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5 11:30:5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

  我曾经想,我心中的《我与地坛》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怎样的不同?肤浅理解不好,过度阐释也未必是好事。地坛正是淡褪了光华,所以等来了史铁生。那么什么是核心?我这样想多久,怕也离题万里。我于是找他的书来读。我上网找有关他的资料。我试着编他的年谱。我读他的最新的文字,看有关他的访谈资料。年谱编完了。书却读不完。读不透。我写好了教学设计。在设计之初我思考了若干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主问题的设计是否巧妙,是否有浅到深,是否有针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而进行的训练;

  2、教学设计中板块之间的衔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流畅,过程的实施是否张弛有度;

  3、板书的设计是否是对文本的深加工、再创造;

  4、教学设计是否围绕文本去分析、解读,是否有执教者的想象和感悟,而且是独特的;

  5、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6、课堂过程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意思,是否有很好的生成性;

  7、如何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本文的浓厚的文化内涵,如何体现执教者的素质修养。我拿那设计请省、市语文教研员看,请一线的语文老师看,修改,试着上课,再修改,再上课。几个月的时间,为了这一篇文章和她背后的那个人,冥思苦想。也许最后想通了,有了答案。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我最终确定了以“死亡”为切入口,课文正是史铁生思索死亡后的全部想法。而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生命教育包括死亡教育恰恰又是很缺乏的。所以我在导入语中说“这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核心,能使学生很快地“入境”。接下来,我又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a我们不会认真思索死,那为什么史铁生在和我们一样同样年轻的时候却认真思索死呢?b为什么非要去地坛去想呢?c在地坛中获得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三个主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作者心境入手,深入文本,解读关键句子和语段,最后获得共鸣和启发。在分析文本的环节,我注意让学生说出对地坛独特景物描写的第一感觉,捕捉学生感受中的独特一面,使师生的思考和对话既能放得开又能束得住。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刚上课时的紧张(其实也是自己不能很快入境的表现),幻灯片的使用上不连贯(有些内容准备了,但实际并没有用上,反映设计时的不严谨),个别课堂语言不简练,有无效重复的。但最明显的是两点:

  一、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学生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师的讲解还是偏多,有些时候是为了拓展而拓展。

  《我与地坛》文质兼美,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大声美读课文是必要的。但由于课堂调控的失误,使得本来出现在教学设计中的“朗读环节”缺失了,而代以教师的过度讲解和阐释(讲到史铁生的母亲和妻子,讲他的创作历程,讲《千手观音》和残奥会运动员)。没有让学生朗读,是观念上的对朗读的不重视。比如分析“露水”这一独特物象,应指导学生搞清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朗读,看能否读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哲理发现和独特审美;又如在指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第七段的品读、思考、交流分享之后,应让学生集体朗读这一关键语段,使学生将获得的哲理融汇到朗读中去,既加深印象又升华心灵。

  这两点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极力所要注意并加以完善的。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2

  有爱心的小安妮因为喜欢昆虫,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虫和蜕下的皮,给昆虫自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梦中,自己都变成昆虫,感受当昆虫的乐趣,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昆虫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了解昆虫,课前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来。

  1、注意学法的.指导。紧扣 “爱”字,突出重点。在课堂上,以“爱”字贯穿全篇课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学3——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安妮很喜欢昆虫,她是怎样做的?”展开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写安妮怎样做的句子;然后,具体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样喜欢收集昆虫的;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写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体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能够进行仿写,通过检查可以证实大部分孩子学会这一写法。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我喜欢昆虫来写,但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是我在教完《讲信用的宋庆龄》一文后,和学生在交流学习所得的片断:

  师:学完这一课后,同学们懂得了什么呢?

  生齐说:说话要算话,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师:你们以前有没有做过不讲信用的事呢?如果是现在,你们会怎么做的?

  生1:我答应过婷婷要去他家做作业的,结果没有去。如果是现在,我会先打电话告诉他的。

  生2:我和洋洋说好星期天去野外拌野餐,结果我没去,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准时参加的。

  师:好!你们变得讲信用了,而且能从学过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真是好样的!

  生3:以前,我向邻居咚咚借了一辆遥控车,说好玩一会儿还给他的,可现在还没有还给他。如果是现在,我会

  向妈妈要钱买一辆。

  (学生起哄,纷纷指责。)

  生4:你真贪心!

  生5:你说话不算话!

  生6:你真不讲信用!

  ……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说法都有,那个学生也涨红脸,低下了头,我马上意识到这时只要稍一不慎就会深深地伤害一颗幼小的心灵。)

  师:实不相瞒,老师上小学三年级时,也拿过别人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刚才这位同学的年龄比老师还小呢!现在请 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位同学应该怎样做呢?

  生7:可以经常去咚咚家里和他一起玩。

  生8:可以向他借来玩,但要记得还。

  师:对啊,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

  这一堂课,学生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为我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形成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链条,焕发了生命活力,引发了学生对反应比较激烈的问题进行讨论。面对一片指责声和孤零零的被指责,我能用呵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简单的方式来处理吗?不,那都是庸师之举。一方需要民主,他们有话要说;一方需要关注,他渴望抚慰、呵护。简单的处理方式只会让动态链条断开,让被指责的一方受到伤害,能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蹲下来看学生,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想说、爱说,敢说,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4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5

  本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整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我首先请学生谈理想,引出课题。然后交流预习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说出西门豹和哪些人有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接着质疑探究学习第一部分,西门豹为什么向老大爷提问?以分组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明白了哪些情况,并体会写法。学生通过自读、找划、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西门豹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最后小结: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在此处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来此地,你怎样做。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回答问题。想象非常丰富。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激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注意场面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的处理河伯娶媳妇这件事的?我又让学生演一演众官绅怎样求饶的。岸上的群众会说些什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很好。

  在教学第三部分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让学生弄清三部分的联系。

  当然,问题还是不少的,自我感觉,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尚不够,二是合作很少,三是容量欠多,课后感觉可以把西门豹做的第二件事和魏王的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移至第三课时去学。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6

  《杏儿熟了》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我”和奶奶数杏儿,奶奶分杏儿给邻家小孩这两件事情,其中重点回忆了奶奶分杏儿的故事,表现了奶奶宽容、慈爱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我将重点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对待“偷”杏儿的孩子们不同的态度来学习。在表现“我”的态度时,引导学生抓住“我没好气”、“心里不高兴,暗暗怪奶奶偏向他们”,学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出“我”对小伙伴埋怨、责怪,对奶奶的不满。在体会奶奶的品格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奶奶的“动作”、“语言”。例如:“走”、“扶”、“揉”、“回过头说”,让学生体会出奶奶心肠好。“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让乡亲们尝个鲜,杏儿就会越结越多”让学生体会出奶奶的善良淳朴。最后我出示奶奶的关键动作,让学生尝试着根据奶奶的动作复述分杏儿的故事,学生有了前文的学习和关键词的支撑,可以更好地练习复述这一单元学习重点。

  在找奶奶的动作体会人物特征部分,学生花费了较长时间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动词,并且学生在没有动词的支撑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宽容。于是课后我请教师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动词这一环节。师傅告诉我,圈动词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更是让学生在读文圈词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为下一步学生抓奶奶的动作复述做铺垫。如果省略这一环节,学生复述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并没有读懂它背后的含义。

  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虽然我现在不能独立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鉴别人的教案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则很难取得较快的成长。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7

  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那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大纲要求呢?我的经验是应切实抓好段的读、说、抄、写训练。

  一、读段

  在段的读、说、抄、写过程中,读是基础,应抓好三个环节的读。

  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转入讲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讲读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这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写鱼的多。)第三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以知道鱼的数量多。)第四遍读,概括段意。

  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二、说段

  说段在读段之后进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词,然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反映了什么?(这段写了小兴安岭春天景物的特点,反映了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三、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选择好抄学的段落,二是要指导抄写的方法。

  所抄写的自然段,应是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如《赵州桥》第二自然段写桥的坚固,但第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两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结构比较复杂,文字较枯燥,而第三段总分关系明显,文字优美,两相比较,应把第三段作为抄内容。

  在抄写过程中,要力戒看一个字抄一个字,看一词抄一个词也不行,应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过渡到抄段,即熟读后抄下来。抄好后应认真检查一遍,漏了的词要补上,多了的词要删掉。一般来说,遗漏或随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现。因此修改后应再读一读,想一想,加深理解。

  四、写段

  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集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

  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

  主要练习形式有板有眼种:

  1。补段。补总述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

  2。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翠鸟》一文,要求用总分段式写翠鸟的外形(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

  3。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

  此外,我还经常训练另一种段式,即在一段话里要含有时、地、人、事四要素,对"事"要用几句话写明白。写好这种方式,对学生初步掌握记叙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8

  《果园机器人》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一篇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介绍了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内容简单,比较有趣。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因此我也不打算多花大力气去讲解这篇课文。

  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把生字解决了,把课文读通顺;然后就是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本来我想让学生再读读课文,说说果园机器人怎么样?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后来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抛个大问题给孩子们吧!让孩子来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学生 交流说:“我知道了这个机器人很有趣?”“如果没有电,机器人要‘罢工’。机器人会‘罢工’像人一样,很有趣。”这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罢工”,学生继续交流:“没有了电,机器人会‘饿倒’。这个地方我觉得很有趣。”“我知道机器人很聪明能干。”师点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找、读句子理解了课文。

  其实学生寻找理由的过程,就是把课文重点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对于长文,略读课文,我觉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重点。当学完后再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决,对于重点的孩子们没有提到的,这时我们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了,引领孩子们去理解。这样使孩子们真正学到了知识,解决了孩子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应该说每篇文章都可以找到它的突破口和支点,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9

  《奇异的植物世界》这课课文富有情趣,有新奇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这六种奇异的植物。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线索清晰,学生易于弄懂。

  授课之前,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大王花、巨型魔芋、百岁草、白鹭花”以及大家比较熟悉的“含羞草”等奇异植物,巧妙地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然后紧绕课后问题“本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种植物?它有什么特点?”展开教学。教学中,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习2自然段以扶为主,先指名朗读课文,再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再指名反馈,老师作适当点拨,并同时完成相关的表格。3~7自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完成相关的表格。学生自读文本后逐段解决这个问题,再向全班同学反馈学习情况。这种在问题的引领下“扶放结合”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也出现了许多不足:(1)由于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担心在讲解的过程中,各环节衔接的不够紧凑,过渡语不够丰富。(2)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采用的方法不够丰富,导致收到的效果与预设的产生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不会再让相同的问题出现。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查找相关、了解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来培养孩子们对不熟悉的知识的查找习惯。在此,也希望家长朋友陪同孩子走好这段不熟悉的查找之路。(在家读熟,课上才能很好地介绍给同学们。)

  2、通过看图,(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背诵

  通过看图片,大部分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翠鸟的样子: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翅膀带有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在此基础之上,指导孩子记忆背诵,效果不错。同时,也帮助孩子们理解着去记忆翠鸟的外貌特点,长久效果大大高于死记硬背。通过动词(飞、冲、吞),使孩子们理解翠鸟捕鱼之敏捷。

  3、开动脑筋,发表看法

  当你看到这样一只动作敏捷的捕鱼小鸟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好些孩子说出:翠鸟,你真了不起!也有孩子(白子阳)希望自己能和翠鸟一起去捕鱼吃。我班幽默大王兼马虎大王(春阳)说:"老师,我想提醒翠鸟吃鱼时,别让鱼刺扎着了。”

  但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完课文后,应结合综合训练三中的学做资料卡片,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整理信息制作资料卡。

  成功之处:

  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活动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而有实效的活动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游戏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五个福娃的形象,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

  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让学生讲自己、讲家人、讲他人名字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让学生对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进行展示交流的环节,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尊重,会引发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意愿,更自信、更轻松地与别人交流。

  不足之处:

  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啦……种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们欣赏悦耳动听的《种太阳》这首歌,同时,手托一轮把金色光芒洒向大地的“红太阳”,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太阳,让太阳走进了课堂。这情境,一下子把孩子们吸引住了。她带领学生走近了他们最熟悉的太阳身边,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在品读中感悟,让儿童畅所欲言

  诗人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徐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不是肤浅片面地读读,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去读。她先是自己范读课文,让学生们听,听了之后分小组朗读这首诗,然后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读,让他们边听边想,把想到的说出来,孩子们说:“我想到了天上有朵朵白云”“我想到了天上有红红的太阳”……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想看吗?”(出示屏幕)“你们想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几个学生分别读了课文。“谁能超过她?”教师又让学生们像那位读得好的同学那样美美地读了课文。学生们通过美读课文,找出了太阳做得好的词。“洒、拔、陪”并且仿佛看到了美丽的画面“五彩缤纷”“花朵很暖和”“太阳陪着小树成长”。在又一次的品读中,有的同学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来,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孩子们都在边读边做动作,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自己不同的心情,同学们纷纷表白了自己的心“我很舍不得太阳走”“我很伤心”“我很难过”……

  “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徐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了课文内容,并畅所欲言,使整堂课充满了活力。

  三、潜心会文,让儿童自己动手

  孩子们通过品读,深刻地理解了太阳的无私奉献精神,懂得了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住在大家庭的人们应该“团结、互助、和睦”教师出示屏幕上的一群各国的小朋友的画面,鼓励孩子们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孩子们将自己心里最真诚的话语写下来了,“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交个朋友吧。”“亲爱的小朋友们,我们团结一心,热爱和平吧”……一阵鼓励的掌声,使孩子们兴趣盎然,不难看出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成功而自豪。

  整堂课让学生在饱满的情绪中,在欢乐和歌声中进入新课学习,又在琅琅的朗读中结束学习。教师又奖赏了同学们的“米饭”“佳肴”,使人余意未尽,其中的诸多理念,无不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

  《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下面是我的一段教学片段: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提出一个小问题,就会有小进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就会有大进步。提出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没有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你全懂了,呆会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由你来答或者是你没有一点进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你的疑问,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谁的进步最大,好吗?

  生: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来到这里的?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生:那“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乡,我从资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乡在湖北黄冈。

  生: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过来的?

  生:老师不是说了吗?是第四纪的时候,大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来,这位同学不问出个具体的年月誓不罢休)

  (学生们个个沉默无言,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师:这位同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们去查一查,好吗?

  生:第四纪冰川怎么只带来了一块大石头呢?

  生:是呀,这里怎么只有一块大石头呢?(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

  师:我想,这是这块石头与这个地方的缘分,是缘分让这块大石头来到了这里。其余的石头大概与这个地方缺少缘分吧。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是缘分让我们相聚、相知,我们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啊!

  生:老师,这块大石头怎么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呀?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这位同学的老师。

  (谁知,学生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用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等着我给他们指点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办呢?没办法,只有推到课后去完成了。)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可是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课堂上孩子们那咄咄逼人的质疑让我惊喜,也令我不知所措、备受尴尬。为什么孩子们提的问题,自己备课时却没有想到呢?反思自己的备课,老师只顾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追求教学问题设计的巧妙,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等,只以教师成人的眼光来备课,这样的备出来的课堂完全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表演,老师牵哪儿,学生走哪儿。只要老师所提的问题被一一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从不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想急于弄明白的。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解学生之所疑,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3

  师:孩子们,读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生:可爱。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呢?请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用线把它们划出来。

  师: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师:好了,咱们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学生汇报。本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汇报的都是课文第3段中的这句话:"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极少学生汇报别的句子,而且学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写的句子。

  交流到这,我们便发现了问题。俨然,本教师的一个“可爱”便把学生们给吓住了。到底什么是可爱?因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现上,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划的这几句话。

  鉴于这位老师的经验教训,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个问题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们,读了课文,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学生读完课文后叽叽喳喳就说开了:

  生1: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

  我:你从书中哪句话感受到他们很勤劳?

  生1:我从第三段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说,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他们真勤劳。而且当时的天气非常热,动物们都热得受不了,可他们还是去摘槐米,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我: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天气很热?

  生1: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句话说明天气真的很热,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调、吃雪糕。(众生笑)可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还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太勤劳了!

  我:说得真好!别的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2: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写到"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牛顿从因做风车不会讲道理而受到同学嘲笑中受到教育,发奋学习,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的`故事.

  课文先讲了牛顿小时候爱做手工,对这一点,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几处重点语句及词语。如:“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在讲到这一点时,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来看。

  他停下来仔细看。

  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

  这样看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细细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学生也很快知道了“几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顿那种入迷的程度。

  而在讲述这一课时,我主要是以牛顿思想的变化,在课文中主要是牛顿几次心情变化为主线讲起的,让学生去体会牛顿的心情。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参与其中,抓住“满脸通红”、“难受极了”、“没有流一滴泪”来说: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泪?他此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5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60芬尼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一、本次公开课最大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本堂课,这篇课文把母爱的无声、无私、和无价表现的极为动人。在导入新课时,我以算式0>60问题质疑,引起学生兴趣。抓住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学习: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妈妈的付出这么多,却只索取“0芬尼”,为什么?

  3、妈妈收到账单后有什么表示?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妈妈的帐单和小彼得的帐单这一重点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两次解读两份帐单,层层深入,真切地去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我第一次让孩子们默读这两份帐单,让学生比较两份账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里段子俊回答的`最为精彩,课后我问他是否参考辅导书,他说没有。课堂的精彩来自于学生),第二次通过齐读账单并对比读这两份帐单,感受到妈妈的爱,(感受母爱的无私、无声)第三次,通过再读妈妈这份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帐单,并联系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妈妈只有付出,却不求回报的爱。

  3、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妈妈曾为小彼得做过些什么,入情入境,加上适时点拨,真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最后的拓展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母爱是什么……

  二、本次公开课的最大不足之处:

  1、进行两次自主学习两份账单时我没有把文中小彼得的情感变化感受出来。

  2、略读课文在实际教学中,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自己又对学生要求过高,总想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答案回答。

  3、板书0>60,最后总结大于“60”的不是数字“0”,而是妈妈那无私奉献的爱,最后把“爱”取代“0”,主题不分明,应该在算式后面加入妈妈无私的爱。

  4、在进行课文体会彼得的羞愧万分之情时,我让学生齐读、个别比赛读,在比赛读时没有让学生进行点评,没能指导学生学生朗读。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精选】语文教学反思07-05

语文教学反思06-12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06-17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3-05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19

语文《赵州桥》的教学反思04-14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15

语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