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桥教案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选择雄饰大胆表演。
2、能用相应的动作表示三只羊及大灰狼。
活动准备:
1、材料提供:
(1)布置成草地,用雪花片当成草地。
(2)雄饰有小羊、中羊、大羊、大灰狼
(3)一张小椅子装饰椅背当作大山。
2、材料使用:
(1)将大灰狼雄饰挂在胸前,坐在“山上”,小羊、中羊、大羊饿都带好雄饰,先小羊上去与大灰狼对话,小羊把走路声音说出来,中羊大羊也相同。
(2)最后大羊、中羊、小羊都用手指扮演成“羊角”与大灰狼拼命。
3、教育功能:
(1)情景式的教育便于幼儿大胆自由讲述
(2)能模仿出三只羊走路的不同声音,小――中――大
(3)使幼儿明白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大灰狼的道理。
活动反思:
《三只羊过桥》的故事情节简单,对话生动,重复句多,三只羊和大灰狼的角色形象很适合中班幼儿表演。在两遍童话剧欣赏后幼儿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基本能复述出小山羊、中山羊、大山羊以及大灰狼的对话。活动的后半部分重点引导幼儿学习角色对话,让幼儿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三只羊和狼的对话,个别幼儿角色模仿得很像,尤其是能用颤抖的声音来说小山羊的`对话,用凶狠的语气来学说大灰狼的对话,表现很棒。个别平时比较胆小的幼儿也能观察到同伴表演时语气,积极举手来参与表演活动,但由于活动时间紧迫,很多幼儿没有被请到表演故事,。后期可以把《三只羊过桥》的表演安排到班级的“超级梦工厂”,为幼儿自制些简单的道具,增进幼儿的表演欲望,除了让幼儿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还可以让幼儿用典型的动作表现三只羊和狼的特征,尤其可以让平时害怕上台表演,不敢在集体面前表现的幼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机会,通过表演帮助他们体验成功表演的快乐,克服害怕表演的心理。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几种说明方法。
4、让学生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是石拱桥的杰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了解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习几种说明方法,体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计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理解选材的典型性,研讨文中介绍赵州桥的部分。
认知系统
动力系统
教学内容与步骤
活动过程与方法
兴趣、情感、态度等
一、课题引入生活中,你见过很多桥,这些桥各有各的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幅图片,说说这两座桥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拱桥和梁桥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请同学们看注释
①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投影本课时教学目标。
学生讨论并回答它们各自的特点。
小结:桥梁有两种形式,桥洞呈弧形,中间高起的叫拱桥;桥洞并不弯曲,桥身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梁桥。拱桥承受的压力比梁桥大。就外形看,拱桥具有曲线美;梁桥桥式单调。我国的拱桥大多是用石块砌成的。石拱桥具有外形美观、桥身坚固、取材方便等优点,所以我国桥梁很多是石拱桥。
1、激发动机
运用投影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自学辅导
1、出示投影检查预习。
2、学法指导:这是一篇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教师范读课文,并投影下列问题。
①中国石拱桥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③中国石拱桥很多,文章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重点说明的例子?提问、启发、归纳以上问题,并板书。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两座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
学生正音。投影: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学生标上段落序号,边听边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小组合作探究左边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后小结。
①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②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③这两座桥是我国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又具备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所以以这两座桥为例很有代表性。
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选择两者可以互相对照,互相补充,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2、期望成功在动机与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产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适当的指导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的迫切要求。
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最大限度使每个学生都保持期望成功的心理,这样才有良好的学习过程。
评价时要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鼓励。
三、重点研读过渡:本文先概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了具体说明。那么作为杰出代表,赵州桥和卢沟桥各有什么特色呢?作者怎样说明的呢?投影问题:
①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
②赵州桥有哪些特点?
③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
学生齐读课文课文第4、5段,思考左边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归纳:
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抓住“著名”“最古”两个词语,先概括介绍桥的地理位置、建桥时间;再介绍桥的长和宽;然后逐一分析桥身的结构特点及其科学原理。
②弓形独拱;拱肩加拱;拱圈拼成;结构匀称。
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内化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调控学生保持一种期望的心理,又要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知识上,使兴趣内化到学习活动中去。
联系社会生活,体验职业感受。
四、课时小结
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理清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领略了赵州桥这座独拱石桥的独特魅力。那么作为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魅力呢?
五、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整理后打印出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研讨文中介绍卢沟桥的部分,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认知系统
动力系统
教学内容与步骤
活动过程与方法
兴趣、情感、态度等
一、课题引入
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为了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赵州桥部分,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过渡: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出代表,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作为联拱石桥的杰出代表——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播放卢沟桥的图片,投影本课时目标)
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提问。
1、激发动机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播放有关图片,激发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
2、对照图片,参照课文内容,小组研讨卢沟桥与赵州桥的异同点。
学生齐读第6、7、8段卢沟桥部分;小组内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思考左边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期望成功
交流查找的资料,在交流中比较异同,教师要在小组内和班内多鼓励学生。
三、研读品味
1、研讨本文说明方法投影
①你所了解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
2、品味语言投影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学生回答后归纳:
①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作诠释。
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
小组讨论,重点体会、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小结:语言准确、严密。
3、内化兴趣
在研讨两座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重点目标上来。
四、拓展延伸
1、解放后,中国石拱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桥梁的画面。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座桥梁,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简要的介绍。
学生设计桥梁,画示意图,写出介绍文字。先在小组内交流,之后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内展示并介绍。
紧张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轻松一下,欣赏一组拱桥的画面,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科学知识的兴趣。
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
(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xxx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xxx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0x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桥教案 篇4
卢沟桥第二课时教案
一、说教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制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如下: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学生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着历史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目标中的第1、2点为教学重点,第3点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要求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叙说”“体验感悟”这样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既能读好课文,又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我先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了那些内容,然后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先让学生读教学内容:第2---5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说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
2、教师提出问题:日寇引发“卢沟桥事变”是什么行为?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以此问来让学生认清日寇的罪行。
3、日寇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我军的表现又是怎样?引出学生对我军英勇战斗的崇敬之情。
4、中国军队“悄悄进发”与日军“偷偷摸来”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5、再次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三)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具体经过
1、学生默读要讲述的内容,这是为了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讲述要注意的问题,为学生讲述好事情的经过打下基础。
3、教师点评、指导。
五、总结教学内容,扩展延伸
学完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这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
桥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桥》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洪水录象,再现危急情势。
二、整体感知,探究人物
1、谈话导入:此时,全村一百多人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生死关头,谁出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边读边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划出文令你感动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板书: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成果。
三、互动生成,品读感悟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结合山的画面,感受山的特征。(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2)抓住“乱哄哄”一词,想象当时情景.
(3)对比在山洪暴发时老汉与村民的表现,感受老汉的威严、冷静。体会“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的丰富内涵。体会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感受老汉的威严与冷静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突然、冲、揪)
(2)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上句话进行对比,发现老汉的“矛盾”之举,体会老汉的父爱如山。
5、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引导学生把 “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次深情地朗诵14-2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想象: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6、小结: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1、出示文章结局,师配乐朗读。
2、请生怀着沉痛之情,有感情地朗读。
3、启发学生想象前来祭奠的村民会说些什么?
4、小练笔:
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或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5、师小结:
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无私无畏,勇于献身,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在生死关头,他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洪水吞没了那座窄窄的木桥,但在老太太的心里,在全村一百多号村民的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又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老汉。请同学们深情地再读课题。)
桥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为”“勒”“数”“去”“安”等)。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西湖春月之美。
二、背景资料:
1、文学常识
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___明___朝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三袁”,是“___公安派___”的创始人,作品直率自然,清新活泼。
2、补充注释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万历二十五年,他辞去吴县县令,友人陶石篑漫游吴越。这年春天,他第一次游览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留连于美丽的湖山之间,写下了十六篇西湖杂记,每篇短者数十字,长者二、三百字,各为一独立文章,但合而观之,亦可统称为“西湖游记”。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岚( lán ) 石篑( kuì ) 为寒所勒( lè ) 数为余言( shu )
埋怨( mán ) 埋葬( mái ) 自怨自艾( yì ) 方兴未艾( ài )
憎恨( zēng ) 果脯( fǔ ) 引吭高歌( háng ) 煞有介事( shà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为春为月:是 为寒所勒:束缚、压制 数为余言:屡次、多次
为桃花所恋:被 不忍去湖上: 离开 尤不可言:更加
四、质疑讨论
1 ,本文以何为线索,按照何顺序写出了春季西湖怎样的特点?
文章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
2 ,文中写道:“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写景?
此句极言游人如织的盛况。游人为什么如此多?皆因西湖春景太美了。这是有力的侧面烘托。
3从本文哪些地方,可看出作者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情趣?
A、 由石篑多次劝他去赏宋梅,袁宏道却为桃所恋,竟不忍去,此其不俗之一也;
B、 杭州游人多在午,未,申三时游西湖,而袁宏道却认为朝,夕二时,才是西湖最为浓媚的时刻,这又是对时人趣味的一种背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此其不俗二也;
C、 月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能以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即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诮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士道哉!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C )
A 裨益 ( bì) 不啻 (zhì) 夕舂(chōng) 沉湎(miàn)
B 沉溺 ( nì) 麻痹 ( pǐ) 慰藉 ( jiè) 怆然 (qiāng)
C 朝烟(zhāo) 夕岚(lán) 石篑(kuì) 罗纨(wán)
D 按捺 (nài) 祈祷 (qí) 胡诌 (zōu ) 炫耀(xuà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译: 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译: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桥教案 篇7
课 时
总1课时
课型
阅读课
备课时间
20xx-10-9
第1课时
使用时间
20xx-10-10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重 点
同上。
难 点
同上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展示桥梁图,让学生读文、看图、练说话,在直观效果较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2. 通过初读、精读、研读、迁移运用等语文实践活动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 问题设置分层次,教师参与问题讨论,在平等的气氛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教 学 过 程
教学修改、反思
○导入
○简介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中国现代画家。
○在早读课读过书的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或看播放有关画面)思考: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提示: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 学生先思考或回答,教师再明确指导:
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引导学生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板书: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讲讲有关说明文与记叙文的知识,再学课文。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8-03
有关桥教案06-06
桥教案模板07-05
桥的小学教案01-07
《家乡的桥》教案04-06
有关桥的教案03-24
活动《桥》教案07-31
中班家乡的桥教案03-26
桥之美教案03-12
《桥之美》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