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习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习生物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学习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习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习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习: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习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教学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预习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习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习答案:1 2 3.D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习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平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插进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习感悟: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07-0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2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11-09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05-17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1-1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计划07-3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15篇10-08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2-04
七年级上册《散步》的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