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云海》教案

《云海》教案

时间:2021-04-01 11:41:31 教案 我要投稿

《云海》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云海》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云海》教案

《云海》教案1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 积累古代诗人 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 学生读读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3、 古代诗人 留下了许多描写“云”的诗句,请同学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 观赏云海的心情;

  ② 变幻莫定的游云;

  ③ 观赏“漏斗海”;

  ④ 到云海中去洗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由于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孤寂,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的变化上。

  2、简单的怄气说明了生活的什么?

  明确:单调。

  3、每日所见云的变化,再次表现出人的什么?

  明确:孤独感,引起下文。

  4、如何理解“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用拟人手法写出云的来去匆匆、飘忽不定的特征。

  5、我对云海有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喜悦

  6、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那些情景写得有趣?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7、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六、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工作的地方在为烟不见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之人打交道,不了解社会世俗,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仙人,即使读到报纸又能怎样?还不是不能与社会人流融为一体?此句点明了作者的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却很宁静。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的情感。

  七、作业:观察秋天的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以备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

  1、注重了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作者的背景、经历去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做到读文知人。

  不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云海》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清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品读、美读。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二、图片感知

  展示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

  师相机对部分图片做简单的解说,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云海日出的呢?

  1.学生朗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同桌相互检查。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3.理清文章层次。

  四、合作探究

  师:本篇课文以写景为主,辅以抒情。请大家在阅读中感悟吧!

  1.默读“云海”和“日出”两部分,把喜欢的句子画上记号。(动态美的画上“—”,静态的画上“﹏”)

  2.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

  (云海:变幻莫测、景象万千 日出:瞬息万变、美丽壮观)

  3.边读边现象,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描写的意境美。

  4.再次默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是观察和描写有一定的顺序。二是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三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云海》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感情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而壮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定会被它迷人、秀美的景象所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黄山“云海日出”的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0课(板书:云海日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90年12月被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8米。黄山常年雨量充沛、林木茂盛、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可以说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也有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高度赞美它。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方瑞华的笔触,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色?

  (三)分析课文,真切感悟

  (1)课文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云海的,而哪些自然段又是写日出的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2、学习“云海”

  (1) 云海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评价)

  (2) 根据刚才我们同学所读的内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它 们分别说出了云海的哪些特点?

  a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b师拿镜子演示,与图片对比,说说共同特点?(平、静、大) c这就是作者对云海日出的静态描写,突出云海的静态美(师板书静态描写:平稳光洁、漫无边际)。

  d老师在这就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谁发现了?(明晃晃、光闪闪、亮闪闪、白茫茫),指导朗读这一句。

  3、“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朗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又似帆樯林立,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把黄山点染得有几分仙气。”

  a 云海的景象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请生回答(云由静态变得动起来了)。 c这一句出现了哪种修辞(比喻) 师问:在这里作者把云海的景象比喻成棉絮、轻纱,万马奔腾、帆樯林立,这些又表现了云海的哪些特点呢?(质地轻盈、光怪陆离、景象万千)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看得出了神,忽然梦幻之中。”(置身梦幻)

  4、刚刚欣赏完云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美丽、神奇等) 4学习“日出”

  (1)师读第5自然段。

  (2)叠音词的家族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又和它们碰面了,是哪些词呢?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3)等着等着,一会儿,朝霞出来了,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她的新装: “橙红艳丽,缤纷灿烂,像一幅悬挂在天边的织锦。”

  (4)同学们,如果此时,一轮红日冲出云雾,霞光瑞气照彻天际,那又将是一番怎样奇异的景象呢?齐读第7自然段。这一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日出的变化的?

  生:从颜色和形状来描写太阳的变化。

  生:形状的变化:红色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一轮玛瑙盘;颜色 变化:红色---胭脂色---鲜红欲滴——金碧辉煌。

  师:真是美丽壮观啊。那么日出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速度快,我是从“蓦地、一瞬间、很快、一眨眼.......”看出来的。

  师:颜色形状变化的快,让人眼花缭乱。 师:由此看出作者为我们描摹了日出时的瞬息万变。

  (5)看到太阳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云海日出图,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云海: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日出: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玛瑙盘

《云海》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给加点字注音

  怄气( )婆娑( )懊悔( )汩汩( ) 霓裳( ) 纤纤( )憧憬( ) 粗犷( ) 苍穹( )

  3.词语解释:

  霓裳羽衣:

  纤纤:

  婆娑:

  汩汩:

  粗犷:

  4.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 )云——赏云——( )云——宁静难得

  二、自学指导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 ,如“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5.认真朗读结尾一段,结合全文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课堂检测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 )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 )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表达了作者对( )和( )的热爱。

  四、拓展训练

  1.文中的云仿佛是作者的朋友,似乎在和人们捉迷藏。请结合你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以“云是······”的形式写出两个句子。

  云是 , 。

  云是 , 。

  2.结合课文中写云海的语句,仿写你在雾中的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云海》教案5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重 点

  难 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法

  选择 朗读法、讨论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是否采用

  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课总数 第 6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找找课文中写云海的段落与词语。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3.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思路。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1.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 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五、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文章划分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自读学习目标,感知学习任务。

  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按照老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步骤。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多媒体出示作者及人物生平、代表作品

  指导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3.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4.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明确:课本3-5段。)

  5.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7.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六、当堂训练 通读全文,熟读成诵。

  学生自读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小组内展开讨论。

  交流思考讨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小组内再组织归纳,汇总学习成果。

  学生阅读时巡视,点拨。发言时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言。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进一步明确。

  作业

  设置 课后练习题1、2题做到课堂笔记本上。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云海》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相应的幻灯片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欣赏了各位名家笔下的“日出”“落日”之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女作家唐敏笔下的“云海”。

  2、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4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着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着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5、互动学习:

  互动1: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互动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互动3: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作者工作的地方在人迹不见得山上,整天不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似乎与世隔绝,置身世外,即使读到报纸也似乎与己无关。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说明:正是作者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作者作为一个女性的特性,使唐敏的散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纯净、带有女性独特细腻感受的文章。细品文章的第二部分。

  互动4: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

  明确:详见课本第17页。

  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详见课本第19页。

  互动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6、小结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观赏云海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7、写作手法:

  1)感觉独特,作者偏重直觉,善于描绘,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化的特点。

  2)作者在文章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作者语言幽默诙谐。

《云海》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崎、岖、廓、跨、撞、袅、黎、橙、缤、锦、绽、弧”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选出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二、教学难点:

  1.在读中理解、积累词句。

  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三、教学准备:

  安徽黄山的风景视频、配乐朗读的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辽阔的草原上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当我们爬上高山看日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方瑞华一块去爬黄山,一起去感受黄山的云海日出吧!

  (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佳句,集体品读。

  结合出示词语进行积累:

  崎岖 盘旋缭绕 变幻无穷 帆樯林立 光怪陆离

  稀薄 景象万千 缤纷灿烂 晶莹剔透 金碧辉煌

  绽露 瞬息万变 眼花缭乱 心神飞扬 云烟袅袅

  3.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真切感悟

  1.默读课文。学习要求:

  把课文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并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黄山的云海和日出的景象呢?

  (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3.学习“云海”

  (1)谁对黄山的云海印象最深刻?试着读读。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韵味?细细品读课文,找出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将它们划下来,读给大家听。

  (3)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海景象?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重点指导积累叠词:

  明晃晃、光闪闪、白茫茫、亮闪闪。

  你们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来吗?

  (5)(出示黄山日出视频)指导朗读:在脑海中想像着黄山云海的神奇景象,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配乐)

  4.学习“日出”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几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出时的变化。

  小组交流,指名说,教师点拨,出示日出视频。

  (结合板书:……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2)哪些语句写出了黄山日出的壮美?找出来多读几遍,读给大家听。

  (3)重点积累: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同桌试着说说这样的词语。

  (4)指导朗读:(配乐)喜欢黄山日出的同学一起读读描写日出的段落,要把你们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哦!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既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也领略到了作者的语言魅力。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语言变成自己记忆中的珍宝吧,你想用什么方法?

  (背诵、摘抄积累……)

  1.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记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五)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奇幻 壮美)

  云海:……像……似……

  日出:……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云海》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2.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内化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6个生字和多音字“攒”。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准备〕

  黄山云海的相关资料及音像制品。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目标要整合集中,建议采取“摘抄名句,品味特点,体会情感”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摘抄名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反复练读,通过同学互测等形式促使读通课文。然后静心默读,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落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2.精读名句,交流体会。

  本环节针对学生标记出的词句、段落展开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体现出来的黄山云雾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

  如:“它时而如风平浪静的湖水,时而像波涛诡谲的大海,时而轻如丝绢,时而气冲霄汉”。

  可朗读体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语气的轻重缓急来体现云雾的变幻不定。

  可想象体会:让几名朗读好的同学倾情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把文字变成画面。

  可画画体会:用简笔画画出云海的“风平浪静”、“波涛诡谲”、“轻如丝绢”、“气冲霄汉”。

  可推敲词句体会:去掉原句中的四个“时而”可以吗,为什么?

  3.拓展体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见到云雾或者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感受。

  4.积累内化。摘抄自己认为好的名词佳句,积累下来。

  5.识记生字。

【《云海》教案】相关文章:

1.小雪花教案大班音乐教案

2.《炒青菜》教案中班教案

3.摩擦力教案初中教案

4.《孔繁森》教案

5.《雪》教案

6.《死水》教案

7.《画》教案

8.《坐井观天》教案

上一篇:中班安全教案 下一篇: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