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大班科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背景
东海县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闻名中外的“水晶之乡”,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水晶棺就是由东海水晶精制而成,为此东海人民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幼儿作为一个东海县的小公民,也目睹了水晶的神奇与美丽。为了丰富幼儿对“水晶”的认识,加深对水晶的进一步了解,更好萌发爱家乡的情感,为此,我设计了大班“美丽的水晶”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东海水晶。
2.能积极交流、分享收集的水晶资料。
3.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1.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水晶的各种原料、制品及水晶的有关图片、资料等,布置出展台、图片展板。
2、介绍水晶及东海其他特产的VCD录像(介绍东海水晶的产量、加工规模、工艺品种类等。)
活动过程
一、参观展台、图片展板。
1、教师:“这是老师和小朋友们收集来的水晶展览,请小朋友看看大家都收集了
水晶的哪些资料,小声地向你的小伙伴讲一讲哪些东西是你收集的”。
2、幼儿参观。
二、介绍收集的'水晶资料。
1、引导幼儿可拿实物或指图片介绍。
教师:“请小朋友介绍你带来了什么?”
2、介绍水晶原石及图片。
教师:“水晶的原石是从那里来的?有什么颜色?形状是什么样的?”
3、 交流水晶制品及图片。
教师:“水晶有哪些制品?有哪些作用呢?”
4、教师小结:水晶的原石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东海的地下水晶藏量非常大,产量占全国的1/4,东海的水晶原石也比较坚硬,水晶制品很丰富,如:项链、手镯、戒指、耳环、眼镜、景石、工艺雕刻品、按摩靠垫等,不仅有可以作为装饰、美化生活,还有许多保健作用。
三、欣赏介绍水晶的录像。
1、教师:“请小朋友看介绍东海水晶的VCD录像,跟小朋友说的有什么不同呢?”
2、教师小结:东海的水晶文明世界,有“中国东海水晶之乡”之称,毛主席的水晶棺材就是我们东海县房山镇出土的水晶做成的,这是我们东海县的骄傲。
四、拓展经验。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知道了美丽、神奇是水晶,东海县还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或有名的地方呢?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2、教师小结:好吃的有平明的大米、山左口的板栗、黄川的草莓、石良河的葡萄、桃林的烧鸡等,好玩的地方有羽山风景区、西双湖、李埝狩猎场等,有名的有亚洲第一井、安峰山烈士陵园等,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活动延伸
1、幼儿继续收集水晶原石及制品,充实自然角,使幼儿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美丽的水晶。
2、在美工区提供水晶珠、线等,穿制水晶项链和手链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小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认 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的科学知识。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泥鳅若干条,音乐磁带一盒,南瓜叶、棉手套、 废手帕、筷子、棉布、沙子、其他植物的叶子若干、一次性手套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泥鳅。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群小客人,知道是谁吗?提示一下:身体是长长的,整天在水里游、泥里钻?猜猜看是什么?(幼儿猜测)
2、师:你们猜得对吗?看仔细了,他们要出现了。(教师揭开盖布)
提问:它们是什么呀?原来是一群小泥鳅来我们班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呀,小泥鳅长什么样子?(幼儿围观,自由说一说)小泥鳅来我们班上多开心呀!它们在盆里高兴的.游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小泥鳅。(师生共同学小泥鳅游泳的动作)
二、设置情景,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捉泥鳅。
1、 师:这么多的小泥鳅挤在一起,我们小朋友看得可不清楚,这样,偶老师抓几条起来让你们多瞧瞧好吗?(教师操作)
2、 师:咦,偶老师怎么抓不起来呀?谁来帮帮我?(请个别孩子帮忙抓泥鳅)
3、幼儿出现困难,
师:小朋友一起去帮帮偶老师的忙吧!可别让泥鳅掉到地板上哦!(幼儿第一次尝试)一只手不行还可以两只手!
4、活动后,要求幼儿擦擦手。
三、总结尝试结果。
1、师:(安顿幼儿坐下后)小朋友,你们在捉泥鳅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什么泥鳅会抓不起来呢?(幼儿回答)
2、师:既然泥鳅这么难捉,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更好的把泥鳅抓住呢?(鼓励幼儿讨论,并个别交流)
师:谁来把自己想到的好办法告诉我们大家.(幼儿个别交流)
四、幼儿借助别的物体(毛糙)抓泥鳅。
1、师:小朋友你们想得真好,偶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借这么多的小工具帮忙,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用那些小工具帮忙呢?快过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工具呀?(逐一出示,幼儿认识)请你们动手试试看,能不能抓起来!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指导)
3、师:你是请什么小工具帮忙的?成功了吗?(怎么抓起来的)!(记录操作结果)
4、师:为什么这些小工具抓不起来呢?(抓得起来呢?)
5、得出结论。
五、引导幼儿了解泥鳅身上黏液的作用。
1、师:刚才我们在抓泥鳅的时候,发现泥鳅身上有滑溜溜的东西,偶老师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泥鳅身上滑溜溜的呢?你们知道吗?(幼儿自由说——个别说)
2、教师总结泥鳅黏液的作用。
师:原来泥鳅身上那滑溜溜的东西这么神奇,那除了泥鳅有这样的本领外,还有什么动物也有这样的本领?(幼儿交流)
六 、游戏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连泥鳅这么滑的东西都能抓起来,我们一起来表扬表扬自己,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庆贺一下。(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名称:探访蔬菜朋友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蔬菜的外形和特征
2、比较不同蔬菜的差别
活动准备:丰富的蔬菜
活动过程:
一、教师交代参观任务,要求幼儿带有问题去进行观察请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所看到的蔬菜,并进行相关的咨询(比如:它的名字是什么,怎么食用等)
二、交流参观成果
1、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讲听,并能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
2、向大家介绍自己刚认识的蔬菜
三、教师
1、幼儿的观察结果,讲解蔬菜的特征
2、引导幼儿对不同的蔬菜进行比较(外形特征、食用部位的不同等)
3、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分类(可根据食用部位、颜色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
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玩扑克的。
(教师用大记录表以分类、排序、比大小等形式总结、记录下幼儿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自己的小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
三、合作探索“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1、提出探索任务。
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挑战任务,就是“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
2、出示图文结合的比赛规则图,引导幼儿认读,明确游戏规则:
(1)四人一队,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2)提供不同形状的卡纸作为辅助工具,可以使用,也可以不用。
(3)时间:五分钟。
(4)最高最稳的获得金牌。
2、幼儿自由组合探索出“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3、幼儿交流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4、教师小结:底层的扑克牌应该两张一组竖立在桌上,要摆放的多而稳,根据自己选择的卡片图形搭建,越往上扑克牌要越少,这样才能搭得又高又稳。
4、教师给搭得最高的一组颁发金奖,其他小组分别颁发银奖、铜奖。
活动延伸
1、将扑克牌投放到区域中,不借助辅助材料,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出更多“用扑克牌搭建得又高又稳”的方法。
2、鼓励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用扑克牌探索出各种有趣的玩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
故事《小雨点旅行记》
活动目标:
1、在听听议议故事中,了解小雨点旅行的经历,知道生活中许多自然现象都与水有关。
2、进一步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录音、ppt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重点难点:
活动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及变化需要的条件。
一、说说生活中的水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水,水的.作用是什么。
2、提升:美容院用水蒸汽扩张毛孔;制造气氛桑拿院用水蒸汽帮助减肥;舞台上用水制成的干冰……水的用处真正大。
3、说说“水魔法师”能变成哪些样子。
4、介绍故事名称,引导幼儿仔细聆听。
二、理解故事情节
完整听录音故事 提问:
1、故事的名称;
2、故事中有哪些角色。
听老师完整地讲故事(播放ppt) 提问:1、小雨点经历了一次怎样的旅行?
2、这次旅行,小雨点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
根据幼儿的回答,播放ppt进行验证。
总结:故事中哪些角色是由“水魔法师”变成的?变化时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三、小结: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水,就连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也有许多与水有关。(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他们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就是侧重于引导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探索的过程。
3、提高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前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2、物质准备:空胶囊、小钢珠、火柴头,纸团,雪碧瓶做的透明筒、鸡蛋壳、玻璃球、玻璃球、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智力蛋。
四、活动过程:
1、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智力蛋(放在透明筒里),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师:我的智力蛋可能干啦,它还会表演杂技呢,你们看(演示让智力蛋在透明筒里翻跟头),这个智力蛋在筒里怎么样了?(幼儿边看边议)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呢?
2、幼儿动手操作
(1)你们想了解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吗?那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透明筒,小胶囊就好比智力蛋,现在你们试试看,你的小胶囊会不会在透明筒里翻跟头。
(2)幼儿操作:发现小胶囊不能翻跟头。
(3)为什么这个小胶囊不能翻跟头呢?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胶囊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让幼儿带着问题再次进行操作,试着在小胶囊中放入小纸团、火柴头、小钢珠等物体,看看这些物体能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
(4)师生共同操作、试验。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记录操作结果。
3、师生共同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1)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请个别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发现。
(3)师生共同验证钢珠放在胶囊里后,胶囊就会出现翻跟头的现象。
4、了解胶囊翻跟头的原理。
(1)为什么钢珠放在胶囊里,胶囊就会翻跟头,而火柴头、小纸团放进胶囊,胶囊却不会翻跟头呢?
(2)观看多媒体课件(见附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圆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
(3)揭示“智力蛋”会翻跟头的奥秘。
师:你们猜一猜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它的里面放了什么?
在幼儿猜测后打开智力蛋,看看里面的玻璃球,由此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胶囊一类的空心物体内装上会不断滚动的重物时,只要重物一滚动,就会带动胶囊一类的物体翻跟头。
5、听音乐玩“小胶囊翻跟头”的游戏结束。
五、活动延伸:
在科技操作区提供各种类似胶囊的空心物体及玻璃球、小钢珠、小弹子等多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六、活动评价:
1、操作探索前善“导”。此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的意向,激起幼儿探索发现的冲动,带着“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问题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2、操作探索中敢“放”。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敢于放手,但却不放任自流。比如在尝试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有些困难,会有失败,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方法提供给他们,而是鼓励幼儿再尝试,或请教同伴、或合作商量,自己解决问题,习得经验,真正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3、操作探索后能“启”。每次操作探索后,教师能够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使知识、经验在幼儿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以及记录活动中不断丰富。教师还善于设疑,启发幼儿思考,进行猜测,进而继续探索发现,直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小胶囊并不能翻跟头时,教师马上提出“为什么你的小胶囊翻不了跟头?”、“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等问题,使幼儿进行了再尝试、并从中发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自然习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螺旋形,发现粗细会影响纸条长短的变化。
2.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一人一把剪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
2.螺旋形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认识螺旋形1.出示圆形纸片,请幼儿帮圆纸片变成长条形。
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操作方法:顺着圆形一直往下剪。
3.展示幼儿的作品,引导幼儿认识螺旋形。
(1)圆纸片变好了,你觉得圆形变成了什么?(蜗牛壳、棒棒糖)小结:对了,这个和小朋友说的蜗牛壳差不多,它从中间往外,一圈一圈,越变越大,就变成了螺旋形。
(2)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圆纸片是怎么变成螺旋形的?
小结:顺着圆的`形状从外往里一直剪,剪的时候一边转纸片一边剪,就能剪出螺旋形。
二、第二次操作:变长长的螺旋形幼儿剪完展示作品,让幼儿观察、提问:螺旋形有什么不同?(长短不同)为什么同样大的纸片剪成的螺旋形会不一样长?(粗细不同)提问:让你剪出一条长长的细细的螺旋形你会怎么剪?
老师小结:一条长长的螺旋形要细细的剪,剪的时间长一点,不要剪断。
三、第三次操作:
1.观察并讨论如何变出长长的螺旋形。
2.提出比赛要求,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观察黑板上的螺旋形,评出冠军。
4.观看PPT5.我们刚刚认识了螺旋形,那我们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和螺旋形差不多的形状?(螺丝玩具、螺丝钉、电话线、电灯)总结:原来,在同样大的纸片上,小朋友在剪的时候,剪得越细,螺旋形就会变得越长。
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时用其他形状的纸片剪出螺旋形。
大班数学《纸片变变变》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一定要简练,到位,否则孩子们会对教师过多的语言产生反感,越听越糊涂。
在《纸片变变变》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渗透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从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每次的提问都是简经营简练,明了,让孩子得出结论,老师再小结。
2、各个环节要清晰,环环相扣,符合数学教学逻辑。
从第一次操作,让幼儿试着剪出长条形,从而过渡螺旋形,这里我讲评的比较快,过渡比较紧凑,但第二次操作,让幼儿通过操作剪螺旋形从而发现长短不一,为什么同一圆方剪出的螺旋形会长短不一呢?(粗细不一)从而引导幼儿比赛,谁剪得螺旋形又长又细。幼儿的动手能力强,剪得都较长也细细的,个个环节比较清晰,层层递近,目标效果已达到。
3、在联系实际生活中什么东西是螺旋形的,我班幼儿扩散思维强,想了很多,(如圆棒、树的纹路、发型等)我们老师也一下想不到的,幼儿都能回答出,发言积极,以上是我本次活动的反思,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以便使活动能更有效的开展。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1
大班科学教案09-0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