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9 15:24: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评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类文化发展和文化继承的需要,而且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独立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各项评价内容要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界定应力求准确。

  3、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应简单明了。

  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评价细则

  1、知识与技能

  实施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首位,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可迁移的、生动活泼的知识结构。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呈现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引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未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结合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助于学生省时有效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新知本质的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历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现象概括的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是否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展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学生在探究和获取知识与方法时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基于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的。基于此,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而数学中量的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用符号进行描述和刻画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应相互融合和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

  (2)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在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3)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

  ①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感受、体验、反思与发展;

  ②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其思维的系统和深化。

  (4)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否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形成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2)课堂教学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学习氛围,逾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并通过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是否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活动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细则

  1、学生课堂学习状态

  (1)是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是否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

  (4)是否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5)是否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2、学生学习的效果

  (1)学生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

  在学生喜欢的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有时很轻松,有时很专注,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合作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提出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和同伴解决问题并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好的数学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多边的、丰富的、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学生愿意互相交往,能够与人合作,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索中发挥智力潜能,能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独立构建新知识。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生能否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达成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各尽所能,学有所得,并且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从生活中感知数学,从收集整理的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在学习活动中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具体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分析信息,将所获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与聚合思维统一,直觉与分析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等方面。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在我读初中时,数学一直是我最不喜欢的学科,因为我总是弄不懂那些公式和题目,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它们。不过,后来我得到了一些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才逐渐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那些和我曾经一样的初中生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我发现数学不应该被视为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相反,它其实可以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很多初中生一遇到有些难题就退缩了。

  其次,学习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死板地背公式,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只有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广泛地把它们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掌握公式。实际上,掌握好公式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掌握应该是建立在对公式原理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最后,我的建议是多花时间练习。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如果我们不多做题,就难以理解问题的'本质,更不可能掌握好公式和原理。当然,在练习时我们也要注意及时订正自己的错误,因为过多的错误会让我们失去信心。

  总之,初中数学的学习体会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对于那些有些担心数学的同学来说,只要要有耐心和毅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顺利度过初中的学习阶段。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合计

  积分+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习,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

  (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

  (3)0

  3、例题或课堂练习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习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习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习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习,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1]。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调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习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平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

  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五、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平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平,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平。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5.2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讲角平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如讲韦达Th的应用时,一时兴致所至。问:“你知道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关系吗?”学生答:“韦达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来的。”问:“对,那么,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当根与系数不是实数时,它们是否还成立?”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习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习新课后或复习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5.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习、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习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一: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学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习、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习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总之,一堂课如果一直保持快节奏,那么学生思维的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如果一直处于慢节奏,那么课内会出现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课内应视需要,时而似快马奔腾,时而似闭庭信步,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快慢相间,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5.4反思数学教学评价

  简单地讲,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反馈功能:数学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为教育决策者(特别是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二)调控功能: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的目标应指向将来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终结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功能。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本身提供了号召人们努力的目标,目标所具有的效价,对教师来说具有吸引力。同时,公正的评价意味着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静思当今的教学评价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3)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

  4)教学媒体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课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当今的教学还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学质量就高,办学声誉就好,在社会上就会赢得地位,直接相关的赢得较好的生源。教学要不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要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教学评价关注的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教师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反思三: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记得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教学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势力的强力,而是盲从的人多。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今天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变换多多,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实教法的选择与组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实物、挂图、投影等一齐用上,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耽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配置,适时展示,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多媒体展示背景颜色与图案也以一种为佳,不易太多。

  反思五:教学评价时,对一节课的容量到底有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

  笔者以为:对一节课的容量理解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习题容量,二是学生的思维容量。有的教师一节课能讲七至八道习题,表面上容量大,但实际上这些题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量不够,有的教师一节课只讲一至二道题,通过引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悟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录2,因此,一节课的容量定义为学生思维的容量是主要的,题的容量是次要的。

  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尽量把握好测度,使教学评价能正确导向,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学工作。

  六、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一)记教学日记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二)说课

  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三)听课与评课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五)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六)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七、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本学年担任初三数学教学工作,中考复习阶段是学生最关键的学习阶段之一,复习工作做得好,考试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总复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呢?下面就结合我校近几年来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一般采取三大轮复习方案。

  第一轮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与示范作用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

  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2、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例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知识的联系的题目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应掌握其基本解法。每年的中考数学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解题技巧。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第二轮搞好专题复习,要有综合性

  专题复习,就是从某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某些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

  (1)专题复习要根据《大纲》,按照《考试说明》确定好专题。初中数学可确定下列专题组织复习:①方程思想及其应用②函数思想及其应用③函数、方程、不等式综合④几何中有关变换⑤解直角三角形⑥圆中比例线段⑦圆中有关计算⑧中考中的数形结合问题⑨中考中五大新题型问题⑩实际问题中转化思想的运用。

  (2)专题确定之后要以每一专题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编写专题复习教案,其中精选范例是编写专题教案中最费时费神的一项工作,专题复习内容量大、时间短,因此对例题必须精选,使所选例题具有代表性、联系性和综合性。

  (3)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概括方法。每一专题复习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范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的思想,具体的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等,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加强练习、反馈改正、巩固提高。专题复习和其他

  阶段的复习一样,最终都是通过练习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每一专题复习中,要按照精选范例的要求,根据本专题内容精选题组对学生进行专题的训练,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巡视指导,抽查作业等方式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的信息,通过作业点评及时矫正,以便巩固复习效果,提高复习质量。

  第三轮专题训练

  一般来说,影响考试成绩最主要的因素是:知识因素、速度因素和心理因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但要解决知识问题,还要解决速度问题和心理问题。专题训练得当,可以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运算答题速度,稳定考试心理.正常发挥水平,专题训练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逐步解决问题.

  (一)解题模式训练

  有些试题的解答结构基本稳定,具有一类试题解答结构的代表性,如果掌握了这些试题的解答要点,加强训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再来解答此类试题就轻车熟路迅速准确,简明扼要,中考数学复习,要加强解题训练,但不能无目的地解题陷入题海,要学会一题多用、多题一用,举一反三。

  (二)、模拟考试训练

  模拟考试是按照正规考试有计划安排的模仿性考试,能综合检测学生的应试能力。在全面复习,专题训练之后,才能考试,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出好或选好试卷:测试试卷要在题量、知识覆盖面、难度、考查知识、重点、各部分知识的比例、分值安排等方面,尽量接近或达到中考试卷的要求。

  2、认真评阅试卷:认真评阅试卷能有效地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做好讲评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三)、考试方法训练

  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因此,知识能力故然重要,考试方法策略也很重要,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准备三份试题,第一份教师讲每题及每种题型怎样做,学生听,然后学生仿教师所讲去做;第二份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道题考什么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并用铅笔写在试卷上,然后套用知识点去做;第三份由学生在前二份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总复习工作要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切实提高复习实效是九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最终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

  一直以来初中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教育也带来的新的面貌。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遵循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并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样,初中数学教师也是如此。在初中教育众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中,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一直都是每个教师都考虑过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只顾自己的想法,要时刻的顾及学生的感受与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形式有所反思。在走进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我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进一步地作了总结,那就是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这一困惑作了分析。其次,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对曾经视为宝贵的教学经验的观点与做法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审视,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在接下来的分析与描述中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对此,本文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这一困惑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教学反思做了几点阐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描述: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构建高效课堂学生方面存在的困惑

  首先,很多学生缺少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其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运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只是对单一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缺少思维练习,在解题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不遵循步骤解题,整个过程缺少逻辑性,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多肥大帮助。再次还有很多学生缺少自信心,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及自信心极为重要,但因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缺陷,因此,一直困扰着每位教师。

  2、教师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力求创新,把书本的知识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时刻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些教师通过表面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学生却没有抓住该学的重点。正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教学中,学习学到的重点不同。另外,很多教师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最重要,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直接否定这个学生。忽视了学生进步的整个过程。对于差生来说,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那就是胜利,不要以最终的高成绩来评价每个学生。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数学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基础的掌握不了,更谈不上拔高,因此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实施.致使很多教师根本不需要在能力的题型上下功夫,基础的东西看一眼就可以进课堂,只是做到了程序化的应付。

  二、教学中的反思

  1、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2、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结束语总之,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新课改前所唯有力量的冲击,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虽然在整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师,同时也伴有一些惊喜带给每一位教师,那么,各位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只有这样,才会做好这项工作。而本文只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描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得到各位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青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xx年03期

  [2]刘建国,张慧媛,冯艳茹.反思性教学在解题中的应用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02期

  [3]郭喜山.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xx年30期

  [4]唐新秋.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xx年01期

  [5]胥春兰.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教育.20xx年07期

  [6]姜淦萍.对化学反思性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学.20xx年03期

  [7]罗艳《.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反思性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7期

  [8]张成玉.论反思性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年04期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7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初二的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

  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

  四、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还不够深入。

  2 、教法还不够灵活,不能吸引全体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有时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

  4 、教学反思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 、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我将好好反思一年来我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立足本职岗位把以后的工作做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帮助和批评,让我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8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课改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生活跃了很多,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是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还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你说,有的学生依然自行其事,没有参与讨论,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一部分充当看客,课堂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9

  借助前两周的小组调整,特别是对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意识进行调整,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各小组内的同学关系,不管是学习关系,还是生活关系都得到了改善。这些变化,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班级的氛围。这一点,在本周的公开课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学生的小组合作进入到现在的状态,单纯的表扬、奖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小组在一起努力表现的关键。对荣誉、对感情、对成绩获得后的快乐,成为他们在一起努力拼搏,展示自我,秀出自信的最大动力。我在想,如果我的时间再充足一点,不再一味的在学校形式的框架下浪费时间的'话,我想,我的小组合作会取得更高的成功。

  从我自己的角度觉得,如果学校的决策者能给我一个临时不考量成绩,充分发挥我们主管能动性的时间和机会的话,我想,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一定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效。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习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小组活动、自主探索,概括出三角形内外角的三条性质;并通过交流探讨,说理论证,实践检验,加深认识三角形内外角的三条性质。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及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到本节课还有不少地方设计得不好。结合实际,我的'反思如下:

  1.成功之处:

  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内外角性质发现及应用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发现结论,并结合所学进行说理论证等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并且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并对有较多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反馈;教育了学生要善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因此整体设计是成功的。

  2.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以下是不足之处,我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下次上课能有所借鉴:

  在用在活动1的时间偏多。 由于七年级的知识结构还不完整,所以引导学生从实例说明到说理论证的数学学习:“量”,“拼”到“等量关系”,“作辅助线”。故花费了一些的时间,不过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证明是严谨的推理过程,而不仅仅是“看到的”。

  改进措施:在活动过程中,适时引导,方法很多,不必一一讲解,只要学生能用一种数理方法验证就可以,这样可以为后续活动提供更多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编拟了学生自主学习卷,但是如何用好学习卷,如何处理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解也是一门不浅的学问,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3

  在命题的探索和证明过程中,蕴涵着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归纳,类比,转化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思想方法,并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性质判定定理的基础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首先,一些新的结论的获得,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设疑,质疑的前提下,教师再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获得。比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过程性质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提示学生从边的角度,角的角度,对角线的角度去探究个自的相等关系,然后展开讨论,请学生反思其间的转化思想。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的引入等腰梯形,让学生自行转化,探究。充分体现了化归,类比的思想在几何题中的应用。

  二: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中,则注重培养数学建模思想。以实例为背景,建立数形结合,公式等模型。并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建立数学模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最终使问题的以解答。

  三:要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将数学思想转化为终身的财富,必须给予足够的刺激。所以,设计相关的思考题,再次将各种思想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去,肯定其价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上台阶。

  但是,由于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与内在潜能认识不彻底,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去探索,归纳新知的时候,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够。使“优生未的尽兴,中生的独到见解没有及时展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各尽所能。最后画龙点睛的小结,会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进一步。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4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点做法:

  (1)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问题。

  九年级上册“三视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课前有萝卜、地瓜刻出模型来,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我在第六章“可能性”时,将一个模拟摇奖器带入教室,从生活中购买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课题,告诉学生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对于彩票这样一个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数学的价值。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置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

  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答对问题的喜悦,发现规律的兴奋,而对知识不封顶,充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提出表扬,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方法尽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给予推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

  我校在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以“导学法”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教改思路。数学“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解决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也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巩固复习、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在刚刚使用的过程中,我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曾经带给我许多的困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地发现了“导学案”所带来的与以往传统教学所无法体会的收获。

  首先是课堂发生了变化:我讲得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变得爱问问题了,爱相互之间讲解了,爱合作解决问题了,解题的方法多了。最初的我总是放心不下,怕时间不够,知识没讲到,以后成绩下降。但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导学案”的实施,注重了学生的预习,让学生懂得看书;注重了学生主动学习;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其实,在每一天如果可以提前预习明天的知识,这应该是学好习最主要的.前提条件,而现在,通过老师提前发下的导学案预习提纲,他们懂得了该如何预习,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能够及时的知道自己对于明天的知识不懂得问题在哪里,可以上课时重点去听。而对于知识的讲解,有的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比老师的讲解容易掌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他们的小组合作,很能带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渐渐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让我真切体会到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体现了他们主人翁的地位。解决问题不再依靠老师,而是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也能在合作中,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样将知识面打开了不少。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自主的学习能力,我想主要取决于导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的编制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部分是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教学及学习目标;引例要贴近生活,反应本节课的主题;预习掌握要让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第二部分是例题解析和习题处理,要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每个例题的后面都要有思路归纳,及时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第三部分是随堂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第四部分是课后作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设计一组习题,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的部分是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找出学生易错,不懂得问题,留到习题课上重点讲解。

  导学案的教学是一个教法上的改革,虽然我们处在初级阶段,但我坚信,通过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学习、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让它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6-14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07-09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热】07-0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7-1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23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5-15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05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