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汹涌澎湃的钱塘江上的大铁桥,是他设计并施工的。建设亚洲第一座现代桥——武汉长江大桥时,他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负责指挥设计和施工。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大桥,倾注了他无数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那么,茅以升又是怎样走上造桥这条路的呢?那是90多年前的往事了——
1907年的端午节,在茅以升的家乡南京市,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常的龙舟比赛。刚刚年满11岁的茅以升,早就热切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不巧得很,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躺倒在床上。谁知小伙伴们却是慌慌张张地跑回来说:“看赛龙舟的人太多,把文德桥压塌了,很多人掉到了河里,哭声一片。”
听到这里,茅以升两眼噙满了泪花。他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脑际中闪现出文德桥下的惨景。“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习造桥,为咱们老百姓造结结实实、永不倒塌的桥!”茅以和颤抖的声音发誓般地说。“好孩子,有志气!”父亲走过来,赞许地拍拍儿子的`肩膀,给他以深沉的鼓励。
从此,茅以升幼小的头脑,便被“桥”这个字眼牢牢占据了。大人带他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石桥不是木桥,他总要在桥上桥下来回奔走,从桥面看到桥桩,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从没有看够的时候。阅读古典诗文,只要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者段落,他总会立刻抄在本子上;见到有关桥的画面,也会像珍宝似地收藏起来。
有一次,茅以升听到一个神话故事——7月7日,牛郎织女盼望相会,无奈天河阻隔,这时有一群喜鹊飞到天河上,架起了“鹊桥”,使牛郎织女如愿以偿,相会在天河上……
听了这美丽的传说,茅以升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喜鹊能造桥,我要是喜鹊,那该多好呵!”
有一天,爷爷又给茅以升讲了一个“神笔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有一支“神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空飞;用它画鱼,鱼会在水里游;用它画楼,一座座高楼便拔地而起……”
“那用它画桥呢?”听得入迷的茅以升,全部的注意点,仍旧是集中在桥上。
“桥就如彩虹一般,飞架在江河上呗!”爷爷哈哈大笑着说。
“爷爷,到底上哪儿才能找到这支神笔呢?”茅以升急不可耐地问爷爷。
“这可有秘诀呀。”爷爷故意做出神秘状慢条斯理地说。
“什么秘诀?好爷爷,你快告诉我!我定要找到‘神笔’,画出最美最结实的大桥!”茅以升拉住爷爷的手,又摇又晃,几近恳求地说。
爷爷拿起毛笔,郑重其事地在茅以升的手心里写下“勤奋”二字,而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就是‘神笔’的真正秘诀。你只要掌握了这两个字,无论什么大桥、高楼,都能从你的笔下设计出来……”
茅以升重重地点点头,他终于理解了爷爷良苦用心。
从此,茅以升发奋努力,勤奋学习,逐渐成长为闻名中外的著名桥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⒈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⒉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六、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七、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01-20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2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小学教案通用07-14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04
小学语文教案06-2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17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