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2、尝试探索小火箭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准备:
幼儿课前一熟悉《小火箭进行曲》;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小火箭人手一个;记录表人手一份;可悬挂的太阳、月亮和云朵;录音机、磁带。
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3、幼儿验证性实验。
4、提问:你用什么方法让小火箭上天?
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考虑。
2、为什么我们拍打瓶子小火箭就能飞起来?
3、让幼儿把瓶盖盖起来,再用力拍打瓶子。
4、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5、讨论:为什么瓶盖盖起来就飞不起来?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是用力大小的关系。
1、请幼儿比一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2、提问引发幼儿考虑。
你的小火箭能飞到哪里?
为什么一样的小火箭,有的飞得高而有的飞得低呢?
3、请幼儿用不同的力气拍打瓶子,观察小火箭发射的高度,并在表上加以记录。
4、小结:同样条件下,拍打瓶子时力气越大,小火箭就飞得越高。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几种不同的梯形。
2、能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地辨认梯形,探索将各种图形拼剪成梯形。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各种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图形卡片若干,贴有图形标志的分类盒3个。
2、《梯形宝宝做游戏》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玩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按照图形形状进行分类。出示图形卡片及分类盒,请幼儿根据标记,把图形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并一起进行验证。
2、播放教师资源,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问题: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这几条边是什么样子的?合在一起想什么?
总结:图形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叫——梯形。
学习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干扰正确辨别梯形。
鼓励孩子跟梯形宝宝一起玩游戏,在许多图形中找到倒立的梯形宝宝、摔倒的梯形宝宝、躺下的梯形宝宝,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不同,问题:这些图形宝宝有滑梯吗?有几个滑梯?这滑梯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直角梯形有一个滑梯,等腰梯形有两个一样的滑梯。
活动延伸:
打扮图形宝宝,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鼓励幼儿说出梯形宝宝的样子。自由选择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彩纸,用剪刀变成梯形,或者把梯形宝宝变成自己喜欢的图形。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变图形的方法。
亲子课程:
寻找生活中梯形的物体,拍照或者画在A4纸上。
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活动流程就是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来来巩固幼儿对梯形的认识。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幼儿在复习梯形特征的时候,幼儿能很快说出梯形的特征,其实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离不开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幼儿和教师之间才能有共同的语言,幼儿才能正真掌握知识,获得本领。教师会轻松的教,幼儿才能快乐的学习。
科学教案 篇4
集体活动:
科学
活动名称:
能滚的……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与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球状、圆柱状的物品若干。
2、幼儿人手1个球状与圆柱状的物品。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幼儿进行探索活动。
(1)交代活动要求,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这些都是什么物品?
教师:这些物品中哪些是可以滚动的?请把可以滚动的'物品装入小篮子中。
2、幼儿交流、探索各自在活动的发现,感知球体、圆柱体的特征。
(1)请幼儿相互交流各自寻找到的可以滚动的物体,并通过动作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教师:这些能滚动的物体是哪些东西?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2)请个别幼儿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3)师幼共同概括球体与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我们就叫它球体;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教师:球体和圆柱体都会滚,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小结: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像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上却不是各个方向都能滚动的。
(5)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
3、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科学教案 篇5
一、感悟课标新理念
课 标学习目标
课标重点
1.通过对进化理论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来建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课标难点
通过对进化理论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来建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材脉络梳理
学习背景探索
生物进化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的西方,各种学术思想都受宗教束缚,哲学也偏离了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传统,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宗教的“创世说”。“ 创世说”把世界万物描绘成创世主上帝的特殊创造物。从创世论的基本思想延伸出两个教条,即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 目的论”和“ 物种不变论”。恩格斯曾这样刻画目的论:“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自然辩证法》导言)。与古代中国及古希腊哲人的世界万物从某种混沌状态中产生的“演变论”的自然观相反,创世说认为世界是一下子创造出来的,而且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永远不变了,这种思想从中世纪一直到18 世纪都占据着统治 地位。
从15 世纪后期的文艺复兴到!4 世纪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自然科学各学科逐渐建立起来,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但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仍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自然科学家与神学家的差别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颂扬创世主(上帝)的智慧。那时的自然科学也是一种神学,即所谓的自然神学,正如迈尔所描写的:“自然科学既是科学又是神学,神学与科学分不开直到科学与神学离婚之前,实际上不存在真正客观的、不受约束的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的神学观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逐渐被科学界抛弃。
———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
二、研习教材重难点
【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大约400多万年前地 球上还没有人类。人类的原始祖先———森林古猿,还在莽莽森林中风餐露宿,与兽共舞。几亿年前乃至几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又是怎样的呢?最原始的生命又是怎样出现的呢?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也不断有各种各样的争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研习点#$ 科学家不断思考———进化理论的创立和完善
(一)拉马克和进化理论
(1)理论———用进废退学说
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引起生物的变异;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
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3)意义:开辟了进化理论的先河,为科学进化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4)不足: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生物的本质本身的意志是推动其进化的动力;
后天获得的遗传可遗传;缺乏必要的实验证据。
【领悟整合】
(1)拉马克的两条法则
①用进废退。不超过发育限度的任何动物,其所有使用的器官都得到加强、发展、增
大,加强的程度与使用的时间长短呈正比。反之某些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削弱、退化,以
至丧失机能,甚至完全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器官使用法则”或“用进废退法则”。
②获得性遗传。某种动物在环境长期影响下,甲器官频繁使用,而乙器官不使用,结
果使一部分器官发达,而另一部分器官退化,由此产生的变异如果是能生育的雌、雄双亲
所共有,则这个变异能够通过遗传而保存。这就是被后人称为“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二)达尔文和进化理论
(1)理论———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产生大量后代(基础)。
生存斗争:大部分个体被淘汰(动力)。
遗传变异:生物个体既有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内因)。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有利变异的个体适者生存,不利变异的不适者被淘汰(结果)。(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不足: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领悟整合】
(1)自然选择学说知识的拓展
①选择的对象。从表面看自然选择是对一个个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际上自然选择是对个体包含的变异进行的选择。从现代分子遗传水平看,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种群不同基因的频率。
②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不是生物自身,而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很多,有一种或几种起主导的选择作用。如用农药喷洒害虫,害虫大量死亡(无抗药性),少数害虫生存且繁殖后代( 抗药性)。农药是这一变化中主导的选择因素,它把群体中早已存在的抗药性个体与不抗药个体区分开来。如果不喷洒农药,害虫无论抗药与否都能生存。农药起到了选择作用,把抗药性选择保留下来,并通过繁殖传给后代,使抗药性状在下一代某些个体中得以积累和加强。可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③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生物的过度繁殖与有限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并加剧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存下来的少数生物个体充分利用现有的丰富的生活条件,迅速生长、发育,并繁殖产生大量的后代,又引起新一轮的生存斗 争,生物又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所以说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大自然淘汰。生物产生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这些变异的生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即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以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例比较拉马克和达尔文进化观点的区别。
①拉马克观点: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 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而且这些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代,终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②达尔文观点:
(三)木村资生和进化理论
(1)提出根据: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及氨基
酸的置换速率,以及这些置换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的改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
功能等事实。
(2)理论———中性突变进化理论
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每种生物信息大分
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
(3)意义: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
【领悟整合】
(1)中性突变
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也就是说,对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即适合度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2)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
大的种群如果发生了隔离与迁移而形成小种群时,遗传漂变就可能发生。综合进化论认为遗传漂变对生物进化是有作用的,但是比起选择来,它的作用要小得多。中性学说则认为,中性突变不引起生物表型的改变,对于生物的生殖力和生活力没有影响,因而自然选择对中性突变不可能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随机的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不只限于小种群,任何一个种群都能发生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分子进化的基本动力。换言之,中性学说认为,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3)分子进化速率
中性学说认为,分子进化速率取决于蛋白质或核酸等大分子中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一定时间内的替换率。生物大分子进化的特点之一是,每一种大分子在不同生物中的进化速度都是一样的。以血红蛋白的α链为例,鲤、马和人的α 链都是由141个氨基酸所构成,其中鲤和马有66个氨基酸不同,马和人有18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中性学说指出,分子进化的速率与种群的大小、物种的生殖力和寿命都没有关系,也不受 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分子进化是随机发生的,而不是选择的结果。
【发散探讨】
问题一:为什么说日本学者木村资生的“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而且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解答: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进化理论,随着分子进化的研究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思考,认为生物进化是以生物大分子为基础的,只有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进化才能触及生物进化的本质。木村资生认为,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是由选择中性或近中性突变基因的随机固定而实现的。而只有当分子进化导致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差异后,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这一进化理论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和达尔文的理论相互补充,更好地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本质。
问题二:1984 年 在云南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呈大爆发地出现,动物的进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当时几乎都已存在,只是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此现象支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吗?
解答:达尔文认为,物种是通过生存斗争,经逐代选择与积累而形成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年代。澄江化石说明,许多新的物种的产生不是微小变异漫长的积累,而是呈大爆发地出现。因此不支持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教考动向演练】!
1.第一位提出进化观点与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相抗衡的是
A.达尔文 B.拉马克 C.孟德尔 D.沃森和克里克
2.下列哪项不属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A.过度繁 殖产生大量个体 B.生活条件有限引起生存斗争
C.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动力 D.可遗传的变异使个体之间产生变异
3.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A.北极狐因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而生存下来
B.长颈鹿因经常伸长脖子吃高处的树叶,故脖子越来越长
C.鸟类因不断将翅膀展开扑动,故翅膀变得发达且适于空中飞翔
D.鼹鼠因掘洞穴居,眼睛经常不使用,故视觉退化
4.“中性学说”是从 水平上研究生物的进化,该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 ,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 的关系。
研习点2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科学思维
(一)观察: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周围事物的一种方法
(1)分类
a.定性观察:用文字或术语而不是用数字进行描述,包括对颜色、形态、气味等变量
的客观性描述。
b.定量观察:通过对变量的计数或测量而得到的数值,通常需要使用一
些仪器。
(2)基本要求
a.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b.直接观察与问题相关的对象。
c.既要观察局部,也要观察整体;
d.既要观察物体,也要观察环境。
e.观察要细致、准确。
f.尽可能将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描述(或绘制)出来。
(3)基本方法
a.顺序观察:一般来说,生物学中的观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上到下、从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b.对比观察:通过对比观察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达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领悟整合】
(1)观察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a.在无法对生物体进行改变和控制的情况下,要获得这类生物所反映的真实现象必须用观察法,例如:野生动植物的考察、古生物研究、生物分类和生态学研究等。
b.在不允许对生物体加以干扰破坏或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必须运用生物学观察法,如:病理学中动物、植物、人类病理现象的研究。
c.在某些以直接记录和描述生物现象为基本前提的生物学分支学科中,必须用观察法,例如:动植物形态学、昆虫和微生物分类 学、仿生学等,均需对研究对象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记录,因而也离不开观察。
(2)观察与实验的联系与区别
(二)推理:从一件事推出另一件事的方法
(1)因果推断:就是要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归纳:是指从个别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
系的推理形式。
(3)演绎法 :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事例的过程
【领悟整合】
(1)不能光凭两个事件一起发生,就判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通过实验或者根
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
(2)要做出正确的归纳,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就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求同法:把研究对象的共同之处归纳起来。
差异法:这种归纳推理方法与求同法正好相反,是找出研究对象的差异因素。
求同差异法:“求同法”和“差异法”的综合应用。
剩余法:剩余法也叫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相关的因素,剩余的就是问题的答案{ 。
(3)归纳与演绎法的关系
归纳侧重于对经验事实的概括,从经验升华为结论,从个别的、表面化的、缺乏普遍
性的经验中抽象出一般原理,把握个性中的共性。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演 绎则是对一
般性原理的应用,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是一种必然性推理。这两种推理的思
维方向是相反的。人们的认识总是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从个别事实引出一般
结论、概念,又从一般原理引出个别结论而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对自然界多样的生物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类方法:
第一类为形态学方法,即仅根据生物主要形态特征的异同对生物进行归类,它不考虑这些具有相似特征的生物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或是否具有同源性,单纯形态学的分类方法现今已经很少被认可。
第二类只强调生物之间遗传进化的关系,注重研究一类生物多久以前从另一类生物中分支出来。
第三类为经典的进化分类法,是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它既考虑生物进化分支的时间,又注重生物形态特征的异同。这种以生物的进化为线索,比较生物最重要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 建立起来的分类系统,目前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四)建立模型:用来显示事物的或者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表等
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根据模型所代表和反映的方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1)物质模型方法 用实物代替原物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物质模型方法。例如细胞
的结构模型、被子植物花的结构模型、蛋白质的结构模型、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等。
(2)想象模型方法 用想象的抽象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想象模型方 法。
这种方法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些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使对象简化便于研究。例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模型、细胞分裂过程模型、光合作用过程模型、呼吸作用过程模型、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模型等。
(3)数学模型方法 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的
方法称为生物学数学模型方法。如:课本中的细胞分裂过程中#$% 含量,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酶的活性受温度、酸碱度影响的曲线等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数据模拟,结合相应的生理过程,建立模型,以形成同学们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
(五)交流:与他人交换 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有效的交流需要许多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与建立模型能力。
(1)科学探究的交流
(2)反思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反思的态度如下:
a.倾听和尊重他人质疑;b.承认不同的观点;c.解释或帮助;d.吸纳中肯意见;f.修
正自己观点或结论。
【发散探讨】
问题一:观察一朵花的基本结构时,观察的顺序应该是什么?
解答:首先观察花的外形;然后从外到内依次数清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并
观察它们的形态;接着观察花药及花粉;最后观察子房及胚珠。
问题二:假设你是一个生物分类学家,对青蛙、壁虎、蜘蛛、虎、蟾蜍、蚯蚓、蜥蜴、蜜蜂、鸟、猫、鱼怎样进行分类?
解答:略
【教考动向演练】
5.我们在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和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如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 的过程。
6.有效的交流需要许多技能,包括 与 能力。
7. 判断蚯蚓是不是环节动物?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所有的环节动物都有分节;所
有的蚯蚓身体也是分节的;所以,所有的蚯蚓都是环节动物。这样的结论是经过下列
科学思维哪一过程得出的
A.观察 B.建立模型 C.分类 D.推理
8.在生物探究学习中,下列不属于常用的观察仪器的是
A.放大镜 B.显微镜 C.天平 D.离心机
9.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属于
A.物理模型 B.概念模型 C.数学模型 D.实物模型
三、探究解题新思路
基础拓展型
题型-. 进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例1. 下列对“用进废退”、“自然选择”、“中性学说”三种进化理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用进废退理论开辟了进化理论的先河
B.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在很多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得出的
C.中性学说是对自然学说的否定
D.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是达尔文等开展研究、思考的动力
[研析]用进废退理论由拉马克提出,开辟了进化理论的先河,为科学进化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中性学说”揭示了分子水平的进化规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否定。
[答案]C
点评 很多所谓的“永恒”、“定律”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题型2. 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的应用
例2. 在你做把一草履虫分别放在肉汁和盐水中,了解其生活状况并总结得出相应结论的实验过程中,你应该如何进行你的工作?你认为最难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研析] 生物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推理方法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获得大 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推理,抽象和概括出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再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贮存起来。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都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体现。这些就构成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答案]按照科学思维的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及交流过程进行实验研究,总结得出相关结论。其中最难的一步应该是推理,要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多种可能的解释、判断,要求推理过程依据事实,科学合理,思路严密,考虑全面。
点评 生物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思维,其基本过程包括观察、推理、分类、建立模型、
交流等步骤。
【教考动向应用】!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用进废退 B.获得性遗传
C.环境改变引起生物变异 D.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2.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理论解释的是
A.长颈鹿祖先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祖先产 生的后代中存在着变异个体
C.在摄食的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到生存
D.微小有利的变异通过遗传而世代积累
3. 是对理论的支持;对此做出解释则是 过程。拉马克发现古代生物与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所采用的方法是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 的科学结论。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探索剥果壳的方法。
2 、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花生、开心果、盘子、小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 、妈妈一会儿要带你们去找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儿,如果你愿意去,听到音乐就快把玩具收好来找妈妈。
2 、到好朋友家了,快看一看我们的好朋友是谁?(花生和开心果)你好花生,你好开心果!
3、让我们摸一摸他们的大门,一个…一个…(让孩子们摸后说感觉)。
(二)探索游戏
1 、让我们敲敲门:“咦,他们怎么不开门?让我听听,噢,他们想想考考宝宝们聪明不聪明,想想办法怎样把门打开吧?”
2 、宝宝们真聪明,它们又叫来了许多好朋友,请大家剥给客人老师、小朋友吃,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吗?
(三)结束游戏
“我们不能吃得太多,会上火的。让我们收拾干净去买点豆奶喝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幼儿全部都动起手来进行了 操作。分析此活动成功的原因:
1、开始教师出示的`食物引发了幼儿吃的欲望。小班幼儿对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经验,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2、请幼儿剥壳: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剥,直至取出里面好吃的东西。花生、开心果,一易一难,材料有层次便于不同幼儿选择。
3、幼儿在剥开心果壳时,有的幼儿可以发现要从裂口处剥,其他幼儿有的咬,有的捏,都没有找到正确的开启方法,教师适时插入,请剥开的小朋友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和幼儿一起试一试,指导不会的幼儿(分组、个别指导)。
4、内容由浅入深,在了解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剥果壳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也进一步了解果肉的特征,并渗透小常识,这两种果实不宜多吃,会上火。
5、幼儿剥开后,吃了一会了,请幼儿送给客人老师吃,体验了和他人分享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感知镜子的多样性,发现镜子的特点。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小镜子、不锈钢勺子、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数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桌子上有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二、幼儿玩镜子。
1、提问:①你是怎样玩的镜子?②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谁还有不同地发现:
①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②墙上为什么会有光点?(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点。)
③墙上的光点会动吗?
④你是怎样让它动的?(光点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点,还能让光点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子来?
(2)玩“勺子里的哈哈镜”的游戏。提问,帮助幼儿有条理地探究。
①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是个哈哈镜)。
②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③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三、游戏:
1、我们把小动物贴在镜子上?
2、怎样让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点儿?
3、请幼儿尝试。
小结:“动物追逐战”太好玩了,你的小动物跑的快吗?
四、我是小小摄影师。
1、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2、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给幼儿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幼儿在玩“哈哈镜”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把不锈钢碗、勺子、镜子、杯子、三菱镜等“镜子”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继续探究其中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背景
儿童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儿童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儿童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纸盒、积木、球、纸、书包、车等。
2、一个无轮的箱子、一个有轮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
3、水盆、水桶、装水的圆形矿泉水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集体演唱《你是怎样笑的》。
2、由《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趣,引导幼儿将乒乓球从没有水的桶底移动到桶面,从而引入新授。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物品,引导幼儿认识物品。
2、布置任务。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些物体移动。(教育幼儿不要拥挤、哄吵,并且最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并把方法记住)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4、幼儿汇报自己的发现成果。
5、教师小结。
6、教师出示皮球,引导幼儿用力大和用力小地尝试移动,并发现新结论(用力大,物体运动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运动慢且近)。
7、出示大矿泉水瓶,启发幼儿用最省力的方法来移动。
8、出示没有轮的箱子,鼓励幼儿想办法来移动。再出示有轮的箱子,进行操作比较,知道给重物体按上轮子会更省力。
9、知识拓展。平时看到建筑工地上的叔叔们如何将和好的泥浆或砖从一楼移动到上面的楼层上的?(滑轮)
(随机展示水井打水原理)
10、小结。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多观察、多探索,发现更多的物体移动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出户外体验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物体。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的参与性是蛮高的。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发挥了幼儿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做的不够的地方就是每次操作之后,应该把要点更清楚地提一下,这样可能幼儿的知识概念更清晰一点,这样不仅心里领会,嘴巴上也能表达出来。还有在操作中可以让幼儿两两比较玩一下,这样可能更好地引起幼儿的互动,给予幼儿更直观的感受。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纸桌,在模仿、观察、比较中发现纸桌的秘密。
2、喜欢手工活动,乐于探索与实践。
活动准备:
泡沫垫、长方形纸、篮子、积木、篮子、长方形纸、胶棒、黑板、盛满水的杯子等。
(孩子人数、坐形、折纸试孩子、操作要求)
活动过程:
说说纸的用途——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桌腿——探索不同造型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师生共同小结。
一、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两张纸,那谁来告诉老师,纸有什么用呢?(小结)可是今天,张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软软的纸,来做一张能站起来的一条腿的桌子!
二、初步尝试两张纸变纸桌,鼓励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的纸桌腿。
1、讨论:如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
小朋友都知道,桌子由哪两部分组成?桌子腿一般有几根?一根腿的桌子怎样才能站的稳呢?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讨论:除了用卷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制做桌子腿呢?)
2、尝试制作:现在就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
3、探索各种形状的桌腿: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那谁愿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XX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XX型
三、探索不同造形的`纸桌腿对桌面承重能力的影响。
1、小朋友的作品都已经完成了,那现在老师来检验一下谁的纸桌最牢固!
2、请小朋友轻轻的在纸桌上平放积木,看那种造型的纸桌放的积木最多!
3、幼儿报数:你的纸桌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讨论:为什么他的桌子上能放这么多积木?我们来看,他的纸桌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发现那种形状的纸桌更结实,放的积木更多一些?
四、尝试改进桌腿造型,提高桌面承重能力。
1、小朋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让纸桌腿变得更牢固、更结实?放上更多的积木呢?我们还可以怎样来制作纸桌腿呢?
2、小朋友又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就让我们再来试一试!
3、小结:纸的本领真大,通过折圈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软软的纸竟然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结实的桌子!而且在制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圆柱体的桌腿比其他形状的桌子腿更牢固,桌面上放的积木更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子可以放更多的积木呢?(老师演示)下课以后,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试一试,看还能不能制作出更结实的纸桌,能放上更多的积木,我们把纸桌的形状和放积木的数量记录下来,下一个星期咱们进行纸桌大力士比赛,好不好!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在前期活动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盒子,摆在了班里,占了很大的地方,晓峰油门觉得又乱又不美观还占地方,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好玩的盒子》。 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愉快的发现、学习、挑战;发展幼儿有关盒子的认知经验、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技巧。
目标
1.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2.能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认识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
3.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盒子的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大小的盒子若干;网球、豆子、水瓶、鞋子(不同大小)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回忆已有经验猜盒子“里边”有什么?
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东西在哪里?(在盒子里 面)
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就说出来留在盒子里面了,那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我们打开来看一看好不好?(那你们来猜一猜盒子里面是什么?那我们看一看)
打开盒子是需要秘密口令的“大盒子,大盒子,真有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里里--外外,找找里面的小秘密”(拿出网球)(大盒子里面是什么?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大盒子里面是网球)
2.引导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原来是个网球啊,那为什么网球能够放在这个盒子里面呢?
(因为网球小,盒子大)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与小结盒子比网球大,才能装下。
(二)活动展开
1.幼儿初次探究----盒子大小与物品形状之间的关系
①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拿出瓶子,鞋子和豆子;不同的盒子
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小朋友们你们试一试这些要放在什么样的盒子里?
②集体交流总结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的表达
你把东西分别装在了什么盒子里?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与盒子的关系
总结小物品能放在大盒子里;物品的形状大小决定盒子的形状大小。(操作材料一定 要充足)
2.幼儿再次操作探究-----发现空间利用与物品摆放之间的关系
教师那最近我们班小朋友特别环保,收集了很多废旧盒子,可是都堆在了美工区, 你们觉得堆在这里怎么样?
很乱是不是,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收整齐吗?怎么才能占地小呢?
3.幼儿分组动手整理盒子,
4.教师巡回指导,肯定个别幼儿想法,及时鼓励支持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盒子,怎么才能收整齐,而且不占地方呢。”
(三)活动结束
1.分享交流
请 1-2 名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四)活动延伸
运用盒子进行创意建构并探索新的玩法。
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目标基本完成,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在活动中没有采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思索、自己讲述、自己玩、自己动手操作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
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