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11:01: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集合)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集合)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这一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呈现,经过了屡次修改。在这个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我苦恼、纠结、煎熬,不断推翻自己,最终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少收获。

  这次执教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童话这种文学体裁有以下几个特点:充满想象与梦想,常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生动有趣,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个道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以对话推动情节,通过对话、神态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品质这两个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语言训练点。考虑既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文体意识,又要表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同时也考虑到三年级孩子的接受程度,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表现铁罐傲慢无礼和陶罐谦虚的个性品质的手法;初步了解童话,对童话所阐释的道理有自己的理解。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形式,故事浅显易懂,情节曲折离奇,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文体。因此,我认为学习童话故事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充满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如何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呢?分角色朗读表演就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课堂上,在孩子们找到了提示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神态的词语,并且对这些词语有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我提出要求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将每一处对话的提示语剔出来,放在这一处对话的前面起一个提示神态表情的作用,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尽情地去展示表演。《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正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演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表演者〞“卖力〞地表演,“观众们〞也都看得津津有味,课堂也就趣味盎然了。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乏之处。其中最遗憾的一点是:我与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的表情、动作、语气还不够到位,还不够夸张。朗读童话除了要求准确、流利以外,关键是“化装〞好角色。朗读时可以适当地把声音“化化装〞以加强表现力,朗读的音色因角色不同要有变化。为了逼真地表现出作品中的角色,可以进行模仿、夸张等。课堂上我没有做好这一点,对于角色的表现力上就差了些!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完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消失了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过去后陶罐成了文物,铁罐却消失不见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一、真读书,学语言。

  “以读为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采用反复读、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感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抓住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如“奚落、和睦相处”等词语让学生在朗读中彻底理解意思并领悟感情色彩。

  2、感受语言,亲近文本。

  学生在读懂课文之后,设计了:“你想对陶罐说什么,假如铁罐听到陶罐关心它的话后,铁罐会说些什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熏陶和洗礼。

  总之,这节课让学生“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思、悟中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领悟到了道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很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身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了解、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明确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健全,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就应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我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急着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先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到达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不起在哪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齐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得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但是透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透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透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述,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资料简单易懂,生动搞笑,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透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齐,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能够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透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能够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状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二、以比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那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以前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用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从语用角度来说,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也不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该做些什么努力呢?认真解读文本后,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抓住神态、标点、称呼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教学难点为“在语境中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并能运用。”

  第一步,围绕“奚落”一词,通过找找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来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学生自己读读2—9自然段,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学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铁罐说的四句话。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从哪些关键地方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通过读文,学生找到了铁罐的神态“傲慢、轻蔑、恼怒”,发现了标点“!”和反问句中的“?”并通过表演、分角色对读等把铁罐说的话读得入情入境。我告诉学生还有别的地方也能看出铁罐的“傲慢”,但是学生一直发现不了。后来寿玲丽同学问我是不是“称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东西”这些不礼貌的叫法不正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吗?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铁罐这样一次又一次用难听的话来挖苦、嘲笑、讥讽、数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对铁罐的种种奚落,陶罐又是怎么面对的呢?找出描写陶罐的语句,读一读,也从神态、标点、称呼来说说。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立刻就从语言文字和朗读中感受到铁罐的傲慢无礼和、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神态的词语、句子,请你选几处摘录下来。陶罐的心平气和、谦虚有礼。

  第五步,让学生把课文中写铁罐和陶罐的神态的词语、句子,选几处分别摘录下来。

  这样的教学,既突破了重难点,又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下节课我打算让学生用上神态词、标点和称呼来写话,把学到的积累并加以运用,才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有帮助的教学。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7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8

  第二次课,是在第一次课的基础上,结合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然后再上的。但是,上完之后,给我自己的感觉是:这一节课还没有上一节上的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节安排不够合理

  回忆我的教学环节,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在教学设计上是这样安排的:理解对话内容,练读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才学习第二部分。但由于我当时过于紧张,太着急,在理解完对话之后,脱口而出:那陶罐和铁罐的命运会如何呢?把这个问题抛出之后我才发现,我已经自乱阵脚了,把后面的环节提到前面来了。不得已,我只好先了解了第二部分,再回过头来练读对话,分角色朗读对话。就这样,教学环节就显得不够合理了。在下一次课中,我首先要背熟教案,放松心情,才能做到按自己设计的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二、扶得太多,不敢放手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是担心学生无法回答出我的.问题,在抛出每一个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匆匆地指名回答,匆匆地因说出答案,赶着到下一个环节。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习了这个童话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马上指名学生回答,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之后,就出示道理,让学生读一读。这个环节是是对课文的总结升华,也是对学生情感的薰陶教育。但我只是走过场,未能突出教学重点。在下一次课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回答,这样就会水到渠成,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

  三、感受形象,内化情感

  崔峦老师说过:“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在这一节课中,除了朗读对话体会文本中的形象以外,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表演课本剧。我让学生戴着头饰进行表演,加强学生的形象感受,内化学生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在表演时不能背诵对话,要看屏幕,不能充分体现出文本中的形象,对情感的感受体会就没有那么深刻。如果学生能背诵对话,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上一次评课时,有老师提议:应对铁罐这个形象进行评议。在这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对铁罐进行评议:铁罐这样做对吗?并对学生进行迁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行为吗?见到这样的行为,我们该怎样做才对?通过这一个环节,使学生懂得对是非进行判断,不断纠正自身的行为。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也有一些成功之处。在这就不再多说了。我会结合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把下一节课上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是篇童话故事。是小孩子最喜欢的话题,本文通过陶罐与铁罐精彩的对话的生动神态,展开了故事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针对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都能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中心。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好些孩子完全能用自己的观点总结文章中心。作为老师我,根本就没作多的准备,就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角色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种办法比老师指定的角色配合,学生容易接受,有利于情感交流。不过我也没闲着,巡视听听后指导学生读出双方角色的语气。比如、铁罐的语气是: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的变化。语调上要以上扬为主,这里我配合学生角色演读了,并反复领读了,还有陶罐自始至终是谦和宽容,讲道理,自然平稳的语气,语气要坚实有力,语调要不卑不亢。

  接着我出示了一些词语:骄傲、奚落、傲慢、谦虚、轻蔑、恼怒、兴奋、懦弱。为了理解这些词语,我将文中四个人物设计了出来,分别由学生扮演,甲:铁罐。乙:陶罐。丙、丁:考古人员,具体操作程序(略)。通过这样课本剧的表演,词意自然会懂。这里我作了过高的点拔,因为语文就得靠积累感悟,即使学生暂时不明白,感觉一下也好。如:我适当点拨了背景知识。寓言,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了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这里我讲了《焰火北斗》的故事。(具体故事略)。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也是让学生利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特点自编童话。于是我将课前自己的下水习作“小狗减肥记”,因为是自己写的,我就自编自演,学生可来劲儿了,还给我鼓掌,我又让学生评价,我哪儿写的好或者说的.好?举手的学生不少,有的说我抓住了“狗与猫”的对话,还有“狗与狗妈妈的对话”也有学生说我表情好……

  我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也像我一样,选自己的喜欢的动物编一个童话故事。我给了学生30分钟,大多数学生写好了。不过学生的与我的下水习作思维差不多,什么“小鸭减肥记”“小兔减肥记”虽然学生习作雷同现象较多,可我还是高兴,因为作为三年级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雷同现象”因为“雷同现象”隐含着深层价值。学生这样“由不会写到会写”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如果没我的范文引路,学生还真不一定写的这么快。所以我把学生习作的雷同现象归纳为“完全正常,是必然的”。

  接下来,我拓宽了本课的知识面。比如、我突然用手指“嘘”学生看见我手势,教室里安静了,我神神秘秘地说:“听,是谁在哭?好像是书包里发出来的……?”教室里活跃了,有个调皮的男孩说:“是我的铅笔……”接下来说的可多了,题材也多了“教室里的哭声”“书包里的哭声”“厨房里的哭声”“月亮和太阳想成家”“月亮和星星”……这下学生对童话故事真是略知一二了,我将自己的教学回峰一转,又回到教材,去感悟文中的角色神态的描写。

  这也是我要在本文中所渗透的重要写作知识点。“阅读感悟写法”怎样运用神态描写,这是我要教学生的写作技巧。本文生动刻画了陶罐和铁罐的神态。让学生去具体勾画文中语句。比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住房嘴!”铁罐恼怒了。这些生动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那么怎样进行神态描写呢?

  上完本课,我反思了,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必须以“阅读与写作”为教学中心和目的。这样完全可以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始终贯穿在语文的实际意义中。比如、本课要突出的语文知识点。首先描写人物神态要与动作,语言等描写相结合。老师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每当老师进教室,她总会用右手去推眼镜,然后什么也不说,把教室从四角到每个同学都得扫视一遍,然后又推推眼镜,上课……“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老师既亲切又严肃,突出了个人的特点。然后,要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如、”我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吓了我一跳,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妇人坐在石头上,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热乎乎的……”这段描写将我内心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总之,上完本课,我悟出了一点写作技巧的指导,描写人物神态要考虑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处境,不能生搬硬扯。将阅读与写作相柔和,相互穿插,要注意观察人物在各种场合的神态点滴做到心中有数,展现人物个性,看来语文真的是浩荡而又沉静,广博而又精髓。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一节课上下来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1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这篇文章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教学“导入语”像动听的曲子,只有精心设计的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时间活动来。这节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给学生出示了几组有关表情的图片,让学生用表示心情和神态的词语说一说。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导入新课对下步的教学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注重对话,读中悟理。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从学生反复的对话读中,让学生自己悟出本课的道理。

  三、朗读表演,加深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不足之处,继续努力。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语言不够丰富。

  其次,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再者,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足。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够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高要求,增加梯度。但是本节课的指导不够有梯度,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

  总之,每一次优质课比赛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我反思本次的教学活动,自己是成功与失败同在,收获与困惑并存。

  一、抓住文章的重点实现长文短教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从整体上把这篇文章分成了两个部分,也就是“御厨里的争论”和“许多年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命运”两大块。前一个部分我以“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为线索,通过教师的指导,读出两只罐子不同的性格特点,使情感的变化渐渐明晰,这一部分是我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的教学,我对文章进行了一些取舍,以两个问题来引导阅读,通过默读、导读、细读让学生体会两只罐子命运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悟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二、改进与收获

  在第一轮课堂观察后,我得到了全体中语组老师们的帮助,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比如:词语的教学不够落实,板书设计不够合理,情感线索不够明晰,语言纠正有所缺失等等,我自己也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消化,并在第二轮教学中进行了改进。是老师们集体的智慧和肖老师、许老师、熊老师等教学专家们的指导让我在本次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成长与提高。

  三、不足与困惑

  第二轮教学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方式应该更多样化一些;一些学生在读文时读错字,说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忽视了部分学生把书读正确的落实;教学中读的.方式还可以更多样化一些,让全体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这样一个困惑:当教师指导朗读后,学生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时该怎么办?在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我采取的是范读的方式,但这是否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希望能进一步地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3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表演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我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最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教学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资料,这时分主角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必须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到达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十分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

  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群众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到达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再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4

  《陶罐与铁罐》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开展,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宽容、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渐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陶罐与铁罐的心理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奚落〞这个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我设计成三个小板块,理解铁罐和陶罐的三次对话,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他们逐步了解陶罐与铁罐的语气,心理变化,并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品质,然后直奔文章的'结局,了解他们的结局。让学生找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说说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陶罐和铁罐?〞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时容易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铁罐的朗读指导上,结果使得学生对陶罐的品质认识不够饱满。我教学设计,以认识铁罐和陶罐的品质入手,直截了当,不偏不倚,使学生对陶罐谦虚、宽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质有了较深的认识,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取长补短,用开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机。至少,这样的教学我们就不能称之为“高效〞了。我觉得教学过程中,预设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探讨的问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

  我安排一课时讲完这篇文章,这也是我近段时间一向都在尝试的一种教学节奏,课前有指导性的组织学生预习,在预习中读通读准文章,初步学习生字,这也是学习潜力的培养过程,这天讲的这节课也不例外。虽然有预习,但是课堂上并不是抛掉字词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词串文,以词读文,以读代讲。

  课堂上环节紧凑,感觉的出来孩子总是处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上。师生接读文章到达范读、检测、纠错的目的,省时省力,在语言环境中读,降低了孩子读词识字的困难,其中老师范读也建立了课文基调。略读是三年级孩子要逐步学会的读书方法,走马观花地看以到达掌握文章大意的目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都写了哪两个场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读,贴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渗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读有利于思考,在默读中突破全文重点,围绕陶罐和铁罐的两次对话,第一部分落脚于“奚落”,读的过程抓住充分体现两个主角特点的词语,比如“傲慢、谦虚”等,充分让学生品味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利用补白想象阔词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为重点,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读的潜力和分析潜力。为了给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不断使用“听呀,他读出了挑衅”等这样的语言引导读悟结合。

  随文识字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像“谦虚、恼怒、价值”等都是要写的字,随着文章的读板书出来范写指导。文中出现的生词,比如“懦弱”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文解字,从文字的.部件结构入手思考,无形中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这同时也渗透了解词辨字的方法。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换词,总之就是先带给方法,然后把理解的意思送进文中读。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透过各种形式的读,略读、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展很顺,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缺少小结、质疑和写法的引导,板书凌乱,教学中读的设计层次感不够突出,朗读形式单一,齐读太多,这些都源于教学机智不灵活,要继续提高自身潜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24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6-15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2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4-14

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03-30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4-21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03-18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06-24

铁罐和陶罐的教学设计01-01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