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1
教授这篇课文,因考虑到是诗歌体裁,所以从早上晨读时就引导孩子们对诗歌进行多种形式的充分的朗读。当孩子们把握不好语速、语调和语气时,我便组织师生配合诵读。老师一行学生一行,带着他们读,直到熟读成诵为止。
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时,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的'理解、仿写句子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对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什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主要原因有:意识课前资料(关于延安的)搜集不够;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离现在时间太久,孩子们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三十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是高度凝练的,不好理解。
对这些情况,我尽量引导学生理解,补充相关资料,结合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几个方面给孩子们诠释延安精神的内涵。当然,孩子们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能强求,诗歌嘛,总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我们不必把一些老师的成人化的思想、理念、理解“灌”给同学们。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2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可提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上课一开始便设计了交流的环节,由于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因此交流得很激烈也很全面,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然后播放录音,为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最后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初步定准情感基调。
2、自读自悟,感受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作者在诗中多次提到“追寻”,在追寻什么?在旁白处作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快速走近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及时标画作出批注。老师巡视中及时发现思维的动向,准确地给予表扬,竖大拇指。不到位或有错误的及时引导抓住句子再次进行思考写出批注。在充分的自学基础上创设小组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
3、品词析句,升华主题。
首先出示几组不易理解的词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定要结合查阅的资料,准确把握背后含着的意思,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然后在聚焦几组句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借助课文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等,同时,通过课件将延安的风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出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4、拓展积累,丰富语感。
听着老一辈们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小练笔之后知道背诵诗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进一步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感很强,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得很到位,吟诵得也是有滋有味。
三、不足之处
独立阅读的特点不明显,教师还是引导太多,学生有时放不开。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教这篇课文,我会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真正让学生自读自悟。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3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4
第二单元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第一篇课文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也是学习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5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我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6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因为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要想让孩子读懂诗歌、理解感情仅靠教材是无法做到的,所以需要借助有利的信息技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感悟文本。
一、信息技术做基础,拉近距离。
首先通过网络搜索课文朗读视频,通过播放范读视频,既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为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接着交流“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地方的资料,因为提前让学生查阅了相关的背景,交流的环节时,由于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因此交流得很激烈也很全面,而且加上课件中相关资料的补充,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
二、学习品词析句,升华主题。
看着课件中南泥湾的环境巨变,人们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使让学生不得不思考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借助课文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等,课件展示,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正明白作者不是追寻“延安”,而是追寻“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最后通过展示我们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信息,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诗歌内涵,将延安精神内化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塑造新时代少年奠定良好基础。
三、感悟主题,内化品质。
最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无形中将“延安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将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为“塑造新时代少年”夯筑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达到了“文本育人”的真正目的。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7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掀起了小高潮。
1、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名词解释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直接结合名词解释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接着理解诗句,突破难点。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再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8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难度。这节课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起来,融为一体。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9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03-19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反思12-10
《我选我》教学反思11-01
我选我教学反思03-06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4-11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3-17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04-19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04-19
我的家教学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