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及要求:
1、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特点和几种说明方法。
2、 认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 。
3、 初步认识和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说明事物应紧扣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学习。
教学设想:
(1)、抓好预习,熟悉课文。
(2)、抓住关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3)、领导学生在抓住中国石拱桥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列出的结构提纲,进一步领会的内容。
4、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2、进一步学习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过程:
模块一:扫清阅读障碍
1、字词注音或写字:弧形 拱桥 陡坡 和谐 饮涧 桥墩 匀称
2、解释:巧妙绝伦 惟妙惟肖 匀称
3、 作者介绍: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模块二:分析课文
一、 整体感知,通读课文思考。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介绍了那几座桥?石拱桥为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它的前景如何?
2、 根据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
二、分析第一部分:
1、 中国石拱桥有哪写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2、 石拱桥形式优表现在何初处?
3、 2段中作者用“不但,而且”来说明桥的特点,能否删去或颠倒?为何?
4、 第3段在全文结构有何作用?
模块三:抓重点,解难点,学习第二部分。
1、 读4—8完成课后第一题
2、 读5自然段(1)划分层次
(2)说明顺序是
(3)对“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句中“可算”如何理解?
(4)作者如何说明赵州桥特点的?
(5)2、3句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了哪些方面?
3、读6—9段回答
(1)6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作者主要抓住了该桥( )( )两个方面来写。它是一个( )桥
(2)8、9段分别写了( )( )
4、总结(板书)
一、(1--2)总特点:形式优美 打比方 外
结构坚固 ↓
历史悠久 内
二、(3--9)赵州桥 特点 历史 结构 外形、设计者 整体-局部
卢沟桥 特点 外形 历史意义
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 其次 再次
三、(10)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的层次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单元一:复习梳理
1、 本文共分几部分?中国石拱桥有何特点?
2、 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有何特点?
3、 介绍桥的特点用了什么顺序?
4、 课文才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的特点?
单元二:小结全文
一、 分析课文层次特点
1、 根据课文1、2段,9、10段中句子和段落内容的关系,可以看出说明文段落大意有何特点?
明确:中心句
2、 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总到分
二、 分析本文说明方法:
1、 举例子“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2、 列数字 3、作比较 打比方 4、作引用
三、 分析本文说明语言:
1、 简朴(精练)语句短明快,读来自然。
2、 用词准确严密
例: (1)桥 拱桥 石拱桥
(2)说“旅人桥”时用“可能”表估计,用‘有记载”表 确实存在,用“最早”表程度。
(3)9段中用“首先,其次,再次”分条理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严密且又全面。(4)生动且富有文采,恰当运用比喻、引用,必要时描写。
单元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中的“随堂反馈”。
桥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快乐地演唱歌曲。
2、和谐地与同学合作演唱二声部合唱。
3、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桥”这样一个单元,通过学习桥,了解人类丰富的情感生活。先听一首以桥命名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2、这是一首欢快的舞曲,音乐简短,曲调平易,节奏规整,适宜与舞蹈。
二、学唱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1、请同学学唱《在阿维翁大桥上》。
2、采取独唱、齐唱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分别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鼓励同学出判断,哪一段采用齐唱比较好,哪一段采用独唱比较好。
三、合唱局部的学唱
1、教师板书低音声部的骨干音:
solsol|dodo|solsol|dodo|
solsol|dodo|solsol|mido|
教师演唱高声部曲谱,同学在高声部第二小节进入,轻声演唱低音声部骨干音。注意结束小结mi与sol三度音程的结合。
2、请局部同学演唱高声部曲谱,一局部同学演唱低声部曲谱,轻声合唱。高低声局部分别延长各自的歌词,轻声合唱。
四、听音乐,创编舞蹈
1、歌曲唱会之后,同音乐引导同学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发表个人的`意见,展示个人的设计。
2、同学集体学习其中两个动作。
3、同学围坐一圈,请三、五个同学唱着歌曲邀请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跳舞。
五、结束全课
教学反思:
同学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和谐的演唱二声部的旋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2、欣赏歌曲《北京的桥》《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复习上堂课学习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二)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桥》。
(三)听乐曲《桥》,感受音乐的情绪。
1、这首歌曲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请同学们再听音乐回答,水乡的小桥有什么特点?歌曲采取什么音乐形式来表示?
2、歌曲以说话的口气,长短不一的节奏,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歌曲的第二段还是描写桥吗?假如不是,那么又歌唱了什么?
3、作曲家在第二段里歌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曲调和节奏与第一段有什么不同?作曲家为什么这样处置?
4、歌曲高潮布置在歌曲接近尾声处,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学唱,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四)聆听歌曲《桥》,介绍自身所知道的桥。
1、在歌曲的背景下,说说同学们所知道的桥。
2、聆听歌曲《桥》,说说个描绘的桥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3、除了从歌词判断,我们还可以从歌曲曲调的特点来判断。
(五)初步感受歌曲《北京的桥》
1、歌曲《桥》具有什么地方特点?也许同学们无法判断,下面再来听一首歌曲,对比两首歌曲,听一听哪一首歌曲更像北方音乐,哪一首更像南方音乐。
2、听歌曲,引导同学考虑,这首歌曲取一个什么曲名比较合适。
(六)欣赏歌曲
1、聆听《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说说个基本情绪。
2、聆听音乐,根据歌曲情绪变化,说说歌曲分为几局部。
3、跟着录音机哼唱前奏、间奏、与尾声,说说这些伴唱局部在歌曲中表达了什么情绪和意境。
4、跟着录音机哼唱歌曲,说说歌曲主歌与副歌音乐有什么不同。
(七)比较《桥》《北京的桥》与《在阿维翁大桥上》三首歌曲的异同。
根据同学个人能力和理解,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八)用课堂乐器演奏《在阿维翁大桥上》
1、同学试着默弹歌曲曲谱。
2、唱歌词,用乐器伴奏。
3、请一局部同学唱歌一局部同学舞蹈,一局部同学演奏课堂乐器,集体扮演。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在复习上单元“知识课文”《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描写和说明的区别,以及说明文的描写主要是起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二、初步懂得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举出代表性例子,按照一定顺序说明事物;
三、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和解放后的新创造、新发展,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四、除课文常规字词教学外,利用学过的“字法”知识分辨本课“思考和练习”四中举出的十组形近字(我们实验班学生在初中一年级时已学完我们自编的《字法教程》)。
附:本处所说的“思考和练习”四是修订以前的课本的练习题,原题如下:
先给下边这些字注音,再说说每组里的两个字在形体上和意义上有什么差别。
拱烘赏尝堤提崇祟损捐陡徒载裁砌彻谐楷端瑞
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水平,可用二至三课时。一般地说,“预习见疑”可占用半课时;“质询研讨”可占用一课时;“巩固深化”可占用半课时。(“预习见疑”和“巩固深化”可占用部分课外时间。)但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所以教学内容可以有所增减,课时安排也应酌情加以改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体部分──课堂教学:
一、预习见疑
1.复习上单元“知识短文”《描写和说明》,并用四句话,说出这篇“知识短文”的最主要的意思;然后利用学得的知识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①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的妙处的。(节选自《茶花赋》)
②茶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花木之一。它的枝叶四季常绿,花形大,色彩鲜艳。茶花的品种较多,全世界有一百多种。它的开花期比一般花卉为长。由于茶花是在天寒地冻时绽蕾吐艳的,所以它与耐寒的“迎春”“梅花”“水仙”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友”。每当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植株矫健,枝叶繁茂,花团锦簇,鲜艳夺目,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生机和盎然的春意,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节选自贺永清的《茶花》,可抄在一张大纸上向学生揭示。)
〔这一题,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描写、什么是说明以及描写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不同目的和作用,为学习本单元和下单元的说明文,打好基础。是由“温故”向“知新”过渡。〕
2.不看本课课文(已经看过的,思想上尽量摆脱本课课文的影响),而以“中国石拱桥”为题独立地打一篇说明文的“腹稿”,主要是“搭架子”,就是考虑好这篇说明文的组织结构。可以写出简略的或较详的提纲,也可以不写。打腹稿时,应认真思考并慎重选择:
①怎样开头?
甲、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说到中国的石拱桥;
乙、先说一般的石拱桥,再说到特殊的石拱桥──中国的石拱桥;
丙、先说一般的桥,再说石拱桥,然后再说中国的石拱桥;
丁、先说神话中的天河上的“鹊桥”,然后再说人间的桥、石拱桥,进而说到中国的石拱桥。
戊、其他。
②怎样写正文?
甲、按怎样顺序介绍中国的石拱桥?A、先举出具体的桥例,然后再加以概括说明;B、先做概括说明,然后再举出具体桥例;C、边举例边概括,或者边概括边举例。
乙、你准备举哪些桥做主要例子?A、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或玉带桥;B、苏州的枫桥或宝带桥;C、河北赵县的赵州桥;D、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E、一九六一年云南省建成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F、你所熟悉的其他石拱桥。
丙、把说明的重点放在哪里?
丁、除了对中国石拱桥本身做介绍说明之外,是否还想说些与石拱桥有关的事情或问题?
③怎样写结尾?
甲、以赞美我国石拱桥作结;
乙、以介绍我国在修建石拱桥方面的发展和创造作结;
丙、以展望我国乃至世界的桥梁事业的未来作结;
丁、以其他方式作结。
腹稿打好后(或写出提纲后),再精心默读本课课文,并用自己的构思同课文相比较,着眼于组织结构,分辨优劣。(如果自己的构思有优于课文的地方,也要敢于肯定,但要能说出理由来。)
3.在精心默读本课课文的同时,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和在初一时学过的“字法”知识,解决生字新词问题,并且记出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
〔“预习见疑”这一步骤,可考虑一部分在课外进行,一部分在课内进行。〕
二、质询研讨
1.就本课文的组织结构(以说明的顺序和重点为主),组织课堂问答(可以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生问生答):
①就全篇的大层次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参考答案及板书】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独特原因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创造性发展。
②就举出的两个典型桥例的小层次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参考答案】
赵州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解放后彻底整修。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由于设计科学和施工巧妙而形成的四大特点(大拱,小拱,拱圈,桥身与石栏、石板和四周景色的配合)。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
卢沟桥桥址和历史──地理位置、修建年代。
桥的结构特点──长度、宽度、多拱相联及其坚固性、栏柱上石刻狮子。
中外人士对桥的推崇、称赞。
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③全文共十个自然段,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就占了五段。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把对这两个桥的介绍作为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为什么还要介绍卢沟桥?介绍这两座桥时,为什么先赵州而后芦沟?
【参考答案】举出这两个典型桥例加以重点介绍,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几乎到处都有”和“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赵州桥是独拱的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的石桥,代表了中国石拱桥两种基本类型,所以有必要并举。赵州桥历史更悠久(比卢沟桥早建五百八十多年),而且“大拱背小拱”的结构设计更加巧妙奇特,对当代造拱桥影响也更大(有人说,现在是“无桥不‘赵州’”),所以先予介绍。(茅老非常重视赵州桥,1984年来邢台市参加郭守敬纪念馆奠基仪式时,还特意又一次去看了赵州桥。)
2.用“速读法”阅读对比型参读文章另一篇《中国的石拱桥》(根据有关资料组合而成),然后再从语言表达着眼,朗读或默读课文;读毕,按小组(或小小组)就课文的语言表达(以语言的简明、准确和表达方式的适当为主)展开讨论(可同参读文章做必要的对比);教者巡回指导并在讨论后做简要结论。
桥教案 篇5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小时候,爷爷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在遥远的东海,有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有一支神奇的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空飞翔;用它画鱼,鱼能在水中畅游;用它画桥,桥马上就会飞跨在江河上……多少年来,许多人都梦想得到那支神笔,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好多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它。
茅以升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爷爷说:“因为人们不知道得到它的秘诀。”茅以升又问:“这秘诀是什么呢?”爷爷呵呵笑道:“我告诉你。”说着让孙子伸过手来,在他手心里写了两个字。茅以升一看,这两个字是“勤奋”,顿时,他心里全明白了,说:“我一定要用这秘诀去‘画’桥!”
从那以后,茅以升时时刻刻把“勤奋”二字牢记在心,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从私塾里转学到南京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在那里他学到了数学等新的`知识。一次,他看到一本书上圆周率的数字写到了小数点后面100位,就使劲儿背,居然在一次新年晚会上把100位数字准确无误地背出来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惊呆了,长时间地给他鼓掌祝贺。
1911年,年仅15岁的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唐山路矿大学堂,毫不犹豫地选了造桥专业。在学堂里他给自己订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课前都要认真预习,画出难懂的地方;课上专心听讲,记下老师讲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后再参考外文书籍,整理成笔记。
春节他不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是在宿舍里独自一人挑灯夜读。思念亲人时他就拿出父母亲的照片看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考试,茅以升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后来他参加了清华学堂向全国招收10名留美研究生考试,结果,他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了。茅以升在美国留学,仅一年时间,便取得硕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用“神笔”,为祖国和人民“画”出了许多座桥梁。
桥教案 篇6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作家与体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花山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体裁: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种类中的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三、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注意预习时标画出的生字词。
2、我们前一段时间学过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中国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同样是写桥,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作者画家吴冠中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学生尽量找文中的语句回答)
3、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并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1、字词: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作者举的众多例子中你最喜欢那座桥,为什么?
1、准确性:如第一段中“大概”,“大都”,“总”——表明作者对桥喜爱的态度
2、生动性:课后题二。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五、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明确: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明确:1—3 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是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4—6 这部分主要说明了桥与周围环境的巧妙搭配才构成入画的美景。
——举例说明“桥之美”
7总结全文,有实桥想到虚桥,即鹊桥,点出了“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说明顺序: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六、找出说明方法。
1、引用。“小桥流水人家” ——这是引用的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作用:说明桥不仅具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这一部分作家从大家读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他“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他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图画,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2、举例子。
在第四段作者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写是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第二个例子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动静之分 ,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年发新芽变与不变的对比,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就是阳刚与阴柔这良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
第三个例子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风雨桥。我们可以想象,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桥好与险峻的山峰,桥写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在外观,材料、与处所位置上各不相同。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3、打比方。第四段“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4、列数字。17孔 ,53孔……
七、总结、作业。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桥之美”,在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在具体生动的描述中说明“桥之美”的含义。文章开始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点明桥的诗境之美和绘画的形式美,进而说明桥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指出它是特色美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接着作者连举四例,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又不是失和谐,表明他们是构成美景的一部分,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回应文章的题目。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以前虽然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那么我们举一反三,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美”的地方有哪些?请以《___之美》为题写一个片段。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8-03
有关桥教案06-06
桥教案模板07-05
桥的小学教案01-07
《家乡的桥》教案04-06
有关桥的教案03-24
活动《桥》教案07-31
中班家乡的桥教案03-26
桥之美教案03-12
《桥之美》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