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2 18:44:0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集合【15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价值导向和教育基调。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新教材在思想理念和价值引导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例如,新教材“七下”注重青春期生命成长的定位,对于涉及到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内容,不再只是关注如何应对身体上的困扰,而是更加强调表达出生命积极能量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并放大青春期生理变化所带来的活力和能量。

  其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表达。教材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并暗含经验表达、分享、交流、碰撞等线索,能否让学生真实表达,将直接影响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与能力。如何让学生愿意说真心话?需要教师真正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材内容转向每一位活泼泼的学生:从备课开始,真正关注学生个体化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跳出预设的教学环节,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营造安全、开放、尊重、相互倾听的课堂氛围。

  再次,教师应具备迎接挑战的勇气,同时具备对话的意识和能力。教材要面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矛盾和冲突,而学生真实的表达往往给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和引导呢?首先,教师需要拥有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开放心态和意识,对问题解决充满兴趣以减弱被挑战的恐惧。其次,教师需要学会与自己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并提升课堂对话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之间的对话。最后,教师还需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引,进行课堂创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2

  《干点家务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活动主题。这个主题活动主要是在教育学生懂得作为家庭一员,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所以在整体活动设计中我是抓住“源于生活交流互学应用生活”这个主线来安排的,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顺势引导,加以体验。从开始的.家务劳动小调查,到叠衣服经验的共享交流等都是在利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体会做家务的乐趣,让学生始终是在“我是家庭的一员,我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体验中来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增强劳动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性。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中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在课上设计的“叠衣服”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给予了学生最直接的锻炼,较好较快地让学生掌握了技能。同时,也通过学生的互评、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共享劳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融入集体活动中,是因为没有在家做过任何家务,没有生活感受,应督促其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对课堂的把控力尚有欠缺,没能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触动他们自己去表达,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的舞台。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能让孩子有快乐的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好我们的品德教育和道德熏陶,才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

  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完整教完一轮的一年,也是孩子们经过三年道德与法治学习检验自我的一年,这一年有太多的收获和想法,暂且整理如下:

  一、关于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些思考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及备中考范围的广度,注重勤奋及理解技能、基本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只要理解就能打高分的理念。

  2、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学生掌握考点,将这些知识点均回归到教材。

  3、从死记硬背,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及识记能力。

  4、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关于学生存在问题的一点思考

  1、学生回答问题不能结合材料,不能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理解意思能表达出来但是没有按照题目运用标准的语句要求去结合材料来谈。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基本知识点不过关,没有认真地熟读教材,基本概念不清。

  3、答题不够规范,语言表达不明确,条理不清。

  三、关于今后努力方向的一点思考

  1、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热点时事。关注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抓实、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于书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要分单元进行过关检查,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

  3、加大力度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于跟踪。

  4、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重视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4

  我执教了道法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利用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画面感。在课前,我就在思考,如果把学生带入课本上的情境,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于是我提前组织学生录好音频,插在课件中,果不其然,播放起来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兴趣高。利用视频展示学生做过的爱心公益,学生的参与度和共鸣更多。

  2、利用活动写爱心卡,互送祝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温暖自己也会很快乐,很幸福。

  3、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时点评。

  二、不足之处

  1、爱心的.传递广度不够,不应该局限于师生、生生、家庭之间的爱的传递,应该更广度,比如和疫情联系,那些默默为疫情付出的爱心人士,他们也是爱心的传递者。哪些人需要被帮助,也应该点明,比如:福利院、残疾人等。

  2、语言啰嗦,在每个环节的设置上不够精细,不连贯,过渡语不自然,评价语太过单调。

  3、在教学设计上更应该具体,详细,给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讲什么。

  4、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还得再下功夫。

  三、改进措施

  1、在语言上还得再锤炼,在今后的讲课中把每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精简语言。

  2、深入教材,研读文本,避免形式化,应该挖掘课程的内在,紧扣文本,但要有创新。

  3、在教学各个环节,应该过渡自然,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环节设置的意义。

  4、课堂活动应该更丰富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5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反思的过程,感受反思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从反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3、知识目标:认识反思的重要性。

  重点认识反思的重要性。

  难点能够从反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二、导入新课

  1、视频:红鲨突击

  2、讨论:你有做过检讨吗?检讨的实质是什么?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小小分享会:小学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时什么?为什么这件事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2、提示:当你这样回忆和思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反思。

  3、总结:反思,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我们都进行过反思,都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时在反思自己。

  4、小小分享会:

  (1)在平常的生活中,你喜欢反思吗?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反思?

  (2)你有过反思的经历吗,你所反思的是什么事情,经历了怎样的思考?

  5、反思进行时:图片展示进行反思的方式。

  6、我的反思小故事:说说我的`反思经历。

  7、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反思经历,说说反思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8、总结: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如果主动反思,则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9、听他们说:

  (1)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呗!想来想去也步会有多少改变,还有什么好想的?多累啊!

  (2)晚上,白天的事情经常在我眼前“过电影”,我总是想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自我反思一点都不开心。

  10、小小辩论会:有人认为要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不需要进行反思,你的观点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11、提醒:如果反思的方向不正确、过度反思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不需要反思,而是应该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思,从而帮助自己进行提高。

  12、善于反思的人和不善于反思的人进行对比:启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13、试一试: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回忆最近的一次班级活动,如春游、联欢会、辩论赛、运动会等,思考下面的问题。

  在这次活动中,你担任了什么角色?表现如何?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你认为自己还可以为活动做些什么?

  哪些同学对这次活动的贡献特别大?你认为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在活动组织和进行的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14、小小分享会:通过这次反思,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15、反思小抢答:通过刚才的反思,我们对反思这件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看看你的答案是什么吧!

  反思虽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___________

  反思的内容不仅仅是失败和错误,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的波动,不过这不是没有意义的_____

  认识反思是什么。

  由学生的反思方式、反思经历来总结反思是一种内心活动,并且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完善。

  通过辩论,认识反思的重要意义。

  通过尝试,了解反思是过去和未来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做得更好。

  课堂小结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在将来做得更好。总结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6

  今天,我讲授了《该请谁来帮帮我》一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他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孩子们体验到了校园生活的安全、快乐、温暖。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运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课堂中,我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

  1.学生们在学习上比较被动,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教师没有做好课堂评价。

  改进措施:

  1.我们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应多关注学生,让他们多尝试一些成功的喜悦,使孩子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学生,应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应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7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在教学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课文中“我喜欢哪种环境”的意思,我就以生活中的垃圾成堆的环境图片作为范例,出示一组垃圾成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看了这组图片的感受,再以津北小学中现实生活的场景图片,并与前一组环境图片做比较,引导他们说出他们喜欢哪种情境。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说教,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为了强化意识,我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看图说话”外,还让学生互相监督,不只是保持教室的卫生,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我们又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现在,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提醒别的小朋友扔垃圾,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有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有的孩子救自己替他捡起来,有的就一直追着那个孩子叫他把垃圾重新扔进去,从这一点也看到了,孩子的确有能力,我们要相信孩子!在本次活动中,根据统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都会带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我们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我特意选择了这节环保活动课程。以王勇和他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最后,再把津北小学文明校园的创建,宁国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植根学生心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8

  由于三年级孩子的性格特征,同学们对公共设施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加上图片资料都为本节课做了铺垫,所以教学目标的完成比较轻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活中的公共设施,知道它们的'作用并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场地原因,原来计划的设计大赛展示改成了普通回答问题的形式,有点遗憾。但是通过音像资料认识到了公共设施的作用,体会到没有公共设施带来的不便和危害,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保护积极性,成功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作为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精简教学语言

  (2)需要提前完成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单。上完这节课,我在想,一节课可能改变不了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只要平时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能在孩子心中播洒一颗精神文明的种子。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9

  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话题是“父母默默的爱”,其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观察、记录父母每天为子女做的事情。“阅读角”的故事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父母默默付出的爱。最后以一首小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父母无私地爱着子女,但他们会有一些做法让子女不能理解,由此引出第二板块的话题“多一些理解”,通过图例和表格引导学生回忆和反思,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学会对父母多-一些理解。

  小三年级学生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他们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父母给予的爱,这需要进行一定引导。父母对子女爱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些爱的表达,三年级学生较难理解,这也需要引导。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让学生在低年段感受父母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

  总体来说,本班学生阳光开朗、想象力丰富、乐于交流、善于表达、勤于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通过课前对父母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调查发现,本班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衣食无忧,父母都非常疼爱子女,父母的文化水平也较高,亲子关系整体融治。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但是从调查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习惯了被长辈呵护,一切都觉理所应当。在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父母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和认为家庭缺少民主表示不满,甚至有学生曾为此和家长有过争论。这些问题是课堂学习的起点和需要通过教学引导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1.学生通过“爱心树”活动,体会父母的爱是默默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知道父母每天都要为子女做很多事,每件事都蕴含着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爱是默默的,是无处不在的。

  ⒉通过阅读美文感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章,通过交流领悟到故事背后承载的'意义。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在交流中教师话时迫间:“哪里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当学生在用真情倾诉他们丰富的感受时,其实是在进行种反思,通过反思触动心灵,从从而获得感动。

  3.第二板块是“多些理解”,教学的难点是针对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有些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尝试从父母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父母爱的方式。

  这一难点可分两个层次突破。第一层次是借助教材第70页表格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交流,思考父母的这些做法是不是爱,在交流中解决学生的困惑。此环节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人教学中,关注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背后蕴含的爱。

  第二层次是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与父母沟通。此环节比较难,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父母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带给学生的因感也会是多样的,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信中这位爸爸心声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父母的话,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沟通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感动、成长着,看着学生在“爱心树”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分享着一一个个生活细节背后的发现,倾听着学生动情讲述的故事,一同感悟着父母那默默的、深深的爱,感受着生活之美、亲情之暖。教师深感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教师通过创设“父母的爱是默默的”“爱的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感知父母的付出,知爱、懂爱。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生成的道德认知与情感是真实的、发自内心深处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0

  执教的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中的主题二。《吃饭有讲究》,“吃”的内涵十分丰富,一提到“吃”很多孩子就提起了兴趣,但对怎样吃是合理的孩子们就不知道了。通过课前观察、访谈,了解到学生在家、在校用餐的一些情况,针对学生在现实生活史暴露出来的不进卫生、不注熏礼仪、营差不均。偏食挑食、浪费粮食等问题,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兴趣入手,针对“如何吃得好”这一主题,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经过几轮的精心备课、上课,下面我将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1、通过课前交流我发现了许多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关于饮食习惯的许多问题。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大人们一早就得忙着去干活、上班,许多家长常常顾不上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和礼仪的教育,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社会现象。针对以上现象,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就餐礼仪和饮食健康常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前的洗手六步骤的教学。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三餐定时,不挑食,不偏食。通过活动演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活动中针对一些学生挑食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不挑食的好处。最后谈收获,很多同学都对就餐习惯的养成有了更新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2、道德源于生活,远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悬空的,缺少根基的。

  只有将品德教育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使两者建立起真实而有意义的联系。全课在我创设的宽松、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生自选食物、自我评议、小组交流等等,学生参与度很高,兴趣浓厚,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他们的聪明才智、学习潜力无不凸显出来。

  3、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将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我布置了一个轻松的作业:星期天,跟着家人去菜市场走一走,了解蔬菜对人体的好处,然后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美味又营养的午餐食谱。作业的设计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给家人制定菜谱,使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做”中得到培养,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

  4、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

  例如:平日有的孩子挑食、偏食,营养不全面,造成营养不良,长得瘦瘦小小的,还有一些孩子对于有些营养就过剩,比较胖的孩子在班级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合理饮食既要注意膳食平衡,还要注意合理搭配,既要符合营养要求,又要新鲜可口,增进食欲。因此我感觉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评价除了学生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外,如果加上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些。因为在这一活动中要让学生养成好好吃的习惯就需要家长在家的帮忙,否则学生就会认为回到家就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了,于是就在校、在家各一套,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想可以加上课后调查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孩子的饮食了。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我的道德与法治课能让孩子有快乐的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渗透好我们的品德教育,让孩子能够更好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1

  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一—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在“装扮我们美丽的家教室”这活动中,我随时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劳动表现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参与劳动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在这个活动中,我还注意了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发挥并鼓励孩活动中学到东西,在活动中改正缺点,在活动中发现优点,在活动中互相学习,真正地做到在活动中成长。

  金西“我是小小保洁员”这个环节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悠出的调整。本来,“小小保洁员”是安排在“装扮我们的教室”的前面但我想,如果将这一环节放到装扮我们的教室后面说服力会更大紫名因为,在装扮我们的教室以后教室富定会比较乱。肯定会有多!同时,我在这个活动中非常注意引导孩子们去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收获以及给班级带来的变化等等方面的引导。还注意对平时的卫生习惯加以教育和引导!

  学生在上完这一环节以后,真的变了很多。从后来他们的讲究卫生,注意班级的环境保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转变。这说明,我的调整和教学是有一定实效的活动,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舞台!这是我上了这次课以后的最大的、最深的感受。通过这次课,我真的觉得,只要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学生,真正的愿意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能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只要我们敢于这样做,并能想出有效的调动他们的方法,孩子们是不会黎们失累的;我再他们令让我们座动在这次的课中。学生们本来就喜欢适的要加上又是自己动手打扮自己的教室,他们更是热情高涨,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都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能创造性的发挥,他们真的从这节活动课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我也通过《道德与法治》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2

  1、学生在准备假期生活的资料时,要给足学生时间,注意引用有针对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到要适合学生在学习中思维活动所经历的“感性认识能力”到“深层领悟能力”的过程与发展。

  2、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3、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真正走进到情景中进行学习。

  4、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

  5、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

  6、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

  7、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

  8、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为下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这点至关重要。

  9、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为下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这点至关重要。

  10、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也只有精心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11、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12、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关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活动的真实进程不断丰富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以丰富的活动赋德育以情境、情感,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涌动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13、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穿梭,解惑释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小组中的那些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指导。在展示成果时,根据话题的难易度,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1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中充分体会到家乡的自豪感。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也只有精心创设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15、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为下一堂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这点至关重要。

  16、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3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儿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长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经历。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认,现在的'独生子女

  对家人的疼爱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数学生习惯了家人的疼爱,觉得这是应该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并懂得关心、体谅父母长辈,尽量少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少给他们添麻烦。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这是个充满亲情的话题。按照教材所呈现的思路先感受后体验,最后明理,这也是符合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的。我就按先感受后体验再明理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于是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亲情故事——亲情再现——制作亲情卡。我想让亲情“从生活中来”,然后“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丰富教材,也想通过学生真实的亲情故事引起心灵的碰撞,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之成为一堂亲情涌动的思品课。

  通过学习体验,活动参与,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家人对自己的爱,并能用自己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效果很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的第一个话题,本课时的话题是“我们都有爱心”。

  这节课我始终从正面案例引导,去感受关爱他人和被人关爱,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关爱,重温雷锋的故事,“活动园”献爱心拓展活动的设计,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能够主动传递爱。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效教学。整节课安排了四个活动。首先,我设计了课本插图导入,引出交流话题;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交流教学教材中的插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然后,回忆生活中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和受到的帮助,交流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我以“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或者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呢?”“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的问题,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明确关爱他人的行为,并从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关爱他人,能够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温暖、快乐、力量和感动。明确关爱他人的力量。然后,寻找隐藏的爱心,感受生活处处有爱心,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隐藏的爱心指的是生活中司空见惯、不易发现的爱心。接下来,分享雷锋的故事,深刻感受榜样身上关爱他人的品质,交流如何帮助公共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爱心的,了解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乐于在生活中主动关爱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最后,为了让学生更主动的关爱他人,课后安排了“爱心活动”作业板块,鼓励学生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关爱他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关心帮助过别人?”这一个环节,有一个学生分享了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帮助一个幼儿的故事,听了她的故事,班上有不少学生都很惊讶,在课堂上我及时捕捉这一“意外”,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个话题评价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深层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不仅会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还能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充满了力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当所有学生都到台前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时,我留意到有两个学生在默默的关爱着其他同学,在这一环节结束时,及时把他们留下来,并询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在学生质朴的话语中,我适时引导,让所有学生明白这就是隐藏在生活中的爱心,这一生成不仅让教学环节的衔接更自然,还有助于学生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心,果然,在寻找生活中隐藏爱心的环节中,学生很轻松的便寻找到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这就是课堂的.精彩。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大朋友角色,以倾听、陪伴、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爱心的理解,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问题,如“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帮助别人你有怎样的感受?”“假如你在旁边,看到了这一幕你想说什么?”……课堂上,始终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学生一同去体验探究,话语亲切,态度温和,循循善诱,既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又起到了引领提升的作用,课堂在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一步步对话场景中,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愉悦,兴奋的心情去交流,尽情去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爱心,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

  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缺乏。在成年以后,他们是难以独立于生活,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的。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部分强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自尊自强”部分进一步强调:“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而《少年能自强》一课正是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培养自强的品质的一课。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生当自强》的第二框。在第一框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自强,自强对个人成功的重大意义,并通过自强和自弃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强应从少年始。所以第二框少年能自强,少年怎样能自强就是水到渠成。教学过程分析: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来教学,生生互动主要形式是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首先,是以残奥会开幕式上一曲《永不停跳的舞步》的主人公小李月自立自强的成长经历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认识到“少年能自强”。我觉得这一点做的比较好,因为小李月就是和学生一样的同龄人,她面对灾难的从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是有一点没有考虑到,就是在谈过感受之后没有让学生引申到自己,人人都有理想,当自己遇到困难之后也应该向小李月那样走一条自立自强之路。这样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能自行解决,对于较难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各抒其见。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看法交融在一起,经过碰撞和讨论,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学生讨论之后还存在的疑惑,我再通过事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由于担心时间问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把它去掉了,就是让学生说一说当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自立自强。等上过课后,我才意识到这是的失误,因为这应该是整课的落脚点。

  这节课我是以导学案的形式上课,导学案是一个新的课题,这次上课也是一次尝试探索。这样的方式,能真正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3-18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21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优选]05-29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4-17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3-3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10

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优秀11-0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