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4 13:17:2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40×1060×20xx×40300×70200×8012×400 240×2130×330×311×50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305×6485×3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xx≈20xx×20 = 400

  方法二:18≈20xx×20 = 440

  方法三:22≈20xx×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已有条件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

  教学关键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篇头动画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看动画片吗?

  2.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片。想看吗?会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题歌)

  3. 刚才我们看的是什么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

  4. 今天蓝猫也来到了我们教室,和我们一起学习。请看屏幕:(播放专卖店录像)

  (二)书包信息

  5. 师:从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6. 生:黄书包有6个、蓝书包有6个、红书包有6个、

  7. 师:除了颜色,还有什么不同?仔细数一数,大书包有几个?小书包呢?

  8. 生:大书包8个、小书包10个。

  9. 师: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生提问)

  10.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计算? 8+10=18(个)、6+6+6=18(个)、63=18(个)

  11.问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这里的书包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卖出了一些书包)

  13.师: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样,一周后,专卖店卖出了15个书包

  师:现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数学问题了?(还剩多少个书包?)(非常好)

  二、 讲授新课,主动探究

  (一)研究例题

  1. 师: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哪个小朋友先来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

  2. 生(1)6╳3=18(个)18-15=3(个)师根据回答板书。

  3.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4. 生(2)8+10=18(个)18-15=3(个)师根据回答板书。

  5.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真棒!)

  6. 师:用第一种方法的小朋友举手,第二种呢?有没有想出两种方法的?

  7. 问第一种 :你们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你用到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组合起来,就是一道应用题。谁来完整的叙述一下?

  8. 生(1)蓝猫专卖店进了3种颜色的书包,每种有6个,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如果出现两问的编题,师作出肯定:很好,还可以怎么说?)

  9.师:请刚才那位小朋友说一说:你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分几步来解决的?

  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1.问第二种:你们又是选择了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来叙述成一道应用题?

  12. 生(2) 蓝猫专卖店进了8个大书包和10个小书包,卖出了15个,还剩多少个书包?

  13.选择这些信息解决问题的同学,他们又是分几步来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说一说。(谁来交流一下)

  14.出现全部信息:

  师:小朋友能够合理的选择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不简单!这两种方法虽然选择的信息不同,但在解决还剩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时也有相同的地方,你们仔细看一下,有什么地方相同呢?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再求还剩多少个书包?(说的真好)

  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还剩多少个书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师: 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这个问题虽然在题目中没有出现,但它其实就藏在题目的中间。需要我们小朋友自己去发现。

  17.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几步来解答?(两步)(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继续研究

  师:一周以后,书包专柜上只剩下3个书包了,小朋友,如果你是这家专卖店的经理,你会怎么办?

  经理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又进了两箱书包。

  1. 出现两箱书包,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谁有本事求出来?

  2. 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个书包?

  3.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呢?

  4. 生:打开数一数、查看包装上的数量

  5. 师:真是个好办法,(每箱有30个)。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6. 生:302=60(个)60=3=63(个)

  7. 师问:302求的是什么?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8.师:为什么要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9.生:先求出两箱一共有多少个书包?就能求出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书包?。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师: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师:轻声读一读每道题目,再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要先求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练习第3~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八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时间单位的应用

  1、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6-2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6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2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21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