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6 12:39: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集合]《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集合]《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

  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的课题为中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实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方案,并用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得出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辨论存疑,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如:放热、发光是否是燃烧,物质是否都能燃烧等。而活动与探究、师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展示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且形成了共识,如燃烧是有条件的。拓展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如燃烧的条件除课本上知识外,还与物质的状态(木炭与酒精)、形状大小(木块与刨花)等因素有关。创设的教学情景既生动、真实而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的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引出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学年九年级(12)班,本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大部分同学具备独立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或通过组成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获得结论。但还有个别同学基础较低,反应较慢,需要基础好的同学帮助,所以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带基础差的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3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4

  《燃烧与灭火》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涉及到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接近,所以为绝大数上公开课的老师所选中。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我也选择了这个问题,原因有如下三点:

  1、五年之前我也选择过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效果并不太好;

  2、前年在城北初中举行的县级骨干教师展示课上,我也选择了这节课,并且当时对教材中的“可燃物燃烧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将一根火柴和一根小木条分别放出铜片(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的两端,用酒精灯加热。其时还为自己的实验改进而得意过。但现在想来当时的那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3、由于我校规模相对较小,听课的领导大多是非化学出身,如果说选择纯化学类的课堂,一来不宜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希望自己的课上完之后,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获得一些什么。

  基于以上的三点想法,本人选择了《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作为本学期的校内公开课展示。

  首先,在课前我将以往用过的课件和别人的课件进行了综合比较,在此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有所收获的。首先,上次在城北初中的展示课用的课件,在视频的选择上,还不是很好。当时选的是“火的发现和利用”这段录像,这段录像一是时间稍长一些,二是没有突出火的两面性。不能对学生渗透对事物要一分为二看待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而这次选择了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神八”升天的图片(这张图片是否妥当,还有待探讨),学生很容易得出火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这就很自然的导出本课的课题。“火能给人类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使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此,认识火,用好火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堂引入自然贴切,又能对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借鉴。

  二是对“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进行猜想燃烧条件时,学生毫不考虑的说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并未体现)。从科学探究的步骤来看,这属于猜想,如何来验证猜想。当然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酒精和水,此处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进而得出结论(课后有老师提出该实验无需让学生来动手实验,因为这是人所共知的生活事实。我当时也犹豫了一下,但考虑到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还是请学生上台来进行操作)。实验二: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再用烧杯将其中的一支蜡烛罩住,发现蜡烛熄灭了。从而得出结论: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实验三:分别用坩埚钳夹持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在做此探究实验时,我是请一位同学上来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其目的是想做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教材中的三个探究实验其实都非常简单。考虑到不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所以并没有对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当时的想法就是:课堂中能简单的要简单,从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实验和课堂。这是最明智的做法。不能故弄玄虚、隔靴搔痒,那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在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后,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老师的书为什么燃烧起来?学生回答:书没有达到着火点(当然,如果没有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没有点燃,这时教师要紧跟其后,是不是可燃物只有“点”才能“燃”?这样就将燃烧的条件进一步的加以理解了。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可燃物在燃烧之前,都有“点”这个动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点”的目的是为了使可燃烧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从而得出可燃物只要满足燃烧的条件就能燃烧。譬如: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太阳光聚焦到火柴头上,一会儿功夫火柴就能燃烧起来。)

  对于教材中的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的处理,我是通过教师自己演示来实现的。对于这个实验课后我在想个几个问题:一是当时我就把手绢(实际上眼镜布)就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里,学生也看了这个事实(烧杯上贴有标签),所以在我演示这个实验时,也就不存在魔术可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实验而已,学生的兴趣也就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二是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放在什么位置,也需要进行重新的思考。三、实验过程中,我为了防止酒精燃烧完后,继续燃烧手绢,所以迅速的将其伸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问学生手绢有没有被烧坏。课后有老师提出:能否让手绢一直烧下去,让手绢自然熄灭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值得我到实验室里进一步的加以实验和探究。也需要去查阅一定的资料,看一看酒精的着火点是多少?手绢的着火点又是多少?进而整理成一篇很好的实验型的论文,应该说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对自己和同行应该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在手绢燃烧过程中,轻轻抖动手绢,火焰即可熄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值得去实践一下。

  在这节课中,我还引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不过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自己猜想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进而进行归纳和整理。我觉得这个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在反思的后面增加一段录像,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事实,从而颠覆“水能灭火”这个事实。“水也能生火”,引导学生反思:在什么情况下水就不能灭火?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作为进入新浪的第一篇博文,我还是想多写一点。走进新浪博客,作为一名教师,我给自己的博客定位是:专注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水平。

  愿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教育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5

  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本模块的设计分为5个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课题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解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的条件以及如何防范爆炸的发生。

  从整体的模块内容来看,此课程内容是衔接该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为整个模块(第七单元燃料与热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安全意识做了进一步的强化。由于第一课时中围绕燃烧的条件展开,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学生在经过了课时一的学习后,对于爆炸的条件与预防爆炸的措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已具有的认识水平上围绕爆炸条件展开。对于整体的模块来说,课题一中的两个课时教学内容算为独立的一个内容,考虑到这点,又紧密结合学校近期进行的消防演练与当天凌晨发生震惊全国的上海公寓大火等事件,在对两课时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尽心了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并通过实验证明为何采取弯腰姿势逃离火灾区。

  在课时安排上,结合第一课时中的内容,本教学设计将爆炸的条件、控制爆炸的方法以及总结性结语——树立安全意识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选择此内容统整为一个课时,紧凑又具有连贯性不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学生思维上。但是对于本课时中的最后部分——树立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虽然属于整个第一课题中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对于学习完第二课时可以放在此处,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之后,发现与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贴近。因此,建议可将此部分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的加深与知识强化,也可以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在学生已有的对于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反思

  1、问题的语言叙述有待提炼:

  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因此要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思考中的话,设疑的梯度与语言的准确度就要精心设置。

  其中疑问的梯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生基础而定的,是在前一问题的认识基础上,能促使学生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因此,疑问提出的方式与用什么语言描述的疑问就显得很重要。

  在本课中,有几处疑问设置的语言值得推敲。

  ①有关燃烧定义的提出

  由于这一课时接在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后的,因此需要内容上连接。

  另外,前一课时中学生了解了燃烧的条件,但是对燃烧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因此,本设计在复习前一课题燃烧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引出燃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学过的几种物质燃烧的现象来逐渐认识燃烧的概念。但是设置的问题是“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什么现象?”从课堂是实际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立刻回答出,而是需要教师的指引,如“从燃烧的三个条件来考虑,是什么和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虽然有关燃烧的定义与概念是人为定义的,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强化,但是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类型问题的思考方式。

  反思修整意见:可以这样设置有关“什么是燃烧现象或燃烧定义”的问题。先复习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点燃一支蜡烛(现象),并同时设疑“你能不能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来对燃烧下一个定义呢?”。这时学生的思考方式就会转变,起码他们有了答案的出发点。“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接着展示几幅有关铁与氧气、木炭与氧气、硫与氧气的反应现象,“燃烧在反应现象上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样的话,就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个完善即“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② 有关粉尘爆炸极限问题的叙述

  在认识粉尘爆炸的实验原理中,教学设计先从可燃性气体发生爆炸的原因入手,再清楚发生爆炸的条件是什么。随后通过生活中警示图的认识过渡到面粉厂发生爆炸的分析,这时引导学生从发生爆炸的条件分析爆炸的'原因。由于学生在前一课题中已经了解到物质能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分析爆炸的原因也可以从满足爆炸的条件方面去思考,即从“面粉是不是可燃物、有没有遇到明火、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等三方面。对于“可燃物”和“明火”这两个方面学生能较易掌握,但是对于“达到爆炸极限”认识还需要提高。课堂中对这一内容的处理采取了先从两个实验(堆积和扩散开的两种状态面粉的燃烧)的对照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就越剧烈。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思考得出的结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粉尘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发生爆炸。从课堂反应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积极,反馈一般。

  反思修整意见:因此思考对粉尘固体爆炸极限的认识,可结合先前气体的爆炸极限来认识,如设置问题“结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你是如何理解面粉等可燃性固体粉尘的爆炸极限的?”给学生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设置一个梯度,或指明某一个方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并回答出来。

  2、对于教学内容的总结性评价不当

  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校前一周进行的消防演练作为一个引入内容,通过在演练中逃生采取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实验,探究为什么采取弯腰的姿势逃离火灾区。实验通过将烧杯罩住燃着的两只长度不同蜡烛的熄灭,研究在火灾空间里的上方与下方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来说明为何采取弯腰的姿势进行逃生。这一内容很好的将这一课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教学设计最初的设想是在第二课时结束时将此内容作为一个对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内容结束后,似乎对到这部分内容的过渡欠缺了学生思维转换的考虑,没有给学生这堂课内容(第二课时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的总结性结语就直接进入这一课题的总结,这样就显得不太适合。

  反思修整意见:在解释完面粉爆炸的原因后,进行这节课内容的小结,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再进入培养安全意识的教学内容中。

  如在这一幻灯片后加一个有关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的练习题。

  3、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倡导的不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在进行化学知识传教的过程中需结合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如果是教师给出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的话,那这无异于用实物的方式进行直导式教学。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规范性的操作。

  在这几课中,设置的学生实验就欠缺了对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主体性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空间的给予。而好的学生实验应是激发学生兴趣后,给出实验目的,提供实验器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反思修整意见:基于以上对化学实验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位置的考虑,建议给这个实验中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如:提出前一周学校进行的消防演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采取弯腰的姿势逃出火灾区呢?’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才,猜测出初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验证你的猜想的话,具体我们该如何做。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达到对目标的完成。

  但是鉴于教学时间上的考虑,此教学内容可作为一个专门的专题提出来,如“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将在“燃烧与灭火”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专门做一个课题研究,给出充足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6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就是无意识的利用了火,学会了燃烧。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微课视频等教学手法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伤痛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化学来源于生活。最后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高中教材演示实验——吹气生火,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吹口气棉花团也燃了,滴几滴生活中常见的水棉花团也燃了,是为什么就燃烧起来了?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紧接着微视频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揭露问题核心,逻辑思维严密,通过问题层层递进,总结知识。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趣味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紧接着用辩证的思维引出,知道“生火”还得学会“灭火”,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灭火的原理。最后科教视频展示火场自救和逃生,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这次教学的优点是:

  1、课堂引入的实验十分震撼,学生兴趣浓厚。因是高中教材的演示实验,危险系数小,完全可以用于初中化学。

  2、大量应用微视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大大缩短了演示实验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强,后排同学也能清晰看到实验现象。

  3、教师演示实验是基于课本实验的改进,使知识进一步加深,并减少了实验污染。

  4、课后练习源于生活中的实例分类,和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做题兴趣浓厚!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演示实验时,一定提醒学生吹口气后要稍微等待一下,不要盲目紧接着吹第二口,并且尽量回避让女生上台操作;

  2、学案方面,在分析A、B、c时,温度应该加以本节课知识前提,改为:着火点40℃<外界温度80℃;

  3、课件方面,在探究如何灭掉一支蜡烛的时候,可以把蜡烛熄灭的方法改进为:学生提到一点就点一下特定的地方,从而呈现。不要最后一起呈现显得比较笼统;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学校的资源设备,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并且从学生的课后练习上反应出来,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后一单元,是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后,对新知识的再次学习,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与运用。这课题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如果学生被动接受不难,我们教学时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来主动学习为好。

  二、学情分析:

  1、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自学这一块知识的基础。。

  2、本课题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意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不断地进行思辨,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用结合的思想,学以致用,进行消防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含义;

  2.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防火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

  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烧杯、蜡烛、铝片、火柴、白磷、红磷、盐酸、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铁架台、坩埚钳、镊子等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点燃一张纸

  :这张纸怎么了?这种现象叫什么?

  :这张纸着了。这种现象叫燃烧。

  :除了纸可以燃烧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燃烧?

  :…...

  :那时因为这些物质都是可以燃烧得。

  :那是不是所有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呢?

  :为什么在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燃烧,开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

  :为什么这时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

  :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我们知道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就是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让一根火柴燃着有那些方法?

  :……

  :加热铜片,火柴燃着。

  :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是否总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呢?

  :……

  :燃烧确实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利,但它对人也显现出有害的一面,比如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再不需要火,那我们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灭火的知识

  :用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能灭火?

  :

  :使火与空气隔绝;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清除掉可燃物。总之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习题见投影。

  九、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2隔离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十:教学反思:

  1、采用这种实验探究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得积极表现,主动参与,效果一定会很好。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活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燃烧与灭火等新知识,然后及进用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3、运用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验证→ 实验分析与问题讨论 →新知归纳→ 习题反馈 →及时小结的教学过程,学生反映积极,效果也很好。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中心,必须突显培养学生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本课主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都是以“知道”为主,但教师在学习资源的整合与设计过程中,仍应达到理解、应用,而且应当也必须有连贯、明确的教学序列活动,有学习思维的必要练习,这样才能顺利保证学习目标实现。

  目前,有些教师将这一类课,划为无关大局的附属性、过渡性的课,随意的`照本宣科,或者用一些拼凑的习题让学生练习,等等。殊不知教学是连续性极强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层次、广角度的,如果在全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学习上的断层,这将造成多少能力急需发展的学生出现掉队现象呀!耳边时常听到教师感叹学生阅读能力低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积极利用教科书资源,认真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有效措施,而且极大地浪费教学资源(包括自身、学生和教材等诸方面的)。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9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1、做 “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0

  在本周,我进行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的教学,从这节课中我受益匪浅的地方很多: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堂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我也尽量充分的'利用探究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交互式讨论等教法也使学生有很高的参与度。总的说来,实验探究课,目标通过探究达到同时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上,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设计思路和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摸式,给学生的时间加大,教师只是引领,课堂上能充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及水平有限,使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放手的幅度不够大,演示实验发生了点小意外,白磷在纸上着火了,由此教育学生白磷的着火点低要保存在冷水中,用剩的药品不能随便丢掉,避免失火…..有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到位等。

  单单就教学过程而言,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把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给学习成绩中差的学生带来了机会、点燃了希望、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给我们提供可探究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能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再给学生一个张扬自己个性的空间,那么,我们的课就不缺乏亮点,不缺乏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感谢这些学生也感谢教材编写者及教研员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使我们的教学相长。这是我这节课最深的感受,也是我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1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在某位教师在上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复习课教学公开课中,当说到灭火的原理时,听到有学生把第三条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为什么把“把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说成“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有的,是一成不变的,是不可能降低的。可为什么会有学生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呢?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教师在教学时这么说而学生跟着学的话,学生是不可能懂得这么说的。许多学生都认为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学生在这个时期,很难判断出教师说的话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怎么说,学生也就跟着怎么说了。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否则的话,一年害一批学生,十年就害一代人了。想到此,心头战栗不已。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2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3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在学完燃烧条件后,若由学生讨论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会更加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加深刻。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4

  在初三上《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的时候,我课前预先留给学生的“前置小研究”是这样的:

  请你任选一个“前置小研究”完成。

  1、有一个化学兴趣小组,猜想燃烧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他们借助于以下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根据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试着分析一下他们是怎样猜想的呢?

  2、在你的家里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的蜡烛,并说一说你的做法所涉及到的灭火原理。参考物品:蜡烛、玻璃杯、剪刀、小勺、湿布、水、食醋、碱面(或苏打)。再请你说一说,

  下面我想说一下设计的意图。

  一、为什么是两个前置小研究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第一个前置小研究是为课本中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而服务的,第二个前置小研究是为灭火的原理而设计的。

  对于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材中有现成的探究方案,但是由于涉及到对照试验和控制变量的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如果课上直接让学生体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设计第一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顺着“这个小组”的探究思路预先产生一种体会,体会猜想——实验——结论的探究思想,少数学生还能从每一个猜想的验证过程中体会对照试验的运用,还有很少数的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猜想综合起来,涉及到化学学科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甚至可以说出来第一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氧气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是可燃物的变量;第二个猜想的验证是控制了可燃物和氧气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温度是否能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个变量;第三个猜想的验证控制了可燃物和温度这两个变量,而保留了是否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这个变量。

  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我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从感性的生活体验总结灭火的道理,如果学生两个前置小研究都做的话,我预期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的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在灭火时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

  通过课堂的调查,发现有大约有20%的学生选做的是第一个,大约有60%的同学选做的是第二个,还有大约20%两个都做了。

  选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多,说明学生更加喜欢动手体验类的前置小研究,为了熄灭燃着的蜡烛,他们既有用嘴吹灭的,有用扇子扇灭的,有用剪刀剪断蜡烛的,有用玻璃杯盖灭的,有用湿布盖灭的,有用水浇灭的,有用碱面和食醋尝试产生二氧化碳而灭火的,甚至有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住棉线熄灭。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做第二个前置小研究的同学没有预习或没有很好地预习教材文本,这也反映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现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还需要加强。第一个前置小研究选作的同学少,说明学生相对不喜欢那种做题类型的前置小研究。而两个前置小研究都作了的同学,是那些平时学习习惯好且自学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能认识到或者模糊地认识到我设计这两个前置小研究的目的。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5

  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逐渐领悟到课改的新理念中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使学生喜欢化学,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化学知识非常有用,其次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实验等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要提供他们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实施教学后有不少感触。

  一、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爆炸、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常见灭火器、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首先我将燃烧和灭火作为第一课时内容,燃料充分燃烧作为第二课时。因为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所以尽管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起点知识。学生对燃烧有一定的认识,但从未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过燃烧。学生知道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器才等进行灭火,但经历过火灾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灭火器的学生也没有。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消防知识的传授也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准备:由于本节内容生活中比较常见,我提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火的用途、火灾的危害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灭火方法的有关信息。

  三、教学后记:

  1、从实际出发,寻找学生学习兴奋点,调动学习兴趣。

  引言部分,我出示了一张火灾的.图片,引导学生假如突发这样的火灾,你被困在其中,你知道如何应对吗?这引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强烈欲望,学生的第一个兴奋点出现。紧接着学生交流了什么是火,什么是燃烧,提供学生施展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题被自然引出。可以说所有没有学生开小差。

  2、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方式,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

  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通过三种物质的对比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本实验本身没有粉笔头这个物质,我通过改进后,粉笔头无论多高温度,都不会燃烧,学生一下就总结物质必须有可燃性,这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3、设计问题,层层深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问题又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好奇和质疑,在一开始就利用一个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注意力专注于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得到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然后又从燃烧的条件引入灭火的原理;从灭特殊物质的着火到商场宾馆突发火灾的灭火方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于问题之中。特别是在强化问题的教学环节中,不是去解决一个普通的问题,去复现已学知识,而是从油的着火,电器的着火,图书馆的着火这些特殊环境的火灾的扑灭的角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不会止于问题,才会发现新的问题。

  4、消防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受欢迎

  在灭火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教学。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进行总结。100%的学生能掌握课堂学到的消防知识,整堂课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5、存在问题:

  课件应再多插入一些火灾自救图片,或录像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灾难随时可能发生,学习到应对灾难的本领至关重要。知识结束后,应进行火灾演练,看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逃生,这样会更好。

  总之,经过《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05-15

【推荐】《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06-20

(必备)《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15篇06-21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3-11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4-21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消防灭火演练活动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