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2 09:10:18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名称: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二、再次探索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三、 记录

  1、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四、延伸: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一、通过实验操作自制小电池,使幼儿知道在盐水中灯泡能亮。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

  三、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每人一套:固定在塑料板上的碳棒、锌片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一个带夹子的小灯泡及电铃一个,勺子一个。

  二、一号干电池一节,剥开的电池一个。

  三、每两人一杯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灯泡,引出电池。

  提问:小灯泡亮不亮?为什么能这样?

  二、以小故事形式介绍电池是怎么发明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名叫伏特,他特别喜欢做各种实验。有一次,他在做实验的时候,把两种金属放到化学药品中,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这里产生了电,于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电池就被发明出来了。

  伏特就成了发明电池的`科学家。我们小朋友也爱动脑筋,喜欢做小实验,今天我们都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自己来做一个小电池。

  三、做一个小小科学家,自制小电池。

  1.用剥开的电池,介绍碳棒、锌片

  2.教师示范制作小电池。把灯泡上的两个夹子,分别夹在锌片和碳棒上,放进有水的烧杯中,灯泡就亮了。

  3.自己做小电池,放进准备好的清水中试一试。

  (1)教师检查夹子夹的对不对。

  (2)观察小灯泡亮不亮。

  4.在杯中加入盐试一试。

  (1)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2)提问:你的电池是怎样做成的?

  刚才加入很多盐为什么不亮?(需要搅一搅,让盐水溶入在水里)

  (3)请没有做成小电池的小朋友再试一试。

  5.小结:刚才在没有加盐的清水中灯泡不亮,在盐水中灯泡就能亮。

  四、有趣的小电铃

  1、教师出示小电铃夹在自制的小电池上,小电铃唱歌了。

  2、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电铃夹在自制的小电池上试一试。提示:看看别人的夹子是怎样夹的。

  3、提问:你的小电铃为什么能响?为什么小电铃不响?

  4、小结:电铃上的夹子有两个,一个红颜色、一个黑颜色,夹子只有夹对了才会响,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等小朋友长大以后学了更多的本领就会明白的。

  五、扩展知识。

  今天咱们做了小电池,你还知道有哪些电池?(干电池、BB机上用的电池、表上的纽扣电池,充电电池……)这些电池都是人们动脑筋发明出来的,小朋友今后也要多动脑筋,长大以后发明出多种多样的电池。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拇指妈妈放假了》是一节非常有趣的活动,但教材的内容设计的比较少,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用,对其进行了重新。大班的孩子正是锻炼手指发展协调能力的时候,她们对操作活动充满了兴趣,竞赛类游戏更是她们喜欢的活动。这节活动主要通过他们感兴趣的闯关游戏感受手指相互合作的作用。本意是通过利用四指和五指分别闯关,体验大拇指“放假”后闯关的不易。通过情感教育,有初步爱惜双手的愿望。这节活动不仅仅是以游戏收场,还设计了一张闯关记录单,把幼儿两次的闯关结果直观地反映在记录单。结果的对比性更强烈。而且通过讲述记录单的结果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实验活动,探索手指的作用。

  2、能报告“大拇指放假了”的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勇于参与挑战,大胆验证自己的猜测

  4、有初步爱惜双手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糖果、木珠、盘子、各种豆子、花生、印泥、毛线、手绢、空瓶子、毛巾、记录单、展览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感受手指游戏带来的快乐及手指的作用。

  2、提问:我们的除了能玩游戏还能做什么呢?(幼儿自由交流讨论)

  二、进行小手闯关游戏

  1、出示记录单,幼儿猜测实验结果

  提问:

  ①小手闯关游戏有几关?有哪些游戏?让我们做什么?

  ②两张记录单有什么不一样?

  ③你们认为两次闯关哪次速度快。(幼儿自由选择)

  2、幼儿进行第一次闯关游戏,闯过一关贴一个过关标记。

  3、教师随机指导幼儿,适时给与帮助。

  4、幼儿闯关结束后提问:

  ①小朋友们,你们都闯关成功了吗?

  ②你们都闯了几关?你都是怎么做的?

  :看来在几根指头的合作下你们很快就闯关成功了,你们真能干。

  三、进行第二次闯关游戏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闯关游戏都完成的太轻松,看来啊是难不倒你们,好,老师给你们出一个更难的任务。现在把大拇指收起来,看看还能闯几关?记住闯关的时候不能用到大拇指。

  2、开始第二次闯关游戏,闯过一关贴一个过关标记。

  3、教师随机指导幼儿,适时给与帮助。

  4、闯关结束后提问:

  ①小朋友们闯关成功了吗?闯了几关?

  ②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四、游戏

  1、请幼儿对比两次闯关记录。

  提问:

  A.两次闯关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认为那次闯关更容易?

  B.那光用拇指或者光用四指能不能做好事情?

  师:对,小朋友们要手指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手的作用。

  五、情感教育

  1、观看残疾人的小故事,教育幼儿要爱惜我们的双手。

  2、

  师:小朋友们,我们做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我们的'双手。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因为疾病、意外事故而失去了双手,这些人没有害怕,经过锻炼也能正常工作。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爱惜我们的双手。

  六、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到各区角进行小手真能干的游戏

  活动

  “拇指妈妈放假了”是一节非常有趣的探索活动,教师巧妙地运用闯关游戏,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为幼儿设计的记录单不仅为幼儿进行两次操作对比了有力的保证,还让幼儿知道了做记录是进行经验的好方法。通过猜想----实际操作----验证结果等,鼓励、支持幼儿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猜想与动手操作尝试。活动中教师为幼儿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细心、专心、耐心、坚持、不怕困难等品质。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给幼儿了丰富和自由的语言环境和活动场地,小手闯关的游戏形式也激发了幼儿极高的参与性。通过两次分别利用大拇指闯关和不利用大拇指闯关的活动,体验闯关的不同感受。从而探索双手的作用。两次的闯关活动分别准备了不同的记录单,通过记录单的形式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通过对比讲述记录单,更直观地体现两次闯关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有双手做事情是更方便的,体验双手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双手的初步愿望。活动的整过过程都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交流,梳理活动结果。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幼儿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所以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要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时钟是幼儿了解、感受时间最直接的工具。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代表不同的意义",那么钟面上的数字就是表示时间早晚的;《指南》中还指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那么时钟上的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就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活动目标:

  1.认识整点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引导幼儿理解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3.知道时间与人们生活、学习的关系,懂得爱惜时间。

  活动准备:

  时钟若干、课件;兔子、乌龟、花小图片若干;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了解时钟的名称和用途。

  1、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珍惜时间不忘记(时钟)。

  2、(课件一)师:对,你们真棒,是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数字)数字是多少到多少?他们是怎样排列的?(从右向左顺着排列的);最上面的是数字几?最下面的是数字几?12和6是不是相对应?右面的数字是几?和3对应的是数字几?这个短的针叫什么?(时针)这个长的针叫什么?(分针)

  二、认识整点钟。(课件二)

  1、师:今天小兔和乌龟要来一场赛跑比赛,想看吗?

  师:看,小兔变成分针,乌龟变成时针,它们在终点站好,终点在数字几上?(12)比赛开始:

  (课件)小兔从终点12开始,从右向左跑了一圈,又回到12上,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2跑到1上),乌龟跑了多少?(跑了一棵树的距离)。

  2、好,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从哪儿跑到哪儿?(从1跑到2上了)又跑了一棵树的距离。再跑,小兔又跑了一圈,乌龟又从哪儿跑到哪儿(从2跑到3上了)。

  3、你有什么发现吗?(每次小兔跑一圈,乌龟都跑一格)。对,当小兔跑一圈时,乌龟都跑一格,这就是一小时,也就是分针走一圈,时针才走一格,这就是1小时。

  三、学习记录时间。(课件三)怎样将小兔和乌龟赛跑的时间进行记录?我们再来看一遍。(记录时间)整点钟是怎样记录的?小结:整点钟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钟。

  四、玩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对时钟的认识。

  师:今天小兔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种,我们来和这些钟做游戏,好吗?现在你的钟是几点?(11点),好,我想走到12点钟,怎么走?将分针从右向左顺着走一圈,时针怎么样?(时针走到12上了),你有什么发现?(时针和分针都在12上),对,时针和分针重合了,都在12上,这是几点?好,再走,我想走到1点钟,怎么走?(是不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了一小时);好,现在我想走到3点钟,怎么走?你发现了什么?(分针要走两圈,时针才能走到3上);好,现在请小朋友来说走到几点?我们大家一起走走看。

  五、幼儿游戏,介绍游戏玩法,体验对整点钟的认识。

  师介绍游戏玩法:刚才是小兔和乌龟玩赛跑游戏,它们想邀请我们也来玩一玩。看这是为我们准备的钟面,我们先要将数字摆好,一起说说怎样摆?篓子里有兔子和乌龟的图片,贴在身上,帖小花的是裁判员,由裁判员发出指令(说几点钟),兔子和乌龟要一起走。(先请一组小朋友来玩一下)(幼儿游戏)

  六、了解时钟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整点钟,知道钟面上有1到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我们学习和认识了时钟,那时钟有什么用呢?

  (课件四:图)这是明明一日生活图,看看明明是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幼儿自由表述)你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呢?

  小结:时间很重要,他会提醒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能做到吗?

  活动反思:

  今天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认识时钟。时钟的认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在本节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幼儿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分针走几圈时针就走几格就是几小时。同样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会时间的记录方法,幼儿学得很轻松,也很感兴趣。只是在游戏环节中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我尝试让幼儿自己摆钟面上的数字和分针、时针,然后再游戏,所以游戏的时间比较长,这有待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安排活动的时间?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尝试分辨一些不同的声音。

  2、知道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动物头饰。

  2、空铁罐每人一个,石块、沙子、米粒或者黄豆、树叶若干。

  3、铃一个。

  活动过程

  1、感知声音请幼儿自由选择桌上的材料进行操作,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听一听都有些什么声音?是怎么听到的?

  2、倾听分辨不同的声音教师摇动铁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否一样。

  分别将黄豆、米粒、报纸装入空罐子中,请幼儿倾听辨别,并根据声响找出与罐子内相同的物品,然后检验是否正确。

  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游戏:谁的耳朵灵

  幼儿集中到活动室中间,用头饰遮住眼睛,由教师或一位能力强的.幼儿在全体幼儿的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敲响某一乐器,请全体幼儿用手指指出声音来源的方向。

  小结: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4、讨论怎样保护耳朵

  没有耳朵会怎样?

  请幼儿捂上耳朵,教师轻声说话,引导幼儿感知听不见的不方便。

  怎样保护耳朵?(不要对着耳朵大声说话、不要让水流进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明白了耳朵能听声音,要保护好耳朵。活动中,每一名幼儿都表现的积极,能充分与老师互动,在分享交流环节、在体验游戏环节、在讨论等环节,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及时给予表扬,保证了每一名幼儿都能快乐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不足之处:有几个幼儿不够大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太强,还需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锻炼。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目标:

  1.感知花生的构造,知道花生中花生米的数量是不同的。

  2.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

  3.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准备:

  1.每桌花生1盆40个左右;铅笔、分类盒、记录单人手一份;每桌两只空盆

  2.事先将花生轻压出口子,方便幼儿剥。

  剥花生统计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共

  3.教师记录大表

  剥花生统计表

  过程:

  1. 猜谜语,引起剥花生的兴趣。

  l 猜谜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是花生呢?观察花生特征。

  l 猜一猜你选的花生中有几个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剥花生,并记录花生米颗数。

  l 每人选5颗花生分别放在分类盒的5个格子里。

  l 介绍记录表,知道该如何记录。

  l 幼儿操作,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交流分享并统计

  l 教师示范统计所选5颗花生中几个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l 幼儿统计自己的记录单。

  l 统计全部幼儿的数字,看看全班幼儿所剥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0-31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2

【热】科学活动教案03-27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27

【荐】科学活动教案03-27

【精】科学活动教案03-27

科学活动教案【荐】03-25

科学活动教案【精】03-25

科学活动教案【热】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