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

时间:2024-10-30 14:48: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多重》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多重》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1

  设计说明

  “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让学生在看图、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适用于质量较重的物体。

  2.注重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认识“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40名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同时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丰富学生对“吨”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吨”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的有关吨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图讲故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象在干什么?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

  (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并讲述故事情节)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对“吨”这个质量单位有了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2.导入:“吨”究竟是多大的质量单位呢?1吨有多重?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1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用小象称重这一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认识“吨”

  1.掂一掂,想一想。

  将准备好的重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请学生说说体会。

  师:重1千克的物品在我们手上已经感觉沉甸甸的了,你们知道1吨里面有多少个1千克吗?

  课件出示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

  请学生想象1000个1千克有多重。

  2.看一看。

  (1)师:我们班有40人,每人约重25千克,现在请同学们站在一起,互相看一看,我们这么多人的体重加在一起大约是1吨。

  (学生站在一起体会1吨有多重)

  (2)课件出示图片:

  师: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每张图片的意思,并明确物体质量很大的时候需要用“吨”作单位)

  3.说一说。

  (1)出示教材中的实例,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桥梁承重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1吨)]

  (2)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吨”。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读给全班同学听)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增加学生对“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4.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47页下面的例题,请学生先理解题意,再与同伴说一说,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一卡车货物重3吨;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头牛重250千克)

《有多重》教案2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有多重》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有多重》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邮局包裹的称重方式。

  2、了解重量的概念。

  3、学习使用秤。

  活动准备:

  1、电子秤、普通秤、体重秤、天平秤和其他秤。

  2、信件、包裹、几只玩具熊(或雪花片等)。

  活动过程:

  1、准备大小不同的包裹及一堆信件,问幼儿:“这些包裹大小不一,怎么知道每件有多重呢?”“去邮局参观时,邮局的人怎么做呢?”

  2、自由谈论,并将幼儿的想法记在白板上,还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所说的方法。

  1、当听完幼儿的答案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天平,请幼儿操作,让包裹与熊“坐跷跷板”,看看需要几只熊才能保持平衡。

  2、用表格记录每一个包裹的重量,然后作比较,如:

  红包裹

  4只熊

  绿包裹

  2只熊

  黑包裹

  3只熊

  3、等幼儿熟悉天平的操作之后,再拿出市场上用的秤,让幼儿拿不同的包裹称称看,观察指针的.变化,并请教师帮忙读刻度、做记录。

  4、比较哪一个包裹最重。

  5、将秤移至科学区,并增加其它的秤,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秤试试看,称的结果会如何。

  6、请幼儿交流称包裹的心得。

《有多重》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克、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吨的认识,千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吨的简单应用。这些内容安排在“1吨有多重”这个情境活动之中。教材结合“有多重”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千克和1吨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他们对质量和重量的最初经验是来自于他们对轻重的感觉,当物品在他们的手中有压着他们的手落向地面的趋势或者很难抬起时,他们就会体会到重量。他们逐渐就会执意到一些词汇:重、轻、更重、更轻、最重、最轻。这些远远早于学习衡量重量的时间,即便这样,这些概念仍然不像长度和大小那样直观,而且也不会出现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中对轻与重的概念加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达到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我们认识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请根据实际填出适当的质量单位。课件演示一个苹果200(),一箱苹果重15()。

  2、出示课件,你能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猜一猜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有多重吗?(板书:3000千克)

  3、出示课件,猜一猜世界上最大的蓝鲸有多重?(板书:最大的蓝鲸有190000千克,它的舌头有3000千克)

  4、这么重的物体,看来用千克做单位不是很方便,你知道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教师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有多重,通常用“吨”做单位。(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带领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并且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表象,为下面深入感受和体验1吨的重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初步认识吨

  教师提问:关于吨,同学们了解些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

  提问:200袋面粉重多少吨?你是怎样知道的?

  3、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再在班级内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知、表象和体验,通过估算和计算生活中物品,小动物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4、充分感知1吨有多重。

  (1)每组一桶20千克纯净水,学生轮流搬,感受其重量。

  (2)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搬纯净水的感受。

  (3)计算:一桶纯净水20千克,多少桶是1吨。

  (4)想象:如果把50桶纯净水让你一次搬起,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设计意图: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吨”是一个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概念,如果只用语言来叙述是很空洞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这里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搬一搬20千克的纯净水获得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充分感知想象1吨的重量。

  (5)猜猜老师的体重,算一算几个老师的体重是1吨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到过用“吨”做单位的呢?”

  说说下面图中的牌子上的几个t各表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应用是数学永恒的主题。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建立1吨的观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A.卡车载重4()

  B.小明体重35()

  C.一条鱼重500()

  D.一座桥的的载重量是10()

  E.一头牛重80()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谁能把学过的质量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

  3、出示课件。

《有多重》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有多重》教案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21、2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质量单位 “吨”,掌握 1 吨 =1000 千克这一单位换算公式。

  2.能力目标:能用 “吨” 表述物体的质量,能进行吨与其它质量单位的换算。

  3.创新目标:提高学生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激趣

  在美丽的森林里,动物医生要给动物们体检,大象第一个到,请你猜猜它的体重是多少?(课件演示测体重的过程。)小熊、小牛、小马和小鹿四个好朋友也从河对岸赶来体检,可到了小桥边,它们却停下来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到了桥边,小马准备和大家同时过桥,可小熊指着桥边的提示牌说:“限重一吨”。于是它们犹豫了。同学们,你给出个主意吧!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

  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3、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一吨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帮助它们过桥好吗?

  二、感知探究

  课件出示情境图

  1 、猜一猜:一头水牛、1 袋面粉、1 桶油的质量和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的体重各是多少?

  2、用称称一称,验证猜想。(课件演示)

  3 、试一试

  (1)让学生背一背体重25千克的同学。

  (2)提一提质量50千克的油桶。

  4、看一看,算一算。利用课件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课件出示

  1 桶油质量是 100 千克,这样的10 桶油正好重1吨

  1 袋面粉质量是 50 千克, ( ) 袋面粉约重1吨

  三年级的小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25 千克。( )人大约重 1 吨

  一头水牛重 350kg , ( )头水牛约重1吨

  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 1t=1000kg (板书)教师强调: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5、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 1 吨大约有多重,哪位同学来说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做单位。(强化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6、解决问题:它们能否同时过桥(出示情境图)

  (1)现在谁来说说它们能不能同时过桥,为什么?

  (2)它们谁和谁能同时过桥?(小组讨论)

  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

  (3)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座桥吗?为什么?

  指名发言,教师评价。

  三、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 )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三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

  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 吨 = 1000 千克;

  1t = 1000kg

  计量较重的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吨用字母“t”来表示。

《有多重》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有多重》教案9

  材料准备:天平、砝码或各种不同重量的物体(小木块等)

  制作方法:成品

  实验操作:

  让幼儿在天平两边分别摆放砝码或小木块等材料,通过增减个数,感知轻重变化。

  在天平一侧放上称量物,另一侧加砝码,看看放多少眩码能让两侧保持平衡。

  随意在两侧托盘上放小物品,看怎样让天平保持平衡。

  教师指导建议:

  在玩的过程中指导幼儿认识天平,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物体的轻重,不需要确切的称量结果。

  指导幼儿通过不断地替换物品,了解只有两侧物体的重量相同,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指导大班幼儿用符号或数字记录称量结果,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提供各种称量工具,如:托盘天平、杆秤、弹簧秤等。

  可提供支架、横杆、两个大小相等的托盘,让幼儿自制简易天平。

《有多重》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P21~P22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屏幕上都有什么?你能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出示课件)【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师:这个苹果的质量我们用什么作单位(克)?这个大西瓜呢?克和千克我们都熟悉了,谁来说说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千克=1000克)这头大象的质量用什么作单位呢?(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揭示课题:对于质量家族中的成员,克和千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质量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它就是 吨。(板书:吨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一)初步感知吨

  1、听吨的自我介绍。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质量单位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质量,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这头大象重4吨,这节火车皮装煤55吨,这座桥的承重量是20吨。

  2、听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初步感知吨。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对吨来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在计量比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是,通常用吨来作单位。但对于1吨到底有多重?它与千克之间的`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继续学习。

  (二)揭示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1、课件出示:一桶油重100kg,10桶油重1吨。

  一头牛重350kg,3头牛大约重1吨。

  一袋面粉重50kg,20袋面粉重1吨。

  2、(课件显示:40个同学,有多种?)四人小组讨论计算。

  小朋友每人大约重25kg,照这样计算,四个同学重( )千克,再照这样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的和是( )千克,也就是 1 吨。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三)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吨或用吨做单位的物品?)

  二、综合应用,巩固拓展【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千克=( )克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t=20xx kg

  18 t=( )kg( )kg=6 t

  2.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3)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

  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

  三、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有多重》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

  各种秤、盐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知

  1、游戏激趣: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

  2、实践体验:

  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3、导入新知:

  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

  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

  2、认识天平

  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用到台秤。你们能读出所示的重量吗?(大屏幕出示教材"练一练"),谁想读出一个西瓜的重量?一个鸡蛋呢?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刚才你们在说西瓜和鸡蛋的重量时,分别用了什么单位?(板书:千克、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重量单位。

  ⑴、称一称:分别称出两袋盐和1枚2分硬币的重量。

  (2)、掂一掂:分别掂一掂1千克盐和1克硬币的有多重。

  ⑶、找一找:在你的桌子上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

  (4)、说一说:你认为1克和1千克谁重?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千克做单位吗?

  (5)小结:一般说来,我们称稍重的物体时用千克来做单位,而比较轻的物体却要用克来做单位。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用"斤"或"两"作重量单位,但是为了方便,国际上就统一给重量规定了新的单位。并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板书:kg)

  4、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算一算:刚才我们称盐的时候,一袋盐是500克,你能快速算出两袋一共是多少克吗?

  (2)、猜一猜: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即1kg=1000g)

  5、动手操作

  你们想不想用千克或克作单位,来表示你们桌子上物品的重量?要求: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1)、看一看几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2)、一枝铅笔大约有多重?

  (3)、从桌子上选出2件或3件物品掂一掂,估计有多重,再称一称。

  6、质疑: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10克。()

  (2)、小月重100厘米。()

  (3)、3千克水比3千克的棉花重。()

  2、练一练: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填一填:

  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拓展新知

  1、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2、算一算:称我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经常发现同类物品有时重量和价格不一样,到底买哪种便宜呢?

  四、总结新知

  1、本节课有收获吗?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20页的实践活动,直接填在书上。

《有多重》教案1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天平,并了解它的用途。

  2、让幼儿通过观察、理解、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等量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比比有多重》;天平卡片;牛奶卡片;果冻卡片;棒棒糖卡片;“=”卡片;胡萝卜卡片;菜花卡片;西红柿卡片。

  学具准备:

  水果卡片;铅笔‘橡皮;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比比有多重》,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老师是用什么来称物品的呢?”

  “两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二、集体活动:

  1、认识天平,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幼儿可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天平,它可以用来比较物品的重量,如果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不动了,这样两边的重量就相等,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2、认识天平,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教师依次取出天平、牛奶、果冻、棒棒糖。

  教师:“两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个果冻的重量呢?”(摆放)

  教师:“老师把两盒牛奶取下来,放上几根棒棒糖,天平才能平衡呢?”引导幼儿看教师摆放的两个等式(两个等式横向排列),然后提问幼儿。

  教师:“2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个果冻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将两个等式合并,摆出下列等式:

  3、教师为幼儿设置等量代换的条件,完成推理。教师:“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盒果冻的重量呢?”教师带领幼儿摆等式,即一盒牛奶=3个果冻

  教师:“3个果冻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教师带领幼儿摆等式,即3个果冻=6根棒棒糖

  教师:“老师又要考考小朋友了,1盒牛奶的重量等于几根棒棒糖的重量呢?”

  4、教师创设农民伯伯卖菜的场景,设置等量代换的条件,完成推理。

  教师:“小朋友们,农民伯伯们正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种的蔬菜,4个胡萝卜可以换2个菜花,1个菜花可以换3个西红柿,小朋友们4个胡萝卜能换几个西红柿呢?”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等式,找出等量关系,完成操作。第二组:教师为幼儿出题目。

  教师:“4支铅笔可以换2块橡皮,1块橡皮可以换3支蜡笔,小朋友们,4支铅笔可以换几支蜡笔呢?”

  让幼儿利用铅笔、橡皮、蜡笔按老师给的代换条件,完成操作。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可带领幼儿去户外坐跷跷板,在玩的过程中告诉幼儿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跟天平是一样的。

  (2)园内完成《操作册》41、42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可以从生活中找一些可以进行等量代换的物品,创设等量的条件,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一下,退出正确答案。

  (2)家庭完成《亲子册》41、42页。

《有多重》教案13

  名称:两斤有多重

  目标:

  1、初步感知水果的重量大小、多少与水果重量的关系。

  2、能熟练使用弹簧秤。

  准备:

  1、弹簧秤若干(贴有两斤标志)

  2、各种水果

  3、笔、纸、记录板若干

  过程:

  一、引起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称水果的`游戏,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称两斤水果,每次只能称一种,你们想买什么水果?大概有多少个?

  二、幼儿假设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自由分组幼儿记录自己的假设内容

  三、幼儿实验

  重点观察幼儿称的物品,以及记录的方式

  四、交流分享

  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的结果

  相互解答问题

  : 重量相同、水果不同、水果数量可能不一样。

  重量相同、水果相同、数量可能不一样

《有多重》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

  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板书)

  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板书:质量)

  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

  (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4、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5、找一找。你能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吗?并称一称,掂一掂。

  6、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的概念)

  (三)建立1克的概念

  1、要秤硬币,引出台秤不适用。认识天平,讲解用法。观察天平,引出克用字母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天平称一称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知道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千克。

  3、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受1克。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建立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的概念)

  (四)千克与克的关系

  1、猜想千克与克的关系,小组交流。

  2、汇报,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

  (1)根据1千米=1000米,想1千克=1000克

  (2)刚才称2袋盐1千克,1袋盐500克2袋盐就是1000克。

  3、重点引导学生用第二种方法体会理解。(板书)

  (五)小结: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书20页第一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秤:先看单位,再看指针。

  2、单位换算:2kg=()g4000g=()kg

  7千克=()克8000克=()千克

  3、你知道自己大约有多重吗?(30克30千克)

  4、填上合适的单位

  老师的体重是60()

  一瓶饮料的质量是250()

  一个乒乓球重1()

  一大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

  5、小结:称较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检测:

  1、单位换算

  2、选择合适的单位(选择)

  3、添上正确的单位(填空)

  六、活动反思: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给。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值得改进的是:

  1、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2、如何能让课堂教学时间更为紧凑,还有待深入反思,琢磨。

《有多重》教案15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有多重》教案】相关文章:

《有多重》教学设计12-11

《铅笔有多长》教案03-30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06-06

《小树有多少棵》教案03-10

小班教案牙医有蛀牙12-20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教案03-07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03-20

猜猜我有多爱你教案07-28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教案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