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3升=()毫升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640毫升=()升
2.4升=()毫升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760毫升=()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升=()毫升
1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435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立方分米()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
①升②毫升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3
课题:第五单元:练习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出示,讨论天平的作用及用途,平衡状态和倾斜状态各说明什么情况。平衡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相等,倾斜状态说明托盘两边质量不相等。
活动2【讲授】探究授新
一、 认识等式与方程。
1、出示(一),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左边20克和30克,右边50克。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生:说明两边质量相等。)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20+30=50)为什么中间用等号? 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2、出示(二),把左边的其中一个20克砝码换成x克,观察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50)
3、出示(三),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x克的砝码拿走,右边的50克砝码换成30克,观察天平,出于什么状态,说明什么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x>30, 30<x)
4、出示(四)天平图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X+X =100或 2X=100 )
5、出示(五)天平图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10+ X<80或80>10+ X )
6、出示刚才5道不同的式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对5道式子进行分类。(提示: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指名分类,要求说出分类标准。
7、对“是等式的”与“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再次分类。 “是等式的`”分为“不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分为“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不等式” 观察“是等式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与“含有字母的” 中“含有字母的等式”发现了什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师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你能举出一些方程吗?(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9、揭示课题:认识方程。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关系
1、认真观察刚才的(1)20+30=50 (2) x+30=50(5) 2X=100,问:(1)是等式吗?是方程吗啊?(2)(5)是方程吗?是等式吗?
2、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你能不能用图形表示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吗?
引入集合圈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为什么?
① 35- =12 ( ) ⑥ 0.49÷ =7 ( )
② +24 ( ) ⑦35+65=100 ( )
③ 5 +32=47 ( ) ⑧-14> 72 ( )
④ 28<16+14 ( ) ⑨ 9b-3=60 ( )
⑤ 6(a+2)=42 ( ) ⑩+=70 ( )
2、请同学们自己写出方程与等式各3个。
3、张强也列了两了式子,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是方程?
4、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
(3)方程是等式,等式也是方程( )
(4)3=0是方程( )
(5)4+20含有未知数,所以它是方程( )
5、列出方程
(1)x加上42等于56。
(2)9.6除以x等于8。
(3)x的5倍减去21,差是14。
(4)x的6倍加上10,和是20.8。
6、看图列出方程。
列方程时,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写在等号的一边
7、先读一读,再列出方程
(1)一辆汽车的载重是5吨,用这辆汽车运x次,可以运40吨货物?
(2)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2.5元,一个面包的价格是x元,买2个面包和1瓶矿泉水一共花了11.9元。
四、 课外小知识,介绍方程的历史,让孩子们体会学习方程的用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学习方程的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方程
20+30 = 50
x +30 = 5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x > 30 方程一定是等式;
2 X = 100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10 + X < 80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提升学生对圆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学生介绍已经知道的圆的知识,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揭示课堂--圆的(再次)认识。
二、圆的再次认识。
⒈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⑴按要求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自己画;媒体出示画圆的方法;仿照画法规范画圆,提醒学生们在圆中标出半径或直径。
⑵快速画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同桌比较圆的大小;量出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
⑶画最大的圆,
出示练习十七第4题。
在正方形内快速画圆;同桌比较圆的大小,合作量一量圆的半径;画一个最大的圆,交流半径是20毫米的理由;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师在“半径”两字的右侧板书:决定圆的.大小)
⑷利用数据比较圆的大小(班级交流)。
出示练习十七第5题。
⒉感受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⑴分步出示练习十七第6题。
指名回答问题。
⑵同桌说说填填第⑵问,班级交流移动的方法。
⑶独立完成第⑶问,指名学生在屏幕上指出圆心的位置。
⑷问答第⑷问。教师在圆心右侧板书:决定圆的位置。
⒊感受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⑴出示练习十七第7题。
⑵同桌合作完成。
⑶班级交流你的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图中量直径的方法和道理。
⒋欣赏生活中的圆。
⑴自然现象中的圆。
⑵工艺品和建筑物中的圆。
⑶运动现象中的圆。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⑴看板书,总结全课。
⑵布置作业。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五年级数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一个挂钟、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⑴ 导语:
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⑵ 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⑶ 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⑷ 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⑴ 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⑵ 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⑶ 交流:
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⑴ 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⑵ 擂台赛:
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
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⑴ 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⑵ 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
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
____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
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
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
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
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⑴ 语言情境一:
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⑵ 语言情境二:
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⑶ 语言情境三:
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⑷ 语言情境四:
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0.75,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4.21+5.3”,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大家明白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减的原因了吗?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规律,内化提升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加减。(随着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通分转化同分母分数
五、作业布置
五年级数学教案8
一、创设情境
(1)展示主题图
(2)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3)揭示课题
二、师生共同探究新知
(一)再创情境,探案例1
1、中秋期间,我们的传统习俗是合家分享一块大月饼,喻示合家和美,团圆之意。小华一家也不例外。(示图)
他告诉我们什么?我分得这个月饼的1/4
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4是把()看作一个整体呢??
2、小红家买的是盒装月饼,每盒8个,她说:我分得这盒月饼的1/4。谁知道小红所说的1/4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
分析一下他俩得到的月饼,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二):教学单位“1”、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
1、关于单位“1”
学生小组交流“议一议”
师让学生小组“议一议”的3个情境,全班反馈(师对应板书)
归纳:一个物体或是由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观察板书内容,体会这里单位1的量,及其所表示量的对应的'分数的实际意义。(可以同桌交流)
2、关于分数的意义
理解了什么是单位1的量,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拿出一些小棒,把它看作单位1
使它能平均分成5份,6份??
情况反馈
归纳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先说,再对照书上的概念进行巩固。同时板书:分数
说一说,议一议,上面分数的实际意义
课堂活动: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画一画(书上的第2题)
3、关于分数单位的认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又叫做这个分数的单位。 让学和举例说一说:
再议一议:分数单位与分数什么有关系?(分母)
三、全课总结
1、反思与质疑
本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的新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针对主题图的情境试述其中各分数的实际意义。
2、还有什么疑惑的,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师生共同梳理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25~26页1、2、3题
分数
单位“1”:??
分数的意义:??
分数单位:??
单位“1”——分数——分数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9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能正确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3、会把较大的整整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求近似值。
教学重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在商店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总价是7.53元,而营业员只收我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即可,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川、数的近似数) 。
二、自主控究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件出示豆豆测量身高的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
生1: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说:“豆豆身高约是0.98m。”红红说:“豆豆身高约1m”。
师:对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这里的0.984m,是测量时精确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约0.98m”,这里的0.98是精确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约1m”,这里的l是精确到米得到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不同韵结果呢?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数。
师: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生:我们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时,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
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豆豆高约是0.98m”,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留两位小数得到酌结果。
师:它是如何取的两位小数?
生:按要求把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时,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留两位小数),因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师:“豆豆高约lm”,这里的lm是把0.984m保留整数得到的结果。一个小数怎样才能保留整数呢?
生:一个小数,如果保留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师: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数是1.0m。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师: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写吗? ,
生:不能,因为要是省略就变成精确到整数部分的个位了。
2、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师:读图,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384400km。
师:384400km,数据比较大,书写起来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你会表示吗?
生:384400km=38.44km
师:上面的改写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因为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师:那怎么办呢?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因为把384400变为38.44缩小到了原数的而1/10000。
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师:读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已知木星距离太阳778330000km。
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且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师: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把大数改写成一个用小数表示的数,所以都应该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师: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那么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呢?
生:应该是八位,然后加“亿”字。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思维,类推了把一个数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能写出改写过程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投影展示)
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师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生: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三、控究结果汇报
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到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师: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怎么办呢?
生: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是不能省略的。
师:如何把一个较大的数改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加上“亿”字。
师:改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单位“万”“亿”丢掉。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类似,都是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起数来就简单多了,这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思想。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数,你们课下去找一找,看看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板字设计:
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 0.984保留一位小数 0.984保留整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 ↑ ↑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例2 例3
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逐步制定统一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创建数对的过程,掌握数对的书写形式,会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观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线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异同理解。
4、教学过程
4.1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探讨描述位置两要素
师:今天,谢老师的好朋友带来一份神奇的礼物。有请X先生
第一关:找地鼠
师:请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师:还能怎么说?
生:从右往左数第2个。
师: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2个。
师:看来,描述一条线上的位置,我们只需要一个数。
师:(平面上的一个地鼠)现在还能用一个数字来描述位置吗?不能。为什么?
师:我们全班来玩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对屏幕,其他同学描述地鼠的位置帮助他猜?
师:你来说,谁有不同的说法,还有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描述平面上某个位置需要两个数,这个发现很重要。
师:(面向猜的同学)听了这么多说法,能猜到位置吗?
师:你是怎样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为什么会猜错?(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样)怎样让你的描述更加准确些。(说清楚方向:从左往右数第2排,从下往上数第3个)(板书说法)
师:经过不断完善,终于能消除误解,并赢取第一块拼图。听(X先生录音)
二、从列和行引出数对确定位置
师:在第一关,我们发现由于每人所定规则不同,导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会出错。这时,我们就需要统一规定。
师:(我们进入第二关,确定你的位置)从游戏回到教室里,像同学们的座位有的竖着排,有的横着排,数学中统一规定,像这样的竖排,我们称作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请第一列同学起立。你是怎样数的?有道理。这位同学,我看出了你的犹豫,有什么想说的?
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两个第一列!这个时候又需要规定,列要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教室里的观察者就是(老师),那你们就是被观察者。站在我的角度从左往右请第一列同学起来,第二列,第三列,原来你们是第6列。请记住自己是第几列了。
师:竖排是列。像这样的横排,我们称作行(板书: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手势从前向后点),第一行同学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样,记住自己是第几行。
师:列和行的观察方向已经确定了,请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写在草稿纸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准确。
师:回到大屏幕,当教室中的座位画在图上就成了这样。面对这幅图,谁是观察者?站在我们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着……
师:教室中行是从前往后数,到了这幅图上就变成了从下往上数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张亮的位置是?还可以怎么说。
师:发现张亮的位置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数第3行的交点处。图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位置,谁来说。同意吗?看来,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经比较熟练了。
师:把座位图变化一下,用图形代替了桌子,还能描述张亮的位置吗?(能)来个小考验把,能快速记下包括张亮在内的四个位置吗?拿出草稿纸,准备。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没有快速记录的方法,再来一次?准备。这次好些了。以张亮的位置为例,谁来说说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还可以怎么说(3 2)。这个想法很好,更加简洁了。
师:这些都是张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体但数学应该追求简洁明了,2、两个数字的方法,很简洁但容易误解。)都有道理,但是数学家还是选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描述位置。你觉得是那种?(手势上下移动)这种。
师:数学家也发现了漏洞,怎么办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规定:以后凡是用两个数表示位置时,都先说列(板书),再说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再用括号把他们括起来,最后给它取个名字,叫做数对,而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师:所以张亮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指板书对的)读作数对(2,3)。
师:剩下的三个位置也用数对表示吧。写在草稿纸上。
师:四个数对中有两个比较特别,谁来说?
师:归纳的真准确,(3,4)不能表示赵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艳的位置。我们说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数对和位置一一对应。以后,一看到这样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这也是数学符号的独特性。
师:回到同学中间(指向同学)请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张亮同一个位置的是谁?(课件强调张亮)。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其实,从图上到教室里,观察者角度转变了,同学们还能灵活的用数对来确定位置,非常棒。听。(X先生评价)
三、点子图中的位置表示
师:祝贺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图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用点)来表示位置,再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方格图,规范的方格图会多出这样一列和一行(课件强调),我们把它们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们的交点我们用0来表示,称作起始点。从起始点开始,我们可以数出列数和行数。在这里你还能确定张亮的位置吗?数对(2,3)。
师:X先生又有话说:(第三关找场馆。)这是动物园的平面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门的位置是(数对(3,0))什么意思?
师:图上的四个场馆,能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第二题呢?翻开书第20页,直接写在图上。
师:老师也有感兴趣的场馆,先给个提示(,4)能确定是哪个场馆吗?为什么?)能确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换个提示,这个场馆在(1,)上,可能是哪些场馆。老师感兴趣的场馆其实就是(大象馆)。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点处。
师:再次请出X先生:第四关摆放花盆(课件出示第四关)确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确定行列)
师:随意指两个位置提问。(单击课件)这四盆草围成一个长方形,能找出这四盆小草的位置吗?X表示几,Y表示几。请拿出练习纸,用圆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师:根据已知数对可以很快确定三个点的位置,根据长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个点的位置。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对的日常运用
师:数对的运用的确广泛。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数对呢?像同学们说到的电影票、围棋棋盘等等。
国际象棋棋盘上也有行和列,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g,2)
这是南昌的经纬图,南昌位置可以用数对(116,25)来表示,在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经度和纬度)
师:学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这么简单准确的数对又是谁发明的呢?数对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百度:笛卡尔和蜘蛛
五、拓展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还差一块拼图了,听听X先生带来了什么问题:第五关:确定位置,需要几个数?)
生:需要两个数。
师:什么情况下用两个数?(平面上的位置)(课件出图)一个数不行吗?(课件出示打地鼠图片)行。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用一个数就能确定位置?(直线上的)。
师:直线上的点用一个数字确定位置,平面上的点用数对确定位置,那有没有用三个数确定位置的可能?(出现省略号)这个就留到以后学习了。
师:听听X先生对大家的最终评价吧。
师:其实,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神奇的礼物就是一句话?齐读。学好数学将会是一个让你终生受益的财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知识结构】
因数和倍数(1)
学习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第1课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方法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100÷25=150×4=
220÷4=18×4=25×4=24×3=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把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几张用来折纸的纸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1、复习引题
1.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大家还记得怎么计算吗?
2、先看书上的折纸活动
师:要知道他们两个人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要怎样列式
3、新授
1.估一估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再算一算他们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重点教学加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先通分然后才能计算的算理。
口算。
2/7+3/7=5/6+1/6=
13/14-3/14=
1/12+5/12=
同桌的两个同学也像那两个同学一样折一折纸,并列出算式:
1/2+1/4=
通过折纸来估计
小组讨论书上两幅图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相加减的办法。
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折纸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学习必要性。
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理解不是简单分母与分母,分子与分子的相加。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4.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5.自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
Ρ65练一练
5、全课总结
学生讨论刚才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
第(2)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根据加法的法则自己总结法则。
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是怎么想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在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知识的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折纸
异分母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一、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三、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课,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新书,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熟悉本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新知识。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一册书有七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七个单元内容。我们大概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2、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先看,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老师总结适当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1)、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百分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4)、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3、了解课程目标(因为学生对整个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多加说明和解释)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5、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2)、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5、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6-25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04-1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五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06-02
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意义》06-06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04-24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例文01-0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09-02
五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