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了解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对植物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认识.
学情分析
1.根据对该校学生的了解,应当多举例说明,适当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田野中观察.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向地性
2.植物的向水性
3.植物的向光性
4.植物的叶片互不遮盖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 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大班科学教案:食物的旅行
中班科学探究:神奇的肥皂膜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螺丝构造。
2、体验为螺丝与螺帽配对的喜悦。
3、尝试小组分工与合作。
活动准备:
不同种类和大小的铁制螺丝和螺帽若干,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
1、教师:我们教室里变成了三大组,每个组的桌子上有螺丝和螺帽,请各组小朋友为螺丝和螺帽配对。
2、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指导要点:对于个别不愿意参与的幼儿给予提醒与指导。
二、交流共享
1、请三个组的代表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
2、说说在为螺丝和螺帽配对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提问
(1)你们发现螺丝有哪些形状?请用手指给其他小朋友看。
三个组进行抢答,获胜的'一组得到一颗五角星。
(2)你们发现螺帽有哪些形状?
(3)你们觉得螺丝像什么?螺帽像什么?
(4)你是怎样为螺丝和螺帽进行配对的?
请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看。
4、小结:螺丝和螺帽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相同形状的螺丝和螺帽才可以配成对。
三、模仿游戏
1、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螺丝和螺帽,
我们大家一起玩一个关于螺丝和螺帽的游戏好不好?
2、螺丝和螺帽的要求:
三个组自己推荐哪些小朋友当螺丝,哪些小朋友当螺帽。
3、游戏设计:
请几个当螺丝的小朋友站成横、竖两排,组成“丁”字形状。
然后再请几个扮演螺帽的小朋友在“螺丝”纵排的空当中快乐地钻s形。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去找找螺丝和螺帽藏在家中的什么地方。
科学教案 篇5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动手制作——不断改进”的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
2、经历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发现科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修正。
3、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对计时工具的探究实践活动,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粗细不同的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张白纸、一个橡皮泥、一个蜡烛闹钟、一盒火柴、计时表、沙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来说,用蜡烛做一个能够计时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但是制作起来又不是很难的活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蜡烛钟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吗”“怎样让你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还有哪些因素干扰我们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前后课衔接,引出问题。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计时?
2、出示蜡烛。
用蜡烛来做一个蜡烛钟,照明计时两不误,一举两得。今天我们就用蜡烛做一个夜间的计时器。(板书:夜间的计时器———蜡烛钟)
(二)设计方案。
1、设计计时5分钟蜡烛钟。
(1)讨论:先说说怎样用蜡烛做一个能计时的蜡烛钟。
(2)任务:做一个以一分钟为单位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2、讨论并思考:(出示讨论内容)
要求:蜡烛钟计时尽量准确。
①怎样用一根蜡烛制作一个可以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画出预计做成的蜡烛钟草图。
④讨论并及时记录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设计:
哪个小组上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案,请其他小组认真,看他们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求蜡烛钟设计草图,并讲清设计思路,再介绍选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设计:
听完汇报小组的介绍后,其他学生参与质疑,重点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选材加以关注。在汇报小组和师生的讨论辩析中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
5、教师关键性问题:
①有小组可能会采用观察蜡烛烧5分钟后长度,再取另一根标上长度。教师则及时引导:要是让这一蜡烛可以计时一个小时或更长呢?这种方案明显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据推理方法,先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蜡烛燃烧的长度,再推算出10分钟或更长的长度?
②一根蜡烛就标一个长度,如果刚好让10分钟可以,要是让计时7分钟或7分30秒?怎么办?
③每一小组根据这几点反思整改自己组设计方案重新作一份设计草图,并领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请同学们学生按照讨论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制作蜡烛钟,活动时间为7分钟,(出示沙漏)老师用计时7分钟的沙漏计时,现在开始。
分组制作蜡烛钟。
(四)展示、评议蜡烛钟。
1、哪一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得意之做———蜡烛钟?(要说清自己的制作过程,阐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五)测试蜡烛钟计时是否准确。
1、第一次计时比赛。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蜡烛钟到底准不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计时比赛。计时时间为一分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同时划着火柴后共同倒数3个数,然后点燃我们的蜡烛钟,如果你们认为烧到一分钟了就想办法把它熄灭,然后迅速举起组牌示意,老师在这里用秒表计时。听清楚了吗?(计时比赛)
(2)公布比赛成绩。
①关键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你们蜡烛钟计时不准确?
②学生交流人为因素、材料影响、环境因素。
2、两分钟修正蜡烛钟。
3、第二次计时比赛。
4、根据比赛成绩分析修正以后的计时情况,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六)拓展延伸:制作蜡烛闹钟。
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经过我们的改进误差缩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的祖先象你们今天这样,在经过了千百年来不断的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计时准确的钟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学可以再仔细做做,可以换种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个水钟,用沙子做一个沙漏还可以用点燃的香(盘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烟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师分享一下,可以吗?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让普通的一根蜡烛成为了一个可以计时的计时器,你们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师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在今天的蜡烛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能报时的蜡烛闹钟吗?想想怎么做?(看教学时间而定:如时间够展开谈,如时间不够,作为课后延伸活动)
(出示蜡烛闹钟)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的蜡烛闹钟,相信你们一定能作一个比我更好的。下课。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教学中的教师引领作用和点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一)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
辐合型思维是当认知主体面临一个认知问题的时候,通常注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的具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这一定位。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创设了实现学生辐合型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有结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测试蜡烛钟比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测试——再分析数据—再发现问题”等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当学生面临影响蜡烛钟准确的因素的的认知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各种相关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响蜡烛钟准确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最终得到解决影响蜡烛钟的`计时准确的方法(即:刻度要准;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观察要认真;及时点燃和及时熄灭等)。
(二)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本解课可分为五大版块:设计方案;制作;验证活动;查找影响因素;修正活动。其中在讨论设计方案和验证活动后的查找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怎么知道蜡烛一分钟烧多长;刻度怎么标;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关键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茫然中在教师引领下一步步的迈上科学的阶梯。又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蜡烛钟的准确度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干扰因素中,学生只是在蜡烛刻度上和计量准确上找原因,总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转,“除了材料因素,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活动不用说都可想而知当时的课堂场景。
(三)取舍之间的课堂。
科学课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都会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制作蜡烛钟作为取舍之间的教学环节。其实制作蜡烛闹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活动,用简短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对它的设计和制作,我想不会在孩子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记。莫不如在教学的尾声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吊起学生们足够的胃口,让他们在课后的大量时间淋漓尽致发挥想象力完成这个活动。我想这样的“舍”是为了“得”到学生更宽泛的思维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火科学教案09-15
科学教案四篇05-26
大班科学教案03-20
中班科学教案10-01
【精选】科学教案3篇05-02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10
科学教案10篇04-10
小学科学教案04-11
科学教案三篇05-05
宝宝班科学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