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新奇的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等吃虫草的特性,对一些奇怪的植物产生兴趣。
2、在游戏中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特征。
3、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
2、多媒体图片:奇怪的植物——吃虫草。
3、幼儿用书第12页。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了解新奇植物——吃虫草的名称和特性,知道它们的样子。
2、活动难点: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愿意在游戏中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3、指导要点:通过故事引导、多媒体图片观察认知来了解吃虫草的样子和特性,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
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失踪的苍蝇》
提问:小虫子哪去了?(被吃虫草吃掉了)
2、运用多媒体图片逐一了解吃虫草的名称及特性,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1)认识吃虫草,说说吃虫草的本领。
提问:图中都有哪些吃虫草呢?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这些都是吃虫草,它们不声不响地长在野外,悄悄地吃掉很多令人讨厌的害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害虫呢?(引导幼儿说出苍蝇、蚊子等害虫的名字)
(2)观察吃虫草的'样子,猜猜它们是怎么吃掉虫子的。
请幼儿说说不同吃虫草的样子,提问:它们会怎么吃虫呢?
小结:能吃掉苍蝇的草叫捕蝇草。捕蝇草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周边还长着牙齿,像很多蝇索。苍蝇来了,叶子就会合拢起来,把它关在里面,然后把她消灭掉。猪笼草,椭圆形的大叶子下长着一个长口袋,虫子来了若掉进这个长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被猪笼草吃掉了。
3、幼儿分组翻看幼儿用书。(同伴之间轮流讲讲不同的吃虫草是怎样吃掉虫子的)
4、游戏:吃掉小虫子
(1)用肢体动作表现吃虫草的特征。
提问:刚刚我们看了这些吃虫草的图片,它们都是一样的吗?谁能用动作表现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的样子呢?
(2)幼儿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吃虫草(可以是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提醒幼儿吃虫草的动作是不一样的),一人扮演小虫子,在吃虫草里飞来飞去。当老师的音乐声一停,吃虫草立即捉住小虫,然后轮换角色游戏。
5、延伸活动:
世界上还有好多奇妙的植物,小朋友下次看图书,看电视发现了有趣的植物,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好吗?
活动反思: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及知识发展水平,在科学活动《奇怪的植物——吃虫草》中我所制定的目标不是很高,旨在激发兴趣,乐于参与,简单探究。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图片,通过故事引导、观察了解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的样子,并通过肌体动作表现帮助幼儿理解吃虫草吃掉虫子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提高了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参与游戏的快乐,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9,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复习数字6—8,正确观察比较数量的差异。
重点、难点:
感知9以内数量,正确观察比较数量的差异。
活动准备:
幼儿活动材料、铅笔、橡皮、小积木若干、保鲜袋若干(贴有数字)6—9数字卡片一套; 分别画有四种不同点心的卡片四张,每张卡片上均有九个点心;点心筐四只。教师作业纸一张。
活动过程:
一、 数点心。
1、逐条出示画有点心的卡片,请幼儿说出点心名称并点数。
2、这些点心都是九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3、出示数字9,幼儿认读。
4、9可以表示9个点心,还可以表示什么?
二、 包装点心。
1、 点心屋的营业员阿姨请小朋友帮忙把点心装进袋子里。(要求:袋子上是数字几,就装几个积木)。
2、 幼儿将各种点心分别按袋子上的数字逐一装进袋里,然后看看装得是否正确。
3、 老师随意得抽三包,集体进行检查。
三、 点心装筐。
1、点心装好了,要分开放到篮子里,瞧,这里有四个篮子,每个篮子上面都贴有数字,看一下数字娃娃是几?你的袋子上是几就装到几的.篮子里。
2、请个别幼儿示范,再集体将点心包放在相应的篮子里。
3、老师请四位家长当营业员,每人拿一个篮子,检查孩子是否放对。
四、 幼儿操作活动。
1、(出示教师作业纸)点心送好了,要请小朋友涂五角星了,我们一起看看吧!
2、教师对操作题进行讲解示范,幼儿进行集体操作(幼儿活动材料)。
3、做玩了以后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帮你检查一下。
中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小蝌蚪的爱护之情。
2、能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掌握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蝌蚪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掌握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
活动准备
1、饲养的小蝌蚪若干。
2、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ppt
3、小蝌蚪成长的操作图片4套。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物,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导入语: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歌曲进入活动室。
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到小河里来游泳了。小朋友请看,小河里是什么?
师:对,是小蝌蚪,小朋友请看,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幼儿观察放在活动室里的蝌蚪,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问:
1、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
2、什么颜色?
3、它生活在那里?
4、小蝌蚪吃什么?
5、是怎样游泳的?
请小朋友学一学小蝌蚪游泳的样子。
小结;小蝌蚪长着黑黑的大脑袋,细长的尾巴,圆圆的身体,生活在水中,吃水藻、水中的浮游生物、面包屑等。
二、观看PPT,探索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1、探索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问:小蝌蚪长大了变成谁呢?(青蛙)看:PPT2
青蛙妈妈长得什么样子?PPT3,头上有什么?披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露出什么颜色的肚皮?
小蝌蚪与青蛙有什么不同呢?(颜色、尾巴、腿、生活方式、游泳姿势)
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边放PPT边讲述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卵PPT3 ——蝌蚪PPT4———长后退ppt5 ——长出前腿PPT6——尾巴变短消失——青蛙PPT7。
象青蛙这样,及生活在水里,也生活在陆地上的小动物叫两栖动物。
2、引导幼儿排出蝌蚪变青蛙的生长顺序图。
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逐一出示,师打乱顺序,请幼儿贴在背景图上。
讲评幼儿的排图。
孩子们都排对了,看青蛙妈妈产下的卵——变成蝌蚪——先长出后退——再长出前腿——尾巴变短——成蛙(青蛙)——欣赏(变化过程PPT)
三、观看视频,模拟游戏,巩固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的认识。
玩法:师拿图片,幼儿做相应的动作。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状)蝌蚪(幼儿做蝌蚪游泳状)长出后退(幼儿伸一伸后退,蹬一蹬),长出前腿(伸出胳膊作游泳状),青蛙(双手叉开,做青蛙跳)。
听音乐玩一次游戏。
四、探讨青蛙的本领,激起幼儿保护青蛙和爱护小蝌蚪的美好情感。
青蛙有什么本领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师小结:青蛙不仅会唱歌,还会捉害虫,保护庄稼,所以我们不要捉小蝌蚪和青蛙,不让坏人伤害它。我们今天捉到的小蝌蚪也要送到小河里,让它长大变成青蛙。
五、活动延伸。
变成青蛙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听音乐《小青蛙找家》出活动室)。
中班科学教案4
设计思路:
为了让幼儿了解秋天的特点,我请家长在自然角投放了一些秋天的农作物,象花生、黄豆、绿豆、米等。许多家长为了方便就用各种各样漂亮的瓶子装着过来。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自然角进行观察时,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看着孩子的举动,本来想发火的我及时的调整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平时都是我在引导孩子观察自然角的,今天,我想看看孩子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果不其然,在这过程中,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了解豆子在瓶中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了却不能。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②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瓶子里的豆子如果装满了就没有声音了。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小结:豆子在没有装满时,能发出声音;装满时不能。(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旋转木马
2.玩具车、陀螺、筷子、积木、圆片、吸管、牙签、碗、杯子、毛巾、硬币等 。
活动过程
一、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猜谜引出风车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东西,
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你能猜出来它是什么吗?
2.幼儿探索操作
(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教师:除了风车能转,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吗?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
玩具车、陀螺、硬币、纸片、吸管呼拉圈。
它们能转吗?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交流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
教师: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小结:我们用嘴吹,用手转,有手推,想出了那么多转动的方法。
二、操作,探索
(引导幼儿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使其中的一样东西转起来。)
1.教师:今天我们班要开展一个“转转转”的展览会,你们能不能让这些东西转起来呢?
2.请大家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种东西能转动起来。
3.谁来说说你用了哪两样东西,是怎么玩的?
三、延伸活动
1.游戏“迷迷转”,引出身体的`转动。
“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停了我不转。”
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身体怎样了?”
(原来发现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动的,真神奇。)
2.那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会转动起来的?
中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常见的几种小动物的睡觉方式,马、狗、牛、猫头鹰、刺猬等,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交流并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睡觉方式。
3.感受动物睡觉方式的奇特有趣,对动物睡觉的方式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提前了解常见动物的名称、睡觉姿势等生活习性的相关经验。
2.故事课件《小猴学动物睡觉》、地垫若干。
活动过程:
1.交流分享已有经验,引出活动主题。
请幼儿交流自己的调查发现,说一说自己发现的常见动物睡觉姿势。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交流感知刺猬、狗、蛇等常见动物的不同睡觉方式。
(1)边播放课件图片边提问,了解不同姿势睡觉的动物。
提问:猴小弟来到了哪里?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还有哪些小动物像他们一样?
结合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
(2)提问:小猴们发现了动物们的不同睡觉姿势,它会怎样跟妈妈说?鼓励幼儿说出故事中动物的睡觉姿势。
小结:小动物们有的趴着睡,有的站着睡,有的团成球睡觉,还有的睁着眼睛睡,它们睡觉的方式各有不同,非常有趣。
3.创设情景,引导幼儿探究其它动物的一些特殊睡觉方式。
(1)出示森林图,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猜一猜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请幼儿先自由交流再个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
小结:蝙蝠倒挂着睡,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丹顶鹤单腿站着睡,乌龟把身体缩到壳里,松鼠把尾巴盖在身上等,动物睡觉方式千奇百怪,可真有趣。
4.游戏“小动物睡觉”,幼儿用动作表现动物不同的睡觉方式。
游戏玩法及要求:播放音乐,营造睡觉氛围,幼儿能跟随游戏情境做模仿动作,进一步体验感知动物睡觉的方式,并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睡觉的方式的兴趣。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交流,老师的讲解、分析了解多种动物的睡姿,并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巩固了对睡姿的了解,目标达成。
中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
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
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1.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
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中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0”,了解“0”的重要作用。
2、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的数量。
3、对生活中的“0”感兴趣,乐于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PPT课件;雪花片5块;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数字“0”。
1、师: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老师说数字,请你用你的小手准确的表示出来。
2、在桌子上摆出五块雪花片:桌子上有几块雪花片?
从5―0逐一递减,每次拿走一块,提问:桌子上现在有几块雪花片?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桌子上雪花片的数量?桌子上没有雪花片了,用什么数字宝宝来表示?
二、欣赏故事《“0”又回来了》,感知“0”在数字中的重要作用。
1、师:“0”既然是表示“没有了”,那能不能干脆不要这个“0”?为什么?
2、幼儿自主讨论,教师视情回应。
3、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引起幼儿探讨“0”的兴趣,了解“0”的作用。
4、提问:为什么大家要去找数字“0”呢?“0”到底有没有用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0”的作用,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0”?他表示什么意思?
2、根据幼儿的回答视情小结
3、分组自取温度计、尺子、弹簧秤等实物,门牌号、车牌号、电话号码、比分牌、球衣等图片,观察并说说“0”在哪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幼儿理解“0”在生活中的不同含义)。
4、小结:门牌、车牌、电话号码、球衣上的“0”都表示一个数字;温度计上的“0”读作零度,表示温度,也表示分界线,从“0”开始越往上温度越高(热),越往下温度越低(冷);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从“0”计量长度、高度等;球赛时比分牌上的“0”表示没有进球,0:0表示平局,0:1表示一方进了一个球。“0”的作用真大,“0”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义。
本活动的重点是认识数字“0”及其重要作用,知道“0”可以表示“没有”、可以表示起点,“0”和其他数字组成的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数量;难点是探索、感知“0”在生活中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附:故事“0”又回来了
在数字王国里,0一直想和其他数字宝宝做朋友,可大家觉得他表示什么也没有,是没用的,都瞧不起他,连最小的数字“1”页不愿意理他。
0来到商店前,看见一个空的价格牌就站了过去,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就变成了“0”,成了免费的,售货员马上把0轰走了,0很伤心,离开了数字王国。
0走了以后,数字王国可乱套了,大象伯伯用长鼻子卷来10只香蕉,1―9的数字宝宝使尽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还是写不出香蕉的数量。售货员找不到0,也犯愁了,原来鞋子的标价是10元的,现在变成1元了。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0也是很重要的,每个数字也都有自己的作用,少了谁都不行。于是,大家一起去把“0”请了回来。当0回到数字王国时,大家可开心了。我们又能写出10支香蕉了,又能准确的标出10元的价格了。原来,0和其他数字宝宝组合在一起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从此,大家再也不觉得0没有用了,他们和0成了好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9
设计意图:
转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风车的转动、陀螺的转动等。这些转动现象蕴含着许多科学奥秘,能够深探地吸引幼儿,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神奇的扇子”是我们中班主题活动“转动的世界”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幼儿通过转动扇子,让原本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一个面上,探究的是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是指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时,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0.1~0.4秒左右。视觉暂留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中班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只能发现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复杂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并不出现“视觉暂留”的概念,也不追问为什么,而是让幼儿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操作,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并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预设的活动目标是: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为达成这个目标,活动设置了三大环节。首先,运用任务前置的方式,让幼儿转动扇子,探究、发现视觉暂留这一有趣的现象;接着,让幼儿每人选择图案装饰一把扇子,继续体验由视觉暂留现象带来的有趣的画面变化,并发现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的不同位置,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进而帮助幼儿梳理图案组合的合理性及其位置安排,提升幼儿的原有认知。最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游戏任务,让幼儿在扇子上增加图案,并观察扇子转动时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目标:
1.初步感知视觉暂留现象,探索扇子转动时扇子两面不同位置的图案与所形成的有趣画面之间的关系。
2.喜欢操作,并用语言大胆表达对图案变化的发现与感受。
准备:
一面为鸟笼图案,一面为小鸟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没有图案的扇子人手一把;各类相关图片(鱼缸、鱼;鸟笼、鸟;刺猬、苹果;青蛙、荷叶;鲜花、蝴蝶等)若干;固体胶人手一份。
过程:
一、探究、发现视觉暂留现象
l.出示扇子,引出话题。
师(出示扇子):我这里有一把扇子,两面有不同的图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师:扇子的一面画着鸟笼,另一面画着小鸟,小鸟不在鸟笼里。
师:现在我想看到小鸟飞进笼子里,让两幅画看起来像一幅画,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自主表达。)
幼:转转就可以了。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在“苹果乐园”玩过。
师:你还能记得以前玩过的东西,给你点个赞!
幼:我从爸爸给我买的书上看到,转一转就可以了。
师:书上能找到答案,真厉害。还可以有什么好办法?
幼:把一面上的图撕下来,贴到另一面上。
师:如果不能撕,你有其他好方法吗?
幼:扇一扇也可以。
算:哦,你是这么想的。等一会儿你可以试一试,看看用扇一扇的办法能不能让小鸟飞进笼子里。
幼:蚂咪蚂咪哄。
师:你想到了用念咒语的方法,是从故事里听到的吧?
师(小结):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接下来,就请你们去玩一玩。看一看。请你们每人拿一把扇子,试一试让小鸟飞进鸟笼里。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方法与结果。
3.交流、分享,梳理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办法?看到了什么?
幼:我拿扇子扇一扇,没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
师:那你试过别的方法了吗?
幼:我看到小鸟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幼:我是转转转的,扇子转起来,小鸟就飞进鸟笼里去了。
师:你来试试看,其他小朋友仔细看。(一幼儿演示。)
师:大家看到了吗?小鸟有没有飞进鸟笼里?
师:谁是跟他一样转的?你的小鸟也飞进笼子里了吗?
师:哦,XX,XX小朋友转的时侯,小鸟没有飞进笼子里,请你再转一次看看。(请没有探索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
师:XX小朋友的小鸟这次还是没有飞进笼子里。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帮忙。
幼:他转得太慢了,要转得快—点。
师:好,那我们请XX转得快一点试试看。(该幼儿再次尝试。)
师:转得快一点,小鸟果真飞进笼子里了。让我们给XX鼓鼓掌。
师(小结):原来快速转动就可以让分别在扇子两面的图案看起来好像在—起了。真有趣!
4.比较图案位置,再次感受视觉暂留现象。
(教师把三只小鸟贴在扇子的一面。位置对应于另一面的鸟笼图案的上方、中间、下方,然后转动扇子。)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小鸟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转动扇子,你们看看小鸟是不是都飞进鸟笼里了?
幼:一只飞进笼子里了,有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
师:哪两只没有飞进笼子里呢?它们分别在笼子的哪里?我现在再试一次,你们仔细看看。
师:你看见小鸟在哪里?
师:哦,一只飞进了笼子里,一只在笼子的上面,一只在笼子的下面。
师(小结):小鸟在不同的位置,当扇子转起来时,它们各自在鸟笼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在笼子里面,有的在笼子上面,也有的在笼子下面,但它们都和笼子在同一面上。真神奇!
二、尝试装饰不同画面的扇子,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干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1.明确任务。
师(出示蜜蜂、花、蝴蝶,大树、小草、刺猾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如果让你来做小小魔术师,设计、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你想怎么做?如果规定选两张图片,你会选哪两张?你想在扇子转起来时看到怎样有趣的画面?(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幼:我想选女孩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女孩可能会戴上蝴蝶结。
师:这个想法真好,待会儿可以试一试。
幼:我想让小鱼游到帽子里。
师:这个想法很有趣。
幼:我想选刺猬和蜜蜂。
师:那你想一想扇子转起来时,有可能会看到怎样有趣的研。
幼:我想选男孩和眼镜。
师:哦,本来男孩没有眼镜,结果扇子一转,男孩就戴上眼镜了。真神奇!
师:特会儿去试试。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阽出这样的效果呢?
师:每组桌上都有图片,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两张,装饰一把神奇的扇子。然后转一转,看一看会不会出现你想要的画面。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扇子转动后产生的神奇效果。
3.分享操作过程和发现,提升经验。
(幼儿将贴好图案的扇子展示在架子上。)
师:你用了什么图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了什么?
幼:我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我看到蝴蝶飞到花的中间了。(该幼儿演示。)
师:你刚才也是这么想的吗?实现自己的想法了。真棒!
幼:我也用了小花和蝴蝶,扇子转起来时,蝴蝶飞到花的上面了。
师:哦,他们两个人都是用了小花和蝴蝶,为什么扇子转起来时,看到的图案不一样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他们两个人贴的.小花和蝴蝶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展示两把扇子正面背面的图案。)
幼:一个蝴蝶在上面,一个蝴蝶在下面一点。
师:两张一样的图由于贴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起来时看到的画面也会不同,但它们都在—个画面上了,是吗?
幼:我选了桌子和蝴蝶结,扇子转起来时,蝴蝶结跟桌子在一个画面上,这样桌子就更漂亮了。
妨:我用了刺猬和蜜蜂,它们是好朋友。扇子转起来时,蜜蜂在刺猬上面飞。
幼:我想让项链戴到女孩脖子上。可是扇子转起来时,项链到头上去了。
师:哦,这可怎么办呀?谁有好办法?
幼:可以把项链移下来一点。
师:哦,请做的人用小朋友想的办法再试试看。(幼儿恪正并再次转动。)成功了没有?(成功了。)
师:还有谁也遇到困难,想做而没有做成功的?
妨:我想让蜜蜂和蜜蜂在一起飞,结果两只蜜蜂叠在一起了。
师:这也是—个问题。谁有好办法?
幼:把一只蜜蜂往上或庄下移—点。
师(小结):你们做的扇子转起来时,两个图案好像都在一个面上了。真棒!如果有的扇子转起来出现的画面跟你们原来设想的不一样,可以改一改。
师:有哪些小朋友做的扇子转起来时画面和自己想的不样?现在,请你们再去想办法调整一下。仔细想一想:图案的位置怎么调整,是向上、向下移动,还是向左、向右移动?
4.幼儿调整自己扇子上图案的位置,再次探索不同扇面的图案组合在扇子转动时形成的有趣变化。
师(小结):不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画面;同样的图案,放在扇面上的位置不同,转动时看到的画面也不同。
三、延伸活动:组合更多图案,进一步探索视觉暂留现象的神奇和有趣
师:我这里还有许多图案,待会儿我把它们放到科学区,请你们有空再去做神奇的扇子,可以贴3个4个甚至更多图案,然后转一转,看看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的:
1、提高数概念。
2、1——5数量对应学习。
活动重点:了解1——5数量对应关系。
活动难点:让幼儿掌握1——5数量的对应。
活动准备:背景音乐、各种小动物、数字卡、大树、搭建材料等。
活动过程:
一、感官游戏:手指谣:《猴子荡秋千》
5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4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3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2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1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go go go
二、数学心智:
播放轻音乐,以故事的形式开启幼儿的数学心智。
1、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有好多好多大树,其中有一棵结满了果子,小朋友看一看这是棵什么树?(苹果树),那谁能说一说有几颗苹果树?(一棵)用数字几来表示?(数字1)
2、这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有红的成熟的了,就从果树上落了下来,谁知道有几个苹果成熟了、落下来了?(2个)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数字2)
3、秋天就是个丰收的季节,不但苹果成熟了,大树下还长出了好多又大又红的萝卜,谁能说一说长了几个红萝卜?(3个)用数字几表示?(数字3)
4、熟透的苹果和红萝卜可香了,引来了好多小蜻蜓,谁知道飞来了几只小蜻蜓?(4只)用数字几表示?(数字4)
5、有好多小动物闻着苹果和红萝卜的香味也跑来了,谁能说说有几个小动物来了?(5个)都有谁?用数字几表示?(数字5)
6、老师总结数量对应关系:
a、1棵树用数字1表示。问:1棵树用几表示?
b、两个苹果用数字2表示。问:两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
c、3个萝卜用3表示。问:3个萝卜用几表示?
d、4只蜻蜓用4表示。问:4只蜻蜓用几表示?
e、5只小动物用5表示。问:5只小动物用几表示?
三、游戏:建房子
小动物们太喜欢这片森林了,有果树、还有红萝卜,于是它们决定在这里搭建一座小房子,一同在这里快乐生活,小熊(1)开来了车,里面装了好多建筑材料,小羊(2)扛来了木头,小马(3)背来了板子,小兔(4)带来了砖头,小猫(5)叼来了管子,大家一起齐心合力,不一会儿房子就搭好了,它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你们看它们现在又围坐在一起玩起了“抽数字学小动物的叫声”以及“手指操”的游戏。
附:手指操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手指点点点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手指剪剪剪。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手指弯弯弯。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手指插插插。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手指开了花。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大拇指是兄弟,见面点点头。
小拇指是姐妹,见面拉拉勾。
食指、中指、无名指,
样样事情离不了,
我们都是好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活动过程: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教学反思:
多元整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活动的内容我们也把学习活动的内容于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有机整合,把孩子对昆虫积累的经验和对体育运动有那些等方面经验的收集进行有机整合,使孩子对两个不同的内容出发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活动目标也是有机整合,在活动中,把对昆虫特征的感知与不同运动的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孩子在思索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观察昆虫的特征,还要寻求不同运动的玩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更能适合这个昆虫参加比赛。还有组织形式的有机整合,活动中通过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有效运动,使得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表现得欲望,使得孩子的一有经验在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梳理、提升得到全面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12
设计背景
班上放着一把纸做的小伞,几个好奇的孩子站在桌子旁看桌上的那把小伞,就伞的作用和材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看孩子对伞兴趣这么高,我班进行了一节与伞的材质有关的课程。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2、了解伞的质地与防水性。
3、了解伞的不同作用及其生活中对人类的作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1、伞在遇到水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能够清楚不同的伞有不同的作用。
3、学会填写记录表。
活动准备
1、各种材质的伞(布,塑料,纸,油纸)
2、制作伞面的材料(普通纸,玻璃纸,塑料布,蜡纸)
3、伞的记录观察表,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察一个实验:“伞面会不会湿?”
——出示塑料伞,纸伞,布伞,油纸伞。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材质的伞并且用手去感觉不同材质的.伞面布。
——在记录表上找出相对名称的伞栏,并且能够在怕水的伞栏打钩。
——请幼儿猜猜:将水直接洒在伞面上,伞面会不会湿?水到伞面之后不同材质的伞会有伞面样的反应?
——鼓励幼儿在观察表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
二、请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做做这个实验,并且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试验。
——请幼儿将水直接淋到塑料伞,纸伞,布伞,油纸伞的伞面上,甩一甩伞,摸摸看伞面有没有湿。
——实验后,和幼儿共同讨论哪些伞会渗水,哪些伞不会渗水。水洒到不同材质的伞面上的时候,伞面都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把伞撑在教师的一个角落,观察哪把伞容易干,哪把伞不会干,需要多久才会干?要求幼儿学会等待并且认真观察记录。
——在观察记录表上记下实验结果。
三、让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怕水的伞分类结果。
——与实验前的记录进行比较,说说到底哪些伞会渗水,哪些伞布会渗水。
——请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伞会渗水,而有些伞不会。
——通过比较使幼儿更加明确不同的伞有不同的用途。
——教师带领幼儿对试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用的伞可以有不同的用途。
——幼儿自由讨论哪些伞怕水,哪些伞不怕水,仔细观察。
教学反思
1、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到不同的伞对吸水性的不同。
2、幼儿在实验中,体会到伞是用不同的材质制作成的。
3、在活动中应该多准备幼儿可以实验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课程中都能参与,从而更好的了解结果。
4、记录表应该用不同材质的伞面为标头。
5、幼儿在记录的时候,应该注重孩子记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中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发现人的声音是不同的。乐意尝试让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2、能运用积极的情绪参与活动。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倾听人声,比较声音不同
1、倾听幼儿身边不同的声音,说说他们声音的不同。
小结:原来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的`音量大些,有的小些,有的粗些,有些细些、有的语速快些有的语速慢些。
大胆尝试,变化不同的声音
1、讨论并尝试:(某某老师我爱你)
二、关键性提问:你能变出不一样的声音吗?
追问:(你能变出几种不一样的声音?你是用什么方法变的?)
2、挑战度升级:根据出示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变声。
三、角色变声
1、出示动物角色能根据外形特性故事情节进行变声。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以孩子们多变的嗓音为探究材料的科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探究过程快乐。
1、快乐的游戏情境。
以幕后打招呼的游戏导入活动,先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粗细,进而探究声音的其他简单变化,再到技术加艺术化的口技尝试,让幼儿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
2、快乐的交流表演。
教师没有泛泛地讲解声音有多少种变化,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地交流一句话来体现他们探究的声音变化的过程:声音变粗变细、变快变慢、变高变低亦或是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在模仿口技表演环节,幼儿很主动地要求表演,技能上无可厚非是欠缺的,但表演的范儿还是十足的,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口技演员,纷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经验提升无痕。
1、无痕解决重难点
幼儿如何能合理有序地将自己探究的声音变化的方式尽数来交流与表现呢,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记录表,尝试让幼儿自己做记录,这样便于记录者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思考过程,同时也能让其他幼儿参与其中来提出问题;幼儿是否能运用各种方式来变化声音呢,我设计了看标记演唱《小兔乖乖》的歌曲,演唱有三遍,这三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类方法的运用,使难点易化,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提升经验。
2、无痕提升再拓展
科学集体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组口技大师表演的声音与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2、促进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发展。
3、通过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各种器官的功能。
活动准备
百宝箱一个,铃鼓、大鼓、小鼓等其他乐器,苹果、酱油、醋、牛奶、橙子、巧克力以及酸甜苦辣调味料,矿泉水瓶、皮球、杯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和幼儿玩《小手拍一拍》的游戏,边念儿歌边用手指相应的'五官。
二、快乐游戏。
1、听一听。
(1)教师依次敲打乐器,并告诉幼儿乐器的名称,让幼儿先将声音和乐器对上号。教师躲在黑板后敲击某一个乐器,请幼儿猜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教师给一个幼儿戴上眼罩,请其中一名同学说话,请戴眼罩的幼儿猜猜是谁在说话?
(3)教师模仿动物的声音,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猜猜是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2、闻一闻。
教师准备:酒、醋、苹果、酱油、饼干等食物。
——请幼儿上来戴上眼罩,教师把调料放到幼儿的鼻子前让他们闻一闻,幼儿闻到就要说出来,在座的幼儿来帮助他验证,说对了给予奖励。
3、摸一摸。
教师准备百宝箱,把一些玩具、积木、乒乓球、海绵等放入纸箱,请幼儿上来把手放进去摸一摸并说出来。然后取出验证,说对了给予奖励。
4、尝一尝。
教师准备:橙汁、盐水、可乐等各一杯。
(1)请幼儿戴眼罩,并尝一尝,说出是什么。
(2)请一个幼儿上来尝一口其中的一种液体,并做相应的表情,请其他幼儿来猜猜,他尝到的是什么?
三、交流分享。
——请幼儿说说最喜欢哪个感官游戏,为什么?
——请幼儿说说哪种游戏最难猜,为什么?
——请幼儿说说对于游戏的材料和玩法有什么改进意见。
活动应变
1、可以将本次集体活动变成分组活动。
2、由于活动材料较多,最好发动家长幼儿一起帮忙收集。
活动延伸
盲人摸象的游戏:教师可以和幼儿玩盲人摸象的游戏,教师戴上眼罩,来摸一个幼儿,教师要尽快说出该幼儿的名字。说对的话,换该幼儿戴眼罩,游戏继续。
区角活动
益智区:把摸一摸、听一听的游戏材料放入区域,让幼儿自主进行游戏。
环境创设
张贴家长和幼儿玩感官游戏的相片。
家园同步
请家长参照幼儿用书第10—11页,和幼儿一起进行感官游戏,同时,鼓励家长发明更多有趣的感官游戏,将材料和玩法带回幼儿园分享。
随机教育
1、引导幼儿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感受它们的美。
2、引导幼儿听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配音,感受声音的魅力。
相关链接
家长可以上网了解更多亲子游戏,支持幼儿从玩中学,玩中成长。
中班科学教案15
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陛。
2.尝试利用磁铁的特性,通过控制条形磁铁让磁铁小车动起来。
3.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玩磁铁小车时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准备:
1.将两根短吸管粘贴在一块条形磁铁上,分别将两组车轮其中一边的轮胎卸下,将连接轮胎的铁丝穿过吸管后,再将卸下的轮胎重新装好,制作成磁铁小车。
2.条形磁铁若干,装在筐中。
3.白纸、彩色笔。
玩法说明:
幼儿不用手触碰磁铁小车,尝试用条形磁铁控制磁铁小车前行或倒退。
指导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这里有一种魔法棒(条形磁铁),不碰到小车就能让小车动起来,你们想试一试吗?”
2.观察幼儿的.探索方法。如,幼儿将条形磁铁与磁铁小车吸在一起,使小车动起来。,如果幼儿长时间只停留于这种玩法,可引导幼儿再试一试其他方法,尝试不接触就驱动的“魔法”。又如,当幼儿发现条形磁铁一靠近小车就动的现象时,可鼓励幼儿改变磁铁移动速度,观察小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再如,一名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两辆小车前后排列时,移动其中一辆小车,另一辆小车也会跟着移动。只要是围绕磁铁特性的探索,教师不必干预,应允许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方式。
3.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帮助幼儿用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画纸上。
4.引导幼儿手持记录单与同伴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延伸活动:
在大型纸盒内用即时贴贴出马路、停车场的标志线等,鼓励幼儿用“魔法棒”控制车的行驶方向,将车停进车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7
中班科学教案10-0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6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5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