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0:32: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给诗加“腰”》的阅读材料让我们学习了诗人用词的精妙,读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想到王安石的“绿”和贾岛的“推敲”故事,感受着诗眼的诞生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诗中的“秋”》告诉我们读诗有些好办法:①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意境;②从诗句中展开想象;③不同的诗加以比较。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们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3、活动展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当一回小诗人

  “同学们,我们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诗论》中写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努力吧同学们,更好的诗歌也许会在你的笔下产生!”

  假如

  作者:黄清和

  假如

  我是一只小鸟

  在蔚蓝的天空中

  自由的飞翔

  快乐地唱响悦耳的赞歌

  假如

  我是一朵春天的小花

  我会释放出迷人的芳香

  送给世界

  送给人们

  送给辛勤的蜜蜂、蝴蝶

  ……

  假如

  我是一条小溪

  我要滋润万物

  让禾苗吮吸我甘甜的乳汁

  让花朵绽放艳丽的色彩

  假如

  我是一片从林

  我要遮住火辣辣的太阳

  让人们在树阴下乘凉

  让小鸟在树上筑巢

  让蚂蚁在树下安家

  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詹天佑的“杰出”来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

  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这一课前我设计了很不错的课件,可是当我要上课前的'那一刻,电脑突然出了故障,精心设计的课件不能使用了。

  可是我今天必须把这一课授完,于是我马上想到我的小特长——画简笔画,当我讲到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上的创新设计时,就通过和学生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的办法,再结合“难点突破”中学生众手演示的三个操作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节课学生上课热情一直在参与中燃烧,不仅能深深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且就这遍课文还谈了很多自己读后的感想。同学们都纷纷对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表示钦佩,并下决心要向詹天佑学习。

  我没想到我的这一课堂的小小创新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过我想也许不是我的小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是因为这种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操作的热情,燃烧了课堂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现将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亮点:

  1、教学中我利用课文题目中的“地球”一词组织教学,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爱,并且让学生自主读书、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2、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地球的可爱及与人类的关系,我出示宇宙中看见的地球图片,使学生对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3、小练笔训练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如教学最后拓展写话:写写自己想对地球、对人类、对自己说的话。学生通过写话、说话,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不足:

  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理解课文资源有限这一部分时,学生的理解面较窄,没有联系生活来理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不到位。朗读形式有些少,朗读课文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课文朗读缺乏美感。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今后将努力改正,并将对教学继续探究、完善。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5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摸索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的。

  一、抓关键词语,揣摩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科学性、严密性。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品读:去掉“至少”一词后读读句子,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还只限于“40万亿千米”这个范围,至于“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学小品文用语的严谨性。在此让学生去文中找找类似的语句,运用删减词语的方法读读、品品,既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又训练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借品读感悟,注重读书方法地指导。

  例如:学生在感悟地球的可爱时,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美丽、壮观和慷慨提供资源,此时学生萌生了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趁机引导学生带着赞叹、感激的语气自由读“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段话,再指名读,最后全班齐读共同感受地球的可爱。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读上面,要心脑并用,要把文字读成画面,那样才能读出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妙之处。

  相信只要我们挖掘出了科学小品中的语文因素,就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煲出浓浓的语文味。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极其准确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气息。这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认真的准别,阅读文本,熟悉教材,设计合理有效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草虫世界。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感受到这奇异的、灵幻的、快乐的世界,这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不足之处学生读文时感情不够充沛,缺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限于对文字的了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后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自认、热爱生活、不断创新的精神。

  这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作者的想象中,草丛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小黑甲虫变成了英勇的武士,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成了俏丽的南国少女……在教学时,我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虫,进入到草虫的世界中去。

  围绕“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体悟课文,思考揣摩。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深情的对视中,甲虫夫妻在互相在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还有“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也许是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有学生说,草虫的世界有大街小巷,就是一个微型的世界。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其他昆虫或小动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了“青蛙开演唱会”、“蚂蚁搬家”、”蟋蟀打架”等,把课文里很多好词好句都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吧!

  课文,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极其准确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气息。这篇课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认真的准别,阅读文本,熟悉教材,设计合理有效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

  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自己观察过的昆虫图片及有关资料。 细读课文时,我让同学们围绕“这小虫子的世界到底蕴藏着什么呢?”这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们感悟课文,思考揣摩。作者的目光追随着一只迷失的“游侠”,进行了怎样的.游历?并体会指导朗读重点词:傲然 左冲右撞 寒暄

  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引导学生自由想象:“游侠”和同伴怎样打招呼?这只娇小的可能是“游侠”的什么人?(有的说是他妻子,有的说是他的妹妹.....)为什么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良久,在倾诉着什么呢?从而,让学生们体会,原来小虫子的世界蕴藏着亲情啊!

  接着,我让同学们按照找重点词、句的方法,找一找小虫子的世界还蕴藏着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不足之处学生读文时感情不够充沛,缺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限于对文字的了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后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自认、热爱生活、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今天在课堂上讲授《詹天佑》。当我和学生一起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将课文一一挖掘透彻时,课堂上还剩下了十五分钟,这时我问同学一个常规问题“课文学习到这,谁对课文内容或其他还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帮你解决。”同学们这时齐刷刷将目光投向我,似乎在说:“老师,我们都解决了,没有不明白的。”有的甚至还以肢体语言向我“摇摇头”。还有十多分钟,这怎么办?这时,我顺手翻到了课后有一个问题“评价詹天佑的创新精神。”突然,我升腾起一个念头:

  于是,我说:“咱们同学没问题,那老师有一个问题:回顾我们对詹天佑的了解,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詹天佑。”

  同学们开始正统的发言了,“詹天佑是一个爱国、认真、仔细的人”;“詹天佑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爱国的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困难,热爱祖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同学们对詹天佑的评价很中肯,看来,他们对课文的了解很透彻,可是,我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或者可以说说今天你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詹天佑的突出创新意识是什么,可以具体再说说。”

  “詹天估是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最突出的`创新设计是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丰满了一些。

  “詹天佑能在重重压力之下,敢于接受任务,他非常热爱祖国。”

  “通过学习课文,我觉得詹天佑非常聪明,非常爱国,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敢于创新,这就告诉我,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才会有所成就。”

  有点意思了,我意犹未尽,“那当时在中国那样的情况下,面对詹天佑的杰出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还想点说什么?”

  还没等我说完话,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举起来了:

  “詹天佑在重重压力之下,勇于接受任务,而且还富有创新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我觉得他真了不起,我为他自豪!”

  “詹天佑是我们的骄傲,我今后要向他学习。”

  ……

  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了,如何保存这份火花并将之升腾起来?我渴望我的课堂拥有灿烂!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今天的发言真不错,可惜刚才有同学还没机会展示……”“老师,我们写吧。”他们主动要求写了!我兴奋极了“那将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你可以理顺一下,写一个片段,如何?”话音刚落,便见有的同学马上奋笔疾书了起来。

  至此,我才感觉到,课堂上真正生成了灿烂的智慧火花!现将同学们写的一些精彩片段摘录如下:

  读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他是在重重阻挠之下修筑了京张铁路。我为他有这样不畏艰险的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也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对工作态度认真,对国家的事全力以赴的人。──赵龙飞

  詹天佑是个爱国、杰出、有责任感受的人。他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告诉了我们,每个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遇到困难只要细心思考,敢于挑战,勇于实践,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王恒飞

  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对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的工程师,他在修筑京张铁路时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受到许多外国人的赞叹,我为中国有他这样的工程师感到骄傲,我今后在学习中也要像詹天佑一样,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孙恬

  詹天佑是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人,“人”字形线路是他杰出设计。他不怕困难,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为我们留下了京张铁路这伟大的“著作”。我为中国有这样的工程师而骄傲、自豪。今后,我要向他学习,遇到困难努力去解决,不怕挫折!──王森杰

  【反思】

  很久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的头痛之事,现在课本中课文也多,每节课总疲于应对讲解课文,感觉时间都不够,何况作文一周只有2节课,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是难之又难,通过今天这节课,我感触很多。其实,学生写的能力和机会无所不在,提高他们写的机会也无时不有,上面这四个片段中有两位同学就是在平日写作中并不优秀的同学,但感觉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环节,搭建一个平台,由难而易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完整,流畅的一小段话,切实达到连珠成串,精彩自成的境界。每节课来这么一个小练笔,不仅不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相反它会更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课文,而且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的话,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又有何愁?我感谢同学们在这节课中给我的启示。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经过紧张的准备和投入地上课,我把高潮部分提到开头,再去追溯发生如此感人场面的原因。但共同的观点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如果从意外的震撼着手,再来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后再次感受海鸥的异常举动,回环往复,效果更佳。还有在课堂上能否设置质疑环节,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应该说,学贵有疑,质疑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识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学生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说海鸥是吉祥鸟,富贵鸟?为何老人谈到滇池时心有不舍,却不能前往?提得很精妙,很到点,教师利用点拨,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介绍生活中的海鸥老人,从而引发主题的思考,教学思路一气呵成。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上一星期五,我们去了中心小学听了一节满玉梅老师讲的课,课题就是《老人与海鸥》。我们被满老师的讲课激情和课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人鸟情感所震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在本篇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让“意想不到的.事”成为全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并且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重点词语的分析,让学生在分析重点词语的同时,体会“海鸥对老人”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情感,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充分的让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老师串讲,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因此,在授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把送给学生的话,用录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耳目一新。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够接受知识的更新、学习方法的辅导,同时尝试做简单的学习汇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能力训练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课文学完后进行创编献给海鸥老人的碑文。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情况设计的课文练习。特别拓展延伸阅读,贯穿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超文本阅读,这也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分层教学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

  在备课时仍感觉到自我应变能力欠缺,遇到棘手事件处理不够完美。出可以看到没有完全做到备学生。但课文中体现出来的人鸟未了情,学生一定会深深感受到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鲁迅的作品,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读懂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告诉学生本文有难度,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了解一下作者,在师生都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会好很多。

  在课堂上,我没有急于开始就讲课,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前自己学习的知识,搜集的资料,我又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了《故乡》、《药》、《藤野先生》,帮助同学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效果比我预设的好了很多,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读后,直接就把握住了主要内容,能读出“好的故事”就是作者的梦境。进而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写现实的内容和写梦境的内容,找出后进行对比,突出梦的美好。接下来就是重点研读具体描写梦境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读,探讨,分析,交流,展示,一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效果好了很多。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挑战有难度的,课前告知课文较难,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为课堂上的轻松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对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今后多给孩子们创造挑战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自然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应该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展示,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只引导就行,在这方面,我仍需努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最近几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各级专家和一线的老师穷追猛打,大家都在这“有效性”上苦苦的追寻着。其实语文教学真是像一些专家说的那样“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咱们语文老师难啊,难就难在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要优秀,我们的学生要会考试,否则你的课讲的再好都是空话。

  于是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就要“面面俱到”,从字词句到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都必须对学生有个交代,否则放心不下。

  在备《最后的姿势》时,我也曾有过很多思想的火花,包括文章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还有地震来临时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都是容易懂却很难理解的“知识点”,不得不讲。但给学生讲课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读书中慢慢“消化”掉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就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所谓的“描写”是怎么回事。

  在刚开始试讲是我甚至把第三自然段的“人生的意义”作为很大的一个篇幅去“大做文章”,我发现,如果在第三自然段花了大量的时间,那么在后面的理解“最后的'姿势”重点内容时就很被动了,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满以为这种大胆的教学设计可以对上课的学生来一次“脱胎换骨”的人生世界观的教育,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在课后调查时,我问学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时,大多学生说就是以后发生地震时也要像谭千秋老师那样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我并没有生气,可能是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了。鉴于此,我觉得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朦朦胧胧知道就行了,可能很多孩子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十分理解。

  除了抓个“人生的意义”,我地抓那5个“!”,因为这可是描写“来去如风,快如闪电”的地震来临那一刻的危急,“必须让学生读出那‘迫在眉睫’的味道”、“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谭老师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尤其需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去再现“5?12”地震时的惊险,于是我设计了“如果谭老师来得及想,他会想什么?”的问题,设计了“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当时情况的危急。”第一个问题一抛出去,学生真是聪明极了: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女儿,因为他很疼爱自己的小女儿,课文开头不是写到了谭老师六点多钟就起床,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她出去散步吗?”

  “谭老师如果来得及想,他会想到他的妻子,想到他的爸爸妈妈,因为他担心地震会失去自己的爱人,同时他是一个儿子,肯定也担心他年迈的老人家。”

  “谭老师会想到他的同事,他的亲戚……”

  这样的回答正好符合我原先的教学设计思路,说实在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认真听课,用心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我们作为老师不知道有多高兴,特别是可以绞尽脑汁回答出老师“需要”的“标准答案,那真说明我们老师的备课深度还算可以了。

  紧接着的描写“情况危急“的词语,我说“词语”,而不是“成语”,意在降低难度,让学生乐于思考,况且难度降低了,学生思考的范围也大得多,肯定地说这些“词语”里说不定还有很多“成语”呢!事实上也刚还是这样:“迫在眉睫、火烧眉毛、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这两个环节收到了我想要的“课堂效果”。这样一来,学生费尽心思去想老师的问题,占去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上品读句段的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所以第一次指教这《最后的姿势》是草草收场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课这样的活动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1、读写结合,渗透方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充分体现“指向习作的阅读性教学”这个理念,将学生的“读”和“写”充分结合,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强化学生“说”和“写”的意识,整节课一共有三次比较完整的读写结合点,比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说一说课文大意,这就是对课文一次扩写,在学生们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节变得更加的生动、丰满;在体会知音的默契和心有灵犀时,我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仿写或者改写,通过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等词语,进一步体会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读写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传授学习方法,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并加以板书:扩写 仿写 补写 ,及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反复朗读,体验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本课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停顿,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体验到了古文的韵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这一句话,通过学生不同的朗读,那种缓慢、沉重、悲伤的语调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时,再来感受人物情绪,更加能体会到伯牙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乐带情,声情并茂。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的教学中,我加入了几次背景音乐,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略带悲伤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音乐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4、拓补资料,丰盈文本。张伟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拓补法”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教学资料,多退少补,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本课的教学中,我就用了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接着由同学读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个补充资料虽然简单,但它对学生体会课文人物情感及升华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朗读完这一段话之后,同学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丰富的表情,凝重、悲伤、哀叹……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情景再现一样,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对课堂语言的把握和设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时,不够沉着,不够机智,而且过渡性语言说得不够流畅,有点走教案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课堂上的生成,我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匮乏、无效,这也是我的一个巨大的缺陷,张教授讲的着三种方式(归纳式、引导式、激励式)我就会用归纳式,也就是总结式,而恰恰这种方式是最老套和无效的,我想,这些应该是我以后改进和学习的一个侧重点。其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灵敏,没有及时应对和改变教学方法。就像老师们所说的,学生在读“峨峨兮若泰山”这句时,就是三番五次的不会停顿,一直把“兮若”连在一起,我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一点就没有做好,这个问题我完全能够发现和改正,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光顾着走教案去了。

  讲课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却刚刚开始,相信每一次锻炼都会成为我的新起点,我会一直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让我的教学更完美!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上课开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想“看到题目,你猜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学生说:“看到题目,我想课文可能写的是昆虫的翅膀,或者是写鸟的翅膀之类的内容。”“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怎样的高尚品德?”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所以我让学生充分读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从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一句中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中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有的孩子从“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中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整堂课中,由于总是怕学生不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走,结果,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始很高,后来慢慢减弱。在以后备课中,我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收获者是学生,也是老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哥白尼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的作文是《难忘的第一次》,我感觉题目不是很难,因此,上课简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就开始说作文了。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能力没什么变化,让我很满意。

  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

  一、选材独特广泛

  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经历的难忘的一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选材时要选自己最难忘的,一定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通过回忆,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第一次,写作时选材很独特,很广泛。

  二、 描写真实感人

  在习作指导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如刘博林写的是发生在小时候除夕夜发生的故事,自己本来不喜欢吃饺子,但是妈妈说在饺子里放了钱,谁吃到钱谁在今后的一年里有好运,所以自己就拼命吃,结果撑得肚皮都圆了,妈妈才说忘了忘饺子里放钱了。我觉得自己上当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有的同学写自己第一次当家,第一次撒谎等。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

  不足的之处是:拓展题材的指导用得多了,对写作氛围的渲染少了。因为选材时间过长,致使无法对学生谋篇布局进行细致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灵感被激发了,但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大胆发言,因而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这节课虽已结束,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遇到多么简单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真心对待学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言:

  上学期我们学了《松鼠》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跑进我们家的松鼠》这篇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描写的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结合学生的自读,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其中的哪件事?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再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与上一篇区别开。同时研究文中的侧面描写,即爸爸说的话和作者的议论。

  六、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从六点设计分解来看:

  第一点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知识,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点的设计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点是勾画、批注。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在这一点的设计我还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时,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爱、聪明、灵巧和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我还相继指导学生读好、悟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第五点和第六点是写的训练。

  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写的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此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感觉这节课上的比较好。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麋鹿》是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一篇说明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做笔记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找一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麋鹿的外形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传奇经历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读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在学生学当讲解员时,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汉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辅助下,学生能把麋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下来,只是缺乏个人的理解(因为他们都在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课后,关于这一板块的教学,教研员也给我提了一些宝贵意见。首先,当我在讲解麋鹿传奇经历时直接出示了找时间、地点和数量的变化。我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一部分叙述的变化。其次,这一部分虽然是科学的叙述,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绪是很丰满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温度的词语来读出作者的情感。如: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等。

  最后,既然采用讲解员的方式来学习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复述课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情绪融入进自己的讲解中。这样既达到了情感的熏陶,又做到了语用的训练。

  虽然这次的课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29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23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06-06

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04-17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反思02-18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8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2-1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11-1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