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顾茅庐》教案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顾茅庐》教案 篇2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三顾茅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刘备字——
张飞字—— 关羽字—— 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三顾茅庐》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案 篇6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 篇8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历史故事。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相对于其他段落,这一部分写得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没有细腻的刻画,没有动情的议论,只用了白描的手法写了刘备的几个动作:从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路就开始“下马步行”,到“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站在台阶上等候”,再到等诸葛亮醒来后“快步走进草堂”。然而,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就在这一段中表现得真实又真切。
如何让学生通过刘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并把握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读:读出动作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刘备动作的词句。
2.交流(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二读:读出“诚心”
想一想: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交流预设: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刘备诚心诚意,渴求人才。)
(2)“轻轻敲门”。(怕惊扰诸葛亮;虔诚。)
(3)“轻轻地走进去”。(怕吵醒诸葛亮,对诸葛亮尊重。)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发自内心地求贤求才。)
来,一起来写“恭”字。它是形声字,下面这部分是从“心”演变而来的,表示“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站”是一种怎样的“站”呢?请同学们试着做这个动作。刘备就这样站在草堂的`台阶下,这一等就等了半晌工夫再加一个时辰,相当于站了四节课。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求贤若渴。)
三读:读出形象
1.会读书的同学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许多内涵。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动作。
(1)“下马步行”:刘备心中就是这么虔诚;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不要惊忧了诸葛先生;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恭敬等候”:对,就是这样诚心诚意地等待;
(5)“快步走进”:刘备心中是这般高兴;希望自己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等得太久。
2.把这些动作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你会感到这些词句不再平平淡淡了,它们饱含着感情。再读这段话,想一想,刘备诚心诚意的背后是什么?
3.“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恭敬等候”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4.记住刘备这些动作,就很容易把这段话背诵出来了。(师生合作背诵)
四读:读出写法
1.你们看,作者就是通过人物的这些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文字的背后是刘备的诚心,是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这一切,需要我们细细去读,慢慢去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读是读不出的。
2.除了写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之外,其他段落还写了他的语言。当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一(生读)“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当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高兴地说——(生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你们看,求贤若渴的刘备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够把人物给写活,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实在是功不可没啊!
3.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对人才的“尊重”。正是有了这种尊重,才有了一段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三顾茅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
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
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
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
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指读)
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
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
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
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2.交流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让我们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这段话还有一个词也能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是什么词)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
让我们自己在下面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练读、指读、齐读)
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 “半晌”就是好长一会,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又等了一个时辰”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
从这些鲜明的对比中,我们都感受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诚心诚意、求贤若渴。有没有同学能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刘备十分尊重诸葛亮。
3.师小结: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专用成语了。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片段,感受一下刘备的诚心诚意和尊重人才。(板书)
三、想形象,感受相见后的欢愉
1. 过渡: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
2.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板书)
3.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消失了)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4.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5.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齐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通过对环境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看来,要把握人物形象,大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适当进行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背诵环境描写片段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 ),好像( )。冈前几片松林( ),( )的溪流( ),( )竹林( ),景色( )。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重温《三国演义》
板书: 8三顾茅庐
(语言、动作) 刘备 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环境、比喻) 诸葛亮 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教案 篇10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文章:
【精品】《三顾茅庐》教案三篇04-21
关于《三顾茅庐》教案三篇04-12
【热门】《三顾茅庐》教案四篇05-02
【推荐】《三顾茅庐》教案三篇04-27
【必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04-21
《三顾茅庐》教案模板7篇04-18
【精华】《三顾茅庐》教案3篇04-17
《三顾茅庐》教案集合10篇05-08
《三顾茅庐》教案模板集锦七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