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3 15:29:3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9篇【热门】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9篇【热门】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在教师众多的自身特征中,对教师和儿童关系状况都有影响力的不是教师的学历水平、教育经验或性格倾向。而是教师个人所具备的反省能力。即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注意留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情感体验的影响。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儿童采取积极、支持性的行为,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

  课题生成:

  本学期班上设立了“七色花”专栏,要求每位幼儿带张照片,比比谁得的花多。左右带来了一张婴儿时候的照片,张浩第一眼看到了,惊奇的喊:“你们看,这是谁呀?”孩子们都围了过来,喳喳的,议论不停,这个说:“是个小娃娃。”那个说:“是个小弟弟,左右听到别人的议论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说:“这是我!”孩子惊讶不已。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长大的,但对周围人与物的变化却缺乏了解,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设计了“一切都在变”这节课。

  活动目标:

  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挂历纸、皱纹纸、金鱼缸、杯子、冰、凉水、温开水、糖、勺子,吹气的球、高锰酸钾、橡皮泥,抹布、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吸管、蜡烛、火柴、范画、相片、洗洁精、打气筒、吸管。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引起兴趣。

  (1)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

  老师这儿有许多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时候要告诉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么变化?(这是谁呀!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个子长高了,眼睛变大了。)

  (2)出示老师小时候的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小朋友为什么没有猜出来。(因为老师长大了,成大人了;因为不一样了,有变化了。)

  2、人的'生长过程出示图片。

  讲述人的生长过程:开始是从妈妈肚里刚生下来的小婴儿,然后长成了我们小朋友这么大,再长就成了老师这么大了,最后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学一学老爷爷、老奶奶是怎么走路的。

  3、幼儿自由做试验、观察物体的变化。

  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自己去试验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试验一:冰变成水(快看,冰慢慢变成水了,淌眼泪了)。

  试验二:蜡烛燃烧(蜡烛有火的地方变软了,越来越短了)。

  试验三:玩橡皮泥(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猪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猫了)。

  试验四:水的试验。

  (1)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进水里,慢慢变成红的“云”了。然后水全变红了。

  (2)纸放到水里变湿了。

  (3)试管里的水放在酒精灯上烧,变成气了。

  (4)把糖放在温开水里(快来喝,这是糖开水)。

  (5)把洗洁精放进水里,可以吹出泡泡。

  试验五:吹气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帮忙用打气筒打(看,我的气球越变越大了)。

  4、启发式谈话。

  (1)你刚才做了什么试验?都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冰变成水了;我把纸放进水里,硬的纸慢慢变湿了软,软的纸一提就变短了;我把蜡烛点着了,慢慢地我看到蜡烛变短了;我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可以一会儿变成这样,一会儿变成那样;我把高锰酸钾放里水里,水就变红了;我用试管夹夹住试管,把它放在火上烧,试管里的水烧一会儿就变成水蒸气了;我把白糖放进水里,白糖就没有了,水变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洁精倒在水杯里,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气球了,气球越吹越大最后就炸了。)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生变化?

  衣服,变旧了;头发,变长了;小树,长高了;蚕宝宝,变成蛾子;我种的大蒜,长叶子了;我家门口的小河,变清了;鸡蛋,放在锅里三分钟煮就熟了。

  (3):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有变,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5、幼儿作画:《一切都在变》。

  延伸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

  课题评析:

  一、效果分析

  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照片,向别人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同时也在看别人小时候的照片,非常惊奇。接着老师出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孩子们更是惊奇不已,注意力被紧紧的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讲述人的生长过程,让孩子明白了人的变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发现其他事物的变化,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及时帮助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最后,让孩子把自己现的变化物体画出来,加深对“一切都在变”的理解。

  二、点评

  此活动运用了发现法,让孩子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体现了幼儿向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反思与讨论

  你时常关注你身边发生的事和儿童的活动吗?持之以恒去观好的课题自然生成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

  ——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辩论赛: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鱼是鱼吗?幼儿举牌回答,笑脸表示肯定,哭脸表示否定。

  ——请幼儿分成左右两队坐,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至说服对方,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提出新的问题:墨鱼是鱼吗?再次辩论,结束后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

  四、《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蝌蚪是鱼吗”新的问题中,我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3、原来会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在学习里知道甜菜能制糖和吃法。

  对甜菜的外貌有所认识。

  活动准备

  白糖一碗。

  甜菜知识图片。

  活动过程

  一、品尝白糖

  1、孩子们都知道老师手里端着的碗盛的'是什么吗?

  2、你们都认识白糖,我们每人尝点说说味道。

  3、是不好甜,你们都喜欢吃糖吗?

  4、有谁知道糖是由什么制成的啊?

  5、不知道啊!那老师告诉你们是用甜菜制成。

  二、了解甜菜

  1、知道甜菜是什么样子的不,不认识甜菜我们可以学啊?

  2、看看老师准备的图片,这个根像心脏形就是甜菜,品种的不同,皮的颜色就不同。

  3、甜菜的根是生长在土里,主根就是肉质,可以生产砂糖。

  4、甜菜绿绿的秧生长在土外,也就是叶,叶片肥厚,叶部发达,叶柄粗长。通过图片就可以认识到。

  三、甜菜的吃法

  1、甜菜我们一般可以煎炒、凉拌、腌制食用,甜菜还可以烤着吃。

  2、老师告诉你们最早开始吃甜菜的是古罗马人。

  3、食用甜菜不会影响消化,食用甜菜有预防感冒、贫血、还可以缓解头痛和提高食欲,让我们越吃越健康。

  4、甜菜好不好啊?回家也要讲讲甜菜的好处,让家人也知道。(教师在结束前要给孩子们巩固知识)

  活动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感受到物体移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轻重不同的羽毛、纸团、皮球、积木、汽车、沙包、铁块若干。

  2、室外准备器械:滑板车、大型积木、塑料圈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出问题。

  指: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想玩吗?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怎样让这些不动的东西动起来呢?有什么好办法呢?让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二、幼儿操作、探索

  1、幼儿尝试操作、观察,教师指导,重点启发幼儿想办法让桌子上的物体动起来。

  2、提问:请你们说一说用什么好办法让这些动起来?(幼儿用动作讲述表演)

  3、教师:原来,要让这些物体动起来,可以用手推、拉、扔,可以用脚踢,还可以用嘴吹。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进一步探索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教师提出新问题,让幼儿试着用不同的力移动物体。

  2、教师:用力大,这些东西移动得就快,而且远;反过来,用力小,这些东西移动得就慢、近。

  四、第三次提问,操作尝试,巩固教学内容

  1、指:刚刚我们是让桌子上的东西动了起来,现在请你们想办法让周围的东西动起来,看看轻的东西用力怎么样?重的东西用力怎么样?

  2、今天,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东西移动起来,我们知道轻的东西用力小,重的东西用力大;反过来,用力大,东西动得又快又远,用力小,东西动得又慢又近。

  五、延伸活动:幼儿到室外操作巩固和感受物体移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2、初步了解种子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类有种子的植物、果实等。

  2、餐巾纸、水果刀若干。

  3、记录单。PPT

  活动过程

  一、介绍果实、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的植物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的是什么果实?

  长得怎么样?

  (讲述名称及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你们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南瓜)

  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今年的南瓜吃了,明年想吃南瓜又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教师:有小朋友说可以再等它长出来,那我们到哪里去找南瓜种子呢?

  3、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结果。

  二、探索记录、寻找种子。

  1、教师:老师带来的南瓜我们找到了种子,哪你们想不想找一找你们带来的果实种子藏在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

  3、提问:

  (1)你果实的种子是在什么里面找到的?

  (2)种子长得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4、小结:我们发现了这些果实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

  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果壳里,有的长在果皮里。

  种子长得各不相同,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种子真有趣!

  三、幼儿模仿、种子排列。

  1、教师:你们会学一学植物的种子,学一学种子是怎样排列的吗?

  小组合作学一学,并让其他组的小朋友猜一猜你们扮演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

  2、请幼儿模仿种子的排列。

  3、小结:我们发现 不同的植物种子,其排列的也是各不一样,有的一颗挨一颗,

  有的对称排列,有的围成圆圈,还有的一排挨一排,像牙齿。

  四、观看图片、了解作用。

  1、教师:小朋友这些种子除了可以传播下一代,你知道种子还有哪些用途?

  2、教师:除了今天我们在果实中找到了种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果实他们的种子

  藏在哪里呢?希望小朋友也能去找一找,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的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活动准备:

  1、拓印树叶用的油泥、泥工板,圆柱形积木。

  2、《梧桐树叶叶脉什么样》的记录单、笔、胶棒、纸片梧桐树叶若干。

  3、叶脉书签、叶脉图片、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4、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拓印的内容。

  教师:叶子落下来了以后,时间久了会怎样呢?我们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留个影吧。

  2、用油泥拓印梧桐树叶,引出叶脉。

  (1)教师介绍新材料--油泥拓印梧桐树叶

  (2)幼儿操作,用油泥拓印树叶

  (3)教师: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3、观察梧桐树叶叶脉,探索其结构。

  (1)幼儿猜测并绘画叶脉。

  (2)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细致观察实物。

  (4)观察梧桐树叶脉的图片(ppt或实物)。

  (5)再次绘画叶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讨论叶脉的作用。

  教师:为什么梧桐树叶脉长的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像动物有血管一样,植物的身体里也长出了许多很细的管子,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另外叶脉还能支撑叶子。)

  5、拓展。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这里还一些其他的树叶,我们再看看,他们也有叶脉吗?观察一下他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刚才看到的梧桐树叶一样吗?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我们下次再来看一看,印一印,把更多的树叶叶脉的秘密告诉你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的探索方法,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的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活动准备:

  鸡妈妈孵小鸡道具、生鸡蛋和熟鸡蛋每人一枚、蛋托、抹布、手电筒16个、课件(蛋壳艺术和卵生动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情景导入。

  1.出示老母鸡孵鸡蛋的场景,引起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 "鸡妈妈在干什么?"教"鸡妈妈刚才就对我说了,慈老师您看我孵这些鸡宝宝已经好长时间了,可是到现在还孵出小鸡,真是急死我了!有谁来帮帮我呀?""孩子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助鸡妈妈呢?"

  2.检查蛋宝宝是否都是生鸡蛋

  教 "既然鸡妈妈孵不出小鸡,那咱先看看它的蛋宝宝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教师取两个蛋宝宝先让幼儿进行观察)教 "孩子们,你们先看看这两个蛋宝宝是一样的吗?""这两个蛋宝宝外表看起来是一样,现在呢我们把这两个蛋宝宝放在盐水里,看一看这两个蛋宝宝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进行演示)

  教 "为什么这两个蛋宝宝一个沉了下去,一个浮上来了?"(教师打开鸡蛋进行验证)"原来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熟鸡蛋"(引导幼儿分别观察生鸡蛋和熟鸡蛋)

  教师小结:生的鸡蛋,蛋清、蛋黄都是液体,蛋清是透明的。熟的鸡蛋,里面的蛋白、蛋黄全部凝结成固体,并与蛋壳粘在一起。

  教 "孩子们,你们想一想是生鸡蛋能孵出小鸡还是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孩子们果然是鸡蛋宝宝出了问题,一定是鸡妈妈在孵蛋宝宝的时候,不小心把生鸡蛋和熟鸡蛋混在了一起。那咱一起帮助鸡妈妈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开好吗?

  二、基本部分,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1.给每位幼儿分配鸡蛋,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放在鸡蛋托上。

  教 "孩子们现在老师把鸡妈妈的蛋宝宝分给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呢都有两个蛋宝宝,其中呢有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熟鸡蛋,怎样才能帮鸡妈妈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开!(让幼儿先进行讨论)

  2.教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好材料,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教 "孩子们,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转一转、照一照)来发现这两个蛋宝宝有什么不同?但是在探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要保护好蛋宝宝,因为蛋宝宝很容易碎。"(在这一环节中播放轻音乐)

  3.教师和幼儿一起探索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

  教 "刚才小朋友探索的方法可真多呀, 下面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多个小朋友进行发言)"你们用了那种方法发现了两个蛋宝宝的不同?"

  4.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总结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同

  闻一闻

  教 "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用鼻子闻鸡蛋,发现两个鸡蛋的味道不一样,一个香香的一个臭臭的。咱一起闻一下是不是一个香香的,一个臭臭的。"(教师和幼儿一起闻)""那小朋友猜一猜香香的那个蛋宝宝应该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

  看一看 摸一摸

  教 "小朋友你们在仔细看一看 摸一摸他的外壳是不是一样的?一个很粗糙,一个很光滑。那小朋友猜一猜粗糙的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

  照一照

  教 "还有的小朋友使用手电筒照了照,发现一个是透光的,一个是不透光的,那小朋友猜一猜透光的应该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呢?"

  转一转

  教 "还有的小朋友转了转,发现一个转的快,一个转的慢。那小朋友你们说转的快的应该是生鸡蛋还是熟鸡蛋呢?

  教师小结 闻起来香香的 、摸起来光滑的、照起来不透光的、转的快转的时间长的是熟鸡蛋。闻起来臭臭的、摸起来粗糙的、照起来透光的、转的满的.时间短的是生鸡蛋

  5. 请幼儿分别给生鸡蛋和熟鸡蛋画上标记(生鸡蛋画熟鸡蛋画三角)

  教 "刚才小朋友用了很多方法帮助鸡妈妈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了出来,为了避免一会又弄混了,我们赶紧给他们做上标記吧!生鸡蛋我们画上圈,熟鸡蛋画上三角形。"

  教 "好了小朋友我们终于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出来了,可是我们小朋友到底分的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验证一下。刚才我们说了熟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怎样来?" "小朋友把画三角形的鸡蛋再放到盐水里看看是否都沉到水里了?""还有小朋友一定要记住生鸡蛋如果放到水里的话就孵不出小鸡了。"

  教 " 刚才沉到盐水里的是熟鸡蛋,那我们剩下的这个蛋宝宝就是生鸡蛋了,那我们赶紧把这些生鸡蛋还给鸡妈妈吧!"(请幼儿有秩序的把生鸡蛋放入鸡窝里)" 刚才小朋友帮助鸡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鸡妈妈很高兴,再过一段时间鸡宝宝就会出生了!"

  三、让幼儿初步了解卵生动物以及欣赏鸡蛋艺术。

  1.了解卵生动物。

  教 "孩子们你们知道除了鸡妈妈会生蛋,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生蛋呢?"(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 "其实蛋也叫做卵,像鸡、鸭、鹅这些会生蛋的动物,他们又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卵生动物。"

  2.欣赏鸡蛋艺术。

  教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蛋宝宝的用途可多了,它不仅能孵小鸡,还能吃,但是不能多吃,一天最多吃2个。还有鸡蛋壳还能做成漂亮的艺术品,想不想看一下" (播放课件)"漂亮吗?"回家你也可以做一个!"

  教师小结 "今天呢我们不仅帮鸡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还欣赏了这么漂亮的蛋壳,开心吗?""回到家后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怎样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方法交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20

大班科学教案06-12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通用)07-20

大班科学教案(热)07-21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品】07-21

大班科学教案(集合)07-20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07-20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