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4 09:12:39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通用(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3、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知道淀粉遇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幼儿能独自完成操作实验,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实验后的结果。

  活动准备

  碘酒、面粉、马铃薯、黄瓜、胡萝卜、西红柿、藕、水、熊博士头饰、黑猫警长背景图、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播放《黑猫警长》的音乐,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我们刚听了一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这个动画片里谁最厉

  害?它是干什么的?

  2、出示黑猫警长的头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黑猫警长,坏老鼠一只耳带领一群坏蛋,

  森林里搞破坏,坏老鼠一只耳偷了小猴子家里的东西,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子抓住这个坏蛋,你们愿意吗?

  二、进行部分:

  1、教师接听黑猫警长打来的电话,刚才黑猫警长给我打了个电话,

  它派它的手下警员给我送来了一瓶神奇的魔水,用这个魔水来破案。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吧!

  2、教师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问:

  ①老师用这个魔水找到了坏老鼠一只耳,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

  ②引导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魔水是黄颜色的,为什么又变成了蓝色呢?

  2、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出示两张白纸,幼儿做实验,将魔水滴到白纸上,观察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一张纸滴上魔水还是黄色的,为什么另外一张纸滴上魔水会变成蓝色呢?

  3、做一做:自己做淀粉。

  请幼儿将盘子里的面粉放在清水中,一直等盆中淀粉水沉淀一会后,看到清水变成白色,还有白色的东西沉在盆的底部。

  4、试一试:碘酒滴入淀粉水中会变颜色吗?

  教师:(出示碘酒)这里有一瓶消毒用的药水叫碘酒,我们打针时用它来消毒,现在把碘酒滴人揉过面粉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碘酒滴人淀粉水中,淀粉水变成蓝色了。

  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哪里有淀粉?

  5、试一试: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蔬菜(黄瓜、胡萝卜、马铃薯、西红柿、藕片)上,观察颜色的变化。

  6、说一说:我的发现。引导幼儿将自己做实验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1)马铃薯片、藕片、面粉水遇到碘酒,变成蓝色。

  (2)黄瓜、西红柿、胡萝卜滴上碘酒后没有变色。

  三、结束部分:

  1、熊博士来我们做客了,它知道黑猫警长是怎么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介绍实验原理: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一只耳偷走了小猴子家里的面粉,一只耳的脚上有面粉,面粉里有淀粉,黑猫警长的魔术就是碘酒,点就遇到淀粉会变色,它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抓住坏老鼠一只耳的`。

  2、我们刚才做了小实验,谁来告诉老师哪些操作材料里有淀粉。

  四、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回到家尝试用米汤或面汤做一幅画,用碘酒涂色看看会发生什么?

  活动总结

  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对活动也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活动中给了孩子充分的探索机会,但孩子们在操作中,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不是很详细,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及时的记录到记录纸上。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

  (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教师: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

  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

  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

  2、能将点数不同的蘑菇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序。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

  2、蘑菇点卡,兔子四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兔妈妈今天干了什么事情?"(出示PPT)

  二、兔妈妈采蘑菇

  (1)师:"兔妈妈去采蘑菇了,看一看,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出示PPT,引导幼儿数并带领幼儿验证)"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这四个小蘑菇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身上的点点不一样)"

  (2)请个别幼儿回答四个蘑菇上分别有几个点点并带领全部幼儿一起点数小蘑菇上的点点。

  三、给小蘑菇排排队

  (1)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些都是兔妈妈采的.小蘑菇,可是这些蘑菇需要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好队,兔妈妈才可以带回家,谁兔妈妈?"

  (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带领全部幼儿验证

  四、给小兔子送蘑菇

  (1)师:"兔妈妈采了这么多的蘑菇,带回家给兔宝宝吃,,这里有几只兔宝宝?(出示PPT,引导幼儿数并带领幼儿验证)"兔妈妈的宝宝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身上的点点不一样)"

  (2)请个别幼儿回答四只兔宝宝上分别有几个点点并带领全部幼儿一起点数兔宝宝上的点点。

  (3)师:"兔妈妈想把蘑菇送给兔宝宝,你觉得这些蘑菇分别送给谁最合适呢?(出示PPT-6)请幼儿上台帮助兔妈妈分一分。

  :原来他们身上的点点是一样多的。(请幼儿示范,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五、游戏:分享小蘑菇

  (1)师:"兔妈妈谢谢小朋友帮助她把蘑菇分给宝宝!可是兔妈妈这里还有好多剩下的小蘑菇,想分享给别人家的小兔子,小朋友可以帮帮忙吗?(出示小兔子)(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并验证)"看,你们的小椅子下面,有兔妈妈采好的蘑菇。你们看一看,你们手上的蘑菇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蘑菇上的点点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你的小蘑菇上面,有几个点点?(点个别孩子说一说自己手中的蘑菇有几个点点)请你手上蘑菇上面有一个点点的小朋友举起来给我看一看(依次举起点点2-4)小朋友都认识了自己的小蘑菇,现在呀,请你的蘑菇上有一个点点的小朋友,把你的小蘑菇送上来。(依次送2-4)

  (2)幼儿操作完成师:"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都把小蘑菇送对了,兔妈妈为了谢谢你们,下次会邀请我们一起去采蘑菇。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能有意识地注意妈妈的特征,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2、初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与家人走失以后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PPT。

  2、收集妈妈背影的照片。

  三、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故事

  1、菲菲和妈妈到公园里去玩,结果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谁来帮助菲菲找?菲菲找到了妈妈吗?

  (二)分段理解故事

  1、边看PPT边提问:

  (1)菲菲怎么会把妈妈弄丢的?她是怎么做的?丢了妈妈的`菲菲心里会怎么样?

  (2)警察叔叔来帮菲菲找妈妈,假山前的哪个人是菲菲的妈妈吗?为什么不是?

  (3)出示图片三:菲菲的妈妈的头发是怎么样的?菲菲最喜欢妈妈什么?

  (4)出示图片四:菲菲在哪里找到了妈妈?他看见妈妈是怎么做的?(扑向妈妈的怀抱)。幼儿可以学一学其动作。

  2、找到了妈妈,菲菲应该对妈妈说些什么?

  3、议议:如果你走丢了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办法。

  (三)生活经验交流

  1、说说自己妈妈的样子,最喜欢妈妈的什么?你有把妈妈弄丢的时候吗?在哪儿?后来是怎么找到的?

  2、每天放学的时候,你有把接你回家的人弄丢吗?

  (四)游戏:

  猜妈妈背影出示照片,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谁的妈妈背影?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一、 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让幼儿感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名称及材料。

  二、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口袋的功用,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一、 环境创设:收集各种口袋(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

  二、 操作材料:米、水、小金鱼、球、玩具、水果等,毛巾若干条。

  三、 知识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参观菜场、垃圾场、医院、马路,并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向

  孩子介绍家中所用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幼儿通过玩口袋,认识了解各种口袋的名称及材料。

  1. 幼儿游戏玩各种口袋。

  2. 幼儿认识各种口袋。

  3. 幼儿根据材料的`不同为口袋分类。

  二、 操作活动:尝试了解口袋的用处,并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1. 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口袋的用处。

  2. 幼儿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口袋装物品,并记录自己的尝试结果。

  3. 师生共同小结口袋的功用。

  4. 找出生活中最常用的口袋:塑料袋。

  5. 讨论塑料袋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结束活动:把装的物品运回教室。

  总体评价意见:

  优点:

  1、在丰富的材料面前展示了幼儿活动的多样性,在不同材质口袋的对比中,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幼儿感受并理解了不同材质的口袋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认识、感知、分类、操作、讨论、记录等活动来了解各种各样的口袋,

  3、在活动中,教师能给予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真正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4、教师能注重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不断提高幼儿的活动情趣。

  5、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较高,幼儿始终在玩中学,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建议:如果能让幼儿分组记录,就不会太拥挤,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纸的硬软、厚薄、光滑、粗糙、弹性等不同质地和特性。

  2、萌发初步的废物利用意识,知道一些废旧的材料也能做成有用的东西,体验探索的乐趣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的各种材质的纸。

  2、双面胶、浆糊、扭扭棒、及时贴、封装带、橡皮筋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纸可以做什么——萌发废物利用意识

  1、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有趣的纸,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纸,我们一起想一想这堆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纸材料,可以做些什么好玩的东西?(引导幼儿思考,自由讲述:用纸盒做成汽车或房子、用手工纸折纸工玩等)。

  2、小结:看上去没有用的纸,只要通过我们动脑筋,就可以做这么多好东西。所以只要我们动脑筋,就能把一些废物利用起来。

  二、尝试做纸球——第一次操作

  1、今天我们来用纸做一个大家一直会玩到的东西——纸球。你用纸球玩过那些游戏?(小投手、保龄球……)桌子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纸,你可以选择一样试试看,把它做成纸球,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纸都能做成纸球呢?(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尝试捏成纸球,了解体会各种纸制品的不同特性与质地。)

  2、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做的纸球吧!(在操作时观察有用相同材料做的纸球,请这几个幼儿先逐个拿着自己做的纸球上来介绍,再请幼儿对他们的纸球观察比较。)

  3、你选什么纸来做纸球?为什么要选这种纸?

  4、用一样的纸,做出来的纸球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表述:有的捏得紧,有的捏得松)

  5、谁没有做成纸球?我们来一起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做成功呢?(引导幼儿表述:纸硬或滑它捏不紧,会弹出来。)

  6、小结:原来做纸球也是有秘密的。不同的纸大小、硬软、厚薄都不一样,有的能用来做纸球,有的就不容易成功。

  三、把不容易团起来的纸做成纸球——研究问题、探索解决

  1、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不容易团起来的纸做成纸球?

  2、幼儿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出示操作材料:剪刀、双面胶、扭扭棒、透明胶、橡皮筋等,启发幼儿思考。)

  3、请幼儿自主尝试刚才想出的方法,尝试做成纸球。(鼓励幼儿尝试多种不同方法,如用透明胶、扭扭棒等)

  4、请幼儿上来展示做好的纸球,并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小结:在各种各样材料和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还是可以做成纸球。开动脑筋,我们就能解决问题!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鼓面在动)_ 儿童网

  3.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让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一)、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物体也能能发出声音呢?幼儿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说会发出声音的物品,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二)、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三、分辨声音

  (一)、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歌曲的声音,打击乐的声音)。第二段是什么声音?(也是打击乐的声音,很吵)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第一段声音好听,第二段的.声音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听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很不舒服,耳朵难受你)

  (二)、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你们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噪音呢?(轻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拿放物品)

  四、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是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声音的,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听多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平时要轻轻的说话,轻轻走路,拿放物体轻拿轻放等,在家里也要这样,不要把电视、音响开得太响,养成良好的习惯。等下我们把这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告诉其它班上的小朋友好不好?请幼儿轻轻走出教室。

  五、活动延伸

  户外游戏《我学小猫悄悄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通用】07-20

(实用)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优)07-22

(合集)科学教案07-22

(优)科学教案07-21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优选)07-23

(优选)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