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带木字旁的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带木字旁的字,重点认识其中9个,正确书写5个。2、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间的关系,练习成批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进行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和在游戏中识字等方式进行识记,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学习生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初步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感悟出汉字的表意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丁丁和冬冬。快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
丁丁冬冬今天来是和我们大家一起来识字的,(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激趣导学,愉快识字
1、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大树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吧
出示课件,认识“树枝”和“树根”,齐读,观察“枝”“根”发现了什么?(都有木字旁)对,树枝和树根都是树木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木字旁。
2、出示树木图片,师:大家知道古时候的人用什么字来表示大树吗?演示“木”的演变。接着认识二木成“林”,三木成“森”。森表示什么?(树木很多)
3、(出示森林图片)森林里的树木真多啊,数也数不清。丁丁冬冬一起来到了大森林里。我们快去和他们一起认认森林里都有哪些树?
课件出示各种树的图片,认识“杏树、枫树、柏树、松树、桃树、李树、杨树、李树、梧桐树”
(1)师指导识记“杏、杨柳、松、枫” ,总结识字方法并板书
(2)学生小组合作识记“梧桐、柏、桃、李”,汇报时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识记
(3)大家看,这个“李”字好有意思啊,十八子。指导书写“李”
4、丁丁冬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这么多树,正高兴了。这时他们来到了一个桃园,哇,好多的桃子啊!孩子们,你们想吃桃子吗?(想)那我们赶快去摘吧!观察一下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都有木)对,这些树都是树木的名称,所以都含有木。
(游戏:摘桃子。读准桃子上的字就可以摘下桃子)
5、好吃的桃子摘完了,如果把刚才的生字放到诗句中,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诗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注意指导读出节奏和感情
6、丁丁说:“森林里的树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大啊!它们有的结果子给我们吃,还有的.去哪儿了?(出示木材图,一起认读)冬冬说:“是啊,木材可以做成木棍、木板、木条”
(1)依次出示这些图片并认读
(2)丁丁冬冬说的这几个字你们认识了吗?用上刚才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下,你怎么记住它们。然后指名说。(学生说一个,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这几个字的字卡,一边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奖励)
(3)举“材”字卡片,大家看,材里面也有个木字,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放到田字格中看看,写时还要注意什么?指导书写“材”
7、你们知道木材还可以做成什么吗?
(1)学生边说,教师就将预设的含木的字卡贴在黑板上
(2)举“床”字卡片。“床”是什么结构?观察在田字格中,写时注意什么?一起来写写
(3)大家观察一下所贴的字,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用木头做的东西,所以都有木)
8、认识了这些字,丁丁冬冬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摸字游戏。教师一边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材’字宝宝跑回来”(学生上台摸贴在黑板上的字卡,大声读出来,其余学生跟读三遍,然后下来,教师继续)
9、好玩的游戏结束了,丁丁冬冬准备把今天学的几个字写下来,还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写得好。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愿意)我们就来写这几个字,出示“材、床、李”先学生练写,教师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再展示评价,学生写字时,用相机拍下学生的坐姿和作业,然后进行评比,
三、课堂小结
大家真棒,丁丁冬冬非常佩服大家,不得不承认大家是今天的识字明星。表扬我们自己!丁丁冬冬说“玩了一天了,一起去休息吧”演示人木休,现在我们下课休息,下课!
【教学总结】
一、思得【成功之处】
1. 这节课,我利用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识字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课知识。
2. 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节课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带木字旁的字词,既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复习、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一堂课下来,他们认识了很多字,积累了不少词。
3. 课堂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与教学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也为整堂课增添了趣味性,避免了识字教学易出现的枯燥、乏味。
4.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不管是识字部分还是写字环节,我都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答案。摒弃了老师一味教,学生盲目学的教学模式。
二、思效【效果达成】
“丁丁冬冬学识字”,是一个开放性单元。它重点在学习和掌握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偏旁的汉字,从而感知汉字表意的特点。这节课,通过丰富多样地识字、有趣自主地拓展,以及扎实有效地写字,使得教学计划顺利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木字旁所表示的意思时,我设计一步一步分层去处理,突破了教学难点,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感知了汉字表意的特点,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
三、思失【不足之处】
1. 设计识字环节时,忽略了形近字的教学。应当利用形近字,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偏旁具有表意的特点。
2. 写字教学,对生字重点笔画的示范和强调,以及对学生书写情况的评价做得不够扎实。
四、思改【再教措施】
如果让我重新教学本节课,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改进与突破:
1. 识字环节中穿插形近字“村—材”、“财—材”的对比学习。
2.写字教学部分,会注意对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进行示范和讲解。在学生看完老师范写之后,让他们先在语文书中描一描,最后再在生字本上书写。如果发现哪位学生某个笔画或者字书写不够规范、漂亮,应在指导后让学生继续练习,然后进行展示,不断帮助学生进步。
3. 在拓展环节—从古诗中找带木字旁的字这个环节时,我会加入让学生组词和说说结构这个步骤。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4. 日后会重视和加大对学生写字习惯的纠正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反思。这一次的师徒共建自主高效课堂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留下了很深的感触。首先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平台。其次感谢宁老师在备课、试课、磨课的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传授,热心帮带,使我学到了很多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次活动,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真诚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教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理清故事脉络,理解幸福含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句子,感悟就就句子的丰富涵义,写出自己的理解。
3、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与别人或者别人给与的幸福,懂得幸福无所不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充分理解与感悟三个牧童十年后对于幸福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示题、解题
1、 示题:10、幸福是什么
2、解题:谁来给“幸福”找一找近义词?
随机板示:愉快 开心 高兴-----
3、你生活中遇到过开心或者愉快的事情吗?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是啊,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的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1)准确朗读课文一遍,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谁?怎么样?)
2、检查
(1)生字读音情况:
彼此 铁锹 树杈 诧异 麦子 义务 兴奋 砌成
(2)说说主要内容:三个牧童寻找幸福,十年后,他们找到了幸福。
3、找到幸福是什么了吗? 画出他们找到幸福的相关句子。
初步理解感悟幸福:
出示三句话:
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而感到幸福。
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
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工作。我勤勤恳恳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我耕地。
地上长出麦子。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随机理解句子。
再找:
理解:他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这么小的事 是什么事情?
这么大的好处是什么好处?
那时,他们感到幸福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快乐、激动、兴奋)
三、深入理解幸福:
1、幸福其实很简单:挖一口小井
学医,治好病人
当消防队员扑救获救人 当花匠种花美化环境
当农民耕地种麦子,养活许多人
他们都是为了别人,同时也为了自己。
2、你们现在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吗?
写一写“幸福是————”
3、朗读
四:小结:
出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 是什么
我—— 开心 愉快 他人 学医治病
快乐 舒服 勤劳工作 靠劳动 有益
耕地种麦 靠尽义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教学,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触目可及的童话世界。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动物从冬眠中醒来而感到兴奋、开心,注重情感的渗透。
3、在美读课文中,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惊蛰”的解释,如何让学生理解的更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释“惊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惊蛰》。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说一说惊蛰这一天人们要干什么?动物又有怎样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图片,生看图说话}。
生:农民伯伯在耕田
冬眠的.小动物清醒啦
师:是啊,在惊蛰这一天农民伯伯要耕田,冬眠的小动物们也在这一天清醒啦!谁可以不看图片给同学们讲述一下在惊蛰这一天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出示固定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惊蛰到了,-------------
生:学会利用固定句式填空,并了解什么叫惊蛰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惊蛰这一天,冬眠的动物是怎样清醒的。
二、培养情感,理解课文
师:听!{播放春雷的声音}春雷公公大声一叫,一个最机灵的小动物被惊醒过来,是谁?你在课文中哪里找到的?读一读。
生:轰隆一声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小金蛇。
师:哦!原来是机灵的小金蛇第一个醒来{板书“画蛇”}
它醒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用横线在文章中划出}
生:小金蛇伸伸懒腰,爬出洞穴,感到暖融融的。
师:那么谁可以扮演一下可爱的小金蛇呢?
生:表演
师:读文
他表演的可真好。刚才是老师读,你们表演。下面请一位同学读,大家表演。
生:读文,其余表演。
师:强调动词。指导读,比较读。
师:小金蛇看见天气这么好,春光明媚,周围却一个小伙伴也没有。于是,小金蛇决定去唤醒它的小伙伴。谁可以来读读小金蛇说的话。
生:、喂!春天来了,快快起来呀!
师:动物们在洞里睡觉呢!春雷公公那么大的声音都没能把它叫醒,你的声音他能听见吗?
{指导读、比较读、加动作读}是在怕大家听不见你也可以加上动作。
师:小金蛇都唤醒了谁?{板书:青蛙、蜈蚣}
这时候啊,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懒家伙仍然在洞里迟迟不舍得动弹,这个小家伙是谁啊?
生:小刺猬。{板书}
师: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刺猬的句子,读一读。
生:只有小刺猬还缩成一团,眯缝着小眼睛,懒洋洋的舍不得动弹,并且喃喃自语:“别吵!别吵!在睡会儿嘛!”
师;这个小东西真是懒得可爱,如果让你来演这个小动物,谁知道怎样可以演好?
生:缩成一团 眯缝着小眼睛 懒洋洋的舍不得动弹 喃喃自语
师:真好 那么就请你来扮演一下这只可爱的小刺猬。
生:表演,其余同学点评
师:这个时候心直口快的青蛙看见小刺猬这个样子,可急坏了,跳到洞口就开始大声喊叫,它是怎样叫的呢?
生:惊蛰到了,人们都开始耕田了,水田里也有小虫子吃了!
师:什么样的青蛙呢?
生:快嘴巴。
师:那你读出来没有啊?
生:试读
师:点评
这个时候的小刺猬被吵得实在是睡不着了,只好忸怩的走出洞穴。小刺猬是怎样走出洞穴的?
生:忸怩。
师:表演,那你们看来是这样叫忸怩吗?
生:不是
师:那你给表演一下,什么叫忸怩?
生:集体表演
师:对,忸怩就是不好意思。小刺猬想下回一定要早点
三、小结课文
师:一年之际在于春!看,小动物们在春天开始他们的新生活了,我们也要在春天开始我们的新生活!让我们拥抱春天、感受春天、热爱春天。
四、课外延伸
师:一年之中除惊蛰这一节气外,还有许多节气。他们是根据昼夜长短、中午日影的高低设计出来的。初识常见节气,并解释。
那么,人们为了更好的记忆二十四节气,特意编了一首儿歌,叫《二十四节气歌》让我们一起拍手来读儿歌。
语文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
①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
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1、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2、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 欣赏传神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重点: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二、介绍作家作品。见《点津》167页。
三、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业。点津上习题。
美文赏析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评议的方法,围绕谁的进步说明理由。
2、学会对人、事的方法,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迁移,激发兴趣
1、评论要注意哪几点:
①开头语:我认为,怎样(表明态度)
②结尾语:我不一定说、对,请老师能指正补充。
2、讲清目标,提高兴趣。
二、示题讨论,掌握内容
1、谁的进步大
2、提出要求:①首先说明×××在我们组进步大不大
②具体说明进步大的,具体情况讨论。
三、归纳全班讨论内容:
1、示范:谁的进步大?
甲: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因为他原来回家老不爱做作业,成绩也不好,可是现在,他变了,作业清清楚楚,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也有了进步,老师还多次表扬他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说的对,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补充。
乙:刚才甲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认为,有没有进步不能光看成绩,应该看他全面发展的情况。因此我认为马小光的进步最大,同以前相比他现在变得胆大、认真,仰卧起坐也能来20个了,同学们你们说,到底谁的进步大。
2、方法:
看了上面的评论,你会评论了吗?你认为评论应注意什么?
开头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中间要说明具体理由,结尾要谦虚,也可鼓动大家。
四、同桌试说
五、指名班说,师生评议。
六、小组评说《谁是最佳小队长》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给她补课,并冒雨将达丽玛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还为老师送去了雨伞。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学生必然反复读、快速读课文,初步锻炼他们的略读能力。]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上课
补课
放学
第二天早晨
教室
办公室
路上
师门前
生
达丽玛
委屈
感动
爱
师
乌罕那
负责
认真
关爱
感动
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小学语文教案06-25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26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2
《蜜蜂》语文教案09-27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