,那是一种理解,那是一种希望,对几亿中国农民的希望。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能从容的面对每天的朝阳,快乐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迟钝,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自身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现;更要学会刺激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使他们愿意接过老师抛来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乐此不疲。

《台阶》教学反思8

  《台阶》这篇课文,结合浙江的地点文化,阐述一位别样的父亲同样的爱。有人说,十岁的小小孩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同情父亲。然而,我想通过这节课告诉我的学生,那个世界上父亲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尊敬的人。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以“台阶”为线索的'小说,要紧记叙父亲为建筑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达了父亲期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愿望。表现农民艰巨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这节课的重点是围绕分析父亲那个人物形象,通过分析父亲那个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深沉的父爱,同时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父亲为自己所做的感动之处。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专门低,因此感受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如何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一辈子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小孩,什么是人一辈子,什么是生活。教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仰慕和赞扬。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最后升华出主题,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差不多上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这节课学生的感情被触动了,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父辈们,以及自己今后要如何孝顺报答他们,以及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台阶》教学反思9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多媒体可以使语文教学不受时空限制。

  《台阶》一文写的是一位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提高自己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

  在导语中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屏幕上饱经沧桑的老父亲如学生心目中农民的形象,他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粗糙的大手、虔诚纯朴的眼神都使学生震撼,农民身上固有的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感,坚毅的性格在学生的思维中悄然定位。在这样的教学启发下学生很容易理解《台阶》中的父亲的形象,对文中父亲的感情、对父亲的怀念无须再费唇舌,学生便能自己感悟到。还有文中用石头砌成的长着茅草的简陋的土房子,不规范但很洁净的台阶都在屏幕上得到了展示,面对农村古老的面貌学生不再感到陌生,面对憨厚老实的农民他们不再感到遥远,人在斗室便可领略农村的原始风貌。语文老师不用再遗憾所选课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差异,城市孩子对农村面貌的理解难题。

  二、多媒体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总结课文之前播放了一首《父亲》的歌。歌唱中并配有父子久别重逢的动人画面,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音乐描绘出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视觉看到的.情真意切的画面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泉涌般打开。

  三、多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语文课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引入多媒体教学之后,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我把做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看屏幕知道了许多的生物入侵者的动植物例子并能识别,如:毒麦、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牛蛙……本来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知识远远超出我的设想,而且知道哪些动植物需要保护那些动植物不需要保护。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巨大优势。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我们既要视教学的需要而用,又应该敢于尝试、探索,为促进新课程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台阶》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首先,我不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主阅读和感悟,《台阶》教学反思。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几乎没有了学生阅读的环节,还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习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课成了优质课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在我们的一手导演下变成浮躁和虚伪的一群呢?(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将别人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感受拿来表演。)我觉得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会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任何花样繁多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汽笛,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反思《《台阶》教学反思》。)

  第二,在阅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文本,这样,学生才会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我经常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性作品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或者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某个人,从而来理解和迎合作者的某种特定的感情!同时,我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感情之余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对生活的感悟就会有与众不同之处!课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的高度浓缩,它象一个酵母一样可以诱发读者的一些更深刻,更广泛的阅读心得。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有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三,完成教学的同时利用文本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机械的,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取向适时进行。这堂课,我通过课后的小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灿烂;课下的作业不止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父亲日常的点点滴滴,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感动于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这样日积月累的进行人文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台阶》教学反思11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激情导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读懂人物、小组讨论,读懂作者、欣赏歌曲,畅淡心声、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完成了从内容到人物的`分析,让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一个简明而准确的认识,教学难点的突破良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达成了对父亲谦卑这一性格的理解。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书读得少,读书的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课堂没有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后我进行了总结反思后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教学,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要能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爱这个课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台阶》教学反思12

  一次失败的试讲让我彻底清醒了,备课要备学生,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决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它的存在的确有实效性。带着失败的教训,我认真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二次备课的时候做了相应的改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梳理课文内容的环节,以台阶一节一节向上来反映“父亲”为造台阶所做的准备。这样一个之前我认为太简单、不需要考虑的环节在第二次试讲时让课堂一下子就变成了学生的课堂。生在这个阶段立刻活跃起来,似乎他们的信心也充足了起来。第二,在访谈的环节,我事先布置学生自己预习,鼓励他们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以小纸条的形式收上来。这样既确保了是学生自己的困惑,又避免了课堂的不着边际。第二次试讲的事实证明,由于课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看课文,他们的提问既紧扣了文本,又融入了学生的个体理解而有了深度。

  当然了在第二次试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备课这个角度,我自己认为较之上一次是比较成功的。这次备课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备课时,将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的重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将激励和促进我将成功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让教学成为更有效的教学!

《台阶》教学反思13

  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

  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出现了又一个问题,文章主旨把握不准确。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因为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级台阶。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课堂上学生是在思考,但是没带多少感情,只是为了问题而在思考,没把自己放在文章里。原因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把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所以说,我应该从自身先融进去,然后带着学生走进去。

  情感教学,我还有多长时间能进去?

《台阶》教学反思14

  前几天给学生讲了《台阶》这一课后,我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有成功之处,也有点遗憾。

  《台阶》是一篇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背影》中父亲的形象,同时知道《台阶》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父亲,他们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抓住重点,紧扣关键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环节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由阅读,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谈,使学生有内容可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学生们都能感受父亲的`形象,谈自己的看法,做到畅所欲言。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探讨解题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由于时间的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及时质疑,对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了解并加以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台阶》教学反思15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学生领会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台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台阶》教学反思04-18

语文课台阶教学反思12-09

台阶教学设计05-27

台阶说课稿06-25

《台阶》教案03-29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