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时间:2024-09-14 21:49:1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锦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锦集10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鼓励幼儿运用形容词(例: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衣衫褴褛的),把自己的感受连贯、完整地述说出来,借助幼儿思维的跨跃性,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和求异性。

  (二)情感目标通过感受童话故事中小女孩悲惨的经历,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爱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标通过幼儿自由想像,并鼓励他们将发生的事大胆地讲述出来,培养幼儿的独创性。

  (四)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五)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感知圣诞节是开心、快乐的节日。

  (二)环境准备布置有圣诞气氛的环境。

  (三)物质准备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电视机、VCD机、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整体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惨气氛。

  1.师:圣诞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是怎样度过圣诞夜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书面汉字: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等形容词,营造气氛,帮助幼儿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赏,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1.师: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让你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你会怎样帮她呢?

  2.师: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会怎样帮助她呢?

  3.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是怎样热热闹闹过春节的?

  4.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想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过圣诞夜的?

  (三)整体欣赏,激发幼儿感情的升华。

  师:小女孩这么可怜,如果你能帮助她,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各领域渗透艺术:

  让幼儿在欣赏这一童话故事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对小女孩的祝福与希望画出来。

  生活中渗透: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多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培养丰富的情感。

  环境中渗透

  1.将故事制成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图讲述。

  2.设置小小舞台,放置道具,让幼儿尝试表演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让幼儿多欣赏同一体裁的童话故事,深化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并懂得珍惜。

  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意思。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能用“因为”、“虽然……还是……”、“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同情穷苦人民孩子的悲惨遭遇和仇恨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新词,理解第,一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新课。

  有谁知道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吗? 安徒生是丹麦人,一生写过168篇童话,被誉为“童话之王”。他出生于贫苦的鞋匠家庭,从小受尽颠沛流离之若,整个童年十分不幸和寂寞,因此他的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厂。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二、预习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①读准宇音(特别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⑨按“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一一冻死”这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想想各段的段落大意。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

  正音重点,给多音字组词:

  zhèng(挣钱) huá(划火柴) jī(几乎) zhǐ(只有) zhe(拿着)

  挣 划 几 只 着

  zhēng(挣扎) huà(计划) jǐ(几个) zhī(一只) zháo (擦着了)

  字形难点:不要少点:蜷叉

  不要多点:旺焰捏

  词义重点:辨析“精致、细致”的意思。

  教师讲解:圣诞树、圣诞节。

  让学生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②听课文录音,投影填空题:

  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的悲惨故事,这个故事是按( )顺序写的,全文可分( )。段。第一段写( ),第,二段写( ):它三段写( )。

  ⑧质疑问难。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讨论:①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②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街上是怎样卖火柴的?说明了什么?

  2.划出有关说明小女孩悲惨生活的语句。

  3.重点理解的句子。

  投影字幕:

  ①“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a.前句是什么意思?后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

  b. 从这两句话中,说明.了什么? (小女孩家里非常贫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的是妈妈的大拖鞋。)

  ②“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她可忘不了这个。”

  a.她忘不了什么?大年夜富人享不尽的欢乐和幸福,小女孩有吗?

  B.小女孩忘不了这大年夜,说明了什么?

  (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向往光明,向往快乐。)

  3.小结:大年夜本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团圆欢聚的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人们欢乐的时候光头赤脚,流浪街头,叫卖火柴。她的生活是多么的痛苦悲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结合课后习题,理解第二、三段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代学习任务。

  I.指名逐节读第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她有哪些幻想呢,结局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结合课后问题理解第二、三段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一) 第二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各在怎样的情况下擦火柴?

  ②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幻想些什么?

  2.用“~~”划出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时,出现幻想的语句。

  3.填空练习

  ┌──────┬──────┬─────┬───┐

  │小女孩划火柴│幻想中的事物│ 希望得到 │ 原因 │

  ├──────┼──────┼─────┼───┤

  │ 第—次 │ 大火炉 │ 暖和 │ 冻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表格的内容,重点抓住小女孩幻想的浯句,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美丽的幻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4.指导朗读课文。(表达出小女孩迫切的希望,痛苦的哀求。幸福地飞走的心情。)

  5.理解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的一个地方去?在那个社会里,有这样的地方吗?(拓宽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6.小结过渡: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一次次美好的幻想都破灭了,

  第三段

  1.默读思考讨论:

  ①小女孩的幻想有没有实现?为什么?

  ②重点句理解。

  “第二天清晨…冻死。”

  小女孩是被冻死的,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⑨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小结:小女孩五次擦着火柴,出现了一次次美好的幻想。得到一个人起码的幸福,可是那个社会并没有给她这些,反而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那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三、作业 :练习册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朗读训练,用词造句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

  1.认读生字新词。

  2.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次次擦着火柴幻想什么?而——次次幻想的破灭又说明了什么?

  二、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轻声自由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人动口、动笔)

  2.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运用“学习提示”)

  三、总结全文。

  1.质疑问难。

  2.问题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填字练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记叙了( )的故事。揭露了( ) ,表达了作者( )。

  3.感情朗读训练。

  4.造句训练(练习册第五题)。

  本课板书设计 :

  18 卖火柴的小女孩

  痛苦的生活 美好的幻想

  冻僵暖和——铜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欢乐——圣诞树

  孤单爱抚——奶奶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问题

  第1题:下雪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一次一次擦着火柴,幻想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奶奶的爱抚。

  第2题:因为小女孩冷得难熬,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能得到温暖:她想得到食物。因为她一天没有吃一点东西了:她很想自己也能享受节日的欢乐。因为,富人都在过年,而她还在街头挨饿受冻:她想着死去的奶奶,她想得到慈爱。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疼爱她。

  第3题:①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但在那个现实社会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②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所以嘴上带着微笑。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解题。

  2、教师设问:大家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吗?

  3、学生老师共同简介作者的资料:

  安徒生:这篇童话是19世纪丹麦伟大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67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5年,当时丹麦已经沦为英国的附庸。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剥削下,境况十分悲惨文章反映了丹麦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受到丹麦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二、初读课文,听录音,引导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划出生字词,写出小节序号;

  2、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之处。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出示:考考你

  1、写出正确的读音。

  (1)小女孩的一只()拖鞋也没有了,只()好赤着脚。

  (2)、她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而她却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火柴挣()钱。

  2、区别组词。

  梗()

  蹒()

  跚()

  蜷()

  焰()

  便()

  瞒()

  栅()

  倦()

  掐()

  橱()

  烁()

  魂()

  烘()

  填()

  厨()

  砾()

  魄()

  哄()

  镇()

  3、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怎样)(在何处)的事。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

  2、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课文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取暖、冻死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1——4自然段):讲述在下雪的除夕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仍然在大街上情景。

  第二段(5——11自然段):讲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她所看到的幻景。

  第三段(12、13自然段):讲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

  五、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还有什么问题?

  3、分析句子。

  (1)她从家里出来时,……穿的。

  A、大雪天穿大拖鞋顶用吗?

  B、这双拖鞋是谁的?

  C、她自己有没有鞋?

  (2)“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个句子说明了()。

  (3)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不过她没注意到这些。

  (4)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4、教师小结:小女孩过着穷苦悲惨的生活:大年夜有家难归,光头赤脚在雪地里走,卖了整整一天的火柴,却没有得到一分钱,更不敢回家,还怕遭到爸爸的毒打,家里和街上一样冷。

  六、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

  二、学习第一次幻景。

  1、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这一小节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渴望、幻景、结果四个部分。)

  2、再度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景?结果怎样?

  3、学生讨论汇报。

  4、教师小结:她向往温暖,但是小姑娘却生活在寒冷的现实中。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更加凸现了小女孩的不幸。

  三、学生自学二、三、四次幻景。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注重朗读的训练。)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质疑:

  (1)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为什么作者写到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2)为什么说小女孩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3)小女孩只是在幻景中看到了她渴望得到的一切,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课文中却说“她曾经多么幸福”?

  3、学生自学讨论,进行解疑。

  4、分析重点句,加以理解。

  句子(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体会: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只有真正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小女孩和像她一样的穷人,才有可能过上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小女孩就是怀着这样的一种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句子(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体会:这句话中,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死去的。而这样美好的愿望又是谁也不知道的。说明谁也不关心她。这些愿望与谁也不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

  五、进行朗读训练。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4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转发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初步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法,可以通过曲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是培养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养成认真读书和勤于思考习惯的好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炉、幻想烤鹅、幻想圣诞树、幻想奶奶及一起飞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后两段放在第二教时,在讲读完前三次幻想后,把重点放在第四次幻想上,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自由读,比较发现

  1.让学生自由描写第四次幻想的内容,思考这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找异兴致很高,反复地读课文,比较后初步发现:①前三次幻想的是东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现了人物;②这次幻想出现了小女孩叫起来的语言。

  2.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作提示:引发幻想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又发现了两点: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这次幻想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

  二、体味读,比较提问

  1.让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

  ①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吗?

  ③这次小女孩为什么要叫起来?

  ④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真的没有写吗?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到了理解,对前三个问题意见趋向一致,认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为无人疼爱,说明她内心孤独、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说明这个社会不但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就连亲人的疼爱也不存在,她的悲惨命运是一层层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对小女孩的语言,同学们认识到这是小女孩在极端恐惧和极度激动情况下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带着乞求和绝望。

  但同学们对第④个问题争论不休。

  2.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让学生把奶奶读成叫起来的声音,读得急促带着乞求。

  三、感情范读,比较争议

  对于第④个问题,范读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争议。有的认为,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幻想中飞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现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认为,课文写了小女孩幻想的破灭,她飞走了,就暗示她悲惨地死去了,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吗?因为她是在冷、饿、苦、痛中离开这个悲凉的世界的。

  当然,这两种看法无需匡正,它是通过比较后对课文的理解。

  四、扣结尾,升华中心

  小女孩已经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是这黑暗的社会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问学生:课文到这里可以结束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又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上两节呢?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吗?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我体会,把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说,作者反复强调大年夜,是把富人们的花天酒地与小女孩的惨死作对比,说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有的说,新的'一年来临了,小女孩本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可她却在新年到来之时惨死在街头。有的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可怜,没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那个社会是多么冷漠无情。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且这些独到见解,给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

  从以上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和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最后一次幻想有没有写破灭的讨论。以前总要费时讲句义,学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这一次,我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这一教学是沿着结论思维过程情感熏陶进行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5

  1、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向您介绍有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我主要教的是课文的第一大段“卖火柴”,这一段内容比较散,共有四个自然段,先讲小女陔怎么会赤着脚走路;接着讲她已经在街上走上一整天;再讲她闻到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最后讲她不敢回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4个教学目标:

  ⑴、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⑵、能根据标题给课文分段。

  ⑶、重点学习1—4自然段。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引起心灵的震憾,产生情感的共鸣,为学习小女孩擦燃火柴产生“幻象”部分奠定浓厚的情感基础。

  ⑷、初步感受资本主义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激发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研究主题:

  情境教学: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第一步,导言揭题。

  上课开始,我以读寄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同时也自然地交代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发生的时代背景,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情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并安排一定的练习,引导学生写出大意,浓缩为小标题,降低分段的难度。

  第三步,学习第一段。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安排问题: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对小女孩的感觉?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意思?找出中心句“可怜的小女孩!”。抓住这一统摄全段的句子,展开第一段的教学,能省时高效。

  第二环节,部分入手,精读理解。

  找描写小女孩可怜的词句,抓住五句描写寒冷和饥饿的句子,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而理解“无人疼爱”这一方面,从而使理解句子的第一层次即理解比较简单的句子的教学告一段落。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欣赏经典童话故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将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融合,能使故事情境立体化,让幼儿走进故事的意境,理解故事、展开想象。

  音乐作品能"烘托气氛,渲染情感,赋予想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每个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情节变化,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音乐作品,整合推进。欣赏文学作品时融入音乐作品,能让幼儿有想象表达的空间,能提升幼儿综合感受的能力,能为幼儿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提供支持。

  将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融合推进,需要注意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与文学作品匹配,运用时要把握好时段,对作品的意境、情感也要能正确把握;要仔细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价值定位,如哪些地方需要分析和感受,哪些地方需要想象、描述和表达等。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的有效融合,形成"立体"的欣赏氛围。本活动融入了四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一:欢快的新年音乐;片段二:忧伤的音乐;片段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片段四:凄美的和声音乐。四段音乐把幼儿从美好的现实生活带入了故事情境,并在欣赏与感受音乐作品中体会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与心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了幼儿的感受力与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倾听感受音乐,帮助幼儿感知故事的情节变化,体验小女孩的心情与愿望。

  2、激发幼儿欣赏音乐和故事的兴趣。

  3、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ppt片段(片段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的情景;片段二: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边的情景;片段三: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片段四:奶奶带领卖火柴的小女孩飞向天空的情景。

  2、音乐片段(音乐一:欢快的新年音乐《abba-haPPYnewyear》;音乐二:忧伤的音乐《爱情白皮书》插曲一星华的回忆与想念;音乐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阳光·舞·甜橙》;音乐四:凄美的和声音乐《卡洛儿一假如爱有天意》)。

  3、完整的视频(配上故事讲述)。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一:欢快的新年音乐)引出故事,激发倾听兴趣

  1、这段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感觉?

  2、你知道什么节日快要来到了?人们会做哪些快乐的事情?

  教师小结:欢快的新年音乐让我们联想到新年的欢乐气氛,还想到了许多开心的事情。

  (变化音乐,播放忧伤的音乐)

  【设计意图:在同一个节日,播放两段截然不同的音乐,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冲击感,激发他们倾听故事的愿望,为幼儿对小女孩的生活遭遇产生同情心而埋下伏笔。】

  3、听了这段音乐你感觉会发生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播放忧伤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形成"立体"的欣赏氛围,为幼儿"走进"故事打下基础。】

  过渡: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欣赏音乐、倾听故事、理解故事

  1、观看片段一:卖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卖火柴的情景。

  (1)从这张图片上看,小女孩过着怎样的生活?

  (2)从哪里看出小女孩非常冷?

  (3)看到这样的画面和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讲述故事: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正下着雪,天气冷得可怕。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妈妈的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停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整整一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铜钱。

  2、观看片段二: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边的情景。

  (引出音乐三: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1)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能说出小女孩的幻想吗?她会有哪些期望呢?

  【设计意图:引入充满想象的八音盒音乐,让幼儿从音乐中"听"到希望,他们忽然感觉事情会有转机,想象的大门立即打开,他们会把自己的祝福与心愿编入故事中,此时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平台。】

  3、观看片段三: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的情景。

  (1)小女孩擦亮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

  (2)小结:小女孩第一次幻想到"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她渴望获得温暖;第二次幻想到"烤鹅",因为她太饿了,她渴望吃到食物;第三次幻想到"圣诞树",因为她太孤独,她渴望得到快乐;第四五次幻想到"奶奶",因为她很痛苦,她渴望幸福,擦亮整把火柴,因为她怕失去奶奶。

  (3)开始的时候小女孩一根火柴都不舍得用,为什么后来会擦亮整把火柴?

  教师讲述故事: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活动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欣赏火柴《天堂片断》?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3、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1、教学目标的第三点?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想象。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内容,引人新课

  1.指名读第三组的“导读”。“

  2.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安徒生)你对安徒生有哪些了解?

  (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上”。)

  2.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在书上找出有关的部分,做上记号。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讲小女孩擦火柴的。)

  (2)把课文分成三段,可以怎么分?”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自然段是第二段,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是第三段。)

  4、这三段,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真看看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段讲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第二段讲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四、学习第一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一段,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应该怎样回答。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一是“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二是回家同样要挨冻,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徊去还要挨打,真可怜。)让我们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怜。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先学生自练,再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一段。

  2.按照“思考·练习”第二:三题,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人新课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二、自学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2.请五位同学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部分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

  3.五位同学读课文后讨论: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看到一个大火炉,第二次擦火柴看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火柴看到了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看到了奶奶,第五次小女孩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她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飞走了。

  4.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火柴?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书,同座讨论讨论,然后我们再一起研究。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第一根火柴的?(是在冻得实在受不了的情况下才擦第一根火柴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这两句话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第一句话可以看出小女孩不敢擦火柴。从第二句的“终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冻得受不了了,才抽出一根火柴来擦的。)

  (2)小女孩擦第一根火柴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第一根火柴灭了,她为什么紧接着又擦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呢?(因为擦燃第一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她正想暖和暖和,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紧接着又擦了一根,是为了留住那个火炉。擦燃第二根火柴时,小女孩看到一只烤鹅在向她走来,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马上又擦燃一根火柴是为了得到那只烤鹅。擦燃第三根火柴时,小女孩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火柴灭了,圣诞树又不见了,小女孩为了留住美丽的圣诞树,就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3)小女孩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因为小女孩在擦燃第四根火柴的时候,见到了疼爱她的奶奶,小女孩知道,火柴一灭,奶奶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5、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她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同学们想一想,她怎么会看到这些东西的?(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也没有人疼爱,她想要暖和暖和,想要吃点东西,想要和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有人疼爱,所以就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小女孩渴望得到这些东西,这是个原因。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一样东西,擦根火柴,在火柴光里,能不能看到这样东西?(不能看到)小女孩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见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还有什么原因?(小女孩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整整一天受冻挨饿,这时候已经神志不清了,所以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看到了许多平时渴望得到的东西)是啊,弄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就更觉得这个小女孩太可怜了,我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沉重的心情,看看插图,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有的读整段,有的可自选其中的一部分朗读。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的第三段,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2.看看本课砒生字,注意生字的写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人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这两段讲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课文里说,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呢?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段。

  二、自学第三段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试着回答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的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这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小女孩冻死了。)前面说的“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活路,只有死亡才能摆脱痛苦。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不满。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五、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的呢?(作者是根据想象来写的。)

  2、这篇课文是童话乙童话的内容来之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根据想象虚构的。这篇童话的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是根据他平时见到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和穷苦孩子冻死街头的情景来想象的。)

  六、巩固生字词

  1.仔细看看生字,想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同座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穷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象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

  2、录象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生读)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4、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5、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怜。)“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悲惨)

  6、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三、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生异口同声:同意)谁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边读边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3、帮助学生学会“僵、梗”2个会认字和“裙、哆、嗦、烤、蜷、灌、僵、焰、铜、烘、梗、腮”12个会写字,掌握“围裙、哆哆嗦嗦、烤鹅、蜷腿、冻僵、火焰、暖烘烘、火柴梗、两腮通红”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运用在阅读中进行旁批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

  1.教师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播放课文朗读课件,读课题三遍: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2.学生质疑:

  (1)课文写了谁卖火柴?她为什么要卖火柴?

  (2)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卖火柴?

  (3)她是怎么卖火柴的?结果怎样?

  (4)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教师小结: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6)简介作者

  二、根据内容→*路

  (一)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为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教师适时指导。

  (二)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分为“小女儿孩卖火柴——擦燃火柴取暖——捏着火柴梗冻死”三个部分:

  (三)小结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遭遇悲惨的故事。

  三、沿着思路→理层次

  学生重点朗读第二段。按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取暖,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美好的幻象,把第二段划分为五个层次:

  四、抓住层次→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让人感动的语句下面作好标记,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五、联系课文→学字词

  (一)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生字新词,并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二)给课文中的生字正音、正形、正义:

  1、学生会认“僵、梗”2个生字。

  2、学生会写“裙、哆、嗦、烤、蜷、灌、僵、焰、铜、烘、梗、腮”12个生字。

  3、学生重点掌握“围裙、哆哆嗦嗦、烤鹅、蜷腿、冻僵、火焰、暖烘烘、火柴梗、两腮通红”等词语。并自觉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仿写词语。(至少三个词语)

  暖烘烘(ABB):()()()

  哆哆嗦嗦(AABB):()()()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抓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突出“悲惨”

  (一)抽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用旁批、旁注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师生交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小女孩儿的悲惨遭遇和心情。

  1、男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四至第五屏)

  (1)小女孩儿卖火柴的时间是(),地点是(),天气是()。想一想: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着力描写小女孩的鞋?

  (3)“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一个“冲”字说明了什么?

  (4)从小男孩儿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从“只好”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说明了什么?

  2、*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六屏)

  (1)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句中的“这些”指什么?“她可忘不了这个”句中的“这个”指什么?

  (3)文中写“雪花、灯光、烤鹅的香味”有什么作用?

  3、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展示课件第七屏)

  (1)小女孩儿不敢回家的原因有哪些?

  (2)从这一段课文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师精讲课文→教给学法,体现“扶”学

  教师重点指导,精讲课文第二段第一层。

  (一)读一读:教师示范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二)画一画:哪些语句是小女孩儿联想到的内容?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三)说一说:这个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层?怎么概括层意?(注意运用旁批、旁注的学法方法。)

  (四)议一议:(展示课件第八至第十一屏)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敢、终于、一根”等词语中,你体会到小女孩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2、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3、“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这是小女孩儿第()次擦燃火柴。她在幻象中看到了(),说明她的现实生活是()的,她渴望得到()。

  (五)悟一悟:再次感情朗读这一段课文,

  想一想:课文把小女孩儿的现实生活和美好的幻象对照着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

  三、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2)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2、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改写成第一人称)

  ————————————————————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改写成陈述句)

  ————————————————————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自学课文→实践学法,体现“半扶半放”学生尝试自主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层,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和帮助。

  (一)读一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二)画一画:哪些语句是小女孩联想到的内容?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三)说一说:这一自然段可以划分成几层?怎么概括层意?(注意运用旁批、旁注的学法方法。)

  (四)议一议:(展示课件第十二至第十三屏)

  1、这是小女孩儿第()次擦燃火柴。她在幻象中看到了(),说明她的现实生活是()的,她渴望得到()。

  2、读了“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一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五)悟一悟:再次感情朗读这一段课文,

  想一想:课文把小女孩儿的现实生活和美好的幻象对照着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和作用?

  二、生合作学习→运用学法,体现“放”手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选取第二段第三层至第五层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合作小组学习,然后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讨论。

  三、谈感想体会→品味“幸福”,反衬“悲惨”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交流讨论:

  (一)“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展示课件第二十二屏)

  1、小女孩儿冻死了,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

  2、这里是第几次写到“大年夜”?有什么深刻含义?

  (二)“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展示课件第二十三屏)

  1、“多么美丽的东西”指的是哪些东西?

  2、句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阅读链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展示课件第二十四屏)

  (四)揭示中心。作者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展示课件第二十五屏)

  四、课堂练习。

  1、多音字组词。

  几:()()

  喷:()()

  2、小练笔。

  展开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令你感动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想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重难点、关键

  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凄美”的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凄美”的意思。(凄惨而又美丽)

  3、教师导读:人们都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说它凄惨,我们能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可是,为什么说它是个美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二、再读,鼓励读文了解幻象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教师追问: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4、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最后蜷缩在了墙角里,她太冷,太饿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就是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把她带入了美好的幻象。

  三、研读,了解五次幻象的内容

  (一)总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

  2、指名反馈: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她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一共五次)

  (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

  1、教师导读:五次的幻象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幸福、满足)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子。

  5、教师: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象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该段以及前文反馈:冷,她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她冻得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

  6、学生边反馈边画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

  7、教师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并不容易。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教师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8、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

  9、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却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

  10、教师小结,导读:是呀,火柴是她们一家的救命绳,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就要挨打,更何况是擦燃一根火柴呢!可是这么艰难擦燃的火柴很快就灭了,美丽的幻象也不见了……

  (学生读:她刚把脚会伸出去……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1、教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啊;穷人的生活太悲惨了……)

  12、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对可怜的小女孩的同情、怜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的矛盾、害怕;看见美丽幻想的喜悦、激动;幻象不见了的悲伤、失望。

  1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1)找出描述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

  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幻象,现实

  第一次,火炉,冷

  第二次,烤鹅,饿

  第三次,圣诞树,没有欢乐

  第四次,奶奶,没有人爱

  第五次,和奶奶一起飞走,寒冷、饥饿、痛苦

  4、指名反馈,你们从这四次的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6、教师: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当她擦燃了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教师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7、指名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语句的意思的?(学生说一说)

  8、教师小结: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这一切只能靠死来实现。真是太悲惨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感人的语句读一读。

  9、教师: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四、探究,深化文本的主题

  1、教师: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的凄美。

  2、指名读一读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

  3、指名反馈:小女孩又次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教师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了解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8、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天气寒冷,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沉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的对比,反衬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六、布置作业

  1、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2、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1-0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0-02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8-02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优秀教案09-26

大班语言《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02-29

精选《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四篇07-30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3篇07-19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三篇09-04

【精选】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篇05-24

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9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