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2:09:07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热)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8篇(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①两个两个的数。

  ②五个五个的数。

  ③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①师生互动。②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34,36,38,(),(),()。

  45,50,55,(),(),()。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2、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 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 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 改正错误之处。

  3> 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

  1> 看清题中数据。

  2> 独立完成。

  3> 集体订正。

  4> 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4)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揣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教具准备:挂图,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出示挂图)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面红旗?(1面)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用类似方法呈现到3)

  师:我看见垃圾桶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4”,用相同方法揭示到6)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天上飞的鸽子哈,123456,总共6只!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7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们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让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 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熟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引入:在上个周末,蓓蕾小学一(1)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他们还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假日小队。(板书课题:假日小队)那天,华老师也去参加了,还拍了几张照片留念。你想知道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吗?华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张照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吧!

  〔说明:以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

  二、走进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

  1.谈话:蓓蕾小学的假日小队究竟开展了哪些活动呢?(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学生看图后发现:有表演节目、给小树苗浇水、拍照

  2.走进表演节目情境。(贴出表演节目的图片)

  提问:(1)图画上的小朋友在表演什么节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朋友在唱歌。可以提出问题: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

  (2)从图上找一找,唱歌的和伴奏的各有多少人?(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你是怎么知道唱歌的人数是15的?(数出来的,5个5个数的)这位同学真棒,5个5个数出了唱歌的人数,数地又快又好。

  (3)你们能算出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吗?

  学生列式,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4)根据这幅图我们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唱歌的和伴奏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演,共同评议。

  引导:你们想不想了解更多有关表演节目的情况呢?正当这个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个小朋友找到了主持人,他们有了这样的对话。(出示情境图)

  小朋友问:应该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呢?

  主持人说: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

  请你动脑筋想一想,你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这是第19个节目,也就是说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后面还有4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要用加法计算。)

  3.走进给小树苗浇水和收集废电池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过渡:小朋友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校园也很美丽。你知道校园为什么会这样美丽?

  引导学生议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小朋友在给小树苗浇水,在收集废电池。)

  师:关于浇树活动,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解决呢?

  小组讨论后,独立列式计算。

  师:三个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许多废电池,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小组评议。

  3.走进拍照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师:

  (1)图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照相的小朋友说了什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要知道剩下的胶卷够不够,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剩下的胶卷有多少张。)

  (4)从图上找一找,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呢?(胶卷的包装盒上写明一卷胶卷有36张。)

  (5)剩下的胶卷每人照一张,够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可能有两种想法:

  ①3629=7,因为只剩下7张胶卷,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所以不够。

  ②29+9=38,因为一共有38人要照相,一卷胶卷只有36张,所以不够。

  小结:假日小队的活动真是有趣极了。

  〔说明:以假日小队活动为主线,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谈话:如果我们班也要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你想开展什么活动?同桌相互说说。

  〔说明:再次联系学生身边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参加假日小队的活动,解决了许多校园里的数学问题,你们真是学习的小能手。其实在小朋友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你们去发现、去解决。

  〔说明: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难点:

  从统计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决策,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今天我们上课和平时不太一样,坐成了六个小组,老师这有一张评价表,如果哪个组里的同学表现好,我就给他们组贴上一颗星,这时老师就来看看哪个组坐得最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比赛吗?在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进行体育训练,为比赛做准备。他们在进行什么训练呢?

  生:跳绳、踢毽、套圈、踢球。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项比赛,(揭题)在这些活动中你认为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生:

  师:咦,这下有问题了,大家参加的活动不一致,可是我们班又只能组织一项比赛,大家说说看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来确定我们班组织什么比赛。

  三、体验统计过程。

  1、复习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的一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它吗?

  生:统计图

  师: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最下面是比赛的项目,

  生:每一格就表示一个。

  2、分小组进行统计

  师: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统计图来统计我们最想参加的活动。有谁知道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不漏掉,不重复)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进行统计同学们最想参加的比赛,在分小组活动时要注意:第一,在组长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相应的项目上涂上一格。大家明白了吗?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的又快又准确。开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组织比赛》教学设计师:这时老师将每个组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了,比一比,你想把星星送给哪个组?说说你的理由。老师觉得刚才每个组的表现都不错。所以给每个组都贴上一颗星星。

  3、完成统计表。

  师: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下一项活动,你们想不想参加?

  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对这是一张统计表,我们要把刚才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填到这张表里。

  谁能通过第一小组填的这张统计图看出。

  第一小组共有 人,想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有人。

  最下面一行应该怎么填呢?谁来说一说?

  将每一列的数据加起来就行了。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班想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 人,想参加踢毽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套圈比赛的一共有人,想参加拍球比赛的一共有人。

  同学们能根据最后一行的数据完成这一张统计图吗?

  这时分小组合作完成这一张统计图。

  四、观察发现

  1、第 组最先完成,老师把他们组制作的统计图展示到黑板上。

  2、这时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现在你们认为,我们班应该组织哪一项比赛呢?

  3、你能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吗?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拓展

  老师也进行了一个调查,统计了我们班同学最爱喝的饮料。通过这幅统计图,你知道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吗?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果在比赛的那天,我们班要买一种饮料的话,应该买哪种?

  七、备用

  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进行统计,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了多少只塑料袋,全班同学每人每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在今天的学习中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07-1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2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21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1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7-0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小学数学教案07-20