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18 11:01:3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67页。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长方形活动框。

  学具:学具袋。

  教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析

  激趣揭题

  视频: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

  观察感知

  问题:在刚才的画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图形?哪些你们认识?哪些不认识?

  组内交流,向全班汇报。

  小结并揭示课题。

  把生活中各种平面图形的应用编成短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激发兴趣、增强感知、引出课题的目的。

  实践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组内讨论并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

  通过记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长方形框架。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观察(哈哈,变了!变了!)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通过成果展示中图形的变化,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

  体验

  (故作惊奇状)变了?什么变了?大家都试试看。

  实践验证。

  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组内交流,汇报。

  深化认识指导学生在钉板上围各种平面图形和用长方形纸片剪出平行四边形。

  组内先讨论怎样做,然后再操作实践。

  通过先讨论,后操作,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摆放的.平面图形。

  在学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类、展示。

  出示第34页第5题。

  组内交流,汇报。

  通过涂色、分类、数图形,加深认识,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应用这么广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你们的老师、父母请教,也可以到书店或者网上查寻。

  拓展知识的学习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向深处延伸。

  注:学具袋中装有长方形纸片、硬纸条、图钉、小钉板、橡胶圈、剪刀10把、图片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 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 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 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 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 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 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 作业

  1.书p15 1、2

  2. 《自主练习》p6

  小纸条

  课件

  板书

  桌子有多长

  1.

  ( )cm

  2

  ( )cm ( )cm

  ( )cm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根据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鸡的只数用x表示,那么母鸡的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把哪个数量看做一份?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先画梨树,桃树的棵数有这样的几份?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感觉到今天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那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质数、合数的意义。

  (二)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2~50的自然数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根据什么来分的?(投影片)2,3,4,9,14,15,101,187,235,561,740,927,839,456。

  2.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投影片)

  3.请说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投影片出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的约数有________;2的约数有________;

  3的约数有________;4的约数有________;

  5的约数有________;6的约数有________;

  7的约数有________;8的约数有________;

  9的约数有________;10的约数有________;

  11的约数有________;12的约数有________。

  教师:请观察板书,左边和右边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左边是奇数,右边是偶数。)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按照能否被2整除对自然数进行分类。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这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质数、合数的意义。

  (1)教师:(指板书)请把1至12各数的约数的个数就出来(学生口答,老师在每列数的后面补出括号,填上数)?

  教师:请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个数,看一看约数的个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有三种情况,约数个数是一个,两个,两个以上。

  教师:请再举几个数,看一看它们的约数的情况是不是与这几种情况相符合?

  学生举例并分析出所举出的数的约数是2个或者两个以上。(小组活动)

  (2)教师:请观察只有两个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看看这些约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出:1和它本身。

  教师:如上面这些数,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板书:质数。

  教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叫质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教师:请观察有两个以上约数的这些数和它们的约数,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口答后,老师逐次板书出: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合数。

  在学生完整地概括什么是合数后板书: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教师:的区别是什么?(约数只有两个还是两个以上。)

  2.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板书)例2,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数竖排写)。

  17(的约数):1,17(两个)

  22(的约数):1,2,11,22(两个以上)

  29(的约数):1,29(两个)

  35(的约数):1,5,7,35(两个以上)

  37(的约数):1,37(两个)

  87(的约数):1,3,29,87(两个以上)

  教师:根据什么来判断?(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学生口答,老师在上面各数后面板书出判断过程。

  板书:17,29,37是质数

  22,35,87是合数。

  再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

  教师: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判断它是不是质数时,需不需要把它的所有的约数都找出来?(不需要,只要找出第三个约数,就能证明它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口答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19,21,43,67。

  (2)教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除了检查它的约数外,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来判断。

  请学生取出2~50的自然数表。按如下要求去做:先划掉2的倍数,再依次划掉3,5,7的倍数(不包括2,3,5,7本身)看剩下的是什么数?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书写和讨论,老师巡视。最后说明这就是50以内的质数表。请看课本59页质数表。

  练习:请判断下面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说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查表或是看约数)

  31,57,87,4325,632080。

  (3)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合数的区别是它们约数的个数,那么我们能不能按约数的个数这个特点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呢?分几类呢?

  学生讨论中有分两类,三类之争,老师引导从约数个数去看。最后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画出集合图:

  教师:为什么1要单列一类?

  口答后板书: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

  教师:到此,这节课要研究的自然数的一种新的分类问题已解决了,还认识了质数、合数两个概念。板书引出课题:质数和合数。

  3.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口答填空:(投影片)在1~20的自然数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

  下面几种说法对不对?说明理由。

  ①质数都是奇数;

  ②合数都是奇数;

  ③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④自然数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⑤自然数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请再说一说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区别。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①在19,29,39,77,84,91中( )是质数;

  ②合数最少有()个约数,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2.“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按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

  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

  作业:课本P62练习十三,1,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基础上,新引进质数、合数两个新概念。教学从研究根据约数个数对自然数进行分类入手,这个分类与已学过的奇数、偶数分类容易混淆,所以设计复习提问和新课教学共用一组板书,这样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比较的视觉效果,(奇数、偶数可以混合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前者观察与比较难度比后者大,这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选定)。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质数,合数以及1的区别在于约数个数的多少,同时使学生分清了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标准的分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在应用中既不会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质数、合数概念的归纳,设计中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抓住关键词,逐层进行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新课教学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

  第二部分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质数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区别质数、合数与奇数,偶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9-0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3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10-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