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用x,y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
1.根据两个长方形的边长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3.小结:长方形的一条边的长随着邻边长的增长而减少,在变化过程中,面积24cm2的长方形的相邻两边长的积都是24。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长的积都不相等,但他们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表,你从表中发现什么?
自行车大巴车小轿车速度/(千米/时)106080时间/时1221。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
(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
(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3、总结。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买苹果的总钱数一定,苹果的单价与数量成反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5)铺地面积一定,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
2.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如下。
已读的页数1234……剩下的页数797877……
提问:已读页数和剩下页数能不能成反比例?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数/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3)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吗?
4.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结
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们就说两个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乐乐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乐乐的年龄/岁67891011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乐乐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4)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想的?与同伴交流。
4、分别举一个成正比例和一个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说说。
活动三: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活动,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写出你的想法。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这个比例中x是多少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自己动脑写出想法。
(2)小组交流。
2、师:哪个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想法。
板书: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
3、总结:
师: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项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对,先写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数的值。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解比例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两个内项是0。4和0。3,两个外项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项是4,第二项是8,第三项是x,第四项是10。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求实际距离》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把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
2、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通过运用知识解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谈学校的体育达标情况。
出示;体育达标率为99.7%
从这个条件,你能知道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揭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二、 教学新课
(一)求分率
1、出示学校体育达标情况:优秀650人,良好400人,合格250人。
2、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那些不同的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
3、同桌合作,讨论完成。
4、反馈
(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例如:优秀率?650(650+400+250)=5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百)分之几?
例如:优秀比良好人数多几分之几?(650-400)400=5/8
(二)求单位1或求分率所对应的量
1、把问题当成条件,根据条件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优秀650人,良好400人,合格250人,总人数1300人,优秀率50%,优秀比良好人数多5/8。
2、小组合作完成
3、反馈,并解答,想想有没有另外方法可以解答。
①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1300人,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是多少人?
130050%=650(人)(说说你的揭题思路)
②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率为50%,优秀人数为650人,全校有多少人?
65050%=1300(人)
③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优秀人数650人,比良好人数多5/8,良好人数有多少人?
650(1+5/8)=400(人)(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④ 在体育达标中,我校良好人数400人,优秀人数比良好人数多5/8,优秀人数多少人?
400(1+5/8)=650人
4、观察这些应用题,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①有共同的数量关系 单位1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②单位1已知或未知
5、你认为在解这类应用题是要注意什么?
6、师小结:找准单位1的量,根据已知与未知判断方法。列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练习
1、对比练习
① 学校运动队有30名男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1/6,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301/6=5人 (说说另外的方法)
② 学校运动队有25名女队员,女队员比男队员少1/6,女队员比男队员少多少人? 25(1-1/6)-25=5(人) (说说另外的方法)
通过练习,你想说什么?(看清单位1,找准关系。)
2、一题多解
陈老师看一本200页的故事书,前5天看了1/4,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可以看完?
你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先独立完成,不能解答时与同桌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反馈、交流
师总结:在解答时可以不用具体数量,直接用分率求,也可以用具体数量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用分率求比较简单。
3、专题研究
某种股票进期走势如下
日期
13日
14日
15日
16日
涨跌
+5%
+5%
-5%
-5%
某股民用10000元炒该股,你认为该股民从13日购入到16日为止是亏还是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说说你的想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 西——W 南——S 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 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1,这两个数不是互为倒数。
5.思考:1的倒数是几?为什么?0有倒数吗?为什么?
板书: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二)求一个数的倒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数的意义,也能正确地判断出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1.出示前面的投影,找特点。
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结果同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一规律,你们试着做一做下面的题。
学生说老师板书:
3.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谁来给同学们汇报一下?(2~3名)
板书:求一个数( )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问:老师为什么要空出一些地方?
生:0除外。
问: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板书:0除外。)
问:你们现在知道一上课时,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了吗?奥秘在哪儿?你们已经知道了方法。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写出它的倒数吗?比一比看。
4.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5的倒数是怎么想的?
问:2的倒数是几? 10的倒数呢?怎样又对又快地写出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呢?
5.写出1.5的倒数,怎样做?
(三)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检验一个我们这节课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
(四)巩固练习
1.投影。
问:怎么填得这么快,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问:①谁能回答?
②你根据什么填的?
③为什么根据倒数的意义填?
看下一组题:
问:怎么填?根据什么?与(2)有什么不同?
师:所以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符号,千万不能出审题错误。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课本24页第2题做在书上,用线连接,投影订正。)
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
投影出示: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2.5和0.4互为倒数。 ()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5和0.4乘积是1,所以是对的。
(3)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问:错在哪里?
问:错在何处?
问:这道题错在哪了?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道题是3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错了。
4.游戏。
每个组第一个同学手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都有6个数字。每人写一个数的倒数,写完后传给你后面的同学。如果后面同学发现前面的题做错了,你可以改,再做下一题再向后传。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后迅速把小黑板拿到前面来。哪一组又对又快做完,哪一组就是优胜。
评比表扬优胜,找出谁给前面的同学改了错。
(五)作业
课本24页第3,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的设计思想首先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一上课就采取了师生比赛填空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他们迫切地想听完这节课,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课的最后,又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设计练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自己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20xx元的 10%
超过20xx元~5000元的 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很快地直接说出 4125的商?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4125=(414)(254)=164100=16.4)
(3)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2)通分练习:
(3)我们进行约分和通分根据的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
3.求比值的练习。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1)创设情境。
2∶4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写成2∶4=24,再想想,2∶4等于4∶8吗?你是怎么想的?(2∶4=24=(22)∶(42)=48=4∶8)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①小组讨论:看看上面的两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这几个重点的关键词语。
(3)出示课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引出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
例 一年级有学生45人,二年级有学生40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是45∶40,有的同学把45∶40化简成9∶8。
讨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写成45∶40好呢,还是写成9∶8好?(写成9∶8能使数量间的关系更加简明。)
(2)解释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例1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这是一个整数比,但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请你在练习本上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
18)这里为什么要同乘以18?(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都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概括: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为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把1.25∶2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讨论: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④小结;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第一步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4)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①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填表之后用投影进行订正。
讨论:由于化简比的方法和求比值的方法可以通用,再加上两种计算的结果在形式上有时是一致的,如8∶12,化简比和求比值的结果都
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第57页的做一做。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2.完成第59页第6题。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有一种喷气式飞机每秒最快飞行578米,写出这种飞机最快的速度同声音速度的比,并化简。
578∶340=17∶10
3.填空:(口答)
(1)85∶51=(85( ))∶(51( ))=5∶3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第58页第5题,第59页第7,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习准备中,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启发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还深深地受到了事物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例1的3道小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情况化成最简整数比的方法:(1)是整数比,一般要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是分数比,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化简;(3)是小数比,第一步应用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位数的方法化成整数,再化简。
最后巩固练习中的第3题是提高题,要求学生说一说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习题,学生能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通过学生试做例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的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投影,看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67=42
( )( )=( )
( )( )=( )
问: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板书: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板书课题)
首先研究分数除法的意义。(板书:意义)
(二)新授教学
1.分数除法的`意义。
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投影出示)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人一共吃几块月饼?
问:谁会列式计算?
问:你是怎么想的?
(2)两块半月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月饼?
问:怎样列式计算呢?
问:没有学过分数除法,得数怎么得来的?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分给几个人?
问:谁会列式计算?
问:为什么这样列式,怎样算出的得数?
观察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生:后两道除法是根据第一道乘法变化而来的,被除数相当于乘法中的积,除数是乘法中的一个因数,商是乘法中的另一个因数。
板书: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问:与整数除法对比一下,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定2~3名学生说。
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书上是怎么说的?打开书第30页看下面几行字,边读边画出来。
做一做:(同学们做在书上。投影订正。)
根据下面的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得数。
问:你根据什么写出得数的?
师:分数除法中的商可以根据与它有关的乘法得出。但是不能每道除法都这么做,下面我们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板书:法则)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为什么这样列式?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生:把1米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6份。
(3)4人一组讨论:怎样计算出每段长多少米呢?试说一说算理。
师:有道理,结果也正确,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这种方法也有道理,分数除以整数到底哪种方法好呢?同学们任选一种方法做下面一题。
学生做完后提问:你们用的哪种方法?有用第一种方法的吗?为什么不用?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第二种方法是可以的。
(4)观察第二种方法,看哪儿没变,哪儿变了?是怎么变的?
生: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5)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板书:分数除以整数(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想:为什么要空几个字的地方?为什么要加0除外三个字?(补充板书:0除外)
问:谁再来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同桌互相说一说。要真正理解。
计算法则是否会用呢?我们来自测一下。
投影做一做,学生做在书上,投影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投影)
2.判断下面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
(2)题为什么对?举错的说说你的想法?1的倒数是几?
(3)错在被除数变倒数了,而除数没有变。问:这道怎么改?
(4)错在除号没有变成乘号。怎么改?
(5)错在除数没有变成倒数。怎么改?
去计算。)
师:同学们审题非常认真,判断力很强。我们做题时就不应该出现上面的错误了。
下面我们计算几道题,看谁能正确运用计算法则。
3.计算:
4.想一想:如果a是一个自然数,
(3)用一个数检验上面的结果是否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课本32页第3,4,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出示一组整数乘除法的复习题,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然后通过书中一组分数乘除法题,让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再与整数一组题比较,发现道理完全一样,从而很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讨论试做例1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路,老师都加以肯定,然后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计算。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7 ×2 5/8 ×1 1/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问题
红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
(2)绿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
10÷5×2=4(朵)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来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
计算10×2/5可以先约分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
计算10×2/5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
(4)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
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
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
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 )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 )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 )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 )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 ]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 ]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 ]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4)如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240cm2,ABCD是正方形,并且BC是CE的2倍,那么阴影部分面积的求法是[ ]
A.2404
B.2403
C.2405
(5)如图,阴影部分的环宽恰好等于较小圆的半径,阴影部分面积是较大圆的` [ ]
3.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图中单位:cm)
(2)求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图中单位:m)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习基本平面形的面积公式和公式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小学阶段所学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并通过基本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在综合练习中,出了一些稍难题,以使学生有所提高,并通过选择题中的(3),使学生明白,梯形面积公式可以表示小学阶段所有面积公式,从而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另外,通过动手操作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面积公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1。
2.出示第88页的复习题。
(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
1.出示例6。
千克?
2.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
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成8份,吃了的占其中的5份。)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口述:
解 设买来大米x千克。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数量关系相同。)
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4.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 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1)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1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由于新旧知识联系很密,因此本节课在教案设计上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和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确方向和距离的教学,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通过方向和距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甚至终身学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起冲突,引出新知
1.复习方位图,出示一个方位,让学生说一说方向,同时进行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和南偏西的教学;
2.谈话: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呢?多请几位学生来说,当两位学生回答的方向一致时,我们可以提问:他们两人的家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那们他俩的家在同一地方吗,住在一块吗?既然方向相同,那么为何又不住在一块呢?(因为他俩的家距离学校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3.谈话:如果有两位学生他们的家他们跟学校相距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位这两位学生就一定在同一位置吗?(不一定,因为他们的相对于学校来说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4.导入新课: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们知道,光有方向和距离是不能确定位置的,只有通时具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备确定物体的位置。
【设计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唤发学习激情,自然引发矛盾,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为后面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破解冲突,形成技能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轮船大海中航行
(1)谈话:轮船在大海中航行,除了它本身自带的导航系统以外,经常用到的就是灯塔。
下面我们来观察图中的灯塔1和灯塔2分别在轮船的什么方向。(灯塔1在北偏东方向,灯塔2在北偏西方向)
(2)在图中标出临时灯塔A(也标出北偏东方向,但与灯塔1偏离角度不同),我们能说灯塔1和灯塔A两处灯塔方向一致吗?我们怎么才能准备描述灯塔1的方向呢?
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小结:应该通过一定的度数配合原来的方向来描述灯塔1的位置,会更加精确。
(3)动手操作:让学生量出灯塔1偏离正北的度数(30度),归纳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上。
(4)谈话指出:灯塔1所在的方向是北偏东30度,这一条线上的点都在这个方向上,那么那个点的位置是灯塔1的位置呢?要想准备描述它的位置还要知道什么呢?(距离)
(5)提问:要想知道轮船与灯塔1的距离,还要知道什么样的条件?(比例尺)
(6)教师出示比例尺,让学生根据比例尺,量一量算一算,轮船跟灯塔1的实际距离(可以指名板演)
(7)提问:准备方向和距离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描述灯塔的位置呢?(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
(8)根据刚才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出灯塔2的准确方向和距离,并进行描述。(板演,交流)
【设计思路】在新知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索中,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认识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乐趣,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降低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教学难度。
三、巩固新知、掌握技能、形成技巧
1.在灯塔1和灯塔2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巩固,可以出示灯塔3(南偏西),灯塔4(南偏东),分别让学生进行练习(可以男女生分组进行)
2.练习十二的第1题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说说自已是如何操作计算的)
四、小结全课、自我评价、形成网络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说说本节课的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设计小结】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画图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同时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强化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获得数学的素养。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税率》11-20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3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07-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3-24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03-2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