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独之旅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之旅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孤独之旅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后反思
杜小康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孤独之旅教案 篇2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 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 ,他战胜了 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 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 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 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 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 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 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 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 --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附板书:
孤 独 之 旅
曹文轩
心理变化过程: 杜 小 康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成
芦荡安顿后: 孤独单调 长
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 之
雨后天晴时:坚强 旅
成 熟
孤独之旅教案 篇3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
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l)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
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
厚实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茫然 嬉闹 掺杂,
没头没脑 日甚一日 乖巧 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
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有关问题的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感慨良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谛。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
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
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摘自《希望月报》20xx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孤独之旅教案 篇5
学习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3.以文观己
[自读程序]
一、导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孤独之旅教案 篇6
一、名师说课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中的深层意味。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归类品读——将小说中心理、环境等描写进行归类,让学生在反复品析中感受阅读成功的愉悦,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
[主要教学步骤]
1.学生自由诵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好的小说离不开描写,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描写。
3.将这些描写按环境、外貌、神态、心理等进行归类。
4.指导学生发现“心理描写”上的规律与特点。明确:课文基本上以心理描写贯穿,并且详尽地写出了杜小康心理的变化。从“想上学——茫然——害怕——恐慌——惊喜”。
5.指导学生对文中的“环境描写”按对象进行归类。①有关“鸭群”的描写;②有关“芦荡”的描写;③有关“风雨”的描写。
6.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描写的作用。7.学法总结:寻找——归类——品味——小结。
[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层层扩读一通过对本篇之外的有关情节和类似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成长中磨砺的痛苦与成长后甜蜜的喜悦。
[主要教掌步骤]
1.初读,基本理清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四部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网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再读,思考:文题《孤独之旅》中“孤独”是什么意思?
3.回读课文,用一句话评价“杜小康”。
4.教师指点:本文是一篇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布置课外自读完整的《草房子》,再次评价“杜小康”,并跟上次的评价进行比较。
5.布置课外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鲁滨逊漂流记》,再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也可以将心得体会写成读后感。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G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人环境的短文,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教学反思: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孤独之旅教案 篇7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需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品味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作者把孤独的感受描写、渲染、烘托得淋漓尽致,其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再有文章平淡的情节、朴实平白的语言都使文章个性鲜明。
教法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是自读篇目,属长文短教型。设计思路要考虑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诵读法、点拨法是我教学本文的基本策略。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出问题,初步了解课文。课上预设四个教学环节:(1)了解学情环节使教学实施有针对性,并随时调整预设,以学定教,促进生成。(2)整体感知环节从梳理情节入手,突出人物心理发展历程,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提炼词语能力。(3)研读赏析环节,通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多元化赏析。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文,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4)感悟收获环节,张中行先生曾说:“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上或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这后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实际是小结,强化所学所用的意识。教师寄语部分推荐作家作品,鼓励课外阅读,更好地解读教材,品味作品风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
1、展示预习问题。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
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
遭遇(面对)(战胜)
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来自网!http://
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
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从语言角度、修辞角度、真实细腻的描写角度等方面鉴赏小说的能力。)
五、感悟收获
1、从主题上。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坚强之旅。如果孤独不期而至,请你不要消沉,要利用它,静心思考,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成熟!
2、从写作借鉴上。借鉴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手法。
六、教师寄语
杜小康承受了孤独的磨难,坚强,长大了,后来他重返校园了吗?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课外阅读曹文轩被称为“回忆中含泪的笑”的《草房子》。
(设计意图:“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同时指导写作。)
附:预设问题:
(1)开头为什么不介绍杜小康家一落千丈的原因。
(2)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鸭子的叫声为什么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3)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想哭”的具体含义。
(4)24段、25段的景物描写与当时气氛不协调,为什么这样写?
(5)本文有多处关于父亲和鸭子的描写,对杜小康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07-27
《孤独之旅》教案12-20
《孤独之旅》教案15篇(荐)08-0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9-13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范文合集7篇08-03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锦集8篇09-17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集合10篇09-18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锦集八篇10-26
中班语言我不愿孤独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