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11 08:02:0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科学教案锦集七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的茎》,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认知水平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他们在三年级下册,対茎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茎的运输和支撑的作用。三下单元资料库中也有介绍各种各样的茎,通常资料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有些老师会简单提一提。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确定本次课的起点,我们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茎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入。我们设置了第五题来了解学生对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的认识,发现学生的错误率为87.5%。因此我们将这部分的内容纳入本次课的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科学概念:

  1.知道茎根据生长方式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能说出这四类茎的特点。

  2、知道更多茎的形态

  科学概念:①知道植物按茎的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等。②能说出这四类常见茎的特点;③了解更多茎的形态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归纳各类茎的特点;②根据阅读资料,尝试判断几种常见植物的茎;③通过闯关游戏,学会运用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茎的多样性,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调查后,我们统计了四类茎特点的错误率,匍匐茎的错误率是(ppt出示)

  教学重点: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四类常见茎的特点

  教学难点:除了四类常见的茎,其它变态茎的判断

  教学的过程:

  核心任务1: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一、 导入:我们取一株带根和叶的植株,依次提问这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并一一剪去,最后剩下茎。(明确常见的茎是植物的哪个部分,避免学生将根和茎的混淆)

  二、认识茎的本质特征

  提供资料认识茎的本质特点,茎是有节的,不明显的节可以通过叶来寻找。(対茎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常见的四类茎)

  三、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要认识常见的四类茎,也就是本次课的核心任务。

  1、学生观察、描述不同的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2、师生间的交流将茎的特点与茎的名称对应起来(形成对常见茎特点和)

  3.植物障碍赛,则是在了解四类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趣味闯关活动,学生要用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来闯关 使用汇报格式,汇报运用哪一类茎的什么特点进行闯关.

  这样一层层的巩固 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常见四类茎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学生对茎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常见的四类茎上,学生在这个知识点方面确实得到提升,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提升,所以我们把核心任务由原来的.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改为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核心任务2: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把变态茎的辨别这部分的内容加到资料阅读认识茎的本质特征之后。

  学生对常见的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而变态茎这部分内容在没有解决常见茎遗留下的知识点,而又涉及到比常见茎高一个层次的变态茎。我们看到了变态茎这部分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另一个提升点,前提得处理好常见的茎这部分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核心任课的内容前后进行前后进行大调整)

  发现问题:容量大,时间不够,怎么办?

  忍痛割爱,把常见变态茎当做植物障碍赛的奖品发掉,并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自主判断。

  核心任务3:

  前几次的磨课,虽然有植物障碍赛来增加学生们兴趣,但我们发现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没有预设时浓厚, 两个活动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具连贯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科学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1、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导学重点:对“魔力”小针出现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导学难点: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教具准备:磁铁 缝衣针(或大头针) 支架 细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引目标

  1、出示缝衣针与曲别针,师问:同学们,你们能用针吸起曲别针吗?(试试看、不能)

  2、师:老师能,你们相信吗?

  (演示,用磁铁摩擦针,吸起曲别针)怎么样,老师能让小针吸住曲别针吧。

  3、师:其实老师是有秘密的,现在老师就把秘密告诉你们,你们按照老师要求自己动手,就能制作“魔力”小针,你们想试试吗?

  4、板书课题:神奇的小针

  二、活动1制作“魔力”小针

  (1)实验用具准备:缝衣针、具有较强磁力的磁铁、曲别针。

  (2)温馨提示:把缝衣针放在桌面上,用磁力较强的磁铁慢慢从缝衣针的一端划向另一端,至少划20次,注意磁铁不要来回摩擦,应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同时还要小心别扎手。

  (4)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自己制作的“魔力”小针能吸引曲别针。)

  三、研究“魔力”小针

  1、活动2

  师:用细线把摩擦过的小针水平悬起,使它轻轻转动。待其静止后:

  同学们再看看小针,记住它所指的方向。几次转动小针,待其静止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2、活动3

  把你们做好的“魔力”小针放在泡沫塑料板上,然后放在水面上,轻轻转动泡沫塑料板。

  (静止后)小针所指的方向是什么?把自己发现的现象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3活动 4

  拿你的“魔力”小针和其他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猜想与交流

  1、我们发现“小魔针”具有哪些“魔力”? 能对“魔力”产生的'原因做出猜想或解释吗?

  生 :猜想(根据记录下来的情况)

  2、各小组汇报。

  我敢于猜想,对 原因的猜想是:

  五、拓展:看书28面的“指南针的家史”

  六、作业:先看视频,自己再动手做一个指南针。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出示一个密封盒子(盒子里有:泡沫和海绵),请一位同学从盒子里拿出海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请你再次展示你的判断方法。(板书:捏) 师:用捏的方法可判断泡沫的硬度大于海绵的硬度(泡沫>海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软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 探究活动 比较硬度: 1、提出问题

  ①出示木条、卡纸、铁片、塑料,并提出问题:你还能用捏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软硬吗? ②试一试。

  ③学生回答师提出的问题。

  ④否定捏的方法,继续提出问题:那你有什么别的办法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⑤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⑥生汇报、师评判方法科学或正确与否,导出“刻划法”(画痕) 2、猜一猜

  师:按硬到软的顺序排一排, 这四种材料的软硬。 3、实验验证 ①介绍刻划法。 ②解读表格及填表方法。

  ③示范操作,同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

  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但用同一种材料刻划时不能换人,防止用力大小不同。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填写在记录表上,并把材料整理到材料盘中。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汇报方法,展示记录表,得出结论)。 6、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教育学生不在课桌刻划)。 三、认识金属

  1、由上面的实验得出:金属坚硬

  师: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一般金属都很坚硬。你知道金属有哪些用途?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演示用气泡图表示金属的其它特性(有光泽、易传热、

  能导电、有延展性)

  师:金属的性质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来研究金属的有关知识。 四、 拓展与延伸

  师: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包括我们喝的饮料罐,易拉罐也是由一种金属——铝加工而成的。你知道易拉罐是怎样由铝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让我们看看饮料罐的故事。

  师:小小饮料罐经过了很多加工步骤才变成一个饮料罐,可是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被人扔了。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它。

  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这样既能美化生活,又能节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科学教案 篇6

  主题名称:多彩的秋天

  次主题名称:秋趣

  活动名称:动物法庭

  主要教学领域:科学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讲解,让幼儿简单了解“兔子吃草,狼吃兔子”是大自然中的食物链,像这样的食物链大自然中还存在很多,都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各种动物和各种植物。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动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言辩论,初步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重难点分析: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

  活动准备:

  1、白兔和灰狼的绒毛玩具或头饰,小锤。

  2、坏境创设:模拟法庭——活动室中间为庭长室,两边分别是原告席和被告席。

  3、幼儿用书第2册第22—23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听故事,引发其兴趣。

  2、请幼儿自动推选小律师,进行法庭辩论。

  (1)角色分配:幼儿自主选择当谁的律师,选好后坐到委托人(原告或被告)一边。教师扮演大熊庭长。 辩论一:大灰狼该不该吃小白兔?双方陈述理由。

  (2)第一阶段结束后,幼儿可自由调整座位,重新选择委托人继续辩论。

  辩论二:该不该判大灰狼罪?

  庭长宣判:

  兔子和狼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对平衡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哪一种动物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地球环境。所以不能为了保护兔子就把狼杀光,而狼也不能把兔子全吃光。审判到此为止,本案结束。

  活动延伸

  将头饰投放表演区供幼儿表演,搜集、观看有关生物链的书、图片或录像等。

  活动反思:

  在孩子们最原始的对狼和兔子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法庭辩论,开展对狼和兔子对立关系的讨论,孩子们肯定支持兔子,通过学习让孩子们逐渐了解自然界食物链的现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罗列丰富多条食物链,巩固孩子们对自然界食物链的了解。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教学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知识与技能:

  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点: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

  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

  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

  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23

科学教案【精选】08-24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