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25 18:28:1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科学教案范文集锦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和纸玩游戏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吸水的快慢,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家长共同收集宣纸、卡纸、铅画纸、玻璃纸、报纸等。

  2、装有颜料的盘子人手一个,抹布若干,记录纸、水盆。

  活动过程

  一、“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兴趣。

  二、初次探索:用比较的方法给宣纸、卡纸洗澡。

  1、猜测――两种纸宝宝洗澡后会变成怎样?

  2、试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试验

  3、讨论小结――你们发现这两种纸在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幼儿从吸水快慢、纸张厚薄等角度谈自己的'发现。

  三、再次探索:看看谁爬的快

  1、猜测――哪种纸爬的快?哪种纸爬的慢?将手中的纸分一分,用自己的方法做记录。

  2、尝试――进行操作。

  3、比比并记录――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种纸不吸水?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活动结束: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幼儿在玩玩具时,经常在观察、思考:汽车为什么会开?车灯为什么会亮?对电池的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体现“生活化、经验化、操作化”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电池潜在的教育价值。

  在活动中,通过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探索的时间、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电池,了解电池的外形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安装电池,了解电池的安装方法及作用,并体验安装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原则。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经验也得到了积累;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通过操作、摆弄电池、探索电池的奥秘。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5、7号),电动玩具若干个,电池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幼儿选择各种电动玩具玩,引出活动主题:“电池”

  二、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比较电池。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3、出示电池图片,师生共同小结电池的外形特征。

  三、幼儿尝试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动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玩具动起来。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动玩具才会动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四、幼儿再次探索为各种不同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鼓励幼儿找到电池盒内的标记进行安装电池,尝试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动玩具进行安装。

  2、师生共同交流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

  3、幼儿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及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有弹性的物品在我们的周围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欢玩一些利用弹性的原理制作的小玩具,但是他们只是觉得这类玩具好玩并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学原理,而作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对其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让幼儿观察、探索、操作等来理解物体的弹性。

  重点难点:

  重点: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难点: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二、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三、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 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了解平面镜的特性,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有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操作能力。

  3、对镜子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平面镜、动物玩具、音乐、各种透镜、面镜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了解镜子的特性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

  2、请你找好朋友玩一玩照镜子的'游戏。

  3、小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镜子反光实验

  1、幼儿分组探索

  2、小结

  三、游戏:小动物照镜子

  1、第一次操作,发现动物数量的变化

  2、第二次操作,发现如何变化

  3、第三次操作,把两面镜子竖直面对面放,进行探索。

  四、拓展经验

  1、平面镜真奇妙,我们发现了好多平面镜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奇妙的镜子,你知道有哪些?

  2、这些镜子也藏着许多秘密,我们在分区活动的时候再玩一玩,发现它们的秘密。

  活动延伸:

  1、区活动时,继续探索平面镜的其他特性。

  2、在区域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其他镜子的特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感知和探索沙的特点。

  2、通过玩沙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建构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盛水的杯子每人一个,围裙每人一条,小棒若干。

  2、活动前检查沙坑安全及卫生。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带领幼儿到室外脱下鞋袜在水泥地上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硬,脚踩上去不舒服,摔在地上很疼。)

  请幼儿再到沙坑里跑一跑、跳一跳,说说是什么感觉?(很软,很舒服,摔倒了都不会疼。)

  与幼儿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沙很软。

  2、发现游戏

  ①让幼儿用手玩一玩干沙,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感知,看看有什么发现: (沙很轻,不用费劲儿就可以拿起来。沙会跑,它会从手指缝里掉下去,说明它很细。沙没有味道。干沙不能粘在一起……)

  ②发给幼儿每人一个杯子,让幼儿到水池里取水,自由活动。鼓励幼儿将新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把一杯水全倒进沙里,水倒得太多,就能看见沙的上面有很多水,水上面还有几粒沙浮在上面。把水慢慢地倒进沙里,水就不见了。把沙放进杯子里,沙不会溶解。沙变湿了可以捏东西……)

  师生共同总结沙的特点。

  3、建构游戏

  引导[1][2]下一页 幼儿运用小棒进行建构游戏(也可用小棒在沙上面画画)对自己在沙坑周围获取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加以肯定。

  4、欣赏游戏

  共同欣赏每位幼儿的作品,给每位幼儿以肯定和鼓励。

  5、收拾、整理材料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看看什么地方有沙,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次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说说沙的用途。

  活动点评:

  本活动以发现教育为契机,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培养了幼儿的求实精神,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 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 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 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模拟实验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 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 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教学难点】

  ● 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太阳模型、自制卡片若干、转椅、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直接导入

  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那么早晨六点,当北京的孩子起床时,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是在睡觉呢?还是在上学的路上?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大家就能知道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大家有兴趣吗?那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多媒体展示:谁先迎来黎明)

  那么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学生猜测、教师追问)

  二、 模拟实验

  1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见太阳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 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

  (3) 相对地球而言,太阳石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实验要求,教师做相应的讲解)

  (学生实验并汇报)

  师:实验做完了,在实验过程中,谁先迎来黎明呢?还是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学生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做讲解或评价)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两个城市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与地球旋转的方向有关,由西向东转,北京先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三、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同,人们看见太阳,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相同,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怎样的呢?

  (进行一系列的相对运动模拟实验)

  师:通过刚刚两个小小的模拟实验,推向一下地球的运动状况。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既然大家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你能告诉我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了吗?

  【北京先迎来黎明】

  四、 认识时区和时差

  师:北京先看见太阳,我们要怎样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相差几个小时呢?北京和巴黎的日出时间又相差几小时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师引出世界时区图并作简要介绍,然后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五、 知识巩固

  通过上面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地球及其运动特点。

  (利用知识闯关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目的: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8幅:鸟、飞机;鸭、小船;鱼、潜水艇;蝙蝠、 雷达。

  3.锯子一把,奖牌若干,故事挂图两幅。

  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5.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也有一个聪明人,他的名字叫鲁班。

  二、 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出示挂图,有表情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附后)。

  2.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说对的小朋友将戴上美丽的奖牌。

  ①渔网(蜘蛛网)。

  ②母子雨衣(袋鼠)。

  ③电鼻子(猎狗)。

  ④脚蹼(蛙蹼)。

  ⑤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中提供各种动、植物卡片让幼儿观察,同时准备一些奖牌,以便随时奖励“小小发明家”。

  附 鲁班造锯

  古时候,有个聪明人叫鲁班。不但会盖房子,会造桥,还会制造工具。

  有一次,鲁班要建造一座大宫殿,他和徒弟们带着斧头去南山伐木。用斧头砍树,又累又慢,砍了十几天,木料还是远远不够,鲁班心里十分着急。

  这天,鲁班去一个险峻的山上寻找木材,正艰难地走着,忽然手指被茅草划了一下,鲜血直流。鲁班想:小小的茅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忘记了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小细齿在手背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这使鲁班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想,要是在铁条上打出细齿,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他马上去找铁匠帮忙,打了许多带细齿的铁条,用这些铁条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备齐了。

  鲁班也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眼睛的结构特征、作用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2.尝试辨别几种小动物的特殊眼睛,感受眼睛特征的多样性。

  3.积极参加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猜猜他是谁”白板课件(包括教师的眼部特写、辨识度较高的几位幼儿的眼部特写、所有小朋友的眼睛)。

  2.特殊动物眼睛的特写。

  3.人手一面小镜子(活动前放在幼儿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萌发观察眼睛的兴趣。

  1.教师逐步放映几位幼儿及老师眼部特写的画面,引导幼儿猜测。

  师:XXX,你的眼睛真亮,你们都有一双亮亮的眼睛,这里也藏着一些亮亮的眼睛,请你猜猜他是谁呢?

  师:他们的眼睛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有的'眼睛大,有的眼睛小。)

  师:看,这里还藏着许多双眼睛,你能找到自己的眼睛吗?

  小结:宝宝们真棒,看眼睛就能猜出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真是太棒了!

  二、观察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外形特征和简单功能。

  1.幼儿照镜子观察自己和好朋友的眼睛。

  师:(教师自然的拿出小镜子)那我们的眼睛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呢?请你拿出小镜子来看一看,眼睛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起来,闭着的眼睛还能不能看到东西了?为什么看不到了?被什么挡住了呢?用小手摸一摸你的眼皮。(幼儿自由交流)

  2.请个别幼儿说说眼睛的外形特征

  师:看过自己的眼睛了吗?谁来说说你的眼睛长得什么样子?

  3.幼儿结合白板再次集体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征。

  师:宝宝们说的真好,这里也有一只大眼睛,眼睛上面和下面有什么呀?眼皮会一睁一闭。眼皮上长着什么呢?它能帮助我们挡住灰尘。眼睛里面有什么?眼球上有黑色的眼珠和白色的眼白,眼珠会转动,它能让我们看到各个地方的东西。

  三、感受眼睛的作用。

  1.教师用手遮挡住自己的眼睛,引发幼儿思考。

  师:宝宝都知道眼睛长什么样子了吗?那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呢?如果没有眼睛会怎么样?

  2.师:那现在请你来做一件事情,把你的镜子轻轻的送过来,然后闭着眼睛去找你的小椅子,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3.师:哎呀,眼睛闭起来什么也看不到了,有的宝宝坐错了位置,有的宝宝和别的孩子撞在了一起,那说明眼睛对我们真是太重要了,我们小朋友平时要怎么样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呢?

  四、扩展话题,了解几种特别动物的眼睛

  1.师:宝宝们真棒,知道那么多保护好眼睛的方法,(出示特别小动物眼睛的课件)这里呀还有一些特别的眼睛,它们是谁?你发现它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原来动物的眼睛有那么多特别的地方。

  2. 游戏:猜猜谁不见了?

  师:现在我们要和这些小动物玩个游戏,考考你们的小眼睛,猜猜谁不见了?小眼睛仔细看,记住了吗?请用手把眼睛蒙起来,数1、2、3才能打开哦!

  五、结束

  师:楼下的小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景色和有趣的东西,我们去用亮亮的眼睛找一找,看一看!

  延伸活动:

  1.开展户外游戏“捉迷藏”。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人和动物的眼睛。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小班末期,幼儿对三角形,正方形,原形特点已经基本掌握,为了让他们更充分地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因此设计此次有趣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以故事引出主题,然后为小动物做饼干和送饼干,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复习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点,并学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对应粘贴的能力(学习使用双面胶粘贴)

  3、产生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彩色复印纸图形块若干、泡沫图形块若干、小猴子手偶一个、三个小动物(小熊、小松鼠、小鸟)的教具、双面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门各一个、剪刀若干。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难点:通过增加材料的难度引导幼儿正确区分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1、以故事《森林里的动物》导入,巩同对三种图形的特征的认识。

  教师:前几天小猴子来咱们幼儿园参加咱们的六一活动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幼儿园送给它很多好吃的夹心饼干,小猴子把饼干带回大森林里送给其他小动物们品尝,它们都特别喜欢吃。就是这些饼干(教师出示图形饼干)。

  教师: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呀?

  幼儿:三角形。

  教师:三角形的饼干长得什么样呢?

  幼儿:有三个角、还有三条边。

  教师:对,那这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呢?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出i种图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圆形的边是弯弯的合拢的曲线;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

  教师:现在森林里举行盛大的宴会,那我们送点什么给他们呢?

  教师:它们爱吃饼干,我们就给他们做一些饼干吧。

  2、操作活动:为小动物做饼干。

  (1)出示三种动物教具。

  教师:我们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宴会(教师一一出示三种动物)。

  幼儿:小熊、小松鼠、小鸟。

  教师:你们看看它们的嘴分别是什么形状,嘴的形状就代表它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小熊是正方形、小松鼠是圆形、小鸟是三角形。

  (2)为小动物制作它们喜欢吃的三种形状的饼干。

  ①将桌子分成三个组,分别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②幼儿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制作饼干。

  ③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给幼儿了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两种材料: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

  3、给小动物送饼干。

  (1)教师向幼儿提出送饼干的要求。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做好的饼干送给我们的小动物吧,但千万别送错哦。

  教师:去往森林的路上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三种不同形状的路线。如果你做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就要踏着正方形的小路过去,做的是三角形饼干就要踏着三角形的小路过河,如果是做圆形饼干的小朋友就要走圆形的路,千万不要掉到小河里。

  教师:过了小河还要钻过山洞,那里也有三个形状的门,请小朋友们想想:应该走哪个门?

  (2)给小动物送饼干。

  ①将同种图形摆放成三条路,让幼儿去送饼干。

  教师将三种形状的泡沫块摆成三条路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给小动物们送饼干。一名幼儿赶忙跑过小河钻过三角形门送到鸟妈妈的嘴里,但是他没有踩着三角形的泡沫块。

  教师走过去问幼儿:你刚才做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儿:三角形。

  教师:那你应该送给哪个小动物?

  幼儿:送给小鸟。

  教师:河上有三条小路,你应该走哪条小路呢?

  教师:请你看看哪条路铺的石头跟你做的饼干是一样的形状呢?

  幼儿:这条。(他用手指指地上的三角形小路)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跑过来随意把饼干放在了一只动物的嘴里,扭头便走。

  教师:我刚才看到你做了一个特别好吃的饼干,能告诉我是什么形状的吗?

  幼儿:正方形。

  教师:请你看看哪只小动物嘴巴和你饼干形状一样呢?

  幼儿:小熊。

  教师:那你为什么送给小鸟呢?

  幼儿:我特喜欢小鸟。

  教师:那你看看小鸟的嘴巴是什么形状呢?

  幼儿:三角形。

  教师:对啊,如果你喜欢小鸟,那你就应该选一些它喜欢吃的饼干喂它,好吗?

  幼儿:好。

  ②将小河的拼摆逐渐增加难度:从同种图形摆在一起到把各种图形混在一起。要求幼儿经过寻找、辨别、判断后才能经过小河。

  4、:

  与幼儿清点、验证送给小动物的饼干是否正确。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1)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形式上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

  (2)教师能仔细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并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灵活地调整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2、活动中的不足:

  隐藏的目标相对较多,使幼儿无法全面顾及,如使用剪刀剪图形对小班幼儿来说有点困难,这样影响了幼儿送“饼干”的时间,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完成。

  主要内容:

  1、这节活动让幼儿给小动物做图形饼干,游戏化的方式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境性比较强,整个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情境化的游戏中反复操作,从而复习、巩固了对三种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教师对幼儿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了解,看得出幼儿基本都有使用双面胶的经验,而且许多幼儿还比较熟练。所以教师让幼儿用双面胶粘贴非常合适,缩短了他们送饼干的.时间,可以看得出教师之前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充分。

  3、教师组织的每个环节比较严谨,如在过小河时对幼儿的要求提得明确、具体。并且注意观察,对个别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建议给小动物送饼干时,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对它们说一句礼貌的话语,从而有效地落实社会领域的情感目标。

  综合评析: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的材料适宜、丰富,能较好地物化教育目标,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材料使幼儿反复操作、练习,如让幼儿做不同形状的饼干、给动物送饼干要走过三种形状的小路、钻过三种形状的门、找到三种不同形状动物的嘴巴喂饼干。将教育目标和要求完全贯穿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快乐中获得发展。

  教师通过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游戏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需求,如两种材料,即一种是已画好的三种图形,幼儿直接拿剪刀剪下来即可;另一种是要求幼儿自己画自己剪,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

  建议教师直接给幼儿做好的图形以缩短他们做“饼干”的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选择去送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样可以增加幼儿辨认的次数,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送每种图形的饼干。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四篇05-26

中班科学教案10-01

大班科学教案03-20

宝宝班科学教案12-14

认识火科学教案09-15

小班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0篇04-10

小学科学教案04-11

【精品】科学教案四篇05-07

科学教案汇总5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