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4 09:18: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é)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世界多美好”谁说的?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水能用“先......后......”说说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4、它怎么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它认为世界美丽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5、滲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指导有感情朗读。

  6、你现在能不看书,为我们的电视配音吗?

  指导背诵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小鸡啄壳很吃力呢?(啄呀啄呀,啄了很久)

  你能读出这种吃力的语气吗?

  4、小鸡看到了什么?

  (1)(出世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2)句种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3)“蓝湛湛”和哪种颜色相同?

  A、(多媒体映示:上面是“蓝湛湛的天空”,下面是淡蓝、蓝、深蓝)

  B、“蓝湛湛”表示什么颜色?

  (4)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绿茵茵的树木看上去怎么样?

  边说边放多媒体课件

  A、和老师发给你们的绒布有什么相同之处?

  B、哪些景物又是绿荫茵的呢?

  (5)多媒体映示:上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下面是一条绿而浑浊的小河)

  A、你认为哪条小河是绿澄澄的?为什么?

  B、学生交流、讨论

  C、还能说说ABB的词吗?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假如你现在是蛋壳中的小鸡,你会怎样说?怎样做?

  6、那么让我们把美丽的景色记下来,看多媒体课件联系背诵。

  7、指导有感情得背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钻出来了!

  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听完后,你感受了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动了什么?

  4、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指导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是呀,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水愿意当当这只小鸡来赞赞这美丽的世界?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有感情地杯背诵课文。

  六、总结

  1、学完课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课文用脑记下来吧!

  齐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黑乎乎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3.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

  4.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合作?

  5.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 典范 悠扬 倾泻 和谐 协作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情不自禁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钥匙 嘴唇 倾泻 协作 瓶子 牺牲 一幢 顾名思义

  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

  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

  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

  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

  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人新授内容

  二、精读训练

  1.理解第一段。 .

  激发思考:作者围绕合作,首先谈了什么?

  自由朗读第一段,找出文中的重点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不论……也不论……都……”

  “只有……才能……”

  “小……小……大……大……不……就……”

  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

  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归纳演说词的语言特点。

  小结:这一段说明了人生活在世界上,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2.理解第二段。

  过渡: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1)理解第4自然段。

  自由读第一个事例,随后播出一段交响乐录音,学生置身交响

  乐的美妙旋律之中。乐止,介绍交响乐是由上百人用不同的乐器演

  奏而成,他们是怎样合作的呢?

  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

  作”的什么?(合作的“完美”与“和谐”)

  从这个事例中,同学们明白了什么?

  (2)理解第5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经过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联系课文想想“依次”是什么意思。

  外国专家是怎么说的?

  “我在许多地方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这句话说明了么?

  从这个事例,你明白了什么?

  (3)理解第6自然段。

  读读,想想: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

  小结:文章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只有具有协作精神和

  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提问: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举了两个事

  例。只举前一个例子够不够?为什么?(不够。因为只举前一个

  例子只说明合作需要有协作精神,而后一个例子是说明合作需要

  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只有举两个例子,才能把问题说得很全面)

  3.理解第三段。

  自由读,谈谈你对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的体会。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学生练习演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能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1 、谈话:老师发现最近由的同学在读《淘气包马小跳》这本书是吗?(随机采访一位同学)请问你的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那你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吗?【教师出示课件,简介杨红樱。】

  3、这节课我们学习杨红樱的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首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课件出示7个生字所在词语】

  胶带 粘补 触礁 一艘船 小锯 筐子 又丑又笨

  抽屉 缅怀 帐篷 驯养 鹦鹉

  (1)指明读并正音;

  (2)说说在识记这些字时应注意什么?

  粘:多音字【出示“粘”的课件】

  “胶”与“礁”是同音字。

  “艘”是平舌音。

  “粘”与“丑”是翘舌音。

  “筐、篷、鹦”是后鼻音。

  “艘”与“筐”的笔顺。

  (3)齐读识记(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

  2、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学生自主交流后课件出示齐读:惬意 《鲁滨逊漂流记》 扉页 木筏 俘虏 栖身】

  3、通过预习,你都掌握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自主交流: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愉快。

  扉页:书刊正文前印有书名、作者姓名等内容的一页。

  俘虏:交战时捉住的敌人。

  栖身:安身;寄居。

  爱不释手:非常喜爱,舍不得放下。

  荒无人烟:荒凉没有人居住。

  大无畏:毫不畏惧。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机挑选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7-14段),教师学生随时指正。

  三、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名字是什么?(板书:《鲁滨逊漂流记》)请大家浏览课文,思考:【课件出示】这篇课文都讲了关于《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根据这几方面的内容,请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6):《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第二段(7-12):《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第三段(13-14):“我”对鲁滨逊的认识与理解。

  第四段(15): “我”要好好珍藏这本书,并要传给下一代。

  3、根据各段的内容,请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做简单的批注。)

  课文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交流: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 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

  五、设疑结课

  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学生自由交流:为什么男孩子必读,女孩子要不要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六、课后作业【课件出示】

  1、抄写课后生字2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鲁滨逊漂流记》

  艘 筐

语文教案 篇5

  二年级下册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这四条成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暧花开,——(学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已学过四条关于春天的成语,很自然便于老师合拍)师:小草们都醒了,花儿也都开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画面)在这百花齐放的季节老师带大家再学习四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将以前学到的四条成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融生活与知识与一体,旧知的再次引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很默契地说出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良好的心境对下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板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媒体出示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欣赏)

  二、初读成语

  1.自读成语要求:借助拼音读词,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领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

  师:你读懂了哪条成语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前两条成语是说花开得艳,后两条成语是说花颜色的美、多。

  四、学海泛舟

  1.选用自己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2.生上台交流。

  3.学有余力者提出用这四条成语说一段话。五、熟读成诵指名读—打擂台竞赛读—组与组接龙读—开火车领读六、延伸拓展师:读了这四条成语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想让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都是百花盛开……

  生2:我要发明一个春天定时器,只要一按按钮,春天就会来到,让盲人也能闻到花香,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生3: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让聋哑人闻到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此题一出学生稍加思考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果,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小的年龄便懂得把爱心送给他人,憧憬美好未来,世界将会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美好。只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师生互动,课堂交与学生,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写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识迁移: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规律总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导:

  如何区分渲染和烘托两种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课堂训练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答: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用比喻、白描、对比、渲染、以乐写哀等手法。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李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全优设计》p111第六 第七题

  2整理笔记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2.进行说说练习。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

  学具准备:树叶、红色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看是什么吗?(课件演示出示一张红枫叶)

  板书:贴图:(红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

  师:齐读课题

  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

  师:读课文(自由读)

  1、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字。

  2、师范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枫叶,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谁愿意评评老师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小声自由读)

  ①读完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什么呢?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指读)

  思: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寻找、走来走去、火红)

  ①用动作大字,什么叫寻找。

  ②仿走来走去说( )来( )去,并说一句话。

  ③用火红的( )进行词语搭配。

  师:火红的还可以来说什么呢?

  师: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

  思:①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③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

  3.学习第三段(师读)

  思:①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

  ②学生自由读。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

  板书:比( )还红,比( )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 )还红。比( )还红。

  b、我找到一张结白的纸,它比( )还白比( )还白。

  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四、五段(自由读)

  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师听一听。

  六、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动笔画枫叶)

  七、齐读全文(激情饱满的读课文)

  八、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参观。

  九、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板书:

  火红的比( )还红比( )还红。对

  老

  师

  送给老师。 的

  爱

  【教学总结】

  《火红的枫叶》以简炼明快的语言描写了小朋友借助大自然中美丽火红的枫叶,在枫叶上留下文字,送给老师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之情。

  在进入课堂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片枫叶。通过这片枫叶与学生分享枫叶的美丽可爱。为了让学生对枫叶有较为直观鲜明的感性认识,我用幻灯片放大给学生观看,在充分诉说与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课文2~3自然段,特别是当读到“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这句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把“终于”这个词加以强调。对课文的理解不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一片枫叶,一首小诗,一张贺卡,代表的是一份真情,这种情感比水还清澈,比枫叶还热情。”当情到深处,当面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的深沉,这时,最合适的应该是文字,把情感吐露笔端,更能把这份情表达得真切动人,意味深长。这种情感还会进一步拓展为亲情、友情,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让学生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贺卡在传递情意方面的温馨魅力。

  “一首小诗”,是一首怎样的小诗,把文中的空白点予以丰富,也使课文的主题更为明朗,给学生的爱师之情找到了合适的结合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员、青”等10个生字,认识“委、补、室、宁、愣、切、集、掌”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王宁为什么自己做选自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选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宁是怎样当上劳动委员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我选我》。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用小黑板出生字词,多种形式进行认读。

  3。 同桌利用生字卡片进行互相读互相正音。

  4 开展“一字之师”游戏。自己选择一个字,上台领读、组词,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5。 齐读生字词。

  6、学生练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7。分段展示,读后点评。

  三、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范写,指导重点笔画,如“青”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是“丨”等。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接读课文。

  二。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第①句话: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

  问:“大家在想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一读”

  出示第②句话: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想一想王宁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

  3。王宁要选自己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呢?我们来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三自然段

  1。自由读。

  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表演“愣住了”。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

  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林老师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5。练习用“亲切”说话。

  6。理解王宁的'话。

  ①一边读一边用“———”画出王宁说的话。

  ②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齐读,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你能做到吗?

  ④读出有信心、坚定的语气。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句话

  从“一片掌声”中你体会到什么?

  (四)总结

  三。再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课后可安排一次真的班队选举)

  板

  书

  设

  计

  6 我选我

  热爱劳动

  王宁 大方自信

  关心集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

  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从前有个木匠,大家都叫他“三颗纽扣”。“三颗纽扣”住在一个穷得不能再穷得小村子里,农民们根本没钱叫他做新家具。这样,“三颗纽扣”木匠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给自己做了一间很小的房子,小木房只能容下他一个人。

  (出示:小房子)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

  2、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看吧!

  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

  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

  5、指名回答,。

  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

  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全班交流这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

  教师应知道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

  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

  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这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

  四、以演内化,扩展升华。

  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孙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

  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表演课本剧。

  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

  五、课文,启发想象。

  1、这节课,我们从“三颗纽扣”的房子感受到“三颗纽扣”那颗善良美丽的心灵,也知道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故事的结尾是国王坐在小木屋,巡视全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们。你认为国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你能想象一下国王做了什么吗?

  2、学生想象,指名回答。

  六、作业。

  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科的优美词句。

  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湘教版语文教案09-01

人教版语文园地教案10-13

《蜜蜂》语文教案09-27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